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残明 >

第128章

残明-第128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这个奏本你来看一看!”

    曾皇后突然叫了起来,好像发生了严重的事情,隆武帝快步走过去,接过奏本仔细观看,两道眉毛之间立刻搅出了一个大疙瘩。

    这是少詹事朱天麟的奏本,提议招抚盘踞在四川的张献忠。

    “这个朱天麟,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呀!”隆武帝不再细看,把奏章啪地一声扔在了桌子上。

    在弘光朝的时候,借虏平寇的论调喧嚣一时,后来满清席卷天下,现在也没人提了,但在大多数南明官员心中,张献忠仍然是大明的死敌,“平寇”和“抗虏”一样重要。

    从隆武帝内心来说,是支持招抚张献忠的,但是朝廷刚刚重建,根基未稳,这个时候提出招抚张献忠,肯定又会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隆武帝没有信心说服文武百官。

    “不知那个花天师算得准不准?”隆武帝心里暗暗嘀咕,花晓月早就告诉他,张献忠很快就会死在清军手下,等到大西军群龙无首,再行招抚就容易得多。

    “留中不发吧。”隆武帝决定拖下去,能拖一天算一天。

    ……

    同一天晚上,汪克凡正在会见一位特殊的客人,两人言语投机,相谈正欢。

    “恕我直言,兵在精而不在多,元子(张家玉字)的兵太多了,不能都带去湖广。”汪克凡虽然在拒绝,话却没说死。

    “家玉当然明白,若是裁成五千兵,可否随汪军门北上?”张家玉满怀希望地看着汪克凡。

    “五千还是太多,裁到两千才行。”汪克凡大手一挥,又砍掉了三千人。(未完待续。。)

正文 第十章兵部门外的争吵

    张家玉和汪克凡一直聊到深夜,告辞回到自己的住所,乘兴铺开笔墨纸砚,点点刷刷,笔走龙蛇,连着写了两封疏文和一份奏本,修改润色了一遍后又重新誊写,过了三更天才上床休息,但是脑子里过度兴奋,反复回忆着和汪克凡谈话的细节,过了好长时间才迷迷糊糊睡着。

    心里有事睡不沉,早上天刚亮,他立刻就醒了过来,匆匆收拾一番,随即赶往兵部衙门。

    朝廷刚刚重建,条件简陋,六部衙门还没有自己的官署,都挤在丁魁楚原来的总督府里面,至于六部之外的一些小衙门,比如通政司、詹事府什么的,连总督府都挤不进去,就在附近占用民房办公。

    虽然天色尚早,来上班的文武官员却已经很多了,大小九卿,六部长官,侍郎和郎中等等,彼此碰到了都要下轿行礼,官小的站在路边,等官大的先走,来来往往,热闹非常。

    张家玉是兵部给事中,按照官场上的规矩,还不到坐轿子的资格,只能骑马上下班。他刚刚拐进街口,就不断碰到熟人长官,见到来往的大佬太多,只好翻身下马,把缰绳扔给家人,拱手也站在路旁。

    “早知道这个样子,应该晚点来了。”张家玉心里有些烦躁,他平日里不在兵部衙门上班,不了解这里的情况,今天一大早赶来,就是不想引人注意,悄悄把该办的事情办了,不料他早别人也早,反而碰到了上班高峰。

    来往的官员都是满面红光,谈笑风生,张家玉旁边还有好几个低品小官,每次路过一个大佬。他们就会嘀嘀咕咕地议论:某某大佬刚被提拔为礼部侍郎,仁兄肯定会跟着高升,某某大佬即将出任大理寺卿,贤弟八成要换个衙门高就了……

    张家玉这才反应过来,朝廷各个衙门都在忙着设置机构,安排官职,难怪大家如此勤勉。

    这种事情一向和他无关,张家玉左右看了看,有意向后退了两步,躲在那几名小官的后面。但是。有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他了,不时向这边指指点点,互相还低声说着什么,脸上的表情各式各样,但都不怎么友好。轻蔑、戒备、冷淡、敌视,不一而足。张家玉只低着头。一声不吭……

    在历史上。张家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为了抵抗满清以身殉国,但生前的声名却很差,仕途也非常坎坷。

    这里面的原因,还要从崇祯十七年说起,当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张家玉投降了大顺军,成了仕途上的重大污点,后来逃到了南方,还因此被关进了大牢。

