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312章

残明-第312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打当然要打,我就怕水师战船不足,水兵也没有练好,贸然出战,未必能取胜。”汪克凡摇了摇头。还是不同意水师出战,又推心置腹地说道:“湖北四战之地,易攻难守。这个包袱不如让孔有德先背着。”

    他对水师和衡阳船厂的情况了如指掌,因为造船需要很长的周期。衡阳船厂又刚刚建成,所以造船的速度还很慢,开始几个月一直是光板,最近两个月才有新造的战船下水,但也是小型的舢板一类,水师要真正形成战斗力,恐怕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从大的战略方向来说。攻占武昌所得有限,远不如攻打南直隶对清廷的威胁更大。

    南直隶是满清的粮仓和钱袋子,打烂了会伤到清廷的骨头,武昌却更多是一座军事要地,就算打下来也只能伤到皮肉。

    当然了,如果能一劳永逸的消灭孔有德和尚可喜,汪克凡肯定会选择攻打武昌,但问题是,如果楚军集中全部兵力发起进攻,孔有德很可能放弃武昌和湖北。直接退回河南。

    河南湖北交界有武胜关等险关要隘,先不说如何攻克这些天险,哪怕楚军能顺利进入河南。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区和八旗兵作战,怎么看也都不是一个好主意。

    总之一句话,打下武昌府有可能,却未必能抓住孔有德,也没有继续扩大战果的可能,对清廷的威胁不大,一旦姜瓖兵败,多尔衮从大同抽出手来,提兵南下湖广。楚军还得退出湖北。

    无意中,汪克凡有些走神:“去厦门的使者。应该已经到了吧,不知道郑成功会如何答复。饶州府那边的汪晟,这两天就要和福建绿营接战,应该不会出什么意外吧……”

    楚军控制江西的西北地区,郑成功还得答应派出舰队支援,都是进攻南直隶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比较而言,汪克凡对自家的楚军更信任,只要没有意外的变故,相信汪晟能打败福建绿营,而郑成功那边却完全不受控制,只能被动的等他做出选择。

    名垂千古的大明忠良,万世敬仰的民族英雄,面对相互矛盾的抗清大业和自身利益,会组成怎样的选择呢?

    汪克凡既充满期待,又有些担心。

    无论如何,南直隶都比武昌重要的多。到那里闹上一场,会对满清的经济基础造成严重的破坏,远胜于攻打注定守不住的湖北……

    这种深层次的军事战略问题,超过了章旷的理解能力,攻打南直隶的计划八字还没有一撇,汪克凡不便多说,章旷就更加想不到,心里很是失望。作为湖广总督,他渴望尽快收复湖北全境,彻底消除孔有德的威胁,但是,湖广明明是楚军的根基所在,汪克凡却表现的并不热心,让人难以理解。

    不理解,就难免瞎猜,章旷暗自揣摩,以为汪克凡在担心桂林朝廷的事情,后方不安稳,无心进兵湖北。

    “云台此番千里迢迢赶往桂林,是为了应对朝廷里的那场变故吧。”

    “嗯……?嗯。”汪克凡愣了下,随即回过神来,点头说道:“不错,圣上突然宣布废止新政,诸般努力都前功尽弃,我又岂能坐视不理,说不得,只好跑上这一趟。”

    “唉,前方浴血奋战,后面却互相拆台,咱们大明朝总是这个样子,一朝一夕之间很难扭转的,云台此去桂林,切不可操之过急……至于新政嚒,圣上既然已有御诏明令废止,就不能朝令夕改,最少停个一年半载的才好再做计较。云台若是强行为新政翻案,必遭各方群起而攻之,纵然行霹雳手段,恃强一时得计,日后党争却难免势同水火,虽胜犹败!”

