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32章

残明-第32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公决断千里,此战必胜!”派恭义营攻打临湘,就是章旷出的主意。

    满清进攻陕西,李自成眼看抵挡不住,已有南窜湖广的迹象,这些反贼流寇不是鞑子的对手,却比官兵厉害得多,左良玉号称八十万大军,只能和白旺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局面,如果李自成本人来了,武昌府肯定守不住。

    所以,何腾蛟已有情势不利,就撤往湖南的打算,在大规模撤退之前,首先要巩固后方,肃清湖广各地的会党匪寇,这其中,盘踞在临湘的宋江首当其冲。

    拿宋江开刀还有一个原因,何腾蛟编练恭义营新军,花销巨大,这笔费用都压在湖广各州府身上,下面的抱怨和牢骚不断,他急需一场大胜证明恭义营的价值,宋江这伙水匪是最合适的目标。

    “我以恭义营、督标营两营出战,近万健旅对一伙水寇,已是雷霆万钧之势。不过自古骄兵必败,临敌对阵的时候不可轻敌,应步步为营,以小心谨慎为上!”

    这话里明显有嘱托的意思,章旷眼中泛起一阵兴奋的光芒,脸上的红痣几乎要滴出血来。

    “晚生愿领军出征,扫平这伙水寇,为何公分忧!”

    章旷是松江府人氏,崇祯九年的解元,崇祯十年的进士,仕途上一番风顺。但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大闹湖广的时候,他正好担任湖广沔阳知州,因为城池失陷被贬为白身,这才投到何腾蛟府中当个高级幕僚。

    堂堂一省解元,两榜进士,最后却混成了一个下九流的师爷,章旷这两年的郁闷可想而知,眼看有了翻身的机会,当然激动万分。

    “甚好。”

    何腾蛟一向视他为心腹,欣赏栽培有加,不以为忤地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我已经给杜公公递了奏章,保你为湖广监军道,这次对宋江用兵,就由你为帅。”

    ……

    根据百度百科,章旷生来歪首,面有巨痣,天生就是长的这个样子,并非作者有意丑化。另外本周是新书期最后一周,还差两三名就能上首页新书榜,求收藏,求推荐支持一下,多谢!

正文 第四十五章 乡里缙绅手遮天

    吕仁青听说何腾蛟亲口点将,要提拔重用他,不由得喜出望外。

    能够得到湖广总督的垂青,就等于踏上了仕途的康庄大道,策马扬鞭,任尔驰骋,汪克凡能够做到的事情,他自信也能做到,日后的成就未必会输与他人。

    有意无意的,他疏远了汪克凡,到牛忠孝那里报到之后,就一直呆在东湖军营,汪克凡离开武昌府的时候,也没有来送行。

    汪克凡顺其自然。

    平心而论,吕仁青的选择也是人之常情,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一颗棋子,离开了手握兵权的汪克凡,总督大人很快就会对他失去兴趣。没必要在这种人事内耗上浪费精力,一切让将来的事实说话。

    京良却愤愤不平,上船后还在发牢骚,恨透了这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最后惹来汪克凡的一顿训斥,才不敢再说什么。

    船到崇阳,一行人弃舟登岸,来寻县令许秉中,传达何腾蛟的命令。崇阳是攻打临湘的必经之路,近万大军从这里集结出发,需要大量的民夫和粮草物资,都要由许秉中安排准备。

    码头上人来人往,一名小厮看到他们,眼睛一亮,撒腿跑着去了。汪克凡等人进了东门,快到通江商行的时候,就见于三郎跟着那小厮,满面春风地迎了过来。

    见到汪克凡升了五品武官,于三郎异常兴奋,恭贺之词不绝于口。自从搭上了恭义营的关系,通江商行咸鱼翻身,生意一天比一天兴旺,于三郎也变成了于三官人,饮水思源,早把汪克凡当做依仗的靠山,命中的贵人,见他升官由衷的高兴。

    “我已摆下酒宴,为汪将军洗尘,这次一定要给三郎个面子……”

    “心领了,但我还有公务在身,改日再来叨扰。”

    汪克凡婉言谢绝,于三郎见他要走,显得有些着急,吞吞吐吐拦住了他。

    “哦……,汪将军刚刚回来,本不该现在提的,但小人有一件为难事,还要请将军做主……”

