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50章

永乐大帝-第50章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王朱桢身为宗人府宗正。自认为有义务为宗室争取更多地利益。

  “皇上,臣弟觉得镇国将军只对应一等有邑男爵似乎低了点……”

  “那六弟觉得镇国将军应该对应什么爵位?”

  朱桢犹豫了一会儿,答道:“臣弟觉得,镇国将军或者可以对应伯爵。”

  朱棣似笑非笑地望着朱桢。

  “一等男爵下辖五十个基本采邑领,领民至少为2500户。朕向移户承诺过,领主向领民收取的赋税不得超过土地出产的两成,而吕宋和东北的移户平均拥有土地量在一百亩以上,就算按北方相对贫瘠土地的出产计算,那一百亩田的总产量也可以达到六十石。因此,待三年的免税期过后,领主按领民收入的两成收税,便可从每个领民手中收取税赋十二石。也就是说,一等男爵领地如果按两层的税率计算,最少可获得30000石的赋税。若领主仁慈,只按什一税来收取赋税,那也可以获得15000石。”

  “朕制定的有邑贵族体系中,公、候、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的直辖领分别不得超过总领地的20%、30%、40%、50%、60%、70%、80%注1)。假设这名一等男爵拥有的直辖领为总领的60%,则每年可从直辖领至少获得9000石相对而言,镇国将军的年俸只不过1000贯而已。”

  “除去附庸向宗主提供契约所规定的经济援助以及向朝廷缴纳的税贡,再除去行政管理费用以及军费开支,一等有邑男爵从直辖领获得的纯收益用来支付镇国将军的年禄绝对绰绰有余。何况,一等有邑男爵还拥有附庸,而附庸对宗主除了军事义务外还有经济义务,因此将镇国将军封为一等男爵后,在经济上镇国将军绝不会吃亏。”

  “再往下计算,奉国中尉所对应的云骑尉拥有五个基本骑士领,若他不册封封臣,则每年最少可以从采邑中获得1500石赋税。而奉国中尉的年禄仅200贯。因此,奉国中尉成为有邑云骑尉之后也不会吃亏。你们可以自己算一下,朕的规定是否会令宗室们吃亏。”

  顿了顿,留给了宗室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后,朱棣又说道:“理论上三等有邑伯爵至少拥有三百个基本采邑领,每个基本采邑领至少有50户领民,加起来至少有15000户。”

  “当然,这只是理论下限。实际上绝大多数基本采邑领的领民都会超过50户。因此,三等有邑伯爵麾下的领民应该不少于20000户。”

  朱棣再次露出似笑非笑的神情。

  “吕宋暂由广泽、怀恩、敷惠三位郡王共同监国,其移户总数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九千六百户。东北的移户更少,目前尚且不足六千户。若是将镇国将军册封为有邑伯爵,叫朕如何变出那么多移户充当他们的领民?难道叫朕强行驱赶大明子民去海外关外充当移户?”

  最后那句话朱棣虽然语气平静,但这段话却句句诛心莫非你想让朕做个暴君?

  周王朱桢立即跪下,一边磕头一边请罪。

  “臣愚昧,求皇上恕罪!”

  朱棣有意无意地朝朱高炽瞟了一眼,生性仁厚的太子赶紧为朱桢求情。“父皇,六叔只是没弄明白有邑贵族体系,儿臣敢担保六叔并没有那种意思。请父皇息怒!”

  朱棣装模作样地哼了一声。

  “既然太子为你说情,朕也就恕了你了无心之失。”

  让朱桢起身后,朱棣的目光向众宗室扫视一圈。

  “虽说天子无私事,但诸位宗室或者是朕的弟弟,或者是朕的侄子、侄孙,按民间的说法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朕坐上了这个位子自然要为国家考虑,因此不得已将世袭罔替改为减等继承。然而朕毕竟不能无视亲情。朕今天来,是为了向各位宗室指出一条明路。”

  “亲王郡王可以资助学者进行研究,然后通过献宝大会获得爵位,在获得好名声的同时还能够获得足够的实际利益。以周王获得的一等子爵为例,一等子爵的岁禄虽然只有410贯,但可以往下传承二等子爵、三等子爵、一等男爵、二等男爵、三等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一共九代,可谓是福泽子孙。”