    等到隆武帝上台之后。张家玉被任命为兵部给事中,在江西和揭重熙等人并肩作战,曾经打败过金声桓的部队,后来在战场上负伤,回到福建后遭到排挤,被迫告假返回东莞老家。

    接下来就是隆武帝汀州遇险,苏观生准备拥立唐王,作为苏观生的东莞老乡,张家玉也参与了这件事,后来发现隆武帝没有死,张家玉的处境更加尴尬。

    在南明朝廷里,投降过大顺军的官员,都是“顺案”的罪臣,被所有派系排斥打压,张家玉又参与拥立唐王,又犯了重大的政治错误……他本来把希望放在苏观生身上,但是苏观生刚刚出任两广总督,一切以稳定为主,对广东官场维持现状,只带了少数亲信幕僚上任,张家玉就被彻底晾了起来。

    名义上他还是兵部的给事中,但因为请长假,在兵部已经没有实际的位置,除此之外,他还挂着一个“监督总理”的头衔,却不属于朝廷的正规官职。

    所谓“监督总理”,是隆武帝派给他的一个临时任务,让他到广东筹措兵饷,以支援赣州战役。张家玉也不负重任,奔走于潮汕和惠州地区,招降了好几万农民军,当然,这些农民军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是福建江西败退下来的义兵,更多的则是当地的山贼土匪。

    他从这几万人里挑了一万精壮,操练一番准备支援赣州,不料赣州战役进展神速,张家玉还没出兵,就接到了赣州战役胜利的消息,这一万义兵如何安置,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赣州战役既然已经结束,朝廷里用不到张家玉的义兵了,不愿继续拨发粮饷,张家玉却在这支部队身上花了很多心血,舍不得就这样解散,到处奔走讨要粮饷,想带着这支部队到抗清前线作战,但是他的人缘实在太差,处处碰壁,走投无路,最后才求到了汪克凡头上。

    汪克凡对他很热情——张家玉不仅是著名的民族英雄,而且在政治上比较务实,在军事上也有一定能力,是十分难得的人才。

    在政治上,张家玉对农民军却一直很同情,曾经和李自成合作,和江西义兵合作,和广东义兵合作,在封建士大夫之中,这样的开明人士非常难得。

    在军事上,明朝大多数文官都一窍不通,但也有个别人会打仗,张家玉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在江西打败过金声桓的部队,在历史上还对抗李成栋入侵广东,带着一群乌合之众和清军奋战,在局部甚至取得过胜利,最后虽然兵败生死,也是虽败犹荣。

    张家玉在广东混不下去,又有志报国,一心要去前线与清军作战,和汪克凡一拍即合。汪克凡对他只提了一个要求,把一万义兵裁减到两千人,择其精锐独设一营,就会为他提供将来的粮饷。

    两千人?也行!

    张家玉当然明白,从广东千里迢迢北上,带太多的部队肯定不现实,走精兵路线才是正确的。

    说干就干!

    要带这两千人马北上,还要处理很多具体的事情,比如其他的义兵如何安置,向朝廷讨要武器装备和开拔银子,再给这支部队要一个正规编制……,这些东西不要白不要,而且可以接着讨要粮饷,士兵伤亡后也能得到较为优厚的抚恤等等,都是关乎军心士气的问题,必须解决。

    张家玉今天回兵部,就是来办这些事情的。

    好容易等到上班高峰过了,大家陆陆续续向衙门走去,张家玉也不再骑马,跟在人群后面进了丁魁楚的总督府。

    地方官衙门一般都是办公居住两用,丁魁楚的总督府也不例外,前后几进的院子,被朝廷六部各自瓜分,一个部占一两个跨院,一间房子上挂个门牌就是一个司,好在六部的人员都没有凑齐,勉强也能挤下。

    兵部在六部中地位居中,但眼下属于战争时期,兵部就比较强势,独自占了两个院子,张家玉前些日子来过几趟,还算熟门熟路。

    他直接找到兵部的文安文侍郎,简单客套几句,介绍了一下情况,又拿出一封疏文,请他批阅。

    文安是汪克凡派系的人,前些日子才刚刚出任兵部侍郎,和新安县令陈兆安一样,都是为了隆武帝移驾桂林,汪克凡派系才突然发力,保举文安抢到了这个官职,虽然隆武帝已经确定移驾桂林,这个兵部侍郎也不会还给南方派系。

