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366章

残明-第366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常理来说,他的部队属于野战军,和“守土有责”的洛阳知府不同,丢了洛阳也没有太大的责任,但他还是觉得非常担心。

    这两年来。从汉中贺珍到江西金声桓,再到大同姜瓖,起兵反清的前明降将越来越多,哪怕在鲁西豫东造反的榆园军,也和刘泽清有莫大的关系,清廷对前明降将越来越不信任……李际遇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总觉得清廷要对自己下手,现在又莫名其妙的丢了洛阳,如果较真追究责任的话,掉脑袋都是轻的。搞不好还会连累家人。

    宋天爵被他一喝,终于冷静下来,端起茶杯咕咚咚喝光。然后把顶戴摘下来,前后扑拉着脑袋,皱眉思索对策。

    “当下之计,只有请李帅尽快收复洛阳,再去朝中想法子打点门路,只要大把的银子撒出去,或许还有一线转机。”

    首先要收复失地,才能将功折罪,然后再用银弹开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收复洛阳?开玩笑吧你,这比生个孩儿还难……”李际遇咬着牙说道:“李来亨和张鼐都是李闯余孽。打起仗来凶得很,我手下的兵马根本不是个儿。除非他们自己离开洛阳,别想打回去。”

    “说不定,他们真的会自己离开洛阳。”宋天爵眼珠一转,说道:“李闯余孽都是流寇出身,不会在一个地方久待,我等何不修书一封,送上金珠粮秣,请他们尽快离开?”

    嗯?这倒是个办法!

    李际遇眼中一亮,越琢磨越觉得靠谱,突然一拍桌案说道:“好,这件事就按府尊大人的意思办……”

    两人仔细商量一番,给李来亨写了一封信,李际遇又传下命令,收拢洛阳周围的堡寨驻军,给明军让出离开的道路。宋天爵负责解决文官这边的问题,避免洛阳失守的消息扩散,两个人又凑了一笔银子,派人去京城打点门路。

    宋天爵是投降的前明文官,在朝廷里有一定的人脉,很快列出了一个行贿的名单,非常自信地递给李际遇。

    李际遇接过来扫了一眼,随手甩到一旁。

    “你找的这些人都没用,分量不够。本镇和豫亲王殿下有旧,只要豫亲王愿意帮咱们说句话,天大的事儿都不算事儿。”

    豫亲王就是多铎,李际遇投降满清的时候,曾经给多铎当过带路的马前卒,是他最大的靠山。

    宋天爵连连称是,多铎是多尔衮的左膀右臂,他如果愿意帮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唯一让人担心的,就是多铎愿不愿意管这件麻烦事。

    怀着忐忑的心情,两人选派心腹手下,带着一笔金银珠宝,快马赶往北京。

    从河南到北京一路上都是平坦的大道,使者风餐露宿,两天后就赶到保定,眼看北京城遥遥在望,却意外听到多铎去世的消息……

    多铎,满清开国诸王中最能打仗的一个,一生战功赫赫,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他自幼深得努尔哈赤宠爱,六岁的时候就被立为正黄旗旗主贝勒,和阿济格、多尔衮是一个亲妈生的亲兄弟。1626年,努尔哈赤突然挂掉了,皇太极当上了后金国主,但他觉得多尔衮这兄弟三个威胁太大,他们的生母大妃乌喇那拉氏尤其是个厉害角色,就强逼乌喇那拉氏为努尔哈赤殉葬,从此和多尔衮三兄弟结成死仇。

    乌喇那拉氏也不是傻子,她担心自己死后,皇太极再对多尔衮三兄弟不利,自尽殉葬前逼迫皇太极当众允诺要“恩养”他们。皇太极为了达到目的,答应了她的要求,所以多尔衮三兄弟后来仍然能够获得重用。

    多铎这个时候只有十二岁(十一周岁),一夜之间失去了父母,老妈还是被同父异母的哥哥逼死的,多铎受的的刺激太大。变成了一个心理扭曲的变态。二十年后,他面对扬州数十万百姓,毫不犹豫地举起屠刀。一口气连着杀了十天……

    多铎一生行事狂放不羁,是有名的荒唐王爷。以好色闻名。他第一喜欢良家熟女,硬是抢走了当朝首辅范文程的老婆,第二喜欢*,打仗的时候军中都带着妓女,在正史里他死于天花,但在野史里还有另一种说法,他其实死于花柳病。

