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281章

残明-第281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此之外,多尔衮集团内部也出了大问题,作为多尔衮的左膀右臂,年仅三十六岁的多铎染上了天花,眼看重病将死。剩下的阿济格有勇无谋,自己又捅了这么大个篓子,再加上山西姜瓖起兵造反,整个局面简直是焦头烂额,无法收拾!

    还有反败为胜的希望吗?

    谭泰苦苦思索,最后却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一仗确实是败了,无可挽回!

    从战略上来说,金声桓既然破围,南昌会战就已经宣告失败,哪怕在局部打上两个胜仗。也无法扭转整个战局,现在应该尽快退回九江,确保长江一线的安全。

    金声桓破围之后。明军已经形成两面夹攻的态势,谭泰将近十万人马分布在赣江两岸,无险可守,腹背受敌,如果拖得时间长了,仅凭水师很难保证后勤补给,到时候就会全军覆没。

    得尽快撤走,撤到江西北部去。

    话是这么说,想走却未必走得掉。

    水师船只有限。不可能一次运走将近十万人,只能分批撤退。留下断后的部队肯定会遭到明军的猛烈进攻,逃走的机会非常渺茫。

    既然如此。那就来个水陆并进,不,水路并退,水师和步兵互相掩护,一起撤走好了。

    但是仔细考虑了一下,谭泰否决了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

    水路和陆路一起撤退,反而会互相耽搁,丧失起码的机动能力,遭到明军的不断截杀,大家一起完蛋。

    赣江可不是长江,明军如果用木桩麻包什么的堵住水道,大型船只就无法航行,到时候就成了瓮中捉鳖,一个也跑不掉。八旗兵虽然有骑兵优势,但是丰城县到九江直线距离将近五百里,又在河道纵横的江南水网地区,有锦水、泾水、修水几条大河拦路,肯定无法逃过明军的追杀。

    不能再犹豫了,必须早下决心,先把八旗主力撤回九江!

    谭泰立刻下令,弃守所有的外围据点,所有部队一律向赣江两岸靠拢,同时派人给朱马喇送信,命他留在鸡米渡一带,守住赣江航道这条唯一的退路,然后把水师派到丰城县来,接走谭泰本人。

    夏建仁手里还有几百条船,被派去接应屯布儿,以及分布在赣江两岸其他的清军,首先要确保八旗兵都能安全撤走,然后才是绿营兵和辎重部队。

    至于坚守在樟树镇的蔺光远和李成栋,谭泰连提都没提,有这支绿营兵卡在樟树镇,可以极大的延缓楚军的追击速度,反正都是一些炮灰部队,这个时候当然要勇于壮士断腕,丢车保帅。

    一切安排既定,谭泰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妥,却找不到问题所在,最后还是黄澍提醒了他。

    “大将军虽然决意退兵,也不能就这么走了,大小总得打个胜仗,将来好对朝廷交代。”

    “哎呀!是这么个理,我怎么忘了?”谭泰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叹口气道:“唉,本大将军征讨江西,损兵折将,寸功未建,真是愧对皇恩!这样吧,就命屯布儿相机而行,力争在撤退之前消灭岳州营,如何?”

    “大将军英明!”黄澍赞道:“屯布儿连日猛攻,岳州营已经抵挡不住,为山九仞,岂能功亏一篑,拼着再折损些兵马,也要将其彻底歼灭!”

    谭泰深以为然,立刻派出快马,赶往屯布儿军中,给他两天时间,在撤退前一定要消灭岳州营。

    下完这个命令,谭泰稍感轻松,虽然整个南昌会战失败了,但只要消灭了岳州营,就有了一块遮羞布,无论对朝廷还是多尔衮,都有一个交代,他自己和参战的十万官兵不会受到太严厉的惩罚。

    黄澍察颜观色,劝道:“其实大将军不必担心,就算屯布儿不能成功,只要八旗劲旅及时撤回九江,江西战事就尚未了结,王师虽有小挫,却算不上战败。”

    嗯?这个说法有点意思!不,很有点意思,大有意思!

