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135章

残明-第135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十章经营策略

    和樊文钦、刘淑等人一起来迎接的,还有恭义营的中军官京良,他站在众人的后面,直到大家都和汪克凡叙话完毕,才上来行礼,汇报自己的任务。

    按照汪克凡的命令,恭义营修械所和“金不换”、通江商行等产业都撤到了井冈山地区,恭义营的一部分家属也在撤退之列,分散转移到井冈山等地,京良带着部队对他们加以保护,并迎接汪克凡回湖广。

    樊文钦和刘淑随即请汪克凡入城,并命人在头前引导,这是汪克凡自己的地盘,东莞营等部队不用在城外宿营,都一起进入龙泉县城休整。

    县城里净水泼街,黄土垫道,士绅百姓夹道欢迎,众人刚进城门,就有一群士绅簇拥着三个白发苍苍的长者上前,每人手里捧着一碗美酒,献给汪克凡。

    一碗祭天,一碗祭地,汪克凡又端起最后一碗酒,长鲸吸水,一饮而尽,然后躬身与三名长者对拜行礼,周围立刻响起了一片震天动地的欢呼。

    东莞营、各种工匠们、以及葡萄牙兵,都有专人负责安排,樊文钦早给他们准备了营房,以及丰富的粮食和肉菜,以慰劳这支远道而来的大军。汪克凡和张家玉等人则被请到寅宾馆,洗涮用餐,略作休息。

    汪克凡随便吃了点东西,就在樊文钦和刘淑的陪同下,到县城里各处视察,这是汪克凡自己的地盘,到底经营的怎么样,要亲眼看一看,才能心中有数。

    在街市上走了一圈,又到兵营、县衙等重要地方看了一遍,因为刚从清军的占领下光复,百姓士绅对大明都非常拥护,樊文钦和刘淑手下的文武官员也干劲十足,县城里一片朝气蓬勃。

    在县衙内堂里,汪克凡针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和樊文钦、刘淑进行了一次长谈。

    由于清军主动退出江西的南部,井冈山根据地突然有了爆发式的发展,拥有了三个县的地盘,但是发展的速度太快,也随之产生了很多问题,樊文钦和刘淑在思路上产生了一些分歧,对将来的发展方式也有些困惑。

    在汪克凡面前,樊文钦和刘淑又一次发生了争执。

    樊文钦出身于士绅家庭,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对治理地方有一套成型的思维,主张轻徭薄赋,以稳定地方统治,并抓紧修复战争破坏,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兴文教,平治安,对民心、经济、文化等比较重视。

    刘淑则比较激进,偏重于发展军事力量,主张大力筹募军饷,囤积粮草,招兵买马,对清军继续发起反攻,以收复更多的失地。

    在如何筹集资金的问题上,樊文钦和刘淑也有不同的意见。

    樊文钦虽然是被迫上船,但现在已经和满清势不两立,他在武宁县的老家里已经没人了,全都逃到了湖广,而他本人也是清军重金悬赏的“贼酋”,是江西抗清斗争的一面旗帜,和满清之间没有任何妥协的可能。

    他既然把身家xing命都压上去了,就非常仇视那些和满清合作的士绅,吉安义兵收复龙泉等三个县后,樊文钦亲自主持镇压汉jiān,连抄家带杀头,以抗清的名义筹集了一大笔军饷。

    刘淑却是吉安府本地人,也是豪门士绅出身,对当地的士绅就比较同情,在她看来,这几个县既然被清军占领,很多士绅也是被迫与清军合作,全部抄家杀头有些太苛刻了。

    “这么做实在有些过分了!”刘淑说道:“清军所到之处,百姓无力反抗,只能被迫剃头,难道要把他们都杀光不成?”

