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75章

永乐大帝-第75章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前往哈密的使者队伍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此人名叫脱脱,是忽纳失里的儿子按中原的传统观念看,他才是元朝所册封的肃王的正宗继承者。脱脱于洪武二十四年宋晟讨哈密时俘入中国。朱即位后“求得之”,“抚养甚至”。在另一个历史时空里,安克贴木儿被封为忠顺王不足一年就被鞑靼可汗鬼力赤毒死了。接下来便是这个脱脱继承忠顺王的爵位。或许是因为脱脱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或许是因为脱脱必须依靠明政府的才能坐稳忠顺王的位置另一个历史时空中,脱脱曾经遭受他祖母的驱逐,最终只得依靠中央政府的干涉才重返哈密城),总之,脱脱这个忠顺王与其他那些获得明朝册封的外藩王爷有很大的区别。

  另一个历史时空的永乐四年三月丁巳,大明设立哈密卫,以其头目为指挥、千百户、镇抚筹官,给印章,并设王府官。忠顺王府设经历、长史、纪善等官,以汉人庶僚周安、刘行、辜思诚等充任。忠顺王王府官的设立在夷姓诸王中是很特殊的,其制几同于朱姓诸王。另外,给忠顺王以金印,为其筑王城,都与其他羁卫所不同。哈密卫官员的设置也由朝廷掌握。朝廷的法令、诏书都要在哈密颁行

  脱脱死后。永乐九年封免力贴木儿为忠义王。终永乐之世。哈密贡使频繁往来。

  当脱脱离开京城向哈密而去后。朱棣将精力重新放回在国内。

  朱棣对于鞑靼侵扰辽东一事耿耿于怀。强行实施了以人头换票据地政策后。除非所有地游牧民族都向中央政权臣服。否则大草原上必将掀起可怕地血雨腥风。

  仍然不满足。因为他知道。目前臣服于中央政权地T7还相对弱小。他们可以侵扰、袭击鞑靼和瓦刺部落。但还不足以令鞑靼和瓦刺真正臣服。为此。朱迫切希望大明地火器部队能够尽快地组建起来。

  令朱棣恼火地是。火枪地生产速度慢得让人发狂官办手工业集中了全国最优秀地工匠和丰富地原料。吸干了民间地精华。每个月所生产地火枪数量居然只不过区区三千支!

  朱棣知道价值规律对手工业生产中资本主义因素地成长是有利地。但在官商、官营手工业中却很难发挥这种作用。管理官管手工业地是封建衙门。官员腐化、机构膨胀在这里也非常明显。因此。在官营手工业系统中。生产水平和技艺再高。它也是被埋在无组织力量地污泥中。常常随着无组织力量被扫荡而失传。但朱棣一直认为现在毕竟还是明初。地问题应该不算严重。没想到新式火枪正式投入生产后。每个月才生产这么点。要知道。现在明朝有两百多万军户。即使只将其中三分之一装备火枪。那也需要六十万支!按照这种生产速度。哪怕不考虑损耗。也需要将近十七年才能完成军队地换装!

  十七年!朱棣绝对无法接受。

  于是,朱棣决定使用“流水线”生产方式提高火枪的生产速度。

  流水线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便是标准化。如果不实行标准化,那么由不同工匠制造出来的各种零件最终多半无法拼装成成品。所以,朱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更为精确的度量衡制度:工部存留标准母器,省城存留子器,州县存留孙器,定时校验。

  推广了“流水线”生产后,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

  不过朱棣得陇望蜀,想要将生产效率更一步提高,于是又准备将主意打在“承包制”上。

  朱棣准备将除了制作大明宝钞、黑火药等必须严格保密的工场外,其余一律对外公开招标,竟标条件最佳的获得承包权。获得承包权后,工场主不再对官府承担除竞标承诺以外的义务。而政府需要的物资不仅不会因为工场被承包出去后而导致缺乏,反而会有所增加,因为“以一定的价格每年向政府卖出若干产品”也是竟标的硬性条件之一。