    谭泰抬起头,直勾勾地盯着黄澍,眼中光芒闪动。

    黄澍微微一笑,说道:“孙子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可见攻城乃下策中的下策,为兵家所不取!王师围困南昌半年有余,旷日持久,所耗钱粮无数,士卒疲惫不堪,大将军已有退兵之意。”

    这番话的切入点很刁钻,对南昌进行长期围困,满清高层都是同意过的,质疑这种战略上的部署,肯定会得罪一些人,但是,谭泰却从这番话里听到了别的意思,没有出言制止黄澍。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动退回九江,和被明军赶回九江,是完全两码事!

    黄澍见他意动,心里踏实了很多,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恰逢恭顺王湖广新败,南贼猖獗一时,汪克凡率十万众窜入江西,会同两广伪明援兵,贼寇总数渝二十万之众,敌我强弱之势骤然逆转!大将军与其连番激战,斩首数万,奈何南贼势大,不能杀尽!”

    他顿了一下,又加重语气说道:“孙子又有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大将军为免陷入重围,暂且以退为进,撤往九江府再寻战机,怎能以战败而论?!”

    嗯?很有道理呀!

    谭泰眼睛眨个不停,努力消化黄澍这番高谈阔论。

    他听不懂那些引经据典的理论,但但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简单说就是不明觉厉。最后的结论他可听明白了,打仗当然有进有退,要根据敌人的反应随时调整部署,我只是正常的战略转移,根本没有打败仗!

    这样也行?

    这些汉人官员果然都是老油条,深通做官的诀窍,明明打了败仗却说成胜仗,竟然还有鼻子有眼,听起来蛮像那么回事!

    他站起身转了几个圈子,突然停下说道:“这倒也是个说法,只是我军先败于清江,后败于黄沙岗,南昌城下朱马喇又大败一场,前后折损了两万余人马,总兵刘良佐等将领阵亡,这么大的窟窿,只怕遮掩不住。”

    没打败阵,哪来这么大的损失?

    “呵呵,大将军多虑了!”

    黄澍笑道:“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军伤亡越大,越说明南贼精锐尽出,三军将士浴血奋战,杀身成仁,大将军应该详述其功绩,向朝廷请求抚恤表彰!”

    谭泰瞪着眼,一时转不过弯来——刘良佐丢失黄沙岗,才造成现在的不利局面,这个家伙死不足惜,竟然还要为他请功?

    更重要的是,全军上下都知道打了败仗,这样瞪着眼睛说瞎话,岂不是一戳就破,到时候被人抓住把柄,还会落个欺上瞒下,谎报军情的罪名。

    黄澍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淡淡说道:“大将军恐怕还不知道吧,两年前多罗贝勒博洛率军入闽,郑芝龙望风而降,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整个福建,但是多罗贝勒却向朝廷报功,福建大小数十战,斩首十余万,三军上下俱得封赏,没有一个人多嘴……”(未完待续)

正文 第六十二章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黄澍的实职是分守兴泉道,也就是管辖泉州府和兴化府的道员,类似于后世的地委书记,属于福建地方官,所以对博洛当年谎报军功的行为非常了解。

    在几千里外的北京城,朝廷上下却对这件事忌讳莫深,谭泰虽然身为满清大将,也只是偶有风闻,不知详情。

    博洛捏造了好几场子虚乌有的战役,每每斩首数万,都是普通老百姓的脑袋,缴获旗帜衣甲若干,也是刚从投降的明军身上拔下来的。这样大规模的谎报军功,不可能瞒过所有人的眼睛,但是没人敢查,没人愿意查,朝廷里人人瞪着眼装糊涂,哪怕多尔衮和顺治帝也不敢把这件事捅破。

    博洛虽然贵为贝勒,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子,但还不至于只手遮天,他和豪格一向互通声气,算起来还是多尔衮的政敌,但是多尔衮忍了又忍,几年如一日,一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原因其实很简单——法不责众。

    当年跟随博洛出征的,都是八旗勋贵中的年轻子弟,从上三旗到下五旗,从满八旗到蒙八旗、汉八旗,凡是有点根基的家族,或多或少都有子弟参与福建之战,并因功得到丰厚的封赏,升官袭爵,铁杆庄稼年年领,堪称皆大欢喜。

    按照军法,谎报军功肯定要斩首,但是满清人口不过百万,八旗兵十万出头,参与福建之战的却有两万人上下,难道把这些八旗子弟的脑袋都砍了?如果真这么做的话,哪怕是权倾一时的多尔衮,也会被愤怒的满清权贵联合赶下台。

    单单追究博洛的责任也不行,俗话说拔出萝卜带起泥,博洛一旦遭到处置。所有人都会被牵扯进来,搞到最后无法收场,反而闹个灰头土脸。所以多尔衮只能捏着鼻子,认下了这些并不存在的军功。

    谭泰不是当事人。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但多少也听到过一些风声,此刻听黄澍娓娓道来,再和他平时的所见所闻一一印证,立刻就信了*分。

    “博洛好大的胆子!这不是给老罕王(努尔哈赤)脸上抹黑么?”