    “三郎有话直说,无论有什么麻烦,我都不会袖手旁观的。”通江商行是汪克凡一手扶植起来的,日后还有大用,有什么事情一定要管。

    “启禀将军,小人有个本家婶婶叫做于婆,一辈子老实本分,临老却吃了官司……”

    于三郎仔细解说,原来他有个本族亲戚,住在崇阳县白霓镇,一家四口开个杂货铺子为生,不料和本镇的缙绅大户起了冲突,家中男子被害了性命,铺子也被夺去,剩下老母妻儿几次到县里告状,却被许秉中关进了大牢。

    “汪将军,请您向许老爷求个情,先把人放出来,他们有老有小的受不起这个罪,别把性命折在大牢里了。”

    “三郎,你这番话疑点甚多,经不起推敲,孤儿寡母的若是没有过错,许大令为何要抓她们?”

    “说来都怪妇人无知,我那本家婶婶性子烈,说县里断案不公,在公堂上撞柱寻死,大闹一场冲撞了许老爷,这才被抓进大牢。”于三郎压低声音说道:“还请汪将军可怜他们娘几个,好歹搭救这一次,以后我自会照看,不让她们再去惹事。”

    “好吧,这件事我知道了。你放心,无论是非曲直,最少能保住她们的性命。”

    于婆老年丧子,行为过激也是有的,许秉中因此就把她们关进大牢,明显不合常理,其中肯定另有隐情。不过在搞清事情的原委之前,汪克凡不愿轻易做出太多的承诺……

    来到县衙,许秉中降阶相迎,两人谈笑风生,携手入花厅落座。

    汪克凡拿出巡抚衙门的牒文,许秉中接过去打开封缄匣盒,仔细查验行移印章,确认无误后才细看文书内容,不等看完却变了脸色,一叠声地叫起苦来。

    “这,这,不过是一群水寇,何必如此兴师动众?近万大军所需的粮秣,让许某一时之间如何筹措!”

    汪克凡接过牒文看了一遍,劝道:“这文书上说得明白,大军所需的粮秣从各地调集,只以崇阳为集结之地。崇阳的担子是重些,但也没到束手无策的地步。”

    “唉……,云台所有不知,只出些米粮倒还罢了,我最怕的就是大军在崇阳集结,官兵从县里过这一遭,不知道会祸害成什么样子……”

    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水匪过境劫掠财物,匆忙间总会有些疏漏,官军却是明火执仗地仔细搜刮,民夫、妇女、财物、牲畜……,见什么抢什么,所过之处烧杀劫掠,寸草不留。

    “老师不必担忧,这次来的都是湖广的兵马,何军门的督标营和恭义营,本乡本土的不会太过火。再说了,我的部下就出自恭义营,军纪如何,许大令还不知道么?”

    “唉,但愿如此吧!”许秉中摇了摇头,叹道:“你手下士卒都是崇阳子弟,当然不会胡作非为,那上万大军良莠不齐,怕还是逃不过这一劫!”

    “晚生投身军旅,就是为了护卫桑梓,保我一方百姓平安,若是有人做得太过分的话,晚生绝不会袖手旁观!”

    汪克凡并不担心,无论督标营和恭义营,都和左良玉的部队不同,他们已经被何腾蛟训练成了一群绵羊,最多有些兵痞作威作福,想学恶狼喝血吃肉,还真没那个牙口。

    “有云台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能忍的我自然会忍,若是闹出什么乱子,我到领兵大帅面前替云台打官司去!”

    疑虑既去,两人心无旁骛,商量为大军准备营地粮秣的细节。

    粮食的问题好解决。

    县里刚刚收过秋粮,只需按照命令调拨一批,完成任务就行。许秉中唯一担心的,就是官兵不能及时取胜,打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再反复让崇阳出钱出粮,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

    营地的问题比较麻烦。

    按照朝廷多年来的惯例,除了主帅和少量亲兵可以进城之外,大军得在城外扎营,但要由崇阳提供必要的工具和砖石木料,以及搭建营地,搬运粮草的民夫。

    这需要一笔巨款,许秉中却拿不出来,说着说着就发起了牢骚,把县里的牙行商贾都骂了一遍,痛斥他们不肯为县中分忧,商税银钱少交了好多。汪克凡在这件事上不便插话,面无表情默默地听着。

    许秉中这才感觉不妥,话锋一转,骂到了缙绅士族身上。

    “那些牙行商贾倒还罢了,可叹我县中士绅也不顾斯文礼义,一个个都变成了逐利之徒,有些乡里大族更是枉法乱纪,为富不仁,惹出来的案子让人着实头疼……”

    汪克凡插口道:“说到这里,学生正要向老师求情,不知白霓镇于婆一家的案子,其中可有通融的余地?”

