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86章

永乐大帝-第86章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着豪雨,结果火器无法挥威力,因此远征军被歼灭了?要不然就是一不小心被鞑靼人夜袭踹了营?再不然就是金铭贪功,进入草原深处,在粮草快要耗光时却被鞑靼人缠住了?

  虽说这次远征只派了一万余军队,其中甚至还有三千是由朵颜三卫所提供的。但为了准备这次进攻,准备的粮草器械等物资却也不少。将粮食从内地运往辽东,路上的损耗是运到的两三倍以上。当时朱棣心急,因此明明知道北平、山东、河南等地收成不好,仍旧强行调集了一批粮食运向辽东。谁料到不久后那些地方便生了饥荒如果不是强撑着打这一仗,那些粮食可以减少多少饥荒啊?!这一仗如果打败,那可就亏大了。

  幸好如今收到了捷报。此时朱的诸多担心一扫而空,整个身子就象是没了重量似的,简直快要飘起来了。

  朱棣强压住喜意,仔细端详着那份黄绢裱纸的奏折。看着看着,一道弧线终于出现在他的唇角。

  朱棣笑道:“果然是大胜!杀敌一万有余,自己却损失了不到五百人……就这些损失,还多半都是兀良哈骑兵的。神机营本身的死伤连一百都不到。”

  朱高炽见父皇兴致正高,便凑趣道:“这种交换比例,恐怕从古到今也是第一遭。”

  朱棣想了想。这种规模的战斗,若是算在冷兵器战斗的范围内,那么交换比例即便排不上世界第一,但排上前十大约还是没有争议的。然而远征军使用的却是热兵器。以热兵器对冷兵器,这种交换比例倒也不足为奇。后世一支50人的英国部队仅4马克沁重机枪就打退了5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人。当然,如果远征军也有重机枪……即便只有轻机枪甚至是只有半自动步枪,那么创造出超过英军的世界纪录也并非妄想。

  朱棣摇了摇头,将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抛在脑后。凭现今的生产力,

  重机枪了连燧火枪都还没研究出来呢!

  朱棣又接着看金铭的报捷奏折。后面的内容主要就是关于战利品的,什么牛、羊、马、骆驼之属胪陈详细,密密麻麻都用蝇头小楷写成一片,朱棣都一览而过,末了写道:

  ……战况前后进序甚为繁复,犹夜袭鞑靼大营一战,其间惨烈白刃格斗状况惊心骇目,诚见鞑靼人古之剽悍之风犹存。此战后,微臣未曾派遣兀良哈骑兵出营与鞑靼野战,又生惧罪之心:虽是为保存实力,终不免有怯战之嫌。绕室彷徨中心不安。用是从速报捷,以慰我皇上倚阙盼音之忧,且治微臣怯战之罪以为后戒。金铭不胜屏营战粟静待恩诏,云山万里之外恋主思恩不能自己,临颖命笔之际心增凄切。……

  看到这里,朱棣不自禁眉字口角都带上了笑意。

  这个金铭挺不错。远征军出之前,朱棣一再强调不要让兀良哈骑兵在劣势下与鞑靼人作战。没想到金铭不但敢于夜战,大获全胜之后,甚至还将不派兀良哈骑兵野战的罪责归在他自己身上。

  其实这一仗打得非常合朱棣的意。

  这一仗鞑靼人死伤万余,元气大伤或许说不上,但损失却绝对不算小。而且,远征军途中也扫荡过几个鞑靼人的部落,那份成果也不可忽略。

  最重要的是,一开始朱棣的战略思想就不是与鞑靼人进行决战,因为人家是骑兵,打或不打的决定权在对方那里。不过,远征军尽管追不上骑兵部队,但是行军速度却比拖家带口的部落迁移要快得多。因此,以神机营为主,以少量骑兵为辅对草原进行大扫荡那是再合适不过了。每次扫荡下来,只要有合格的向导,总归可以多多少少削弱一些鞑靼人的实力。

  象这种大扫荡,朱棣打算每年都来那么一两回直到鞑靼彻底投降为止。等鞑靼彻底投降后,便同样对鞑靼开放马市,仍旧实施以人头换茶叶的那套政策,只是将针对目标改为瓦剌而已。与之配套的是,扫荡的目标也改为瓦剌。等瓦剌投降了,再将目标对准中亚……

