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317章

残明-第317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路上,汪克凡和顾炎武的交流变多了,已经跑掉一个黄宗羲。剩下的顾炎武当然要看紧。

    “黄梨洲么?他会回来的。”顾炎武和黄宗羲之间有过一次深谈,所以自信满满。

    “哦,何以见得?”汪克凡突然直起了身子。

    “不过是欲擒故纵之计罢了。黄梨洲对军门多有推崇,若能在湖广寻到晋身之机。他是不会错过的。”

    “晋身之机么?湖广最不缺的就是机会,黄梨洲只要愿意,我给他这个机会!”汪克凡欣喜之下,声音猛的拔高。

    黄宗羲这个人,在政治理论上很有一套,而且有强烈的“虚君”思想,将来可能有大用处。

    作为东林党骨干,黄宗羲的屁股一直坐的很歪。但却是个反清复明的实干家。

    历史上在顺治年间,他一直都是个被满清悬赏捉拿的通缉犯,屡次参与反清斗争,只是因为名气太大,有人保护,才屡屡逃脱。直到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政权覆亡,郑成功东渡台湾,黄宗羲感到恢复事业已经无望,于是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半生致力于讲学、著述事业。

    但也必须指出,黄宗羲这个人晚节不保,对康熙屡次献媚。以“圣天子”歌功颂德,甚至在悼念亡父的祭文里都不忘拍上一记马屁,绝不是所谓的虚与委蛇。不要忘了,封建士大夫以孝悌为重,悼念亡父的祭文必然是真心话,晚年的黄宗羲,已经和满清妥协,真把康熙当成了“圣天子”。

    人都是矛盾的,一个人学问越大。性格就越复杂。

    不过话说回来了,到了康熙中期。反清复明已经没有可能,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已经变了。作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妥协以求自保,从刚烈变成懦弱,虽然让人不齿,但也是有原因的。

    这个过程肯定是非常痛苦的,黄宗羲的内心受到过何种煎熬,不得而知……

    汪克凡出神片刻,才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对着顾炎武笑道:“抗清大业,千头万绪,本镇思贤若渴,一时忘形了。”

    “无妨!军门正当少年,却整日里不苟言笑,今天能这样露出真性情,我倒觉得更亲切些。”顾炎武应了一句,突然收起笑容,正色说道:“黄梨洲临走之际,托学生问一句话,还请军门诚恳回答,千万莫要欺心。”

    “你说。”汪克凡点点头。

    “黄梨洲所问的,就是军门所图,究竟为何?”顾炎武有些为难地开口,接着说道:“其实我也想知道,军门是在做什么?学生与军门相识于萍末,有些话交浅言深,倒不该说的,但眼下山河沦陷,神州陆沉在即,等不得再躲躲藏藏。在江西和湖广走了这一遭,所见所闻让我大开眼界,楚军兵强马壮,百姓安居乐业,军门所作所为于国家有大功,任谁都要承认的。”

    他顿了顿,又说道:“但看得多了,学生却有些疑虑,军门与士绅豪门为敌,不尊朝廷号令,蓄养十余万大军,若在太平年月,这是作乱之道,当此乱世,则为枭雄之路……汪军门,你到底要做什么?”

    书生气!

    汪克凡身边的人,看到的,听到的,都比顾炎武多得多,但是从来没人敢问出这句话。只有一身书生气的顾炎武,包括已经溜号的黄宗羲,才会直言不讳。

    周围突然静了下来,只有江水打在船帮上,发出轻微而不断的响声,汪克凡看着顾炎武,脸上突然露出了微笑。

    愿意问出这句话,就是说明,他和黄宗羲愿意和自己交心了,这两个人都有强烈的轻君虚君思想,绝不是对皇帝愚忠的文人士大夫……换句话说,顾炎武此时虽然唇枪舌剑,面色冷峻,其实却不是兴师问罪,也不是祢衡骂曹,其实却是……

    是一种试探!

