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252章

残明-第252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有些小小的不快,但林佳鼎涵养功夫极深。脸上丝毫没有显露出来,见刘婶一副愚钝无知的模样,只能暗叹她有眼无珠,放着天大的机缘就在眼前,却偏偏去巴结几个乡下地主,反过头来求自己的话,只要本监军随便撂下一句话。什么事情都摆平了。

    戴德选却是个心思玲珑的角色,见他站在一旁好半天不说话,只是莫测高深地拈须微笑,知道有些冷落了他,连忙招呼刘婶一家谢恩,赶紧走人。对戴德选来说。户部侍郎和他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贴上去也巴结不上,搞不好还惹来一身骚,最好敬而远之。

    出了寅宾馆,林佳鼎笑着点点头。转身上轿自顾去了,众人则一起出城,准备返回湘潭县,却发现有百十个楚军官兵一直跟着,为首的年轻军官正是汪克斌。

    “汪总爷,你不用再送了。”刘大成抱拳行礼,说道:“这回多亏了你,俺娘才保住了性命,回头一家再来长沙叩谢大恩!”

    说着话,他回头看了看,却见刘婶正追着里长不停询问,那两亩四分地什么时候能还回来,地里种下的庄稼如何分割,等等等等。刘大成脸一红,凑到她跟前低声道:“娘,这些事情回去再说吧,汪总爷还没走呢。”

    “你倒管起我来了,这些事情不问清楚了,咱们一家老小年前的嚼谷都没个着落,七尺汉子碰上事情不出头,就会数落老娘,要不是我拿命拼,咱们的地能要回来么……哎呦,汪总爷,您怎么还没回城,老身真是失礼了。”

    刘婶中年守寡,十几年苦熬下来,性子就有些市侩尖酸,劈头盖脸骂了儿子一顿,才发现汪克斌就站在面前。

    汪克斌对刘大成点了点头,转脸对刘婶笑道:“我不回城的,要和你们一起去湘潭。”

    “去湘潭?你去做什么?”小红抢着发问,其他人也一起转过身,看着汪克斌,就连戴德选都是一脸关注的神情。

    “去丈田啊,马上就要收秋赋了,得把田亩丈量清楚。”

    汪克斌话一出口,众人的脸色都是一变,戴德选皱着眉头,想说些什么,看看汪克斌身后那百十个全副武装的楚军士兵,又把话咽回去了。

    真是麻烦不断啊!他在心里暗自嘀咕,要不是因为丈田的缘故,刘婶家里这点小事也不会闹得满城风雨,楚军却仍然坚持丈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样子,后面不定会闹成什么样。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向那两个湘潭缙绅看去,作为本地的豪强大户,他们家里都有几千亩的田地,在鱼鳞册上登记的却只有大概三成,这都是公开的秘密,湘潭县里从来不管,也管不了,楚军现在要丈田,和他们会直接发生冲突。

    大致估算一下这两家大户的田亩,如果真的丈量清楚,收税的时候一出一进,起码都是上千石的粮食,为了这么大的利益,动刀杀人都不奇怪。

    但是,刀把子在楚军手里捏着,这件事到底会是个什么结果,戴德选也看不清楚。

    ……

    回到湘潭县后,汪克斌带着手下的百十个士兵,跟着去了刘婶的村子,那两个湘潭缙绅却凑到一起,紧急商议对策。

    他们一个名叫杨伯安,一个名叫郭成三,在湘潭都是了不起的世家望族。

    杨伯安的祖上是长沙吉王府的姻亲,吉王五世曾纳杨妃,杨家也跟着飞黄腾达,几辈人里有不少人做官,只是张献忠大闹湖广的时候,吉王逃往广东,现在又去了桂林,杨家在湖广没了靠山,这几年相对低调。

    郭成三却是另一种类型,往上数个几代,郭家只是普通的殷实人家,如果按后世的标准评定阶级成分的话,最多划个上中农,但郭家的先辈一直很能干,尤其种地是一把好手,再加上省吃俭用,一点点把家业攒的越来越大。

    财富的累积往往是几何式增长,第一桶金最难赚,后面都是钱生钱,只要没有大的意外,增长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上百年来,郭家的祖孙几代不断买田,到了郭成三父亲这一代,终于成了湘潭县数一数二的大地主,仅次于和吉王府有关系的杨家。