    兵部侍郎等于兵部的副部长,一般有两个,受兵部尚书领导。由于兵部尚书郭维经已经入阁,有更多重要的工作要做,所以不管兵部的日常事务,文安在兵部就能当一半家。

    张家玉平常来讨要粮饷,文安和他没什么关系,当然不会帮忙,现在有汪克凡打招呼,情况就不一样了……所以张家玉的事情办得很顺利,对他的所有要求,文安都全部同意,除了银子给的少一点,各种武器装备都足额调配。

    “张给舍(给事中的俗称),拿了银子之后,尽快离开广东,不要让我难做哦。”大家都是自己人,文安笑嘻嘻地开起了玩笑,但他说的也是实情,兵部是南方派系的地盘,文安刚刚上任,也有他自己的难处。

    对文安比较有利的是,花了这笔钱之后,就解决了那一万义兵的大麻烦,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对其他人也好解释。

    “下官也想早日离开广东……”

    张家玉刚刚说到一半,突然传来一阵争吵的声音,好几个人抢着说话,一声比一声高,越来越激烈。

    怎么回事?文安和张家玉一起迈步出门,循着声音找去,却见兵部的院子外面围着一群文官,正堵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文官大声吵嚷。

    “朱天麟,你这士林败类,还有脸说这样的话!”

    “是啊!张献忠火烧凤陵,是我大明不共戴天的仇敌,岂能招抚?”

    “真真是昏了头!当年又不是没有招抚过张献忠,不过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罢了,岂能重蹈覆辙……”

    这一群文官义愤填膺,好像要把人群中的朱天麟撕碎,朱天麟却语声绵软,温文尔雅。

    “此一时,彼一时,满清势大,只有招抚张献忠,才能与之相抗……”

    朱天麟是苏州人的代表,外柔内刚,说话一向不急不忙,但认准的道理却从不会轻易让步,虽然在几十个人的围攻下,也面无惧色,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

    ps:张家玉和朱天麟的事迹被历史掩埋,几乎已经被人遗忘了,很希望能写出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奉献给各位未完待续。。)

正文 第十一章宰相气度

    朱天麟前几天就上奏本,建议招抚张献忠,这奏本虽然被隆武帝留中不发,但事先已经在内阁转了一圈,因为内容过于敏感,消息已经泄露出来了。

    一时间犹如捅了马蜂窝,各种指责铺天盖地般袭来。

    幼稚!狂妄!哗众取宠!居心叵测!张献忠是什么人?他不仅烧过朱家皇帝的祖坟,而且是个反复无常之辈,打了败仗就假意投降,一有机会又扯旗造反,崇祯朝曾经吃过大亏。

    更重要的是,张献忠现在已经称帝,公然要把大明取而代之,和普通的反贼完全不一样,这是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绝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朱天麟却是个绵里藏针的性子,递上去这份奏本之后,就做好了迎接暴风雨的准备,群情汹汹之下,他却毫不退让,无论在任何场合,都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下子更犯了众怒,朱天麟今天路过兵部门口,被一群中低品阶的官员拦住,七嘴八舌地对他开炮围攻,吵了起来。

    一张嘴对几十张嘴,朱天麟明显落在下风,但吵架这种事情,只要一方死不认输,另一方也很难取胜,朱天麟操着一口绵软的苏州话,细声慢气地阐述自己的理由,那些低品官员一时驳不倒他。

    竟然死不认错!这些低品官员大都是年轻气盛之辈,言语中越来越无礼。

    朱天麟身为詹事府的少詹事,是正四品的文官,比这些年轻官员的品阶高一些,但詹事府主管太子东宫庶务,太子又尚在襁褓之中,所以詹事府是个闲散衙门。清贵而无权,这些低品都不怕他。

    “朱道士,你还敢嘴硬!”

    有个人突然发出一声怪叫,立刻引起一片哄笑,朱天麟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因为太穷不能供他读书,朱天麟小时候为了读书,曾经当过几年的小道士,这些官员就以此取笑他。

    朱天麟的嘴角抽搐了一下,忍住气说道:“子曰:有教无类。学生出身农家。却也是圣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