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294章

残明-第294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凶性大发,冲上来就要拼命。

    李成栋只一脚,就把他踹出去老远,趴在甲板上半天爬不起来。

    夏建仁连忙劝阻,拉着李成栋说道:“张石块这个不长眼的东西,竟敢冒犯兄弟的虎威,老子也恨不得一脚踢死他!但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厮是马督抚的人,兄弟先忍了这口气,别和他一般见识。”

    李成栋冷笑道:“呵呵,既然大哥吩咐了,做兄弟的当然照办,这种小杂碎也不怕他翻了天去。”

    经过几次合作,李成栋和夏建仁的关系越来越近,已经以兄弟相称,所谓识英雄重英雄,不管他们两个算不算英雄,都觉得对方算个人物,值得拉拢结交。

    不再理会张石块,李成栋和夏建仁返回船舱,摆上酒菜用饭。碰了一杯之后,夏建仁放下酒杯,对李成栋发问。

    “这次回去之后,不知兄弟有何打算?”

    清军已经开始大撤退,不管这一仗是输是赢,总算打完了,大家都要考虑自己的后路如何安排。

    “还能有什么打算,听命从事呗!大将军(谭泰)若是放我走,我就回福建,若是还用我,我就留在江西。”

    “大将军退至九江,明年必然转入守势,江西就用不到这么多的兵马,你真的想回福建吗?”

    “唉,不想回去也不行啊,我手下这几千口子,总得给他们找个容身落脚的地方。”李成栋叹了口气,情绪很低落。

    他在福建混的并不如意,否则也不会被派到江西来,要知道,福建有郑成功、郑采和鲁王朱以海等抗清势力,想要捞军功,机会有的是,何必巴巴地跑来给谭泰当炮灰?

    福建总督佟养甲,也是佟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和佟养和算起来都是一辈的,入关后才投靠满清,却深得信任连连提拔,现在已经是统管福建、浙江两省的封疆大吏,对李成栋却一直不太信任。

    朝中有人好做官,李成栋降清之后,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足够强大的靠山,所以这几年来虽然南征北战,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为满清卖命,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重用。

    “既然如此,兄弟你愿不愿意去南京呢?”夏建仁很热心,劝道:“马督抚初掌江南省,正在用人之际,像兄弟你这样的将才,必能得到督抚大人的赏识,日后飞黄腾达都不在话下。”

    南京?南京好啊!

    李成栋的眼睛一亮,人挪死树挪活,江南富甲天下,兵源粮饷都不成问题,只要马国柱愿意接收,他当然一百个愿意去。

    “南京当然没得挑了,只是无人为我引荐,恐怕得不着为马督抚效命的机会……”

    “不用担心,这件事就包在哥哥我身上!”夏建仁笑道:“哥哥我虽然没什么本事,但平常鞍前马后的,也算马督抚用得上的人,帮你说句话肯定没问题。你这几千人马我看过了,都是能上阵的精兵,只要去了南京,肯定会成为马督抚的左膀右臂,将来你我兄弟联手,除了督抚大人以外,江南省就是咱们的天下!”

    ……

    三天之后,正好是大年三十的晚上,李成栋跟随马国柱,乘船离开丰城县,撤往安庆府。

    马国柱在船上摆下酒宴,与三军将士同贺新春,并对熊立春、李成栋等新人表示热烈的欢迎。

    酒宴上,马国柱开怀畅饮,心情非常愉快。

    “这是三喜临门呀!第一喜,从南昌会战中平安脱身,还能落下一份功劳;第二喜,收编了熊立春和李成栋这两支精锐部队,虽然打了败仗,实力却不减反增;第三喜,和谭泰结成了同盟,在朝廷里又多了一个强援。”(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八十一章 军阀比太监更管用

