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338章

残明-第338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翟式耜和陈邦傅一文一武,发生权力斗争,翟式耜斗不过手握兵权的陈邦傅,就和李元胤联合起来了。)

    这个政治集团以翟式耜和李元胤为后台,但是出头露面的“五虎”主要来自湖广,所以号称“楚党”,王夫之在其中只是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小角色。楚党主政永历朝廷期间,其他的事情都不做,全心全意的投入党争,和堵胤锡斗、和朱天麟斗,和陈邦傅斗,和庞天寿斗,和马吉祥斗,和何吾驺斗,然后把这些人都拢到一起,给他们扣上一个“吴党”的帽子,为争权夺利找到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大明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党争虽然不断,但是凭空给自己捏造一个对手,楚党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堵胤锡在湖广前线领兵抗击清军,听说自己成了吴党的黑后台,只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这个吴党是从哪冒出来的。

    “平时束手谈心性,事急一死报君王。”永历四年清军再次南下,皇帝和军队四散而逃,翟式耜坐在桂林城里的衙门里,等着清军来抓,被捕之后做了几首慷慨激昂的诗,然后慷慨就义。

    楚党长期把持朝政,和永历帝意见不合的时候,五虎就以“东勋”军阀的武力进行威胁,永历帝敢怒不敢言,对楚党早就失去了信任,对五虎尤其痛恨……他逃出桂林后,跑到了陈邦傅的地盘,虽然狼狈不堪,形势也万分危急,还是第一时间把“五虎”全部革职,南明内部的分裂进一步加剧,随着清军进一步南下很快土崩瓦解,永历帝最后只好跑到云南,躲在大西军的庇护下。

    事实上,南明到这个时候就已经亡国,后来的永历帝,只是一个傀儡罢了,孙可望与其说是南明的叛徒,不如说是大西军的叛徒……

    汪克凡对翟式耜,一直抱有警惕。

    这个人的能力很强,政治手腕比何腾蛟还要高上一筹,但是他的能力全都放在争权夺利上了,对国家造成的危害反而更大。

    明知翟式耜是个隐患,一时还拿他没办法。

    翟式耜早年是东林党的一员,魏忠贤当权的时候受过迫害,崇祯帝扫除阉党的时候冲锋在前,这种资历,在南明官场上是非常光荣的标签,几乎就是忠臣的代名词。这一年多来,拥桂派被不断打压,翟式耜一直隐忍退让,声望反而越来越高,而且他为官清廉,品德操守上都是标准的正人君子,在官场和民间的口碑都不错。

    这样的青天大老爷,总不能派兵冲到他的家里把他抓起来,翟式耜没有明显的小辫子可抓,虽然支持桂王朱由榔,隆武帝也不敢撤他的职,只能平调兵部添注侍郎的闲职,不让他手握实权而已。(巡抚本身没有品阶,挂的都是六部侍郎或者都御使的头衔。)

    行刺事件的幕后主使,汪克凡的直觉认为,翟式耜的嫌疑比较大,但是想要查出确凿证据,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以他的手腕,肯定会掐断所有的线索。

    刚刚把东林党打下去,拥桂派又冒了出来,令汪克凡不胜其烦。前面要和清军作战,后面不断有人捣乱,拉后腿,下绊子,手段越来越极端,也不能置之不理。

    和李云聪、顾炎武商议,顾炎武对这种事情不在行,李云聪却出了个主意。

    “军门不必烦恼,只管先查陈邦傅就是,只要夺了陈邦傅的兵权,不管背后的主谋是谁,以后都不成事了。”

    “不错……”汪克凡微微颔首。

    在南明这种乱世里,没有军队的支持,王公勋贵和文官都翻不了天。现在的翟式耜和陈邦傅还是一个鼻孔出气,都属于广西本地派系,只要把陈邦傅解决了,就抽掉了拥桂派的脊梁骨。

    “有劳跃鳞先生,替我起草一份折子,调思恩总兵陈邦傅入赣作战,参与东征!”