    发家之后,郭成三的父亲仍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每天吃饭的时候看看房梁上吊着的咸鱼,就能吃下满满一碗白饭,逢年过节才会取下来切一点尝尝,却立刻被咸的连连咳嗽。

    郭成三却是个不肖子,自幼得父母娇宠,再也吃不得苦,就像水浒传里的九纹龙史进一样,他尤其喜欢刀枪棍棒,花重金请来名师,学了一身好功夫,平常人十个八个的根本近不了身。年轻时兴之所至,他也曾经打抱不平,争勇斗狠,一来二去,竟然得了个郭大侠的称呼。

    “郭老弟啊,你手上的功夫再厉害,也比不上楚军,人家既然要丈量田亩,你准备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不理他呗!我的寨子里几千口人,当初鞑子都没敢碰,楚军难道会派兵来剿么?”

    这年头兵荒马乱的,凡是有点实力的缙绅豪强都会筑寨自保,组织乡勇进行训练,以保卫自己的村寨,由于他们舍得下本钱,又占据主场优势,战斗力竟然还不错,无论何腾蛟还是孔有德,都没有出兵剿灭他们。

    “哼,鞑子不碰你,是因为你捐输了足够的钱粮,人家楚军要丈量田亩,你送再多的银子也没用!”杨伯安冷冷说道:“还有你们郭家寨,再坚固也比不上长沙城,硬扛着不愿丈田的话,人家给你安个罪名,调来大炮一轰,还不时稀里哗啦全完蛋。”

    “那,那你说怎么办?”郭大侠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被说的没主意了。

    “硬抗不成,那就只有软磨了。”杨伯安露出矜持的神色,指点道:“能拖就拖,拖不下去就随他们慢慢查,这么多年的一笔笔烂账,杂七杂八的连我都说不清楚,这伙兵痞有什么本事能查清?”

    鱼鳞册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里面有标明田产情况的地图,一块块的看上去就像鱼鳞,丈田意味着重新绘制鱼鳞册,重新登记土地产权和税赋情况,在缺乏技术手段的古代,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工程。

    有明一朝,只有开国的洪武年间和张君正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搞过丈田,每次都是兴师动众,耗时良久,楚军如今也要丈田,在缙绅们看来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笑话。

正文 第二十章 精简

    和汪克斌他们类似的工作队还有很多,随着一支支工作队深入到田间地头,湘潭县的各乡各里都变得沸沸扬扬,无论士绅地主,还是普通的自耕农和佃户,每天从早到晚关心和谈论的只有一件事——丈田。

    丈田是一个大工程,工作队采用的方式和张居正差不多,首先让地主和自耕农自行申报,然后由工作队进行核查,最后完成对鱼鳞册的修订,并重新制作田契发给地主,老的田契一律作废。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同时进行人口统计,修订黄册,作为征收人头税的依据。

    (黄册是统计户口的册子,和鱼鳞册互相对照,互相补充,在赋税的征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前后后算下来,这个过程最少要持续两三个月,好在中间有一些空档期,一支工作队可以同时在几个村子里进行丈田,穿插利用时间,大约到年底完成整个湘潭县的丈田工作。

    出了湘潭县地界,其他州县却平静的多,士绅地主们每天提心吊胆的等着,却始终没有看到工作队的身影,对整个湖南来说,丈量田亩暂时还是一个传言。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湘潭县是汪克凡选择的第一个丈田试点,其他的州县还没有开始。

    像杨伯安和郭成三这样的地主豪强,敢于和代表着楚军的工作队软磨硬抗,就是因为丈量田亩的难度太大,纵观大明朝二百八十年的历史,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张君正那样的狠角色,一般人根本搞不定。

    汪克凡和楚勋集团对此早有考虑,做好了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点一点的做,快刀斩乱麻虽然痛快,却往往会崩了刀口。

    说到底,还是汪克凡手里的刀子不够快。可用的人手不够。

    丈量田亩需要进行大量的测绘和计算工作,死读书的愚钝秀才都难以胜任,汪克凡从各处抽掉人手,要求会用基本的工具。懂些简单的算学,然后进行突击培训,充任工作队里的技术骨干。

