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352章

残明-第352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昆山抗清斗争也是因为剃发令引起的,归庄和顾炎武都是其中的骨干份子,清军破城之后展开血腥屠杀,全城百姓幸存的只有十分之一。

    “我也差不多,这几年就没安生过。庙里的和尚知道我是谁,都怕惹祸上身,拿大扫帚把我赶出来……”

    姜采是崇祯四年的进士,踏入官场后,被任命为礼部给事中,也就是分管礼部的言官。言官本来就是职业喷子,只要不是骂的太难听,皇帝都不会和你计较,但是姜采过于敬业了,当官五个多月竟然上奏疏三十多次,见什么喷什么,完全超过了自身的职责范围,把崇祯帝骂了个一无是处。

    崇祯帝震怒之下,派锦衣卫把姜采抓进诏狱,一直关到崇祯十七年才放出来,免去死罪,发配宣州。他还没有走到地方,北京就被李自成攻占,紧接着传来消息,崇祯帝在煤山自尽殉国,姜采恸哭一场,从此以“宣州老兵”自称。

    章正宸露出一丝苦笑:“看来还是我的运气最好,这几年一直在绍兴老家,没有像你们一样东躲西藏。唉,当年赭山营就败在田雄手里,没想到今日又见到这奸贼……”

    章正宸和姜采是同年进士,先后在弘光帝和鲁王朱以海手下效命,组建赭山营坚守芜湖,被田雄击败后,出家当了和尚。

    都是心怀大明的抗清义士,聊了不一会儿,话题就转到当前的形势。

    姜采分析道:“鲁王新败,没有两三年难以恢复元气,如今称得上中流砥柱的还是唐王一脉的隆武朝廷,尤其以楚军最为骁勇。唉,只可惜他们在南昌打了个败仗,那谭泰不愧是满清名将,我大明的兵马终归不敌八旗劲旅。”

    归庄和章正宸对视一眼,然后笑着说道:“阿弥陀佛!南昌这一仗其实另有内情,谭泰若是胜了,为何要退回九江?”

    姜采一愣:“谭泰难道输了?不会吧?到处都说他打了个大胜仗,斩首十万,鞑子难道也学会骗人了么?”

    归庄笑道:“不错,鞑子入关后好的不学,却把大明官军那套欺上瞒下的戏法学了个十足十,谭泰斩首一万是有的,斩首十万却是吹牛皮,他自己倒折损了两三万人马,这一仗终归还是楚军胜了……”

    他仔细解释着,姜采越听越兴奋,最后一拍桌子叫道:“鞑子素来以军纪严明著称,如今却也谎报军功,掩耳盗铃,我看没几天好蹦跶了!哈哈哈,这可真是大快人心,有酒没有,我要喝一杯,为楚军贺!为谭泰贺!”

    “以茶代酒吧,我等还有大事相商。”归庄端起茶杯,像喝酒般一饮而尽,然后说道:“楚军胜了这一仗后,不日还要乘胜东征南直隶和浙江,朝廷还派出大军攻打福建,克复江南指日可期……”

    姜采突然皱起眉头:“这些军情大事,你为何知道的如此清楚?”

    归庄说道:“阿弥陀佛,贫僧也是听一位居士所言。”

    姜采追问:“谁说的?消息可靠吗?”

    归庄答道:“此人名叫顾绛,南都陷于清军后,更名顾炎武。”

    姜采突然直起身子,眼睛瞪的老大:“顾亭林么?他难道就在南京?”

    章正宸接过话头,答道:“顾亭林不但人在南京,而且住在陶园……”

    ……

    陶园后宅,偏厅。

    屋子里飘荡着一股若有若无的花香,佣人奴仆早就打发的远远的,窗前两人相对而坐,都是文士打扮,正在密谈。

    右手客位上,顾炎武正襟危坐,左手主位上,却是身着男装的柳如是,相貌丰腴美艳,又隐隐带着一股飒爽英姿,巾帼不让须眉。

    “朝廷兵马此次东征,粮秣全要在江南本地筹措,圣上的意思,要请牧公在暗中主持大局,此事能否成功,全仗夫人在其中尽力周旋。”顾炎武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柳如是的表情,心里暗暗有些好奇。

    他觉得很奇怪,汪克凡临行之前一再嘱咐,钱谦益性格懦弱,而且工于心计,未必肯为东征冒太大的风险,想要说动他,就一定要先说服柳如是,走夫人路线才能确保成功。

    真的是这样吗?顾炎武不敢相信。

    柳如是的名字他当然听说过,也知道这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奇女子,但是她能替钱谦益当家吗?

