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301章

残明-第301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是拥桂派的领袖,你都撂挑子不干了,大家肯定也跟着散伙,再过上几年隆武帝的根基越来越稳,拥立桂王的梦想就会彻底化为泡影。

    “等!等!还要等到什么时候?”翟式耜不知道被碰到了哪根筋,突然发怒:“你只会劝我等待时机,但转眼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除了桂王的处境越发艰难,哪里有过半点机会?”

    以他的身份地位,这样发火明显失态了,不过这两年过的实在憋屈,火气往上一窜,怎么都忍不住。

    蒙正发知道他的压力很大,并不介意,反而温言劝道:“明公请息怒,今上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已经失了民心,机会就在眼前,最后关头若是沉不住气,反而会功亏一篑,再等等吧,再等等也许就有转机。”

    “嗯?你是说……”翟式耜眼睛里燃起充满希望的火苗。

    “呵呵呵,明公还没看出来吗?这场变故其实并没有结束,朝廷上下都在等待形势明朗,说到底,就是江西南昌的战事结果,楚军到底是胜了,还是败了!”

    “不错,不错,若是楚军战败,朝廷里还会闹乱子,其中也许就有机会!”翟式耜连连点头,又突然问道:“但楚军若是胜了,今上威望更隆,岂不是半点机会也没了?”

    蒙正发得意地一笑,说道:“今上虽然颁布罪己诏,却未必出于本意,若是楚军胜了,必然会反戈一击,清算东林党的罪责,并重开新政,这场乱子到时只会越闹越大,难道不是明公一直苦苦等待的转机么?”(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十一章 桥头堡

    千里之外,江西。

    因为清军主力乘船逃走,所以南昌会战没有一个明显的结束标志,最后一场像样的战斗是东莞营打的,他们赶到丰城县的时候,还有一些没有来得及撤走的绿营兵,被堵在县城里无路可逃。

    张家玉立刻下令发起进攻,绿营兵士气低落,几乎没有组织像样的抵抗,就打起白旗投降,东莞营干净利落地解决了战斗,除了一千多个俘虏之外,还缴获了大批的军用物资。

    粮食、武器、火药、帐篷、衣服、药品……,绿营兵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没有放火烧掉仓库,楚军发了一笔意外的横财,算是谭泰留下的买路钱。

    汪克凡来到丰城县后,率领楚军继续北上,大年初四的中午,在生米渡和汪晟、金声桓会师。

    当天晚上,苦战得胜的明军举行了一场热烈的庆祝仪式,三军将士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参加者除了楚军和金声桓、王得仁的部队之外,还有刚刚赶来的万元吉。

    面对万元吉,汪克凡一切如常,绝口未提谎报军功的事情,就好像完全被蒙在鼓里。他虽然早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件事一查到底,但在没有掌握确凿证据之前,打草惊蛇反而会造成被动。

    第二天上午,金声桓和万元吉一起去南昌,汪克凡却谢绝了他们的邀请,继续留在生米渡。

    之所以不去南昌,一来那里是金声桓、王得仁的地盘,汪克凡去了反而施展不开,二来南昌城中严重缺粮,现在还没有缓过气来,十万楚军去了。后勤方面的压力太大,三来汪克凡还有些别的打算,不想去南昌城里凑热闹。

    相比南昌城。汪克凡更重视幕阜山这块地盘,熊立春跟着马国柱去了南京。临走的时候卖个人情,派人来通知汪克凡,请楚军迅速出兵,接管宁州和武宁。

    幕阜山位于明清两军对峙的前线,紧邻长江南岸,东北方向是九江,西北方向是武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这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不是本地人连路都走不通,宁州盆地躲在重重大山里,种植的庄稼不但能保证百姓自给自足,还能供养一支近万人的大军。

    天然的桥头堡!

    打开清军长江防线的钥匙!

    保卫湖南和江西的要塞!