  承包制的实施会导致三个明显的变化。

  其一是匠户的力役将彻底被役银代替另一个历史时空的永乐年间就已经产生这种现象了,但实施承包制将这种变化大大提前了。

  其二是工场所需要的生产物资以前由地方上无偿提供,以后地方上却不再需要承担这种额外的负担反正这种负担也折算在赋税之中了。

  其三是以前官府所需要的物资由工场无偿提供,而承包出去后却需要支付一定的货币也就是说,匠户们干得好干得多,那么所得的奖励也就会多。

  最让朱棣满意的是,工场由私人承包后,什么效率低下、之类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唯一令朱棣踌躇的是:生产军械的工场,也就是说军工厂到底要不要承包出去?

  按照后世西方国家的思路,军工厂并非一定要由国家经营。只要把好招标这一关,那么价格和质量就会得到保证。为了更加保险,可以实施驻厂军代表入驻制度……至于说军代表有可能被腐蚀的问题,朱棣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只不过这种方法实在过于野蛮。

  每次验收时,可以随机从刑部提一名死囚犯出来,让这名死囚犯检验该批次武器是否合格。

  若合格,则军代表无事,而死囚则立即押往菜市场砍头;若不合格,则军代表立即被押往菜市场砍头,生产军械的工场主、工匠等相关人员按律严惩,死囚则免死流放。反正欧洲进行殖民时很多死刑犯也都是免死流放的,死刑犯废物利用一下似乎也说得过去。

  想到武器质量时,朱棣联想到一个问题,那便是士兵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火器的应用。

  和很多人想象得不一样,明朝军队装备的火器的比率是相当高的。按道理说,使用热兵器的军队显然比使用冷兵器的军队更占优势,那么,明朝军队为什么会被女真人一次又一次打败呢?原因很简单:尽管拥有先进的装备,但由于害怕如此强大的兵器外流,火器都是作战时才发下,平时训练不使用,也不让士卒随身携带。1450年于谦曾建议,让士兵平日就接触火器,以免战时空有优良兵器亦不会用然而这却成了于谦被诛杀的理由之一。自此之后,明朝的军人基本就只能上战场后才有机会接触火器了如果这样都能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那才真是见了鬼。

  因此,朱棣决定让士兵平时就拥有火枪,并且在训练时进行实弹射击。

  此外,工场中因控制不严而流失武器的问题,似乎可以用每件武器都进行编号的办法解决。

  若说工场主有可能瞒过驻厂军代表私自将武器买出去的可能,那么明朝后期武库官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行为同样会导致武器流失。总之,关键之处还是在于监督。监督不严,无论生产武器的工场是官办还是私办或者是承包出去,武器的流失都不可避免。如果严格监督,那么将生产军器的工场承包给私人也不会有问题。

  朱棣觉得将军

  包给私人更好,但又担心这样做会惊世骇俗,因此打一缓,先将方案交给文渊阁学士讨论一下,查漏补阙。如果确实没什么问题,那便把军工厂也承包出去。

  不过,无论是“流水线”生产方式还是将生产作坊“私人承包”,都不可能立即满足军队的换装要求。

  前期生产的火枪,除了用来装备神机营外,其余的并非积累起来一支部队一支部队地换装,而是先给每个卫所都送去几支,让大明的军人对新式火枪有个基本概念。待各地的军队都对新式火枪有所了解后,朱会将生产出来的火枪集中起来,按卫所为单位依次完成军队的换装。

  但这种等待需要太长时间。难道说,只能耐心等待边军完成换装并且顺利完成转型之后再进行报复?

  这不可能!燕王向来都是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主,如今被却被鬼力赤那家伙打了脸,叫他如何能够忍受?