    桂林,隆武帝行在。

    新年即将来到,隆武四年眼看就要变成历史,对隆武帝来说,这一年来只能说喜忧参半,却并非一帆风顺。

    喜事很多,数不胜数,从军事、外交、内政几个大的方面来说,都有长足的进展。

    战争时期,军事问题最重要,南明不但打赢了至关重要的湖广会战,还促成江西金声桓反正,福建的郑成功也初步打开了局面,朝廷大军的脚步已经踏进四川……自隆武帝登基以来,朝廷第一次摆脱了风雨飘摇的困境,有了一定的战略纵深和自保能力,和清军作战的时候有胜有负,不再是望风而逃,只挨打不还手。

    外交方面也搞得不错,经过艰苦的拉锯式谈判,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领导的大西军终于向朝廷表示归顺,张献忠创立的大西政权宣告寿终正寝,南方各省在形式上实现统一。除此之外,陕西的贺珍被吴三桂打败之后,也接受了南明朝廷的招安,退至汉中秦岭一带继续抗清,除了鲁王朱以海之外,大部分抗清力量都奉隆武朝廷为正统。

    内政方面,一开始也搞得不错。

    隆武帝移驾桂林,无疑是一招好棋,不但消除了桂王朱由榔这个不安定因素,还顺势控制了广西全省,再加上湖广何腾蛟倒台,隆武朝廷已经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省份。

    湖广会战取胜之后,隆武帝趁势大力推行新政,开发两广、减租减息、清查盐政、整顿吏治等等,一时间雷厉风行,官场风气为之一新,颇有些朝气蓬勃。百废俱兴的感觉。

    隆武朝廷虽然以大明的正统继承人自居,但包括隆武帝在内,朝廷上下也不得不承认。昔日辉煌一时的大明王朝,在崇祯帝自尽的时候就已经崩溃了。现在的隆武朝廷,和南宋时期倒有几分类似。

    甲申之变刚刚过去五年,亡国之殇还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头,有识之士都在进行反思,大明王朝为什么会灭亡,有什么办法才能避免隆武朝廷重蹈覆辙——所以,隆武新政推行之初,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户枢不蠹、谋变求新的呼声非常高,反过来也极大地促进了隆武帝的信心,推行新政的力度不断加大。

    但是,随着新政的推行,遇到的阻力也在迅速变大,反弹越来越激烈,从暗流涌动很快变为满城风雨,朝廷内部的斗争迅速激化,矛头甚至直指隆武帝本人,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隆武朝廷原来朝不保夕,无论东林党、南党还是楚勋集团。大家基本上都能精诚团结,一起努力渡过难关,现在没过几天好日子,利益分配就成了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推行新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进行利益的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隆武帝同时推行减租减息、清查盐政、整顿吏治,步子又迈得过快。一下子把士绅地主和勋贵官员全都得罪了。

    无论南党还是东林党,突然都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新政,平常不理政务的藩王公侯。也都旗帜鲜明的站在他们一边,如果没有楚勋集团的支持,隆武新政早就半途而废了。

    隆武帝对此感到非常失望,甚至有些灰心。

    何吾驺、郭维经、苏观生……,这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吕大器这些东林党人也算待他们不薄,现在竟然都和自己作对,只要是有关新政的问题,随便一件小事都会吵得天翻地覆,软磨硬顶,就是让你搞不下去。

    谁是忠臣?谁是奸臣?隆武帝算是看明白了,何吾驺、吕大器这些人和汪克凡一样,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皇帝并非永远一条心,真正说得上忠臣的,还得是庞天寿这样的天子家奴,或者是马吉祥这样的锦衣卫忠犬。

    “难怪列祖列宗先后开设东厂西厂,又大力提携内庭,说来说去,都是外人靠不住啊!朕的身边若是也有一个魏忠贤,还怕他们闹成这样?”隆武帝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自有他的道理。

    可是像魏忠贤这样的人,自有他的独到之处,换成王忠贤、李忠贤都不灵,隆武帝仓促之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腊月二十七这天早上,是年前的最后一次大朝会,然后就要过年了。皇帝和文武百官过年的时候相对轻松一些,除了一些必要的典礼仪式,不用处理日常政务。

