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304章

残明-第304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船只不少,汪克凡的座船靠岸时,一群当地的文武官员前来迎接。

    樊文钦和刘淑都去了桂林,在留守的文武官员中,文官以新任吉安知府萧惜远为首,武将中最大的是永新参将熊心。

    萧惜远,字岱山,是隆武四年恩科的探花郎,今年才刚刚二十七岁,在桂林干了一年后,刚刚外放就当上了四品知府,这固然是战争年代才有的特殊机遇,也和楚勋集团极度缺乏人才有很大关系。

    “拜见军门!”萧惜远俯首叩头,在这个年代里,跪拜磕头并没有侮辱的意思,而是正式场合最隆重的礼节。不要说他和汪克凡的身份差别,哪怕是其他的平级官员来到吉安府,他身为地主也要跪拜迎客。

    “岱山辛苦了。快请起!”汪克凡伸出右手,做了一个虚扶的动作。萧惜远再磕个头才站了起来。

    “参加军门!”熊心一身戎装,单膝跪倒行礼,武将身穿铠甲,腰都弯不下去,所以并不磕头。

    他是樊文钦的表亲兄弟,当年组建吉安营的时候,被推荐到营中担任一名哨官,跟着楚军打了两年仗。算是汪克凡的老部下……湖广会战结束后,樊文钦向汪克凡讨情,把完成镀金的熊心又要了回去,离开吉安营转到地方部队,回到吉安府担任一名参将。

    汪克凡哈哈一笑,摆手让他起身,打趣道:“哈,这不是熊心嘛!半年不见,你可白胖了不少,怎么?回到地方上光享福来着。不知道操练了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樊文钦在吉安府是个外来户,在官场上也没什么根基,身边一直缺少得力的下属。很多事情都要看刘淑这个“地头蛇”的脸色行事,他把熊心搞回来,多半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羽翼,这种文武相争的事情是难免的,只要不闹得太过火,汪克凡一般不会干涉。

    “练啊!我天天带着手下的儿郎苦练,就盼着再次追随军门,上阵杀敌,唉。可惜吉安府这地方太穷,一天三顿干饭都吃不到。天冷后就只好猫冬,反而养的白胖了……”熊心在楚军里干了两年。说话办事都带着一股直来直去的军人作风,不管合适不合适,把心里话叮里哐啷全倒出来了,楚军历来都是这样,人际关系尽量简单化,有什么问题放在桌面上,不会因此受到责怪。

    萧惜远却非常惊讶,还有些紧张。他在朝廷中枢里干了整整一年,文武百官哪有像熊心这样的,上官刚刚驾到就发一大通牢骚,汪军门该不会生气吧?

    汪克凡并没有生气,反而颇有感触的样子:“是啊,吉安府这两年负担太重,百姓们都吃了不少苦头,是我亏欠了父老乡亲。”

    楚军还是恭义营的时候,只有吉安府这一块后方地盘,为了供养上万大军,连续两年加倍征税,樊文钦和刘淑勒紧裤腰带,只要稍微有点钱粮,都统统送到前线,地方上才会这么穷。

    萧惜远眼睛一亮,忍不住插话问道:“军门既然这样说,是要减免吉安府的税赋么?”

    汪克凡点点头:“减是肯定要减的,免却不能免,矫正过度毕竟也不是什么好事。”

    萧惜远用拳头重重一砸掌心,兴奋地大声说道:“不用免,能减些就行了!只要和别的州府一样,我保证不出三年,就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吉安府也变成一个上府!”

    明朝幅员辽阔,全国共有一百多个府,按照粮食收入的不同分为三等,粮廿万石以上为上府,廿万石以下为中府,十万石以下为下府,吉安府西部都是山区,想要成为产粮大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萧惜远立下这样的军令状,可见他有多么兴奋。

    萧惜远未到而立之年,就出任四品黄堂的要职,当然想要干出一番业绩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吉安府实在太穷了,百姓们连肚子都吃不饱,缙绅大户也都过得紧巴巴的,各种宏伟的计划都无从实现。

    如果把赋税减下来,他就可以发动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平整道路,把农业和商业都搞上去,一步步实现良性循环,只要这一任知府的考评能够达到“卓异”,将来就能再上一个台阶,前途无量。

    汪克凡笑道:“先别拍胸脯,这件事没这么简单,走吧,咱们进城慢慢细说。”

    “哎呀,是我疏忽了!”萧惜远自责地说道:“军门远来,当然应该先休息一下,这些俗务以后再说……噢,还有一件事要禀报军门,亭林先生和梨洲先生如今正在江西,明后两日就会赶到吉安府,特来拜见军门。”

    汪克凡微微皱眉,问道:“哪个亭林先生?是顾炎武么?梨洲先生又是谁?”