    汪克凡这两条要求不算高,如果放在后世,充其量就是小学毕业的水平,但在这个年头就很不简单。书生秀才里有不少会些算学,实际动手能力却差得太多,各个衙门里的小吏书办相对强一些,只是人数太少,根本不够用。最后从衡阳兵工厂调来二百多个工匠,才满足了湘潭县各个工作队的需要。

    衡阳兵工厂的生产模式不断改进,已经有了大规模分工的雏形,对工匠们的培训也一直抓得很紧,工匠的素质因此不断提高。很多人都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加减乘除都不在话下,算个四边形三角型或者多边形的面积,也能对付过去。

    但汪克凡也非常清楚,就算加上这两百多工匠,工作队的技术人员还是太少,如果一下子分到湖南全境。就像一盆水泼在沙地上,转眼就会消失在无数的缝隙空洞里,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除了技术人员外,行政人员也有很大的缺口。

    丈田最大的难点不在丈量田亩,而是确定田亩的产权和税务情况,这里面很容易产生纠纷。很多都是陈年烂账,各种弯弯绕绕更是层出不穷,像刘婶一家的情况,相比之下就算非常简单的了,哪怕是积年老吏。也不敢自夸能查清所有的问题。

    汪克凡没打算做明察秋毫的包青天,但必须维护基本的公正性,大明朝之所以会闹到亡国的地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土地兼并严重,贫困百姓无立锥之地却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而地主大户坐拥千顷良田,往往一颗粮食也不用交,这在明末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社会矛盾因而不断激化,贫苦百姓走投无路,才会揭竿而起,把大明朝送进万丈深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绝不是一句空话,湖广是楚军的大本营,是抗清前线的根据地,百姓的负担本来就很重,田赋上再受到双重压迫和剥削,会动摇汪克凡的根基。

    为了应对丈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纠纷,汪克凡抽调了一批熟悉钱粮运作的基层官吏,并根基大明律,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指导意见书,作为处理各种纠纷的依据,在具体执行中发现什么问题,还可以及时补充。

    湘潭县,就是一个丈田工作的试点,以积累经验教训为主,允许工作队走些弯路,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失败。

    只是一个县罢了,如果搞砸了,大不了退回去,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工作队吸取教训后,换个地方再搞,成功的机率就大得多。

    站在汪克凡的角度,湘潭县就是一块试验田,所以对工作队提出的要求更加积极,无论碰到什么阻力,都可以向楚军寻求帮助,扫平一切障碍。

    除了丈田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处理。

    ……

    农历八月,临近白露,北方地区已经进入秋季,湖南的秋老虎却还恋恋不去,整日里艳阳高照,不料到了白露第二天,太阳突然被云层遮住,一场持续了二十多天的连阴雨开始了。

    秋收的稻谷正在收割晾晒,晚稻也到了抽穗扬花的时候,这场连阴雨对农事非常不利,所以在秋收时节,长沙城的米价反而不断上扬,把李过和高一功气得直摇头。

    湖广会战后,李过和高一功就打算加入楚军,忠贞营的将领们也大多赞同,谁知和汪克凡一谈,在部队的编制上产生了分歧,所以忠贞营现在还是独立的状态,不能从楚军这里得到粮饷补给。

    忠贞营超过二十万人马,战兵不到十万人,剩下的一多半都是家属和随军的长夫工匠,但他们和战兵一样都要吃饭,所以忠贞营的后勤压力一直很大。李过和高一功来长沙议事,本想趁着秋收买一批粮食,谁知粮价不跌反涨,而且一涨再涨,李过在粮价低的时候稍一犹豫,就损失了几千两银子。

    几千两银子,其实不算多,这事关键办的太窝囊了。

    反攻湖南以来,忠贞营控制了湘西大片地区,各种缴获也非常多,仓库里都堆得满满的,李过完全能拿出来这几千两银子,但他更加清楚,忠贞营那二十万张嘴就是个不知疲倦的无底洞,坐吃山空的话,金山银子也得吃塌了,有些事情必须得未雨绸缪。

    自从李自成死后,李过就成了大顺军的当家人,从大顺军再到忠贞营,几年下来,这支部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损失,李过欣慰之余,也觉得心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