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254章

残明-第254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工匠,还得有场地、工具和原料才能造船,场地对楚军来说不是问题,工具和原料也可以通过银子解决,汪克凡一次性投入了五万两白银,并且随时追加后续资金,唯一的要求就是船厂的生产要有计划性,在节约成本的同时,确保水师的需要。

    五万两银子只用作基础建设和第一批原料,相对来说很宽裕了,衡阳船厂立刻成为内陆地区最大的船厂,除了广东福建几家底蕴深厚的老字号,在整个南明都数得上号。楚军将领路过衡阳的时候,都会兴致勃勃地前去参观,可是到了船厂一看,才发现他们生产的都是些“小家伙”,没有那种威风凛凛的千料大船。

    船厂生产的。都是广东快蟹和长舟,以及更小的舢板。

    广东快蟹,长六丈,宽一丈。全船定员四十六人,装载火炮两门,总造价大约五百多两银子,是楚军水师的主力舰船。长舟只有快蟹的一半大小,乘员二十四人,造价大约三百多两银子,舢板的造价则不到二百两银子。

    内河水战和海战完全不同,高大的楼船战舰未必有利,广东船操控灵活,特有的长唇宽舷结构。保证战船开炮的时候几乎不受后座力的影响,对上清军的老式福船有明显的优势,而它低廉的造价,相对简单的制造过程,又可以保证水师迅速形成规模。

    汪克凡和叶靖海、施琅等人经过商讨。决定一次性造出二百艘战船,以数量取胜,让水师立刻形成战斗力,由于造价较低,船厂还可以继续生产备用的战船,为水师随时提供补充。

    在造船的同时,水师营大力招募新兵。加上原有的老兵,总数达到八千多人,每天严格训练,施琅在这个时候充分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训练计划安排的井井有条,新兵们几乎是三天一提高。五天一变样,让叶靖海、宋江和黑鱼等人都佩服不已。

    “这还差得远呢!”施琅洋洋得意:“这些新兵也就是刚刚入门罢了,比葫芦画瓢就会那么两下子,要是碰上了鞑子的福建水师,肯定不是对手。不过你们放心。给我半年时间,再让儿郎们真刀真枪打上两仗,肯定就是一支精兵。”

    “施帅果然大才!不过凡事就怕万一,万一半年内就去江西打仗,真碰上福建水师怎么办?”宋江看不惯施琅的嚣张模样,一边笑眯眯地拍着马屁,一边不着痕迹的撩拨着。

    施琅果然一撺掇就上,说话的口气更加狂傲:“那也没关系,只要由我亲自指挥,也能和福建水师掰掰腕子!”

    黑鱼斜着眼睛看看他,又斜着眼睛看看叶靖海。

    叶靖海不以为杵地笑了笑,说道:“这倒是真有可能,汪军门年前必定出兵江西,去救援金声桓和王得仁,咱们水师也该露露脸了。”

    施琅想了想,建议道:“水师如果去江西打仗,肯定要绕路走长江,光有战船可不行,还得要些民船货船运载辎重,万一汪军门让水师押运粮草,两百艘战船也少了些。”

    叶靖海点头说道:“是啊,肯定还得要些运输船,再配上足够的水手,都要尽快着手准备,不过船厂现在忙得很,光长舟快蟹就造不过来,怕是没时间再造运输船。”

    宋江出了个主意:“那就花钱去买好了,湖南这么大地方,又不是只有咱们一家船厂,只要肯花银子,造些货船肯定没问题。”

    叶靖海微微皱起眉头,沉吟道:“我试着去找汪军门说说吧,唉,筹建水师已经花了一大笔钱,以后每个月还得要粮饷开销,船厂那边也是个无底洞,不知道军门能给多少银子。”

    江南水乡,航运发达,找别的船厂再造些普通的运输船,甚至直接征集现有的民船,以及招募新的水手等等,都不是太难的事情,但归根结底,需要的就是银子。

    施琅一摆手,说道:“银子不够好说,出去抢就是了,等咱们水师成军,就拉到武昌府前边和鞑子打一仗,先弄些花用回来。”