    (本卷完)(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章 海洋贸易的货源

    隆武五年,早春二月,南国大地已是一片生机勃勃。

    掐头去尾算起来,满清入关已经整整五个年头。

    这五年来,南明一直被动防守,在大规模的战略层面上,满清始终掌握着主动权,每年冬季发起攻势,夏季休整,几乎已经成为惯例……明军只有一些局部的反攻,像湖广战役那样把孔有德赶回武昌,收复整个湖南,就是了不起的大胜,但说到底,湖广战役也是一场防御战,把来犯之敌击退罢了。

    满清看起来还是那么强大,收复故土似乎遥遥无期。

    在南明控制的地区,有些人幻想苟且偏安,有些人则是得过且过,还有少数“聪明人”认为亡国是迟早的事情,暗地里做好准备,如果清军打过来就跪迎王师,做一个大清顺民。

    在满清占领区,从汉中贺珍反正开始,抗清斗争一年多来风起云涌,各地义兵此起彼伏,随着金声桓和姜瓖相继反正归明,楚军取得湖广战役的胜利,这场抗清斗争也达到了*……但*之后必然会出现起伏,在清军的血腥镇压下,小股的抗清义兵陆续失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得麻木,习惯了满清的统治。清廷为了筹集巨额的战争经费,在江南地区课以重税,当地的士绅百姓虽然不满,在高压下也只能被迫接受。

    就在这个时候,隆武帝和汪克凡决定发起东征,并相继下达了动员命令。

    这是南明第一次主动发起反攻,隆武朝廷对此非常重视,除了少数人表示反对之外,赞成东征的主战派占有明显的上风。除了隆武帝和楚勋之外,东林党也是坚定的主战派。他们的根基就在江南,来到广西后变成了无根之萍,听说朝廷要反攻浙江和南直隶。东林党大多数成员都表示支持。

    南党的情况也差不多。除了两广之外,南党很多成员都来自福建。他们当然赞成东征,而且广东的东部地区长期处于交战状态,如果能够收复福建,广东就变成了安全的大后方,所以广东籍的官员里,尤其广东东部的官员也有很多赞成东征,两广总督苏观生收到消息后,也立刻上题本表示支持。

    不赞成东征的。主要是广西的文武官员和一部分缺乏战略眼光的官僚政客,这些官僚政客对清军抱有恐惧心理,总认为敌强我弱,不应主动启衅,纷纷上书表示反对。

    但是他们没想到,此举深深激怒了东林党和南党的主战派,善于利用舆论的东林党很快掀起骂战,把反对派比作大明的秦桧和贾似道,已经小有文名的黄宗羲还为此赋诗一首,其中“直把桂林作杭州”的点睛之句虽然略欠平仄。却脱胎于“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千古名句,以古讽今,将那些只知苟且偏安的鼠目寸光之辈骂的狗血喷头。在官场士林间广为传颂……

    黄宗羲一时间名声大噪,得到隆武帝亲自接见,反对东征的官员却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主战派很快取得了胜利,朝廷上下开始为东征进行动员。

    人心齐,泰山移。隆武朝廷本来就是一个流亡政府,绝大多数成员都希望能收复江南,打回老家去。随着动员的展开。东征的具体计划开始在高层中慢慢扩散,听说汪克凡把主要进攻方向放在了南直隶和浙江北部。南党立刻发动起来,鼓动隆武帝再开一条进攻路线。一定要收复福建。

    大多数文官都是军事外行,东征计划发布后,很多人才对前线的形势有所了解。据兵部尚书文安介绍,清军主力都在山西,南方兵力极为空虚,众人立刻恍然大悟——现在的千里江南,就像一块肥肉摆在砧板上,只要敢下刀就能吃个满嘴流油,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让楚军独享?

    南党、帝党和东林党,还有广东的苏观生,江西的万元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想尽可能的参与东征,分一杯肥肉羹,作战计划一改再改,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部队也越来越多,除了湖广和江西外,两广和贵州也行动起来,积极动员准备东征……

    春分时节,长江流域仍有一种乍暖还寒的感觉,岭南的天气却很暖和了,尤其在南端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仿佛已经嗅到了初夏的气息。

    后世里著名的深圳河,此刻还被称为“明溪”,沿着河岸两边,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岸边的是水稻,远处的是番薯,听说山地上还有新种的土豆,在河边平地上却看不到了。

    当初东莞营成立的时候,张家玉带走了两千精锐,剩下的八千东莞义兵就在香港北面开荒屯田,自给自足。经过三年发展,后世的深圳关内,乃至于香港北部地区,到处都散布着军屯的田地。