    章旷半年没见汪克凡,这次巴巴的跑回长沙,有很多事情要说,最紧要的除了湖北战局之外,桂林的那场流产政变该如何收场,也是他非常担心的一个问题。

    楚勋集团吃了个大亏,必须做出反击,但汪克凡的反击太激烈的话,或者打击面太大,反而会四面树敌,引起更加强烈的反弹。

    如果事态发展到必须用武力解决,汪克凡被迫提兵返回桂林,在政治上就完全失败了。虽然在现在的形势下,未必会出现“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局面,但是变成臭名昭著的“董卓”,对汪克凡来说得不偿失,南明也会陷入严重的内耗甚至内战,影响抗清大局,

    围绕隆武新政的斗争,关系到朝局的走向,关系到各方政治势力的定位,关系到大明未来的命运,还会对湖广造成方方面面的影响,章旷个人的前途也与之息息相关……于公于私,他都无法在这场斗争中置身事外,所以就直接挑明,把话说透,生怕汪克凡的理解出现偏差。

    “督抚所虑,学生也反复想过,只是事情闹到这般田地,已然势成骑虎,一味退让更不可取。”汪克凡的语气很平静,嘴角甚至露出一丝微笑,停顿了片刻,说道:“这般左右为难的死局,学生愚钝,不知该如何破解,还请峨山(章旷号)先生教我。”

    听话听音,章旷明显还有下文。

    军事方面,汪克凡是军校的副教授出身,再经过这几年的磨练,比起那些满清名将也丝毫不差,政治方面,他的眼光见识远远超过这个时代,但是具体执行和细节上并不擅长,至于朝廷里的种种勾心斗角,他最多就是一个高中生的水平,比章旷这个老官僚可差远了。

    明明是吕大器捅的篓子,却给汪克凡出了一个难题。这些日子他反复考虑,大致有了一个应对的计划,但总觉的不够完善,还缺了点什么,本打算到了桂林后和傅冠等人再慢慢商量,章旷既然愿意指点,当然要向他虚心请教。

    “眼下唯一的办法,只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章旷的声音骤然提高,眼中神采飞扬:“东林诸公和士绅勋贵反对的,无非是新政中减租减息,清查盐政和吏治等几条法令罢了,既然他们闹得这么凶,就把这几件事都缓一缓,从别的地方入手好了……新政动了田赋,把士绅勋贵都得罪了,动了盐税和吏治,又把文官武将都得罪了,一下子树敌过多,自然举步维艰……若能另辟蹊径,全力只攻一点,有些人就算想闹事,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等到过上一两年见了成效,转过来再度推行新政,阻力也会小得多……”

    朝廷里的政治斗争和打仗一样,硬碰硬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碰到敌人重兵布防的坚固据点,没必要强攻,绕过去对着薄弱环节下手,反而事半功倍,对联合起来的敌人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也比一味蛮干要好得多。

    章旷说的这个道理,汪克凡之前也隐约想到了,只是没有想的这么透彻,听了章旷的这番话,和自己的想法互相验证,立刻就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

    “督抚果然高论,学生受教了。”汪克凡想了想,又问道:“只是该从何处入手,督抚能否明示?”

    敌人的薄弱环节在哪?

    减租减息不能搞了,盐政和吏治不能查了,那该干什么呢?

    “这就非我所长了。”章旷说道:“大明沉疴缠身,处处都是毛病,可以入手的地方很多,这里面的分寸还要你自己把握,总之既要撬动朝局,又要让他人有所顾忌,以免再搞得满城风雨。”(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零八章 转赠

    官场上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到了章旷这个层次的高级官员,说话一般很少直来直去。

    儒家思想推崇中庸之道,无论修身齐家治国,都以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为上,上位者要巧妙掌握环境的平衡,说话尽量含蓄委婉,不能说的太透,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大家对着打哑谜。

    章旷半生淫浸官场,自然也是此中高手,面对其他官员和下属的时候,或者云山雾罩,或者旁敲侧击,或者高深莫测,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都留有余地……唯有在汪克凡面前,不得不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

    比如汪克凡太年轻。

    比如汪克凡是个武将。

    又比如大家现在是一条船上的,立场相近,有些话就可以明说……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只有一条,汪克凡不会绕来绕去的说话,你跟他绕来绕去,他根本就听不懂的,不但白费力气,而且会耽误事。

    根据特殊渠道的消息,汪克凡和隆武帝在一起的时候,公开场合还好些,私下里也同样是这个调调,一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太监宫女都觉得他非常嚣张,不尊君臣之礼……奇怪的是,隆武帝竟然从不生气,始终对他信任有加。

    世道真是变了!