  嗯,想得太远了。朱笑着摇摇头,将思路重新拉回到这次胜战所能带来的好处上。

  远征军胜利而返。牛、羊、骆驼等战利品要么是之前卖给随军的辽东有邑贵族了,要么就是途中吃掉了,所剩无几。然而除了牛、羊、骆驼之外,远征军缴获的马匹却全部保留着。这点战利品对于整个国家而言自然不算什么,但它的政治意义却很大。之前被鬼力赤打了脸,如今已经是加倍打了回来,实在是痛快!等会儿再吩咐内阁拟旨“复贻书鬼力赤”,看他这次还敢不敢犯贱。

  嗯,还可以将缴获的战利品贱买一些给周武战马固然是不卖的,但普通的马匹却可以卖一些。那样,树立移民典型的计划便又可以照常实施。除了马匹外,还可以将俘虏当作奴隶也买给辽东有邑贵族。辽东目前正极度缺乏劳动力,而那些鞑靼俘虏并非是职业军人,而是普通牧民。交给辽东有邑贵族后,辽东有邑贵族让俘虏们充当牧奴也好,让他们学着耕种土地也好,总归可以缓解一下劳动力缺乏的压力。

  得了这么大的好处,周武必然可以迅速提高实力,获得更多的土地还更高的爵位。在这个成功榜样的影响下,移民辽东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牢牢地控制某处土地的最佳办法无非两条,一是让当地土著变得和本国民众一样,二是往那里移民。辽东是后世的北大仓,仅仅同化当地土著岂不是浪费土地资源?

  此外,虽说新移民头三年内免税,但只要粮食产量提高了,辽东驻军就地筹粮自给自足也能够指望。不必千里迢迢从内地运粮,这便又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这样算下来,这个胜仗能够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

  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此刻朱棣已经一扫多天来的郁闷,只觉得心旷神怡,痛快不已。朱的精神一好,一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便止不住地冒了出来。

  朱棣挥挥手,示意御书房里的小宦官退出去。

  朱高炽见父皇突然变得有点鬼樂,似笑不笑看自己,倒不知出了什么事,眨巴着眼小心问道:“父皇……您有话要吩咐儿臣?”

  “也没什么要紧的,”朱棣瞥了一眼门外,张了张口,顿了一下才说道:“朕前段日子忧国忧民,劳心费神,以致华早生……”

  朱高炽迷惘地看着父皇。父皇已经年过不惑,可额头上却看不到丝毫皱纹,立坐行走也都显得十分精神。不知情的人看了,大概还以为父皇是个三十多岁的英武青年吧?还华早生?父皇他有一根白头吗?

  意识到自己这样胡思乱想颇为不恭,朱高炽赶紧垂下头用上奏对格局:“还请父皇保重龙体。”

  见朱高炽并没弄明白自己的意思,朱棣没好气地说道:“朕打算给自己放个长假稍稍休息一下……你身为太子,在这段时间里好好监国!”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章节更多,!

  第三卷 第二章 驿丁阿牛

  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时候。

  小伙子阿牛爬上坡顶,举目向北远眺。五六里外的镇江府城没在绵密的树林后面,仅可看到那座高入云霄、雄伟壮观的金山寺顶部。阿牛脱下上衣,露出宽厚壮实的胸膛,开始练习武艺。

  阿牛幼时被一曾氏军户收养,建文元年,曾氏在卫病故。曾氏有三子四侄,众人商议后,将身为养子的阿牛送去补役。卫所勾军,重在得人,是否亲子并不太在乎。身为养子自然没有多少言权,阿牛只能前往。

  曾氏的亲子亲侄均不愿服军役,盖因军户的社会地位很低,军役繁重,收入也很少。然而永乐皇帝登基之后,颁布了《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这条制度刚颁布的时候,阿牛高兴得好几天都睡不着觉。

  阿牛身高接近两米,全身肌肉盘结,壮实得象座山一样。虽说只是一名驿卒,但整个千户所里却没有任何人能够挡得住阿牛的全力一击。

  《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规定每年考核一次,若是有实力,完全可以在三年内由小兵升为小旗,再升为总旗,最后升为百户。小旗、总旗、百户这三级军户可分别至少获得二十四石、六十石、一百二十石的额外收入,这叫处在赤贫状态的阿牛如何不兴奋?