    ……

    水师的建设是一个大头,步兵营的改编则更加重要。

    湖广会战虽然战果辉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楚军的编制不合理,基层编制是四四制,高层编制是一对多,中层却有些脱节。楚军营下直接设哨,小营有七八个哨,像恭义营这样的大营竟然有十九个哨,互相之间的配合就有些混乱。

    楚军四四制的编制,效仿于戚继光的戚家军,更多是为了长枪阵列阵的方便。但四四制只是戚继光最初的设置,根据实战需要,戚家军后来也在不断调整,楚军现在已经达到了集团军的规模,继续实行四四制就有些不妥。

    三三制,是现代军队最常见的编制,各*队经过长期演变,最后基本都选择了三三制,这里面自有原因。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南昌快要坚持不住了

    现代的三三制,就是一个团有三个营,一个营有三个连,每一级都分成三个战斗单位,这里一般指的是主战兵种,其他的附属兵种不在考虑范围内,比如一个步兵团里有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还是算作三个战斗单位。

    遇到敌人的时候,三三制的部队可以同时向两侧展开战斗队形,并保留一支预备队,兵力的使用效率最高,与此同时,三三制更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在现代的管理学中,认为一个中等能力的管理者亲力亲为的话,指挥十个人是上限,以六到八人最佳,否则的话,管理者会陷入大量而琐碎的协调工作中,没有精力去处理更高阶的事务。团长平时管理三个营长,特殊情况下直接对连级指挥,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指挥系统。

    四四制,就是每一级有四个战斗单位,楚军分为什,队,哨,营四级,每哨有四个队,每队有四个什,每什十二个人,这样一个哨就是192人,再加上传令兵、旗手和斯养等等,总数在两百人出头。

    楚军经过多次扩编,每个营从两千人到四千多人不等,造成一个营最少有七八个哨,大营甚至将近二十个哨,给管理上带来很多麻烦。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现有的兵制既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就要进行改革,汪克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参谋部,并亲自加以指导,很快拿出了一套改编方案。

    这套方案以三三制为主,但在长枪兵等特殊兵种上,根据实际需要暂时保持四四制,简单来说,这是一套从四四制向三三制过渡的方案,由上到下做出改变,普通的士兵暂时没有明显的感觉。不会引起混乱。

    为了解决营级单位兵员过多的问题,在营和哨之间增设一级编制,并借鉴卫所兵的称呼,命名为旗。一个旗下面设三个步兵哨,也就是说,每个营的基本编制是三个步兵旗,如果兵员较多,可以编为第四旗,第五旗,乃至独立成营。

    其他兵种的编制更加灵活,比如像炮兵这样的特殊兵种,就要在三三制的原则下进行调整,两门重炮就是两个炮组。四门重炮就是四个炮组,都可以组成一个炮兵队。

    编制的调整是一件大事,关系到部队的指挥系统是否通畅,官兵们需要一个适应期,楚军近期又招募了大量新兵。休整训练就成了全军的头号任务,掀起了新一轮的练兵热潮。

    光练不打,部队就成了花架子。

    光打不练,部队的战斗力就无法提高。

    打练结合,不断总结提高,才是楚军能够不断成长壮大的法宝。

    在练兵的同时,楚军主力向湘赣两省的交界处不断移动。哪支部队完成整编,哪支部队就进入江西作战,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有崇阳营等四五个营在吉安府一带集结。

    汪克凡本人则坐镇长沙,派恭义营和蒲圻营攻打武昌府南部,并为李过和刘体纯的部队提供支援。从荆州府上游渡过长江,对孔有德的后方施加压力。

    楚军主力进入江西后,湖南就会变得空虚,与其被动防守,不如抢占有利态势。对武昌府构成威胁,孔有德敢来打岳州府和长沙府的话,就打掉他的武昌府,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岳州府和长沙府都已经被打烂了,用来换湖北的几个州府不吃亏。

    李过所部经过改编,被编成了大大小小八个营,李过、高一功、田见秀、袁宗第、张鼐、吴汝义、刘体纯、刘体统各成一营,但在习惯上,大家还是把他们叫做忠贞营,下层官兵里甚至直接称其为闯营。