  “郡王以下的宗室年禄较低,想要通过资助学者而获得有禄爵位较为困难。但低级宗室如果愿意前往海外或关外,则可获得有邑贵族爵位。如此,既暗合了太祖皇帝的’凭借宗室藩屏帝室‘之意,又能够为子孙创下一份产业。”

  “况且,为低阶宗室分封的有邑贵族爵位只不过是个而已。无论海外关外,都有着广袤的无主之地以及数不尽的化外之民。只要有本事,教化当地土著使之成为领民,进而扩大采邑,只管将采邑发展为伯爵领、候爵领甚至是公爵领,朕绝不会吝啬赏赐一场富贵!”

  听到这里,那几位爵位稍低的宗室赶紧心悦诚服地齐声颂赞“皇上圣明”。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吩咐道:“十七弟末时来御书房一趟,朕有话交待。”

  说完这句话,朱棣便在朱权及其他宗室迷惑的注视下摆架回宫了。

  注1:限制有邑贵族直辖领比例,是为了限制有邑贵族的实力。

  第二卷 第十三章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末时正刻,朱棣带着太子来到御书房。早已在门口等待召见的朱权见到皇上,赶紧趋步上前,跪迎圣驾。

  坐定后,见朱权略带疑虑的眼神,朱棣开门见山。

  “十七弟,朕这次叫你来是一件好事。”

  “在朕的诸位弟弟当中,朕最为欣赏的是五弟,十一弟和你,三者之中以你为最。五弟这次在献宝大会先拔头筹,那是因为他感兴趣的恰巧更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你所感兴趣的事情却很难在献宝大会上获得较大的成功……朕也为你这个最有能力的弟弟而报屈。”

  说到这里,朱棣喝了一口茶,留下足够的时间供朱权发挥充分的想象。

  事实上,如果周王朱肃不主动在献宝大会上有所表示,朱棣也会暗示他那么做。

  明朝的藩王最初是实力型贵族,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燕王才有机会得以篡位。然而燕王登上皇位后却过河拆桥,待皇位稳固后就开始大力削减藩王实权。之后,明朝的藩王便由实力型贵族逐渐转变为寄生型贵族。

  朱棣自然不会允许亲王拥有造反的实力。宗室们参政的权力在明朝建立之日起就被剥夺,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还将逐渐失去带兵的权力。但宗室们如果整日无所事事做个纯粹的寄生虫,朱棣同样看不顺眼。世人所逐无非“名”“利”,宗室也是人,自然也会有着对“名利”的追求。不过,皇族的爵位并非因功而赏,因此也就不存在升爵的可能。朱元璋又规定宗室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也不得经商赚取钱财,因此宗室们对“名利”的追求比常人更加困难一些。所以,朱棣打算引导亲王、郡王们成为“学科带头人”。要知道,宗室们有着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能够相对容易地组织起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进行某项研究。若宗室们能够成为“学科带头人”,自然可以获得相应的“名利”更妙的是,宗室们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名声,不会导致皇帝心生忌惮。

  宗室们将人生目标定为成为“学科带头人”会带来三个好处。

  其一,宗室们的精神生活会得到充实。要知道,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正常人通常对精神方面产生追求。若物质方面富足但精神空虚,这样的生活质量并不算好。

  其二,能够推动明朝的科技发展。除了纯理论方面的研究外,大多数研究都需要不菲的物资用以试验和实验。在同时期的欧洲,很多科学家本身就是贵族,而有所建树的平民学者背后,则往往有着一个甚至几个资助者。宗室们未必在某个领域内拥有天赋,但是他们有钱有闲,成为“学科带头人”还是很容易的即便是在有着专利法的后世,公司内部研究出来的成果,其专利权也是属于公司而非个人。因此,只要宗室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那么研究成果归资助者所有自然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其三。宗室们将会成为科学家和发明家坚定地保护者。在中国地封建时期。科学家和发明家地社会地位一直都不高。自从汉朝独尊儒家之后。数学家阴阳学)、化学家术士)就一直被正统文人所轻视。至于发明家则更惨。因为绝大多数发明家都是普通地老百姓。在这其中商人地匠人地比例又相对较高而商人和匠人地社会地位向来都是很低地。朱棣设立了献宝大会后。科学家和发明家拥有了一个获得爵位地途径。其社会地位自然而然地会提高。不过。中国地政治有个最大地特色便是在于人治:任何一个强有力地改革家在失去权力或是过世后。各项改革便很可能会在传统利益集团地影响下被破坏。