    章旷很不理解。

    像汪克凡这样的“棒槌”竟然能在官场上生存,而且混得威风八面,一点都不符合中庸之道,难道说,如今这个世道就是拳头大的有理?

    虽然如此,该劝还得劝。

    “云台。圣上有意启用黄锦,你可知道么?”

    “黄絧庵吗?他得有八十岁了吧?这样的老先生还能入朝为官?”汪克凡非常意外,这个消息。他还真不知道。

    “东林一脉盘根错节,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吕大器虽然自取其祸,东林复社却还不至于一下子垮掉,他们请出絧庵先生收拾局面,也是迫不得已之举。”章旷说道:“听说除了黄锦之外,姜曰广入阁的呼声也很高,凭着这些老先生的面子,皇上不会太过为难东林党。”

    黄锦,广东人。生于隆庆六年(1572年),东林党元老,崇祯朝礼部尚书,今年78岁高龄。

    姜曰广,江西人,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东林党元老,弘光朝东阁大学士,金声桓反正归明后,请他出山主持南昌政务。也是66岁的老人家了。

    东林党这次遇到了大麻烦,只好把这些前朝重臣请出来稳定局面。真要排起辈分的话,像章旷这种三四十岁的官员。离着黄锦和姜曰广都差了两三辈,自己的座师就是人家的门生,都得给老人家几分面子,连隆武帝也不能轻易得罪他们。

    “嗯……,这还真是个麻烦!”汪克凡皱起眉头:“老人家年龄大了,难免怪诡迂阔,食古不化。把他们选入内阁,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事事掣肘,更办不成实事了。”

    姜曰广还罢了。六十多岁的年纪,再干几年说的过去。像黄锦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太爷,搞到内阁里只能当菩萨供着,内阁就变成养老院了。

    “云台,你对吕大器作何评价?”章旷问道。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空有贤相之名,其实却是志大才疏的一头笨驴。”汪克凡毫不犹豫的回答。

    见他反应还是太慢,章旷只好把话挑明:“既然如此,何不留下这头笨驴,让絧庵先生安心颐养晚年。”

    汪克凡微微一楞,这种逆向思维的解决方法,他一开始的确没想到。

    仔细一想,又颇有道理。

    经过那场流产政变后,吕大器已经彻底废了,连东林党自身也把他当成一颗弃子,如果把他留在朝中,以后只能只能尸位素餐的混日子,倒胜过换个其他难对付的,不停的捣乱。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已经过气的东林党不会造成太大的威胁,只要吕大器愿意付出足够的代价,完全可以对他“宽大处理”。如此一来,楚勋集团和隆武帝也更加主动,放过吕大器后,还能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偿。

    但问题是,吕大器丧心病狂搞政变,对隆武帝的皇帝宝座造成了威胁,把他得罪得死死的,隆武帝这两年越发的杀伐果断,想要说服他放过吕大器,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督抚的消息很灵啊!除了黄锦和姜曰广以外,还有谁有望入阁?”

    “大概还有文安之和晏日曙吧,文安之是前任四川总督,晏日曙是工部尚书,无论资历还是才干,他们两个入阁都是足够的。”

    文安之和晏日曙,和东林党、南党、帝党、楚勋等各有远近,但不属于其中任何一派,可以算是中间派。政治斗争中有时候过于激烈,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就会相互妥协由中间派上台,比如当年多尔衮和豪格争位,最后却是顺治登上了皇帝宝座。

    相对而言,文安之和晏日曙入阁,总比黄锦好一些。吕大器、杨廷麟这次犯的罪过太大,就算隆武帝愿意放过他们,也不可能没有任何处分,朝局以后将如何调整,存在很大的变数……

    把这件麻烦事放在一边,汪克凡转变话题,说道:“刚才听督抚一席话,学生茅塞顿开。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朝廷废止新政,湖广大可不必理会,减租该减还减,盐政该查还查,一切全凭督抚主持。”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