  然而福之祸所依,祸兮福所至,阿牛高兴了还不到一个月,麻烦就来了。

  阿牛的军户资格是从曾氏所得。当初曾氏的亲子亲侄避军役如瘟疫一般,但当今皇上颁布了《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之后,这个服军役的资格就立即变成了香饽饽。

  曾氏属于垛集军,就在当地服役。因为距离不远,结果曾氏的三子四侄就经常前来骚扰阿牛,向他索要服役的资格。

  若是曾家对他亲厚些,阿牛说不准还会犹豫一下,但曾家对他除了奴役外,根本没有一丝温情。

  阿牛八岁的时候父亲得罪了当地豪强,只得带着阿牛逃走。逃亡的路上,阿牛的父亲病死了,阿牛便流落当地依靠乞讨为生。

  奇怪地是。尽管只能饥一餐饱一顿地吃些残羹冷炙。但阿牛十岁地时候已经和大人一样高了。那天阿牛地养父作为驿站地军卒到这座县城来送信。无意中瞧见了阿牛。不知出于什么目地。将阿牛带了回去收为养子。

  曾氏虽说属于军户。却是属于从州县民户中强行抽垛为军地“垛集”军。曾家地家境在当地其实可称得上富裕。家有水田六十余亩。旱地八十余亩。然而曾氏将阿牛收为养子后。却只是指了一间破草棚让他居住。另外每月给他三斗粗糠。

  阿牛正长身体时。吃得多。曾家给地这些东西自然不够。所以阿牛总是想方设法在野外找吃地。野菜自不消说。那根本就是阿牛地主食。诸如青蛙、野狗、野猫。只要出现在他视线内。多半逃不过被他吃掉地命运。除此之外。阿牛还夏天爬树抓蝉。冬天挖田鼠洞。总之。一切地上爬地。天上飞地。田里长地。树上结地种种东西。只要一到他地手里。就都能化为食物。

  若只是如此倒也罢了。虽说吃不饱。住得也差。但毕竟曾家给阿牛提供了食宿。问题是。后来曾家现阿牛虽说年幼。但力气却特别大。简直可以顶得上一头牛。通常来说“做牛做马”只是一个形容词。但曾家确确实实是把阿牛当成牛来使用。

  力气消耗得多。肚子自然也就更饿。可曾家却并不增加阿牛地食物。阿牛当时正处于懵懵懂懂地年纪。也不懂得反抗。就这样直到三年后养父病故。曾家兄弟虽然舍不得这头“牛”。但他们谁也不愿意去服军役。于是便把阿牛送去补役。

  阿牛大字不识一个。但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种最基本最仆素地道理却不用人教也会明白。如今眼看一条康庄大道就摆在眼前。他又如何肯将机会让给那些凉薄之人?

  阿牛望着远处不知不觉地叹了口气。

  他虽然不愿出让这份资格,但这份军役资格原本也确实属于曾氏所有,这件事的最终结果究竟会如何,阿牛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本地千户所的千户大人也听说了这件事,他的态度倒是倾向于阿牛。

  因为,即便阿牛凭着《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连升三级,升到顶也只不过是个百户而已,对千户本人的地位没有任何威胁。如果麾下的百户、总旗、小旗均有着与职位相衬的实力,对千户也有好处将来若是上了战场,部下越是悍勇自然就越让上官放心。不过,兵役名册上面挂的确实是曾氏的户头,从人情道理上讲,曾氏兄弟想要回军籍却也说得通。所以,千户也不好对此说些什么。

  《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对明朝军人传统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小旗、总旗及百户虽然地位受到冲击,但由于收入也同时大幅增加,因此这个阶层的大多数人都乐于看到这种变化。

  当然,也有少数不自信的低级武官想

  。他们很乐意看到小旗、总旗和百户的收入大幅增7|《低级武官考评及升迁制度》却心怀怨念。

  幸好明初时军人的尚武风气还不错,因此这种观念在军队中基本上没有市场。事实上,由于军中尚武风气尚浓的缘故,这些人甚至不能公开表达自己害怕接受挑战的想法,否则还会遭受同僚的耻笑。因此,虽然有两三名低级军官巴不得阿牛的军籍被曾氏兄弟夺走,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他们顶多也只是冷言冷语讽刺阿牛忘恩负义什么的,却也不敢明着对阿牛使用什么绊子。

  于是,事情就这么一直不尴不尬地僵持着。上头不话,阿牛就在驿站待着。曾家兄弟隔三差五前来骚扰,阿牛心明口拙,也不和他们争吵,惹烦了就用钵口大的拳头说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