    但是这些典礼仪式非常繁琐,祭天祭地祭祖宗,绝不能违背礼制,国家又处于非常时期,没有定例可循,所以要在最后一次朝会上进行商议。

    没想到的是,朝会刚刚开始,就被首辅何吾驺带的跑题了。

    讨论过年的各种安排,大家虽然有些争论,气氛还算融洽,何吾驺却突然提出建议,改桂林府为陪京,乞依应天府制等等,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桂林设成一座真正的战时首都,而不是皇帝的临时行在。

    他的理由很充分,朝廷里现在事情太多,桂林作为临时行在,无法保证正常的行政运转,国家虽然处在战争状态,也不能长时间没有首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中心。

    “南党”要求在桂林设立陪京,分明是想把国家的重心定在南方,全国都向两广倾斜,这牵扯到整个国家的战略布局,并不是一件无所谓的小事。

    如果搁在一年前,东林党必定会挺身而出,坚决表示反对,并且激烈抨击这种暗藏私心的行为。,但是和一年前不同,东林党和南党现在已经结成同盟,吕大器等人非但没有表示反对,反而出言附和,动员隆武帝就在桂林扎根。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傅冠为首的楚勋集团站了出来,据理力争,和何吾驺等人唱起了反调。

    傅冠等人反对的理由更加冠冕堂皇,大明本来就有两个首都,一个北京,一个南京,北京南京都被清军占领,就该日日卧薪尝胆,尽早北伐收复失地,再设一个陪京算怎么回事,难道要学南宋偏安不成?

    朝议变成了一场辩论会,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吵了两个时辰也没有分出胜负,隆武帝一直没有表态,脸色却很难看。

    他非常清楚,南党和东林党明面上是要设立陪京,实际上却是冲着新政来的。

    把桂林设为陪京,就要仿照应天府的旧例改变行政设置,整个广西的行政机构都要跟着大调整,甚至总督巡抚这一级别的官员都要重新任免,本来就举步维艰的隆武新政只能被迫叫停,这就像外科医生拉开架势准备做手术了,却发现病人这两天感冒发烧,已经被送到了内科病房。

    用脚后跟想想就能明白,官场里上上下下的衙门都大幅度调整,想干什么都找不到对口单位,找不到责任人,开发两广的计划只能无限期推迟,没有一年半载的,不可能理顺其中的流程。

    “今日已晚,明天再议吧。”

    隆武帝最后忍无可忍,打断了争论的双方。

    这个年注定过的不会轻松,隆武帝已经做好了一直吵到年三十的准备,他下定决心,如果压力太大,大不了就耍赖好了,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步。

    桂林,只能是行在,不能是陪京!

    按照汪克凡提供的计划,隆武新政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更加激烈的动作,没有点承受能力怎么行?只是减租减息,整顿吏治,就好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如果对税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还不知道会闹成什么样子。

    但是隆武帝知道,国无商则不富,国不富则不强,国不强则兵弱,如果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不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而只靠着那点可怜的农业税和人头税,收复失地,中兴大明,永远都是可望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回到内宫,传膳用饭,隆武帝下口谕,召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觐见。

    “南昌有最新的消息吗?”这段日子里,他每天都要询问南昌会战的战况。

    “回万岁爷的话,已经有六七天了,江西那边已经断了消息。”马吉祥俯首躬身,样子非常紧张,他是特务头子,负责为隆武帝提供各种情报,南昌会战这么重要的事情,他却没有最新战报,无疑是一种失职。

    “娘的,江西到底出了什么事?这么久都没有消息!”马吉祥隐隐感到,南昌前线一定发生了重大变故,才会如此反常,只是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听说前线断了消息,隆武帝的眉头皱成了一个大疙瘩。

    围绕隆武新政,朝廷里的斗争已经趋于白热化,这是士绅地主阶层和皇权的正面对抗,凭借“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信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文官们已经联合起来了,气势汹汹的对隆武新政发起了反击。

    隆武帝没有魏忠贤可用,他能够借重的,只有汪克凡这个大军阀。(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八十二章 桂王和唐王

    和天启年间不同,现在是战争年代,手握兵权的军阀比太监更好用。

    隆武帝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楚军打败仗。

    如果南昌会战失利,楚勋集团必然元气大伤,在朝堂上失去话语权,隆武帝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