    “亭林先生请放心,这件事我一定办好。”柳如是答应的非常痛快。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关乎着几万将士的生死存亡,乃至于国家气运,夫人可莫要……”顾炎武反而觉得很不踏实。

    “我答应你了,就一定做到。”柳如是的语气依然是那么平静。(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十章 我本淮王旧鸡犬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程朱理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各种思想学派迅速崛起,对程朱理学造成了巨大冲击。这固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儒家弟子思想三观上的混乱,越是聪明人越无所适从,心学末流渐渐误入歧途,向虚无飘渺的禅学靠拢。

    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出门不谈两句妙悟心性,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大家都是聪明人,抛弃了传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后,很快就把人生二字看透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切都是假的,世人皆醉我独醒。

    遭到满清异族入侵之后,汉人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严重的分裂,有的人坚贞不屈,誓死反抗;有的人顺应潮流,投降做了奴才;有的人避世隐居,埋首经史文章;还有的人根本不在乎夷夏之分,只想找机会往上爬,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那些助纣为虐的汉奸不乏非常聪明的人,他们把一切都看透了,想明白了。人这一辈子,不就是那么回事么?没有什么必须坚持的原则,把握自己的命运才最重要……

    钱谦益的境界比他们高一些,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所以他一直很纠结。

    陶园的堂会散了后,顾炎武终于见到钱谦益,拿出几封亲笔信交给他,一封来自隆武帝,一封来自汪克凡,一封来自他的弟子黄宗羲,一封来自东林党元老黄锦。

    两人展开一番长谈,顾炎武告退之后,钱谦益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呆了很长时间。直到柳如是推门进屋,才从恍惚中惊醒……

    第二天上午,钱谦益托人转告马国柱。他和柳如是夫妇二人愿前往苏州定居,不日即将启程。

    ……

    绍兴府。府城由山阴、会稽两县同城而治,号称东南第一都,距离省城杭州只有一百二十里。

    浙江是明朝科举最发达的省份,绍兴又是浙江的第一名,状元、榜眼和探花出了一大堆,普通的进士数不胜数,当地有很多官宦世家,山阴祁氏就是其中之一。弘光朝灭亡的时候。苏松总督祁彪佳投水自尽,他的家人仍然居住在山阴祁府寓园。

    江南的文人雅士层出不穷,经常在一起结社集会,谈文斗诗,山阴祁府寓园就经常举办这种活动,领头的组织者除了祁彪佳的两位公子祁理孙、祁班孙之外,还有慈溪人魏耕。

    魏耕,明末抗清义士,历史上在康熙元年被满清凌迟处死。南明时期的抗清斗争虽然此起彼伏,但是很多人都是出于义愤揭竿而起。近乎自杀式的壮烈牺牲,魏耕却有很强的组织力和行动力,做下了几件大事。

    多铎南下的时候。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魏耕起兵抗清,率领一群散兵游勇和清军结结实实打了几仗,兵败后转入地下斗争,披发僧装,麻鞋草屦,奔走大江南北,联络各方抗清力量,郑成功、张煌言和张名振三次攻入长江。第一次打到镇江和瓜州,第二次打到仪真。第三次打到南京,其中都有魏耕的参与。

    山阴祁氏寓园。就是魏耕等人的秘密据点,祁氏兄弟有钱有名,寓园水陆交通便利,魏耕等人明面上以结诗社为幌子,暗中发展力量,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抗清志士。

    就在这几天,大名鼎鼎的诗词大家吴伟业来到了绍兴,祁氏寓园因此又举办了一场诗会。

    吴伟业就是《圆圆曲》的作者,“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妇孺皆知,他在清军南下后闭门隐居,受友人之托才来到绍兴,调解两个文人社团之间的矛盾。