    萧惜远眼睛闪了闪,连忙解释:“哦,正是顾炎武和黄宗羲,学生口误了,在军门面前,他们还称不得先生……”

    顾炎武和黄宗羲,再加上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不过现在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虽然在士林中已经颇有名望,但还没有后来那种宗师级的地位,在汪克凡面前称先生有点过分了。

    (顾、黄、王这三位都是著名的“遗民”,晚年因为名气太大,满清对他们都挺客气,康熙帝再三诏征,想让他们出仕,被拒绝后也没有翻脸动粗。)

    “无妨,当面我也会称他们先生的,基本的礼貌嘛,不过背后就不用这么麻烦了,没头没脑的来一个梨洲先生,是在和我打哑谜吗?”

    明朝的士大夫称呼繁杂,有名有字还有号,甚至还有好几个号,汪克凡军务繁忙,当然不可能把他们都记住,哪怕黄宗羲的名气很大,也对不上号。

    萧惜远悚然而惊,躬身肃立,请罪道:“学生存着卖弄之心,犯了酸腐之气,还请军门责罚!”

    “以后注意点就好,没那么严重。”汪克凡又和其他的官员聊了几句,然后一起离开码头,进入庐陵城。

    在寅宾馆住下后,汪克凡一行洗漱用饭,萧惜远和熊心等人暂且告退。

    出了大门,熊心不停找萧惜远说话,萧惜远却心不在焉的,脸色很难看。

    “怎么,还在想着刚才那档子事?”熊心问。

    “是啊,我今天在汪军门面前失礼,好些话说的也不合适。唉,说起来我还比汪军门大上几岁,怎么碰上事情还是这么毛糙,真是差太远了。”萧惜远一脸苦笑,他和熊心的关系其实一般般,没有近到说知心话的地步,但是这会儿太后悔,忍不住就想对人倾诉。

    “哈,和汪军门比呀?那你肯定差得远喽!”熊心笑道:“汪军门可是统兵的大帅,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什么场面没见过?鞑子的亲王只要听到他的名字,都被吓的屁滚尿流,就算天崩地裂,也只当老天爷放个屁,你再练上三十年的养气功夫,也远远比不上!”

    “哎,我也没想和汪军门比什么,只是恨自己不争气。”萧惜远也算见过世面的,和朝廷里的那些大佬相比,汪克凡的品秩不算太高,但他身上有一股领兵大帅独有的气势,不怒而自威,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以至于连连失态。

    “放心吧,汪军门不会和你计较的。”熊心大咧咧地拍着萧惜远的肩膀,就像在安慰军营里的兄弟。

    “真的么?真的没事了么?!”萧惜远和武将很少打交道,更别说这么亲密,不过这会儿满脑子都想着得罪了汪克凡,根本没有在意熊心的小动作。

    “没事了,汪军门怎么说的?——‘以后注意点就好,没那么严重。’他既然这么说,这件事肯定就过去了。”熊心以过来人的姿态开解萧惜远:“以后日子久了,你就知道汪军门的性子很宽厚的,只要做好你的本分,其他的不用费太多心思。”(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十六章 萧惜远的军令状

    熊心说的话,萧惜远只是半信半疑。

    他没有和汪克凡接触过,只听熊心的一面之词还是不放心。

    按照一般的常理,汪克凡吃过午饭,最多再来个简单的午休,就该找他谈谈具体的工作,毕竟樊文钦走后,萧惜远是吉安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克凡无论是要了解情况,还是做出指示,都应该首先和他接触。