    这里的夏天长达半年,冬天只有短短两个月,长年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刚刚推广的番薯和土豆更是高产作物,八千军户种植的庄稼,可以满足整个香港的需要。

    顺着深圳河往西走,就能看到大海,海边一片片晶莹闪亮的盐田,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蛇口半岛。

    盐田里这会儿有几个人,走走停停,不时在说着什么,偶尔还会蹲下身子,捏起一撮盐放在嘴里尝尝。

    为首的是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人,面色黑红,一看就是长期日晒的结果。他头上没带帽子,只裹着一块匝巾,脚下穿着一双草鞋,裤管挽起老高,上身却是一件长衫,下摆横束在腰间,打扮不伦不类,旁边众人却都对他极其恭敬,有问必答。

    李四!香港最有权势的大佬,正在视察刚刚投产的盐田。

    “不容易啊!试了这么多次,总算把那股子苦味去掉了,这个‘三息法’还真有用!”李四笑着说道:“军门当初说能用海水晒盐,我还不敢信,没想到真的成了!”

    “可不是?去掉那股子苦味后,咱们的盐都算是精盐了,吃起来比煮盐还好,以后再不愁卖!”主管盐田的主事姓齐,和李四一样的黑红脸色,身上干脆就是一副短打扮,就像一个下地的农夫。

    传统的制盐方法是用海水煮盐,效率太低不说,还会对容器造成严重的腐蚀,所以制盐成本很高,很多地方守着大海却没盐吃。但是在广东沿海地区,已经有人摸索出晒盐的方法,只是因为这个年代技术传播太慢,海水晒盐的方法也不太成熟,才没有大面积推广。(《天工开物》记载,广东海丰“有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池同。”)

    汪克凡却一直留意着这件事,命令李四去海丰县寻找会用海水晒盐的人,李四找到他们之后,半请半绑全带回深圳,建起盐田开始晒盐。可是这种晒盐的方法还比较粗糙,除了最上面一层可以食用外,底下的大部分盐都有很多杂质,味道苦涩,难以入口。

    接下来,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汪克凡甚至亲自过问,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攻关,经过两年的努力,最近终于获得成功,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了盐田的产量。

    李四一挥手,豪气十足地说道:“盐田还要尽量多建些,最少再翻两个跟头,一年晒他三十万担盐,不但把贵州盐、广西盐和福建盐都挤垮,还要卖到鞑子那里去!”

    南明的盐产地主要在沿海地区和云贵一带,沿海还是煮盐,云贵是井盐,成本都比较高,产量也受到限制,竞争力远远比不上海水晒盐。

    隆武新政被废止后,盐业专营再次陷入混乱,各种走私盐大行其道,海水晒盐的产量跟上去了,正好可以大捞一票。等到把其他的盐产地都挤垮了,将来就算恢复盐业专营,身为皇商的“隆茂昌”也可以垄断南明的盐业生产。

    满清那边的盐业专营比较规范,新修的厕所香三天,满清刚刚开国,*贪污还没有那么严重,制度也没有那么混乱,食盐的价格比南明低了好几倍,为清廷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把深圳生产的食盐走私到满清占领区,既能赚取大量的利润,还能对满清打一场经济战。

    “可不止这些!咱们的盐只要便宜,还能卖到海外去,安南、吕宋、爪哇、暹罗、天竺……是人都得吃盐呀!”齐管事颇有经济头脑,对海外市场同样看好。安南是越南,吕宋是菲律宾,爪哇是印尼,暹罗是泰国,天竺是印度,他一下子把整个东南亚全包了。

    “不错!”李四点头称是:“咱们买的东西多,卖的东西少,海船出航的时候往往不是满舱,装些盐巴出去卖,起码也多一份进项。”

    因为江浙被清军占领,生丝、丝绸和棉布等商品都没有货源,香港向海外销售的产品主要是瓷器和茶叶,买进来的东西却五花八门,数量众多,白银、粮食、火器、棉花、皮革、船只……再加上到处劫掠人口,离港的海船有时就会出现空载。

    货源!

    南明地盘太小,没有足够的货源保证海洋贸易的发展,海水晒盐填补了这个空缺。(未完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