    “谁说要杀百姓了?那些缙绅剃头也罢了,还派家人子弟当满清的官吏,为鞑子捐纳输粮,难道不该杀么?”樊文钦也有自己的道理。

    “所以才要招兵扩军,把鞑子赶出吉安府,没人愿意再当汉jiān的!”女人一般逻辑xing不强,思维的跳跃xing很大,争论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突然拐弯,刘淑也不例外,从处置汉jiān一下子转到了扩军的问题上。

    “这个,还是要从长计议……若民心不稳,则根基不稳,穷兵黩武,恐怕反遭其害……”樊文钦的口气变软了。他在名义上虽然是刘淑的上级,但刘淑却掌握着兵权,吉安义兵就是刘淑的子弟兵,所以两个人公事的时候,刘淑更强势一些。

    汪克凡在旁边听出来了,两个人争论的焦点还在发展思路,樊文钦主张先在后方种田,积蓄力量再打仗,刘淑则更加积极,要主动对清军发起反攻,对慢慢种田没有兴趣。

    平心而论,汪克凡更倾向于刘淑的观点,如果只考虑江西的战局,他也会主张抓住战机,去占领更多的地盘。但是从抗清斗争的全局来看,江西暂时不是主战场,所以只能做出一定的牺牲。

    “我已和万元吉达成协议,吉安义兵不出吉安府,仗肯定是要打的,但短期内不会打大仗……”汪克凡耐心进行讲解,对湖广、江西、广东、甚至四川云贵的形势都做了一个分析,先提高樊文钦和刘淑考虑问题的高度,然后再回到具体的发展思路。

    刘淑的反攻计划,被汪克凡否掉了。

    樊文钦的种田计划,也被汪克凡否掉了。

    汪克凡给他们指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既要种田,又要练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切以支援湖广前线为目的。

    刘淑以后是吉安总兵,主官军事,她的任务相对明确,一是保卫井冈山地区。二是招兵练兵,但是,她不能去攻打吉安府城,而要尽量为湖广提供兵源。

    同时,樊文钦要抓紧恢复农业生产,但文化教育、兴修水利什么的都要暂缓,而要为湖广提供粮饷。

    这是必须做出的牺牲……湖广会战打输了,南明有亡国的危险,井冈山的局部地区搞得再红火,也对大局无补。

    樊文钦和刘淑没有任何异议,非常干脆地接受了这个命令。

    井冈山地区能开创这份基业,是汪克凡不断输血才建成的,恭义营火并张先壁,两打吉安府,缴获的武器装备都给了吉安义兵,后来还通过李四提供粮食军饷,并留下大量伤兵担任教官,为吉安义兵训练部队……总之一句话,汪克凡才是井冈山地区的董事长,樊文钦和刘淑只是两个职业经理人,最多占了少量的股份,在重大问题上,还得听董事长的。

    在治理井冈山地区的策略上,汪克凡对樊文钦提出明确要求,大幅提高赋税,最少增加一倍以上。

    “军门,这怕是不妥!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失了民心,恐怕会闹乱子。”樊文钦很担心。

    “国难当头,理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由不得他们!”汪克凡一直对士绅比较客气,是要与他们合作,如果士绅不愿支持抗清斗争,或者更看重他们自己的利益,汪克凡也没打算惯着这些人,他在井冈山地区投入了巨大的成本,也该到回报期了。

    “当然,在具体的措施上,还要注意手段方法,今年鞑子已经收过一次赋税的地方,就不要加倍征收,等明年再说。但是,产粮的大庄子必须要派兵入驻,把田亩丈量清楚,还要减租减息,最少减到三成,免得激起民变……”

    随着汪克凡一条条的具体要求,樊文钦的眼神渐渐发直,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现在已经是年底,还要再收一次赋税,这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更头疼的是,汪克凡要求丈量田亩,减租加息,都会引起士绅的强烈反对。

    大明的税赋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人头税,一个是田税,而农村到底有多少田地,多少年都是一笔烂帐了。在计算田税的“鱼鳞册”上,基本上都是万历年间执行“一条鞭法”时的数据,士绅地主暗中隐瞒土地的情况比比皆是。

    隐瞒土地,就可以少交税,这是关乎士绅地主切身利益的事情,汪克凡要从这里开刀,难度可想而知。

    至于减租减息,也对士绅地主不利,田租减少,佃户的负担会变轻,但地主的收入却会减少,如今田租大都是五成以上,汪克凡却要求减到三成,地主的收入会减少一半,会引起强烈的反弹。

    但是,汪克凡也给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派兵下乡,实行军管,用武力强行推广丈量田亩,减租减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真要是拿刀子逼着,那些士绅地主的确没有反抗的能力。

