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244章

残明-第244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商量。

    从隆武帝汀州遇险后,朝廷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北部,西南三省,甚至包括福建的边缘,到处都是机会,到处都有大量的空缺,尤其是四品以下的地方官最为缺乏,只要是恩科进士,都能实授七品知县,去哪个省就任还随你挑选,如果有几年资历的话,放出去随便就能当个道员知府。

    简单一句话,现在就是跑马圈地的时候,只要你有足够的人,官职空缺都不成问题,那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几个省看着都不错,底下的州府情况各有不同,楚勋集团的骨干分子却是有限的,到底要圈那块地?

    湖南,湖南是首先要保证的根据地,无论湘东的衡州府、郴州府和永州府,还是湘西的辰州府和宝庆府,都必须牢牢控制在楚勋集团手里。

    江西,楚军在江西的西部有很好的基础,江西东部是未来开拓的方向,只是这里免不了要和万元吉打交道,情况比湖南复杂一些。

    广东,广东南部是楚勋集团的另一块根据地,围绕香港,珠江口附近的州县基本都要拿下。虽然一年来香港就像个无底洞,流水般的银子花出去还没有看到效果,但汪克凡坚定地表示,要继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总能等到收获的那一天。

    其他各省各州府,暂时不要介入太深。

    “若只是派去一两个州县官,处处受制于人,也做不成什么业绩,不如留在朝廷中枢熬几年资历,放出去直接大用。”汪克凡笑道:“放心吧,只要楚军能不停收复失地,机会将来有的是,不用和别人抢这几块骨头。”

    他的目光从众人的脸色缓缓扫过,除了傅冠的都察院以外,文安、吕旻园、朱天麟……楚勋集团在朝廷里渐渐伸出了触手,蚕食着其他派系的势力范围。

    一年时间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说到底,还是因为缺人,楚勋集团终归是刚刚崛起的一股势力,没有东林党那样的底蕴,除了傅冠有一些门生故旧外,其他人都需要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班底,再过上三五年,等楚勋集团的第一批骨干分子都锻炼出来了,人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兵部关系紧要,只好委屈少司马(兵部侍郎)再呆上两三年,将来总有外放的机会,只要三军效命,说不得要请文安兄去江南就职。”汪克凡对兵部侍郎文安很尊重,湖南会战的后期,文安调运了一大批粮饷军需和兵员送到前线,对打败尚可喜的援兵起了关键作用,也大大缓解了楚军粮饷不足的窘境。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楚军马上要去江西救援金声桓,还要从朝廷里讨要大量的粮饷物资,这件事虽然会有隆武帝的旨意,但具体执行还要文安盯着,免得底下人推三阻四,甚至暗中做些手脚,克扣粮饷,以次充好等等。

    “礼部的事情我不太懂,但东林如今已经失势,少宗伯(礼部侍郎)不妨更强硬些,哪怕闹出些小乱子,皇上也会为咱们撑腰。”

    吕旻园也是楚勋集团的骨干,原来是都察院的五品郎中,隆武帝提拔他担任礼部侍郎,就是要利用楚勋集团的力量,在东林党把持的礼部里撬开一个口子,这种情况下,肯定不能再当好好先生,只管和杨廷麟硬碰硬的斗一场。

    滔滔大势,东林党注定要被历史淘汰,这个落水狗不但要打,还要冲锋在前使劲的打。

    “和大西军的谈判非常重要,昆山兄(朱天麟)肩上的担子可不轻,我揣摩皇上的意思,云南可让,贵州不能让,四川更是绝对不能让,王公封爵倒在其次,礼部那些人的叫嚣不用理会,尽快平定西南才最为紧要。”

    对大西军的态度上,朱天麟是著名的招安派,张献忠还活着的时候就上本建议招安,当时在朝廷里引起一场渲染大波,千夫所指之下,加入楚勋集团寻求庇护,并成为重要骨干。

    等到和大西军的谈判开始后,朱天麟当仁不让,被隆武帝任命为谈判副使,由于正使先后换了好几个,他这个副使等于是谈判的实际负责人。

    作为詹事府的少詹事,朱天麟在正四品的位置上已经干了好几年,只要这场谈判能够获得成功,必然会因功提拔,得到重用。

    最后说到都察院的工作,傅冠透漏了一个重要的内幕消息,隆武帝准备发起一场清理盐政的大运动,对各省的吏治进行整顿。

    汪克凡微微一笑,没有多说什么,这个计划最开始还是他提出来的,只是一直在等待时机成熟,隆武帝连着收回广东、广西、湖南三个省的控制权后,终于要对基层的官僚体系下手了。