    李过等人不喜欢这个联系着过去的称呼,几次请求汪克凡下令禁止,但普通官兵们并不在乎,口头上仍然这么叫,闯营的名号反而越来越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过等人发现汪克凡对闯营没有任何歧视,在正式公文里从来不用闯营的名字,也就不那么紧张了。

    加入楚军的湖南官军经过大幅缩编后,也被编成了几个营,王进才的部队被一分为二,他本人独领一营,另一个营的主将由他的把兄弟田能担任,曹志建的部队较少,也被编成了一个不到两千人的小营,牛忠孝却把部队交了出来,请求辞去坐营官的职务。

    他早年只是南阳县的一个捕头,半路出家才当上了军官,但由于能力不足,性格上又过于绵软,一直感到力不从心,加入楚军后,他的部队立刻成了全军的倒数第一,各方面的差距都非常大,根本跟不上楚军的步伐,与其将来被淘汰,不如直接退出,还能落个更好的结果。

    汪克凡对此当然表示欢迎,把他调到后勤部担任总提调官,仍然保留总兵头衔,原任总提调官程问调任参谋部,担任“参赞”一职,其实就是参谋长的角色。牛忠孝手下的一千多名士兵转为地方部队,主要军官都由楚军派遣,负责保卫衡州府的安全。

    到了这个时候,楚军的步兵营已经超过了二十个,像汪晟、周国栋和谭啸等人,部下都指挥着两到三个小营,隐隐有了独立成军的雏形,他们再三向汪克凡请战,从吉安府北上南昌府,去救援不停求援的金声桓。

    汪克凡却按兵不动。

    一方面,他在等待衡阳兵工厂生产更多的燧发枪,尽可能为部队更换装备,另一方面,他在等待历史上另一件大事的发生——大同总兵姜瓖反正。

    在真实的历史上,从1647年年末到1649年年初的时候,是南明的第一个抗清*,汉中的贺珍率先反正,紧接着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最后是大同总兵姜瓖,以及襄阳王光泰、陕北王永强等小股的义军,都先后竖起抗清大旗,满清焦头烂额,左右支拙。

    可惜的是,南明永历朝廷没有抓住有利时机发起反攻,金声桓、李成栋和姜瓖等人被清军各个击破,先后兵败身亡,永历帝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和大西军合作,封孙可望等人为一字王,成了事实上的傀儡。

    大同总兵姜瓖,部下原来都是大明九边精锐,虽然到了崇祯朝后期,九边精锐的战斗力大为下降,却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北方各省遭到满清蹂躏多年,士绅百姓对清廷的不满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姜瓖举旗反清后,立刻得到了山西全省乃至北方各地的响应,义军号称二十八万,很快占领了山西全境,其影响甚至超过了远在广东的李成栋。

    山西紧邻河北内蒙,出了娘子关就是直隶腹地,距离后世的石家庄市很近,姜瓖反正之后,“京畿震动”,对满清的威胁极大,多尔衮亲自率领阿济格、尼堪、博洛、鳌拜等悍将前往征讨,并命令在陕西的吴三桂出兵配合。这个时候,豪格已经被多尔衮干掉了,多铎也重病将死,满清几乎是孤注一掷,抽调了北方的所有的精兵强将,从1649年1月到8月28日,清军用了八个月的时间,终于攻克大同,随即血腥屠城,姜瓖兵败身死。

    姜瓖反正归明,是北方抗清力量的一次总爆发,在清廷的残暴统治下,无论文武官员还是士绅军民,都联合起来奋勇抗清,面对满清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仍然奋勇抵抗八个月,只是因为孤悬敌后,又没有得到南明方面的配合,最后才终于失败。

    由于穿越者搅动历史,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改变,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李成栋就没有反正归明,仍然是一个普通的绿营将领,但是姜瓖身处山西,远离江南,和楚军没有任何交集,受到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退一步说,就算姜瓖有什么变故,山西的抗清运动也必然会爆发,就像苏醒的火山一样,岩浆在山体里不停涌动翻滚,随时可能喷涌而出,没人可以阻挡。

    阳历年和阴历年不同,到了隆武六年的冬天,黄历上显示的是十一月,换成公历的话就已经是1648年的12月,汪克凡判断姜瓖反正在即,金声桓也眼看坚持不住了,就亲自来到吉安府,率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