    许秉中一愣:“你从哪里听来的,此事已经传到武昌府了吗?”

    “老师误会了,学生也是今天刚刚听到些风闻,受人情所累,为于婆一家求情而已。当然,若是于婆真的犯了事,老师秉公而断,学生绝无二话。”

    “唉,若真是秉公而断就罢了!”许秉中长叹一声,沉默片刻才缓缓说道:“这件案子,本县确是判的不公,那于婆是冤枉的……”

    于婆一家经营杂货铺子为生,这铺子位于白霓镇的繁华地段,生意兴旺,白霓镇大户蒙家看上了这家铺子,使出手段强取豪夺,还给于婆的儿子扣上一顶通匪的帽子,用私刑取了他的性命。

    这件案子的案情并不复杂,白霓镇位于崇阳西北,隽水河以东,宋江水匪根本没有到过那里,所谓通匪云云不过是莫须有的罪名,于婆的儿子不愿把铺子卖给蒙家,就被强安个罪名草菅人命罢了。

    说起来,这还是当初宋江犯境时种下的因果,崇阳为了抵御水匪,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给了乡绅豪门“相机决断,肃靖地方”的权力,凡是通匪的乱民可由乡里自行处死,不必交县衙审理。

    于婆的儿子死了之后,家里的铺子也因“贩卖私盐”被蒙家强占,于婆祖孙三人到崇阳县城来告状,许秉中接下案子后,犹豫再三,判蒙家按市价赎买那间铺子,再赔偿于婆一家十两烧埋银子。

    这无疑是偏向蒙家,但许秉中也有苦衷。明朝官府一向权不下乡,乡里的士绅大族势力很大,动用私刑的现象比比皆是,县令也管不了那么多。况且他当初有言在先,乡里可以处置通匪的乱民,不可能为于婆一家翻案。

    花点钱安抚一下,再吓唬一场,把这件事压下去就算了。不料,于婆却颇有胆色,拿钱收买不了,吓也吓不住,咬着要蒙家还铺抵命,不死不休!

正文 第四十六章 无德匹夫难教化

    “在这件案子上,我确实藏有私心。”

    许秉中叹道:“白霓镇蒙家财雄势大,而且世代官宦,不亚于你们汪家。蒙家老太爷在万历年间做到湖广布政使参议,官场上遍布门生故旧,我每逢年节还要呈帖问礼,实在得罪不起。”

    “既然如此,为何还把于婆一家关进大牢?”汪克凡问道。

    “唉,那也是将错就错,没办法的事情。”许秉中赧然道:“于婆大闹公堂,撞柱寻死不成,还要带着一家三口在县衙门前上吊,只好先把他们关在牢里,去去火气……,不过你放心,我已命人照看他们,在牢里不会吃委屈。”

    事情的原委已经很清楚,于婆一家是无辜的,只是又一个仗势欺人,官官相护的老套故事罢了,不过许秉中确有不得已的苦衷,行事也还守着底线。

    如果换成一个心狠手辣的角色,十有会把于婆一家交给蒙家处理,既落了人情,又无声无息地摆平了这个大麻烦。

    汪克凡提出要人,许秉中略一犹豫就答应了,对他来说,于婆一家三口就像烫手的山芋,总关在大牢里也不是个办法。

    “好吧,人你带走,我再给他们二十两银子,以后做个小生意,不要再到处告状了。”许秉中也怕了于婆这一家老小,要是他们真的在县衙门前上了吊,必然会激起民愤,他甚至得辞官谢罪,卷铺盖回家。

    “多谢老师厚赠。不过,要是再碰上这种事情,老师都要用银子摆平么?”

    “这个,走一步算一步吧,人在官场,多半都是身不由已……”

    汪克凡回到通江商行,把于婆一家交给于三郎,对方千恩万谢之余,吩咐他们好生看护,以免走漏风声,引来蒙家杀人灭口。

    “三郎,蒙家可有个蒙正发么?现在应该是个举人,要么就是个秀才。”

    “有的,蒙家二少爷么,是个秀才,不过那人只好读书,不太理会平常的俗务……”

    应该就是他!

    蒙正发,南明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