    多铎经常和皇太极作对,但他的确很能打仗。满清开国前后重大的战役里都有他的参与,皇太极虽然几次降他的爵位,但他硬是凭借战功一步步爬到高位。除此之外,多铎一直对多尔衮忠心耿耿,是他的左膀右臂,因为多尔衮一直没有子嗣,还把自己的儿子多尔博过继给他当儿子。

    多铎突然去世,对多尔衮是个沉重的打击。

    过去的一年里,多尔衮干掉张献忠,干掉豪格。占领大半个中国,攀上了一生事业的顶峰。1648年年底,努尔哈赤的次子礼亲王代善病死在北京。时年66岁,朝中再也没人能够压制多尔衮,于是在12月21日天坛举行冬至仪式的时候,多尔衮加封皇父摄政王,成为满清帝国名正言顺的太上皇。

    (多尔衮原来的封号是皇叔父摄政王,满文ikeamawang,直译就是大汗的叔父父王,现在变成了皇父摄政王,满文haniamawang。这个词很容易看懂的,han就是大汗。ama就是阿玛,wang就是王。连起来直译就是大汗的父王,汉文称呼为皇父摄政王。)

    加封皇父摄政王之后,多尔衮的身份就远远超过了顺治帝的其他叔王,比如还掌握着一定权力的济尔哈朗,从理论上讲,已经把顺治小皇帝的生死大权捏在手心里了,为篡取皇位做好了准备。

    顺治和孝庄都非常害怕,却又无可奈何,多尔衮既然是皇父摄政王,想废掉顺治帝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只能任凭宰割,却没有反抗的能力。唯一让他们稍感心安的,就是多尔衮一直没有儿子,如果直接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吃相太难看了些,所以顺治帝暂时还是安全的,等下去也许有奇迹发生。

    慢慢等,慢慢熬,孝庄每天晚上都在后宫默默祈祷,祈祷多尔衮今天晚上的造人计划不会成功。

    多尔衮这边也有准备,过继了多尔博当儿子,除了拉近了多铎的关系之外,这么做也是为了留一个后手。当然,这也仅仅是预防万一的后手,不到迫不得已不会用,正当盛年的多尔衮相信自己早晚能生个儿子,不会现在就废掉顺治,让多尔博当皇帝。

    ……

    介绍一下济尔哈朗吧,和下面的情节有关,即将出场的下一个boss。

    济尔哈朗是满清开国时期的老狐狸、不倒翁、骑墙派、和稀泥的高手。

    这种骑墙派往往两头都不讨好,多尔衮把豪格干掉了之后,顺手也把济尔哈朗收拾了一顿,把他从亲王降成郡王,但过了几个月又恢复成亲王,但不是辅政亲王,把他排挤出权力中枢。等到多尔衮死后,顺治重用济尔哈朗,打击多尔衮余党,完事之后又把他像破抹布一样扔到一边。

    虽然如此,并不意味着济尔哈朗是个草包,而且正相反,济尔哈朗其实是个很牛x的人物,不仅打仗有一套,尤其擅长政治斗争。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本来没资格登上最高政治舞台,但却长期担任辅政亲王,正蓝旗旗主,饰演一个分量很足的主要角色,就充分说明了他的能力。

    像济尔哈朗这种人,面对高山的时候,他俯首而过,甘愿成为山脚下的一道温和柔顺的风景,面对比他弱小的土包泥坎,他又会呼啸而来,掀起滔天巨浪,把那些带来麻烦的土包泥坎拍得粉碎。

    最后忍不住,吐槽一下多铎。

    多铎行事狂放不羁,可能是容易出料的原因,一些辫子戏的影视作品和小说里都对多铎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有很多美化的地方,把他塑造成一个敢爱敢恨,有个性的阳光少年……个你妈性啊!美化康熙,美化乾隆,哪怕美化顺治和皇太极都可以忍,连扬州十日大屠杀的刽子手也要美化,有没有一点基本的底线啊!