    这是必经的一步,大明朝的文官系统已经烂到根子里了,贪污结党,触目惊心,如果不做大手术的话,楚军在前线打再多的胜仗,都会被他们断送胜利的果实。

    这也是牵扯到每个基层官员切身利益的大事,一时的震动也许不大,造成的影响却比何腾蛟下台要深远的多,其中孕育着许多机会——除了相对清廉,高效的吏治之外,也许,还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正文 第八章 蟒玉尚方剑

    第二天早朝散后,隆武帝留下汪克凡等一些重要的大臣,召开了一场小型的御前会议,专门讨论前线战局,尤其是救援江西金声桓的安排。

    国家处于非常时期,政务上的事情再大都是小事,军事上的成败才是关乎生死存亡大事,南明形势能够有所好转,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金声桓突然反正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金声桓被清军剿灭,转眼间又会回到原点。

    江西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必须要救,这一点大家早就取得了共识。

    但在具体的救援方案上,一直存在分歧。

    受到湖广大捷的鼓舞,隆武帝兴致勃勃地提出了一个方案,调集江西、湖广、广东乃至广西四个省的兵力,全力救援金声桓,在南昌城下将清军击败,甚至把他们赶回长江以北。

    没想到话一出口,就遭到了好几个人的反对。

    首辅何吾驺,兵部尚书郭维经,大学士吕大器,大学士林增志,户部尚书路正飞,兵部右侍郎李永茂等等,异口同声地劝阻隆武帝,南明现在仍然非常孱弱,和清军进行决战的时机并不成熟,不能把倾国之兵倾国之力都投入江西,万一金声桓战败或者投降,就没有力量组织第二道防线,整个国家都危险了。

    “金声桓、王得仁骤然反正,军心不稳,若传檄而降满清,我十数万大军进退失据,万一败于敌手,大事去矣,不如固守赣州,屯兵积粮,再遣一偏师驰援南昌足矣……”兵部右侍郎李永茂是天启七年河南乡试的解元,崇祯十年的进士,前两年一直在江浙地区组织敌后抗战,最近刚刚回到朝廷。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江南复社的支持者,和东林党的关系很深,平常和南党之间多有分歧,不料这番话说出来后。不但吕大器等人表示赞同,连何吾驺这样的南党领袖都连连点头。

    原因很简单,他的这番话说出了在场大多数人的心声,金声桓只是一个反正的降将,就让他顶在前面当炮灰好了,明军可以派兵去救,但不能把所有本钱都押上去,主要的力量应该放在赣州的第二道防线上,金声桓如果能守住南昌,当然皆大欢喜。如果南昌失守,清军肯定也精疲力竭,守住赣州就能高枕无忧。

    “谭泰乃满清悍将,金声桓绝非敌手,我若派大军去援。满清也可增兵,到时候兵连祸结,十数万八旗劲旅直下两广,恐有引火烧身之祸,请圣上三思。”

    户部尚书路正飞是个老成之人,平常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尽量和隆武帝保持一致。但今天也憋不住唱起了反调。打仗就是打钱,户部的钱袋子并不宽裕,如果调集十几万兵马救援南昌,财力物力都是孤注一掷,一旦战败,局面就无法收拾了。

    他虽然不懂军事。这番话却也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江西现在的局面,是满清征南大将军谭泰对金声桓和王得仁,明军如果派兵增援,清军也可以派兵增援。八旗兵的主力年前去四川征讨张献忠,现在已经回到北京,如果这支清军主力来攻江西,南明无论如何都抵挡不住。

    “这个……”

    被众人七嘴八舌的一说,隆武帝有些犹豫了,抬眼看看汪克凡,心里暗暗后悔,早知道这样,就该先和汪克凡商量一下,再拿出来让大家讨论。

    看到隆武帝期待的目光,汪克凡只好挺身而出:“臣汪克凡不才,愿领湘楚官军救援南昌,解金声桓之围。”

    话音未落,众人都暗中松了一口大气,大家在这里说来说去,其实就是想让最能打的楚军和忠贞营出头,接下江西这个烫手的山芋。

    “甚好,甚好,云台果然是国之柱石,忠勉过人!”隆武帝欣慰之余,也有些失望,为什么只有楚军敢于迎难而上,其他的官军都不济事呢?目光扫了众人一圈,他又殷切地问道:“谭泰乃满清名将,骁勇善战,当年松锦之役,洪承畴就为其所擒,不知云台有何良策破敌?”