    这个地方无论如何都要拿到手里,汪克凡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派出卞祥和陈尚文,率领宁州营赶往宁州和武宁。宁州营都是本乡本土的子弟兵,陈尚文在宁州当过县令,对当地的情况非常熟悉。有他们两个一文一武联手,可以顺利的接管这块地盘。

    不过武宁距离九江太近,那里名义上也在清廷的统治下。所以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汪克凡离开生米渡后,就带着恭义营、东莞营等几支部队赶往幕阜山,为陈尚文和卞祥打气撑腰。

    其他的部队也调整了部署,汪晟、谭啸等部进驻瑞州府的新昌、上高等地,进行休整,只要再找个机会打通袁州府,楚军就能控制江西的西部,把宁州和吉安府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

    对于楚军的下一步行动计划。汪克凡做了两手准备,如果郑成功愿意派出水师配合。就去南京闹上一场,如果郑成功不同意。那就干脆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整军,把部队重新回炉锻造。

    这两年来,楚军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必须着手加以解决。老八营是楚军起家的老底子,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一直受到各种优待,慢慢地养成了一些不良风气——骄傲自大,不守军纪,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等等,在这次南昌会战中都有所表现,其中尤其以谭啸的岳州营最为严重。

    其他的部队则良莠不齐,随着忠贞营和王进才、陈友龙等部的加入,楚军的组织形式上越来越复杂,官兵的思想也比较混乱,如果不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楚军就无法再上一个台阶,无法适应汪克凡更高的要求。

    按照汪克凡的预想,楚军必须完成从封建军队向近代军队的转变,部队的整体素质和控制力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这是一个繁琐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第一步肯定是改编和整军。

    去宁州最快的方式是走修水河,在船上的两天时间里,汪克凡一直在考虑这件事。

    “该怎么改呢?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

    如果照搬后世我党我军的经验,明显不符合现有的条件,汪克凡想来想去,倒觉得袁世凯小站练兵还算靠谱。除此之外,因为没有后世的政党纲领,“党指挥枪”就无从谈起,要完成整军的目标,首先就得严肃军纪。

    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他的脑子里还只有一个大概的思路,没有形成周密的计划,第二天晚上船到武宁,篆姬竟然等在这里,两人见面分外亲热。

    男人和女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男人理性,女人感性,对待感情的态度上也是如此,换句话说,女人真的喜欢上一个人之后,就会失去所有的理智,干出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傻事。

    篆姬也是女人。

    还是个很漂亮的女人。

    而且她的心里也有人了。

    所以她就突然跑到江西,还追到武宁来了。

    汪克凡见到她后,惊喜异常。

    投入感情之后,有回应自然会擦出火花,两个人久别重逢,终于冲破了所有的障碍,能做的事情都做了。

    第二天早上,篆姬只留下一张纸条,就自己下船,飘然而去——所有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哪怕没有结果,她也不愿给汪克凡造成任何压力。

    汪克凡得到空中加油后,精神抖擞,像雄狮一样开始巡视幕阜山。

    幕阜山很很重要,但是交通不便,汪克凡估计自己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再来,所以这次要好好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武宁位于幕阜山外围,安全性上要差一些,但相对宁州来说要富庶一些,人口几乎多了一半,县里还有不少士绅大户,樊文钦的老家就在这里。

    不过这种富庶也是有限的,和当初恭义营初进江西,强逼樊文钦上船的时候相比,现在的武宁萧条了许多,连年的战乱给这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没有三五年的时间很难恢复。

    熊立春去了南京,武宁县还有满清任命的县令县丞等几名官员,但是卞祥前两天来的时候,武宁县令等人已经被吓跑了,听说去了九江,现在汪克凡的大军既然到了,就不怕谭泰派兵来攻。

    楚军接管这里之后,陈尚文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现在已经恢复了正常秩序。这里的百姓士绅对楚军并不陌生,主动送来了一批粮食蔬菜,还主动提出资助军饷,希望楚军能够长期留在武宁,不要再把这里扔给鞑子。