    “军门,这么做不会引来麻烦吧?”樊文钦想得很多,害怕那些士绅地主到处告状,从朝廷上层施加压力。

    “没关系,有什么麻烦都推到我身上,由我顶着。”汪克凡毫不在意。

    这几个县的士绅地主能量有限,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在朝廷里不会有人替他们出头,得罪强大的楚勋集团。

    与此相反,汪克凡更担心士绅地主转嫁压力,通过各种手段把增加的赋税压到普通农民身上,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引起sāo乱。

    派工作队搞“土改”,是我党我军的成功经验。

正文 第二十一章四菜一汤

    听说要对整个地主阶层开刀,樊文钦一个头有两个大,感到非常棘手。

    增收税赋,丈量土地,减租减息,这都是从士绅地主身上割肉,樊文钦可以肯定,他这任知府当完之后,肯定会博得“天高三尺”的称号,落下一片骂名。

    但是,这都是汪克凡亲口布置下来的任务,不但不能推诿,还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尽一切可能做到最好。否则的话,他这个新鲜出炉的江西参政就算当到头了,仕途上再没有出路。

    樊文钦以一个举人当上了三品大员,正是心气高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抱紧汪克凡的大腿,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命令。

    他心里没底,虽然有意掩饰,言语和神sè间还是露出了一些痕迹,汪克凡明知他在作难,却佯装没有看见,一条接着一条布置任务,要求非常具体。

    这几条政策执行起来有难度,汪克凡当然知道,但是和真正的土改比起来,这几条政策要温和得多,在官府和军队的双重高压下,完全可以实现,如果樊文钦完成不了任务,就要打发他卷铺盖回家了。

    这是对樊文钦的一次考试,或者说是一个试用期,樊文钦如果能通过,就将成为楚勋系统的一员干将,汪克凡还将继续对他进行扶植,如果他不能通过,就挂着个镇武伯的头衔接着当傀儡吧。

    对汪克凡来说,井冈山地区是一块“土改”试验田,是一个总结经验教训的试点,如果搞好了,还将是推广成功经验的样板,如果搞砸了,黑锅当然要由樊文钦来背。

    这个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社会的主体由地主和农民构成,没有现代工业,商业也不发达,至于海洋贸易什么的,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汪克凡要打败满清,就必须借助地主和农民的力量,让地主出钱出粮,让农民出人出力,无论他们是否心甘情愿。

    汪克凡明确提出要求,井冈山地区要在明年提供五万两银子的军饷,并负担部分军粮,也就是说,汪克凡如果带走两千吉安义兵的话,这支部队的粮饷基本由井冈山地区提供,不用汪克凡再掏腰包。

    除此之外,汪克凡还特意强调井冈山的建设,万一形势不利,可以退回山上打游击。

    “军门这是何意?我军已经占有三县之地,还要那个破山沟做什么?”樊文钦很不理解。

    “清军随时会攻入湖南,江西也不安稳,吉安府这一带还有可能反复。”汪克凡解释。

    樊文钦一愣,犹豫了片刻,咬了咬牙说道:“既然这样,我就当一回灭门知府,想方设法再给军门凑一万两军饷……”

    于公于私,樊文钦都要支持湖广会战。

    从私人关系来说,汪克凡是楚勋集团的首领,他能否打赢湖南会战,关系到楚勋集团每个人的利益,樊文钦早就上了船,和汪克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然要支持湖广会战。

    从公事上来说,湖广会战和江西息息相关,井冈山地区紧邻湖南,如果湖广会战失败,井冈山地区这几个县也保不住,樊文钦刚当上知府没几天,还没过够官瘾就得重上井冈山,这种后果他实在不能接受。

    所谓灭门知府,破家县令,作为一个知府,对付单个的士绅地主非常容易,随便搞个栽赃陷害,钓鱼执法什么的,轻轻松松就能吞没对方的家产,再加上其他来钱的路子,知府想搞钱不要太简单。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大明的情况也差不多。

    当然,这种灰sè收入本来和公事无关,大都会落入知府个人的腰包,但是汪克凡的事情半公半私,更关系到樊文钦自己的官位,所以把灰sè收入也贡献出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