  朱棣自信自己活着地时候。科学家和发明家地社会地位会逐渐提高。但他总归会死地。若没有强有力地利益既得者地维护。商人和匠人地社会地位必然会再次降低。一旦宗室参与其中并获得利益。那么将来官员集团甚至是士人集团反扑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均不处于劣势地宗室自然会倾尽全力地反抗。为保险起见。朱棣甚至打算在官员集团中培养一些既得利益者。如此一来。这个新兴地利益集团就不至于被传统利益集团消灭。

  作为数学家地礼部尚书李至刚在得到朱棣地暗示后。将他地学术成果交到了献宝大会上。遗憾地是。李至刚地学术成果是纯理论方面地。评审机构若不是看在礼部尚书地面子上。甚至未必会承认李至刚地学术成果会对国计民生有什么好处。结果。李至刚只是勉强获得了一个’发明副使‘地散官官衔只相当于每个月增加了三贯俸禄。

  朱棣其实也知道“纯理论研究是科技发展地基础”这个道理。但他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服评审团。凭皇帝地身份强压评审团倒是很容易。但开了这个恶例后。后世地皇帝若有样学样。那么献宝大会就有可能会变得一团糟。比如说嘉靖那样地皇帝。他就多半会强压评审团让某个道士地鬼画符获得通过。进而获得爵位。

  虽然李至刚这条路行不通。但朱棣并不气馁。因为他手头上还有一系列可以获得爵位地技术“发明”。这一系统“发明”。朱棣打算给宁王朱权13781448)一个。给蜀王朱椿13721423)一个。其余地则给杨士奇13651444)、杨荣13711440)、夏元吉13661430)、周忱13811453)等当官时间长、官位高地政坛长青树。

  有宗室和高官地保驾护航。相信“献宝大会”便能够发挥更长时间地影响。改变一种观念至少需要一代人地时间。也就是说至少需要20年。而杨士奇、杨荣、夏元吉、周忱、朱肃、朱权、朱椿这些人。最少地还可以活二十多年。最多地更是还可以活五十多年。有这么长地时间。“通过发明创造也是进入社会上层地一种办法”地观念就会彻底被人们接受。

  更妙的是,除这些权贵本人外,就连他们的子孙也被朱棣绑在了同一架战车上因为,他们的子孙将会继承父祖的爵位。将来若是有腐儒酸溜溜地喊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时,那些通过献宝大会而获得爵位的工匠以及商人的子孙因为只有空衔虚爵,或许不具备足够的反抗力量。但朱权、杨士奇等人则不同。前者的子孙是宗室,后者的子孙即便不步入政坛,至少也会拥有足够的人脉以及影响力。有这些人不遗余力地为献宝大会保架护航,朱棣会更安心一些。

  朱棣回过神来,发现朱权正眼巴巴地望着自己,于是呵呵一笑。

  “实话对你说,朕这个真龙天子确实有神明帮助,因此手头上有好几个能够加强国力的发明。朕贵为天子,爵位和些许名声于朕无益,因此打算将其中两项发明转到你和十一弟的名下,让你们这两个贤王得一些实惠。”

  蜀王朱椿的才智和成就或许不如周王朱肃、宁王朱权,但他确实是个好同志。朱椿是个好脾气的人,十分孝顺,待人友好,容貌和举止都很文雅,又很好学,博览群书,朱元璋曾经叫他“蜀秀才”,是他比较喜爱的儿子。朱椿到成都府的府学访问和讲课,了解到府学里的老师生活贫困,就用自己的年俸分一些补助他们,每月一石,并作为一项制度要后代遵守。洪武年间许多亲王都有守备边防的任务,纷纷就借训练士兵的机会,扩充自己的实力。只有朱椿以礼教守西部边陲,军事上完全按照国家制度办,不去增强私人武装。朱椿之前,四川混乱的主要原因是某些政府部门私自购买甚至强行索取少数民族的物品作为贡品,由此往往开启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