    汪克凡答应的非常痛快。

    武宁进可攻,退可守,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据点,只要在这里摆上一万精兵,谭泰就不敢轻易离开九江,还能威胁上游的黄州府和武昌府,按照汪克凡的计划,武宁将建成一个永久性的基地,直到把清军赶过长江。

    离开武宁后,汪克凡来到宁州。

    宁州是个山区县,只在修水河边有一座盆地,县城就位于盆地中央。

    这里最大的好处是易守难攻,只要卡住修水河,基本上就万无一失,而且就算清军派出大部队进山围剿,也不会造成实质上的威胁,大不了扔下县城往山沟里一钻,就能跳出清军的包围。

    如果说武宁是理想的桥头堡,这里就是配套的后方基地。

    和武宁不同,宁州因为地处偏避,基本上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只是百姓的生活非常贫苦,大多数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县城里也没有多富商大户。

    询问卞祥才知道,宁州这几年虽然没有直接打仗,却往往要充当楚军的后勤基地,无论转战江西,还是攻打黄州府,再到汪晟迂回南昌,宁州都要提供大批的军粮物资,把这个山区穷县几乎掏光了。

    “看来以前是让熊立春受委屈了,难怪他跑去南京。”汪克凡开了句玩笑,又对卞祥说道:“不过没关系,宁州现在是咱们的地盘,以前亏欠百姓的,全都会补回来,咱们还要尽力帮助百姓,以后都过上好日子!”

    “多谢军门!这下大家可有奔头了!”卞祥兴奋不已,他身后士兵也齐声发出欢呼。

    正在这个时候,一名情报局的军官走了过来,交给汪克凡一封刚刚收到的密信。

    汪克凡举信细看,只扫了一眼,表情就变得非常严肃。

    但是渐渐的,他的眉头舒展开来,眼角竟然露出一丝笑意:“东林党这帮家伙,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连造反都不会,搞的破绽百出,乱七八糟!”

    吕大器为了避开隆武帝的耳目,没有和掌握着大义名分的桂王朱由榔合作,却选择了唐王朱聿鐭,从一开始,他这场政变就注定要失败。

    报捷的使者已经在路上了,东林党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现在的问题是,该如何处置吕大器?(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十二章 插岭关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东林党一向都是这样。

    吕大器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却学人去搞政变,属于典型的作死行为,本来他一个人作死也不要紧,但事情现在搞的这么大,还把朝廷里的各方势力都卷了进来,留下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让汪克凡非常头疼。

    毫无疑问,面对这种*裸的挑衅,楚勋集团必须做出反击,但这里面的分寸该如何掌握,反击到什么程度,还需要仔细斟酌。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痛打落水狗,对东林党进行彻底的清洗,但这样一来,朝局的平衡就会彻底打破,对楚勋集团未必有利,无论“南党”进一步坐大,还是“帝党”趁势崛起,都是汪克凡不愿看到的结果。

    楚勋集团这几年虽然发展很快,可是底蕴终归不够,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掌控一个国家的地步,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其他的政治势力同时开战,如果把东林党彻底搞垮,多半会便宜了南党和帝党。

    失去江南士绅地主的支持后,东林党已经变成无根之萍,早晚都是一只死鸡,区别只在于早死还是晚死,再多留他们几天也没有多大的危害,与之相反,南党有两广士绅地主的支持,是个更加难缠的对手。

    隆武帝这边的威胁更大。

    经过几年来的苦心经营,隆武帝不再是当初那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从内庭太监到锦衣卫,再到一部分文武官员,他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班底,也就是忠于皇权的“帝党”。和南党、东林党、楚勋集团比起来,帝党的实力还明显差着一两个重量级,但因为有皇帝的支持,将来的发展潜力却不可小瞧。

    如果把东林党搞垮,却换帝党上位,皇权的扩张速度将会失去控制,很快和楚勋集团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甚至反目为仇,分道扬镳。

    汪克凡带着楚勋集团和楚军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没有回头路,有些原则性的问题,也是不可能妥协的,最后只能和隆武帝决裂。

    但这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亲者痛,仇者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