  朱棣咬着牙对自己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为了满足强烈的报复欲,朱棣终于痛下决心,打算派遣神机营到草原上去报复。

  普通明军的理论构成为“铣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火器的比例占到了10%。而神机营则全部使用火器。神机营绝对是朱的心头肉。选拔神机营的战士时挑选极为严格,但同时给予的薪酬也很高。普通士兵所拿薪酬都是每个月三贯,抵得上普通未入流的官员。也就是说,一人入神机营当兵,足以养活一家五口。显然,这支神机营并非卫所制度,而是募兵制。募兵制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花费高,但一般而言,通过募兵制组织的军队战斗力也强于其他兵制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岳家军、戚家军便是如此。

  募兵制最大的缺点则是募兵以军人为职业,长期跟随某位将领战斗,因此容易形成军阀。另一个缺点则是将领可能会吃空饷。但神机营显然不会有这种缺点。别说神机营拱卫京师,长期待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即便神机营作为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离开京城去作战也不必担心。因为,神机营编有提督内臣两名,营下编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军,各设坐营内臣一名。除中军下领四司外,其余各领三司,每司还设监枪内臣一人。明朝能够独立作战的普通军队一般只派一名监军,而神机营里的宦官却至少有二十三人。在这种监视力度下,将领能够搞什么小动作不成?

  历史上神机营成立后不久又成立了拥有五千匹马的五千下营,附属于神机营。但由于朱将成立神机营的时间提前了,而这时军中严重缺马的现象并不是朱棣凭主观意愿可以解决的,因此五千下营暂时还没成立。然而朱一开始的战斗思路便是使用车骑联合作战,五千战马暂时不用想,但他仍然东拼西凑了两千多匹驮马,建了一个附属于神机营的车营。

  历史上永乐皇帝数次北征所使用的都是武刚车。那种武刚车长二丈,阔一丈四,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平时运粮、运兵,战时可当屏障使用,既可防敌骑兵冲击,又可对箭有一定防护能力。但总得来说,武刚车主要功能还是用来运粮、运兵。

  明代宗时出现了偏厢车,后来戚继光所使用的也是偏厢车。偏厢车和正厢车最主要的区别便是偏厢车只用向外面一厢作为防护,而正厢车则前有屏障,更利于前行作战。

  武刚车和偏厢车都有一些缺点尚未克服,诸如车式太重,需要人马太多,不宜涉险,不适用于进攻战斗等。所以,朱棣最终决定将车营所用战车规定为轻车。

  轻车用于作战时,如果在平地上,推挽仅需要两人,登山涉水也不过四人,用起来较为轻便。如此轻便的战车,却可以遮蔽二十五人。

  考虑到轻车虽然速度较快,但同样无法满足追击涣散敌骑的要求,因此理论上朱棣还应该提供一只骑兵部队与神机营配合作战。

  在京城恰好有一只骑兵部队。这只部队名为三千营,和神机营一样,三千营也是历史上的京师三大营之一。之所以叫三千营,是因为组建此营时,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历来担任突击的角色。

  但朱棣犹豫半晌,最终却决定不派三千营去配合神机营这便好象不用坦克部队进行突击,而是用它追击逃跑的敌军一样虽然仍然可以轻松完成任务,但杀鸡用牛刀显然太浪费。再者说,朱棣手上名声最响的便是这支骑兵部队。若是将三千营派到北方和鞑靼人作战,万一惹得什么人产生了歪心思可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朱棣打算只派遣神机营北上,到了北边再临时征召朵颜三卫的有邑贵族参战。

  目前神机营有三千多人,车营每马配主御手注1)一名,副御手一名,合计四千多人。如果再加上去朵颜三卫临时征如的蒙古骑兵,人数估计会超过一万。

  朱棣只希望神机营去草原上逛一圈后,能够创下“神机营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注1:车夫。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章节更多,作者,!

  第二卷 第三十一章 茶马司巡捕的弊端

  空中俯瞰,一支拉出近五里长的队伍象一股黑色的巨T7北挺进,所过之处,人踩马踏尘土如霾似雾,马刺佩刀碰撞响成一片混淆。这一带因连年征战,早已没了人烟,一座座的村墟都荒落了,无数的野驴野马黄羊羚羊草鹿竟然巢居在里头,一惊之间,惊慌结队逃逸,引得队伍中那些从来没有来过北方的军士们兴奋地大呼小叫。

  这支八千人左右的部队中车辆就多达两千余辆,但如果把他们当成是辎重兵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这支部队是当今世上装备最为精良的神机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