    跑题了,不多说了。(未完待续)

正文 第四十一章 清军的援兵

    站在满清的立场上来看,多尔衮是个合格的政治家。

    这一年多来,多尔衮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内政上,不但在宫廷斗争中取得全胜,而且还初步搭起了满清帝国的政治框架,只要按照这个框架进行统治,满清帝国将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直到遥远的将来。

    满清入关后,从奴隶制社会突然变成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满清贵族和新兴的汉人官员存在严重的矛盾,多尔衮费尽力气,建立了一套利益分配和权力分配的制度,防止满清走上蒙元的老路……除此之外,他又对明代的弊政进行改良,废除了匠户制度,严厉打击贪污,适度降低了赋税,改革了盐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北方的经济发展。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多尔衮不谋一时,谋的是万世不拔之业。

    从汉中贺珍开始的一连串叛乱,乃至于湖广战役的惨败,在多尔衮看来都是局部性的问题,只要把满清内部的矛盾处理好,调过头来,就能把这些抗清势力轻易碾平……他今年只有37岁,正当盛年,满腔的雄心壮志,根本没把南明看在眼里。

    但是大同姜瓖举兵反清,多尔衮却如临大敌。

    山西不但紧邻北京,对满清军事上的威胁极大,而且北面连着蒙古,蒙古的喀尔喀部落一直不太听话,如果他们和姜瓖联手作乱,会威胁到满清的后方大本营。除此之外,山西晋商是满清的钱袋子,清军每逢军费不足,往往都从晋商那里借贷钱款,如果晋商都被干掉了,对满清的经济将会造成沉重的打击。

    山西的叛乱。必须尽快扑灭!

    但是多尔衮也知道,山西并不好打,三五个月内。很难解决战斗。

    山西的地形很复杂,易守难攻。比如唐高祖李渊就在这里起家,最后夺取了天下。姜瓖反正归明之后,山西各地纷纷响应,代州、汾州、宁武、朔州……山西全省除了太原还在清军手中,其他地方都被抗清义军控制,并且向整个西北地区快速蔓延。

    多尔衮立刻派敬谨郡王尼堪统兵进攻山西(这个尼堪是个蒙古人,就是历史上被李定国两蹶名王干掉的那个家伙,不是爱新觉罗尼堪)。顺利击败姜瓖部将姜建勋,太原解围。紧接着,尼堪和阿济格一起攻打大同,但是大同城池坚固,清军困于坚城之下,山西战事陷入胶着。

    尼堪一走,姜建勋就重整旗鼓,召集了数万人马重新夺取汾州等地,对太原发起进攻。阿济格和尼堪回师,再次把他击败。但是姜建勋又撤到山西南部,占领了平遥等地,当地支持满清的晋商都被砍了脑袋。万贯家财充作抗清义兵的军饷。

    多尔衮很快意识到,这样一茬一茬割韭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攻下大同,消灭姜瓖,才能彻底扑灭山西的抗清斗争。

    他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山西,刚刚在大同城下摆开阵势,就接到多铎去世的消息,立刻匆匆返回北京。

    他前脚刚进北京,阿济格的使者跟着就到了。

    阿济格自请加封叔父辅政王。接替多铎的职位,并且对刚刚挂掉的多铎进行攻击。称他的战功不过尔尔,自己比起来也不差等等……对这个没脑子的货。多尔衮已经忍了很久,这次终于忍不住,立刻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给阿济格定了几条罪名,差一点废了他的王爵,狠狠把他教训了一顿。

    就在这个时候,谭泰的使者到了北京,十万火急,向清廷求援。

    听说明军发起东征,福建岌岌可危,浙江和江南省(南直隶)也有很大的危险,多尔衮头大如斗。

    江南明军有所异动,他本来早就知道,只想暂时拖一拖,先解决山西的姜瓖。但是没想到明军的动作这么快,说打就打,还是全线发起进攻,从河南到福建几千里的防线上处处告急。

    屋漏偏逢连夜雨,现在到处都在打仗,明军这个时候发起东征,就像一柄尖刀狠狠刺进满清的软肋,简直无力招架。

    但是多尔衮知道,江南实在太重要了,决不能置之不理。

    福建的地理位置虽然比较偏,但是佟养甲手下有几万精兵,决不能就这么被明军消灭,更重要的是,浙江和江南省是满清的经济基地,钱袋子和粮仓,决不能出大的问题,尤其不能影响通往北京的漕运。

    必须派援兵南下!

    但又无兵可派!

    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山西分兵!

    好吧,分兵就分兵,分兵虽然对山西战事不利,但是为了救援江南,只好承受这个损失……问题是,派谁担任援兵的统帅呢?

    阿济格这个家伙最近不听话,肯定不能用。

    博洛本来是豪格一派的,现在刚刚被多尔衮收服,属于政治上的“降将”,也不能派他出去单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