    祁氏兄弟作为主人,一直在寓园门口迎客,吴伟业到了以后,诗会正式开始,祁理孙陪着吴伟业等几位重要的客人,祁班孙转回后堂,找到了魏耕。

    “今天来的人很杂啊,告诉咱们的人一定要慎言,作诗也不要太露骨了。”魏耕一直在暗中观察,特意嘱咐祁班孙。

    “这个都交待过的,放心。今天来的这些人里,有好多热衷于鞑子功名的士林败类。”祁班孙掰着指头说道:“王庭、陆求可,王命岳、姚启圣……姚启圣这个家伙,身上明明背着官司,却还一门心思想要参加鞑子的科举……”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园子的文士书生作诗之余,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聚在一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兴替原本是难免的事情,士人当以经史文章为第一要务,我若此科中第,最多也只做十年官,然后就请辞周游天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庭是浙江嘉兴人,四十岁的老书生,刚刚中了满清的举人,踌躇满志之余,又颇为矜持。

    (他在顺治六年终于考中三甲进士,后来做到山西布政使,清初诗人。)

    “此言大谬矣!我辈学成文武艺,自该卖与帝王家,助我大清早日一统天下,才能结束民不聊生的乱世……”王命岳出身贫寒,自幼饱受磨砺,成年后一门心思只想出人头地。他也是年近四十的人了,在科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大明亡国之前才中举,满清占领江南后,他第一个参加清廷举办的科举,但还是没有考上。

    (王命岳在顺治十二年中进士,算是顺治朝和有名的能吏,擅长搞经济,为清军的后勤工作立下汗马功劳,最高做到广东布政使。小皇帝康熙登基之后,让王命岳把夏商元明的各种故事编一本书,给他做课外读物,这本书名叫《千秋宝鉴》,王命岳下了很大的心血,书刚刚编成就被活活累死了。)

    “唉,前明寿数已尽,非吾等不为,实不可为也!如今虽然改朝换代,我等只要在新朝勤勉为官,同样可以造福一方,有所作为。陆某虽然不才,愿与诸位朋友约定,我等中第为官后,必做清官,绝不行那贪赃枉法之事!”陆求可今年三十岁,仍是一个钝秀才,满清占领江南后一直在科场上努力拼搏。

    (陆求可也在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和王命岳是同年,最高做到刑部员外郎,福建台湾提督学正。)

    “切!”旁边突然传来一声冷笑,众人回头看去,原来是绍兴本地人士姚启圣。

    “清官就一定是好官么?海瑞至清,却处处碰壁,又能有多大作为?姚某宁愿为能吏,不愿为循吏!”

    “哈哈,你这杀贼还敢说大话,小心惹恼了我去报官,把你抓去砍脑壳……嗯,呵呵,呵呵,开个玩笑了,姚兄不要介意。”

    陆求可好赖有个秀才功名,面对姚启圣很有优越感。姚启圣的眼中却闪过一道狠厉的凶光,陆求可暗暗一惊,连忙干笑几声赔罪,心里极为后悔——姚启圣这个家伙一向睚眦必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何必要得罪他呢。

    王命岳是举人老爷,不怕姚启圣,但也忌惮他的为人,笑着问道:“姚兄还在备考么?最近在读什么书?”

    姚启圣冷冷答道:“姚某读书自然是勤奋的,每日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一册孤本《如意君传》已经翻得烂了,每招每势都熟记在胸。”

    “你……”

    王命岳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脸红脖子粗,《如意君传》是一本春宫图,姚启圣这么说话,分明是不给他的面子。

    “呵呵呵,熙止兄(姚启圣字)还是那么诙谐,以后大家彼此熟识了,你们就知道他这个毛病,外冷心热的,有古侠之风。”王庭和姚启圣的私人关系不错,出来打圆场:“熙止兄大才,我等都远远不及,若是参加科考必定一鸣惊人,只是他身上还背着官司,暂且不能下场,唉,总得想个什么法子,帮熙止兄除掉这个麻烦……”

    清军南下的时候,姚启圣正在江苏南通一带游历,被当地的一家豪强所辱,于是跑到清军那里捐了一笔军饷,被任命为当地知州,转手就杀了那家豪强的满门,然后弃官而逃。

    姚启圣这个人就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行事亦正亦邪,从不墨守成规,他擅长经济之道,又擅长带兵打仗,比王庭他们几个的能力都强很多。

    “呵呵,事在人为,我既然要走科举的路子,总有办法抹去那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