    每个朝代开国的时候,总有一批能征善战的猛将在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姓名,满清这方面却差了很多,他们所谓的开国名将,在后世仍被记住的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因为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汉人江山已经被农民军打烂了,清军没费什么力气就摘了果子,也就没机会造就所谓的名将。(这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这是一个比烂的年代,汉人不愿歌颂自己的敌人等等,一一阐述篇幅太长,总之一句话,满清自封的名将很多,但在后人心目中,都是些二流三流的货色。)

    谭泰却是其中的另类,此人在历史上机缘巧合,总能出现在闪光灯聚焦的中心,抢足了风头,他一生中被人记住的战功主要有三件,一是生擒洪承畴,二是剿灭金声桓,三是打败李成栋。

    明末是个比烂的年代,洪承畴却是个非常厉害的牛人,谭泰抓到他,也跟着一举成名,后来更被多尔衮倚为心腹大将,成为满清二百多年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征南大将军。

    一次是意外,两次是巧合,三次就是必然的结果,谭泰总能打胜仗,打败的对手也很强,说明他的确有几分本事,比勒克德浑更加老辣。

    不管二流还是三流,谭泰的确算是满清名将了。

    自隆武帝以下,南明的文武大臣都有些怕他。

    汪克凡对他也很重视,却谈不上一个怕字。

    楚军的假想敌是洪承畴,是多尔衮,是鳌拜和吴三桂,谭泰只是前进路上必须搬开的一块石头,最多费些力气罢了。

    但是,汪克凡不愿太早露底,有些想法也不太成熟,所以只含糊答道:“臣此刻并无万全之策,但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臣岂敢惜身而袖手旁观!”

    这话一说,其他几位大臣的脸上都有些尴尬,他们找出各种堂皇的理由,不愿全力救援南昌,说到底还是畏敌避战,苟且偏安罢了。

    像何吾驺这样宽厚的性子,就觉得有些内疚,想着下面如何尽量配合楚军,而吕大器、李永茂等几个东林党成员,却对汪克凡由嫉生恨,恨不得让楚军和金声桓都被谭泰消灭,以证明他们的远见卓识,证明汪克凡的哗众取宠,自取灭亡。

    楚军出的风头还少吗?万一又被他们打败了谭泰,解围南昌,以后朝堂上哪还有我们东林的位子……吕大器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泛起浓浓的敌意,因为礼部的事情,东林党和楚勋集团的关系急剧恶化,差不多已经成了政敌。

    想到这里,他上前两步,举起笏板向隆武帝行礼,朗声说道:“梁侯赤胆忠心,又是我朝第一善战之将,此番出战,必能旗开得胜,微臣愿保举汪克凡为江西督师,总揽前敌军务!”

    督师因事而设,不是一个确定的职务,但级别很高,一般要挂兵部尚书的头衔,地方上的总督和巡抚都要配合他的工作,江西本来是万元吉的地盘,万元吉又刚刚从江西督师调整为赣闽总督,这个时候再在他头上设一个江西督师,纯粹是添堵添乱。

    总揽军务,也得手下人听他的才行。

    “这个,怕是不妥吧。”何吾驺身为首辅,看不得吕大器暗藏祸心的样子,出来主持公道:“梁侯的兵马只是客军,不宜喧宾夺主,两家还是各算各的,梁侯的粮饷辎重应由朝廷提供,江西方面再帮衬些就好……”

    先把汪克凡架到江西督师的位子上,等他背上沉重的包袱,再从粮饷上刁难,从军纪上找茬等等,千方百计的拖后腿,为了在党争中搞垮对手,宁愿让前线打败仗,这都是东林党最擅长的本事。

    李永茂也是东林党的人。

    所以,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