    “我所求的,就是黄梨洲昨天说的那句话,要是我没有记错,这话其实出自亭林先生吧——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汪克凡停顿片刻,又说出了后面的一句:“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所谓志同道合,就是有相同的志向,才能走上共同的道理,顾炎武的这句话,正是汪克凡的追求。

    穿越以来,他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就是为了改变那段最黑暗的历史。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完全可以买舟出海,或者想个别的什么法子自保,以穿越者的能力,只想混个锦衣玉食,实在太简单了。

    起兵抗清,汪克凡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从一开始,就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只求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看着他,目不转睛,久久没有说话,仿佛想看到他的心里去。

    汪克凡迎着他的目光,表情坦然。

    话说到这个份上,什么都明白了,没有中兴大明,没有忠君报国,只有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

    终于,还是顾炎武打破了沉默。

    “汪军门既有此志,学生请问一句,大明为何而亡?”

    “愿闻亭林先生高见。”汪克凡当然知道,顾炎武这句话必有下文。

    “大明亡国,一是亡于学术,二是亡于道德沦丧。自宋至明,理学不求经世济用,反而空谈心性,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近世喜言心学者,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

    顾炎武先大批了一通心学,然后又说道:“当今世风日下,士大夫之无耻,千古未见,投降异族,反颜仕仇,摇尾乞怜,种种丑态不一而足,若要挽狂澜于既倒,当端正治学之法,重建道德文章!”

    这是典型的书生之见了。

    但也不能算错,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思想文化上的迷失,才是大明亡国的根源。

    汪克凡却还是摇了摇头:“亭林先生说的不错,但是远水不解近渴。”

    清军随时南下,哪有时间搞文化教育的改革?

    “若要应急,唯有效仿封建,以强省府郡县!”顾炎武又是出语惊人。

    他所说的封建,不是后世里的含义,而是指西周分封列国的制度。

    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意思是西周给封国的权力太大,所以造成分裂,但是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地方没有人财物各种权力,所以无法实现富国强兵。

    在南明当前的形势下,顾炎武竟然提出“效仿封建”,简直就是给汪克凡提供了理论依据,让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做好军阀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吧。

    汪克凡心中暗喜,却故作犹豫:“这个……,效仿封建,置人君于何地?”

    时代不同了,皇帝是家天下的天子,别人都是他的子民,都错着辈分呢!如果效仿西周,皇帝虽然还是老大,诸侯却成了可以平辈论交的小弟。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顾炎武再次抛出一颗重磅炸弹。

    这是朴素的民主论,人君治国,不能搞独裁,要和大家一起治理。

    “亭林先生此言大谬,学生不敢苟同!”汪克凡连忙打住,不让他继续说下去。

    再说下去,就要准备谋反了,顾炎武的理论太过超前,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取得成功。

    将来会走到哪一步,汪克凡不知道,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废除帝制的,这个年代没有资产阶级,也没有无产阶级,根本就是一个农业封建社会,只能实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当然,在大明内部搞政治改革,削弱君权,这个可以有。

    但是这件事要慢慢来,为了避免被当成曹操,该做的姿态还是要做。

    对顾炎武的“反动言论”,汪克凡表示坚决反对。(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一五章 刺刀见红

    这两年,顾炎武主要在陕西和山西活动,作为一个苏州人,却千里迢迢的跑到北方,除了搞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之外,也是为了避祸。

    满清现在还没有坐稳江山,康雍乾时期血雨腥风的文字狱还没有开始,对汉人士绅以怀柔拉拢为主。尤其在江南地区,满清的统治并不牢固,汉人士绅只要不直接反清,写写文章骂骂娘什么的,甚至像钱谦益一样暗中资助抗清义师,满清官府一般都不管……想管也管不住的。

    但是顾炎武不一样,他是真刀真枪的干,几次策划和参与武装暴动,因此上了满清地方官府的黑名单,在江南省(南直隶)遭到通缉,这才跑去了陕西。

    顾炎武去陕西的时候,正是抗清形势最严峻的时候。江西、福建、湖广、四川大部沦陷,隆武政权只剩下两广和贵州三个省,云南也被大西军占了,眼看就要支持不住,鲁王朱以海这边更惨,被博洛打的在大陆上站不住脚,跑到舟山岛上窝着……