    谭泰义愤填膺,拳头把桌子捶的山响:“难怪郑芝龙那厮一直向朝廷喊冤,原来还真是冤枉了他!两万八旗子弟啊,整整两万八旗子弟。竟然沦落到一起谎报军功,真是令人心疼!”

    黄澍附和着点了点头,劝道:“哎,这其实没什么打紧,大将军不必动怒!这些八旗兵虽然谎报军功,但他们的父辈跟着太祖皇帝出生入死,开创了大清万年基业,多些封赏都是应得的。再者说了,以当时朝廷局势,正急需一场大胜。圣上和摄政王(多尔衮)才宽宏大量,厚赏多罗贝勒麾下……”

    谭泰听到这里,心中不由得一动。

    博洛进攻福建的时候。满清刚刚入关,横扫天下,嚣张不可一世,比现在的形势可强得多,真要说起来,现在才更需要一场大胜!

    “黄先生的意思,是要我仿效博洛么?”

    “不错!”

    黄澍虽然顶着个参赞军务的头衔,却对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更加擅长,掰着指头为谭泰仔细分析道:“大将军性情耿直。看不得谎报军功,但时事所迫。有些时候还得变通从权!若是如实上报江西战事,大将军固然求仁得仁。落得心安,却给摄政王出了一个好大的难题,若是因此引起朝局震荡,大将军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这么复杂?谭泰有点头晕,如实上报军情,竟然会害了我大清!

    但仔细一想,黄澍的话很有几分道理。如今朝廷里暗流涌动,南昌会战失利的消息一旦传到北京,肯定会引起一场剧烈的震动,多尔衮内忧外患,说不定就会失去对朝局的控制。

    “唉,这也太过分了,太过分了!”

    谭泰犹豫不决:“大军退往九江,向朝廷稍作推诿,倒还勉强说得过去,把败仗说成胜仗,还要为刘良佐这种败军之将请功,实在不是个滋味,我真是干不来!”

    黄澍淡淡一笑,谭泰虽然还在嘴硬,却明显已经心动,否则哪用这么唠唠叨叨!

    毋庸置疑,这件事已经成了七八分,只要再添一把火,就能说服谭泰。等到大军叙功的时候,作为出谋划策的关键人物,黄澍相信自己肯定能捞到一份显赫的军功,从四品道员再往上提一提,就够着三品大员的台阶,离封疆大吏就不远了。

    得意,说不出的得意,黄澍对自己非常佩服,他来当这个劳什子的参赞军务,天天跟着大头兵一起吃苦,就是为了捞取军功,明明已经化作泡影的事情,却被他硬生生的扭转乾坤!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江西之战关系重大,若向朝廷送去捷报,于公于私都有莫大好处,于三军将士更有莫大恩情,大将军万万不可拘泥常法,自入樊笼!”

    黄澍的语速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高,盯着谭泰说道:“只有得到朝廷谅解,大将军才能继续镇守九江,寻机与汪贼再战,难道说,大将军就这么心甘情愿的败了,不愿报仇了么?!”

    这句话彻底打动了谭泰!

    如果把江西战败的消息报上去,清廷很可能撤掉自己的职务,另派他人来收拾残局,作为曾经生擒洪承畴的满清名将,谭泰心高气傲,无法忍受自己的军事生涯以失败收场。要知道,虽然连打了几个败仗,他的部队仍然有一定的实力,如果得到充分的休整,未必不能抓住战机,打败楚军。

    谭泰的胸口起伏不定,想到被朝廷弃用后的悲惨下场,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兵权,哪怕谎报战功也在所不惜!

    正在这个时候,帐外突然有一名军将高声报名,自称是江南总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