    所以他一下午哪都没去,就在府衙里等着,可是直到天黑,也没有等到汪克凡的召唤。

    萧惜远越发不安,派人打听汪克凡的行踪,才知道他竟然微服出访,在庐陵城里转了一下午……

    汪克凡这两年每每路过吉安府,都是匆匆而过,对当地的民情并不了解,这次打算先亲眼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

    看到的结果还不错,最起码比预料的好。

    吉安府很穷,但精神气不差。

    人活一口气,这个气指的就是精神气,也就是对未来的追求和希望,和贫富无关。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希望,就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从头到脚都散发着一种仿佛僵尸般的颓废感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也有自己的精神气,如果生活在这里的人觉得有希望,有奔头,这个地方自然就充满了勃勃生机。

    吉安府虽然很穷,但已经远离了战乱,战争造成的创伤正在慢慢恢复,熬过了那种最坏最苦的日子,人们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满足。

    这两年收的税的确很重,但只要不打仗,不再闹鞑子,老百姓就能顽强的生存下去。现在虽然吃不饱。但起码饿不死吧,老天爷开眼,这两年没有闹什么大灾。基本上都是风调雨顺的,比起早先那些年。百姓们的生活有所好转,就觉得日子有了奔头。

    坚韧!

    我们民族的坚韧性是最强的,从来不怕吃苦,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哪怕历经狂风暴雨,也能落地生根,转眼间再染出一片翠绿。

    过年是农闲时间,老百姓大多都在猫冬。但苦日子里该乐呵还得乐呵,城隍庙有一场好大的庙会,离着老远就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百姓们尽量穿着最好的衣裳,哪怕打满了补丁也要浆洗的干干净净,当家的掏出个大子,给小孩买两块炸年糕,一家人的脸上就挂满了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看到这样的气氛,汪克凡心里有了底。

    穷并不可怕,可怕是死气沉沉。不思进取,只要百姓们有这股精神气,就能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看来樊文钦和刘淑干的还不错。

    以前因为条件有限,汪克凡对吉安府基本采取放羊的态度,主要依靠樊文钦和刘淑这两个江西本地人进行管理,现在看来,他们两个之间虽然有些小矛盾,小分歧,反而会形成互相监督,把工作完成的更好。

    但这还不够。

    对于吉安府这个群众基础良好的“革命老区”,汪克凡有更高的期望。

    当天晚上。他把萧惜远找去,针对吉安府的各项工作进行了一次长谈。萧惜远本来惴惴不安。但是汪克凡既没有甩脸色,更没有为难穿小鞋的意思。态度非常诚恳,给他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开什么玩笑?萧惜远是傅冠精心挑选的人才,特意派到江西来的,还指望他能成为汪克凡的得力臂助。汪克凡心里装的是国家大事,对有能力的人才一向求贤若渴,连顾宗福那样的臭嘴巴都能忍,当然不会因为一句话就把萧惜远打上标签。

    管理一个州府,就像管理一个小国家,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汪克凡在内政方面水平一般般,长于理论却缺乏实际经验,尤其管理一个州府的具体工作,未必比这些明朝的士大夫人尖子更强,所以他并没有端着提督操江的架子指手画脚,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萧惜远交换意见。

    但他也有自己的长处。毕竟多了四百年的见识,汪克凡的视野要开阔的多,眼光也更加长远,有些关键点上更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其中的利弊,拿出一个建设性的意见,让萧惜远敬佩不已。

    大海航行靠舵手!

    汪克凡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能把握大方向,具体工作还要萧惜远这样的官员来做。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农事关系到国家根本,岱山在吉安府为官一任,当以农事为重中之重。不过上府的要求太高了,你虽然夸下海口,我却不能答应,免得害了吉安一府百姓……这样吧,我给你三年时间,把吉安府做到中府,就算你大功一件,如何?”

    和江南、湖广这样的鱼米之乡比起来,江西的粮食产量不算太高,吉安府西侧又是井冈山等山区,很难达到上府每年征粮廿万石的要求,而中府只要十万石,实现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

    白天的时候,萧惜远一时冲动,号称要把吉安府做成上府,紧接着就后悔了一天,不料汪克凡一句话把这件事就揭了过去,他的心里既感激,又惭愧。

    “中府么?现在吉安府就是中府,这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