    看起来,满清已经胜定了,最多再用三两年的时间,就能把隆武、鲁王、大西军这些反抗势力一个个都灭掉。

    胸臆中满腔悲愤,郁闷、失望之余,还有一种“果然不出所料”的深深无奈。

    对大明的种种弊病,顾炎武看得很清楚。

    大明朝就像一头年老体衰的雄狮,昔日的王者辉煌成为永远的过去,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最后轰然倒地……不远处,一只名叫满清的鬣狗趁机冲上来,大口大口地吞食着腐肉。还得意洋洋的,自称打败了狮子。

    其实,满清不过是捡了个便宜。

    大明朝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换成南明也一样。

    隆武帝朱聿键虽然勤勉,也有志于励精图治。中兴大明,但是他的身份天生存在短板,个性和能力上也有明显的缺陷,和中兴之君还差的太远。眼下的南明,必须有一个雄才大略,充满魄力的皇帝,就像汉光武刘秀那样的千古明君,才能挽回形势。

    但很明显。隆武帝不是刘秀,能力和魄力都不够,稀里哗啦就把福建丢了,自己孤身逃亡广州,还差点被清军抓住。

    接下来似乎出现了转机,明军在赣州打败金声桓,顾炎武也有过短暂的欣喜,但随着孔有德大举南下,湖广和贵州东部又相继沦陷,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被当头一桶冷水浇灭。

    “明军还是不行啊,和金声桓的绿营还能一战,遇到八旗兵就一败涂地。大明。终归是要亡国了!”顾炎武悲愤欲绝。

    如果把满清换成李闯,顾炎武也许就放弃抵抗了。李闯如果当了皇帝,无非是改朝换代,大明灭亡而已,满清入主中原,却是神州陆沉,夷狄乱华,亡天下!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没有去两广,而是选择了更加艰辛的一条道路,北上陕西,投入到当地的抗清斗争中。十几万义师会攻西安,一时间天下震动,但可惜的,在吴三桂和孟乔芳的合力反扑下,陕西义师最后还是失败了。

    隆武朝廷,他已经不抱希望了。

    至于汪克凡这个名字,他也曾几次听说过,但都没有在意。乱世中风起云涌,大浪淘沙,各种各样的人物走马灯般的登场,或者能风云一时,往往转眼间又销声匿迹。

    “不过是个军头罢了,碰巧立下救驾之功,才会青云直上,终归是江南四镇一样的人物。”顾炎武可是亲眼见过,江南四镇当初是如何的嚣张跋扈,军阀反制朝廷,耗尽了江南钱粮,等到清军南下的时候,却纷纷倒戈投降,转过身来就把屠刀对准了百姓。

    果不其然,孔有德只用了两三个月,就占领了湖广全境,汪克凡在哪里,不知道。

    接下来姜瓖举兵反清,顾炎武奔走山西各地,忙碌之余,偶尔一鳞半爪的,也能听到从南方传来的消息。

    都是好消息,江西金声桓反正,明军取得湖广大捷,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和怀顺王耿仲明相继毙命,清军退出四川南部,大西军归顺南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南明的地盘向外扩张了一倍,把清军重新赶回长江一线,还消灭了对方十几万人马。

    顾炎武坐不住了,很想回南方看看。

    隆武朝廷现在是什么样?为什么能发起这样的绝地大反击?

    带着姜瓖的重托,和王辅臣辗转回到江西,一路上听到了很多更加详细的消息,在这些消息里,汪克凡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出现。

    听说,汪克凡才是湖广大捷的第一功臣。

    听说,楚军才是消灭勒克德浑的主力。

    听说,楚勋才是隆武朝廷发生改变的关键。

    听说,湖广和别的地方都不一样。

    听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