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31章

永乐大帝-第31章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县太爷只先行告发就能够无罪?”

  小猴子大约是听过客人议论这件事,卖弄着说道:“可不就是吗?不过,也不仅仅是当官的先行告发就无罪,那些行贿的地主老财们如果先行告发同样无罪。知道邻县的祁县知县吗?不知道他是不愿意告发行贿者呢,还是行贿的人在朝廷里有亲戚朋友当官,比祁县知县更早知道先行告发者无罪的消息。总之,行贿的人抢先往知府那里告发了祁县知县。”

  “哈,这下祁县知县可就惨了。那件案子也是明显的冤案,知府派人一问,祁县知县立即就招了不招也没办法,那案子明显太偏向行贿者了嘛。再说了,老实承认罪行还可以减轻罪名,若是让官府费力气去查证此案,待水落石出之后,那就罪加一等!”

  王钝有气无力地问道:“有些案子,比如说分家产案本来就很难断。这种情况下受贿的官员大约不会主动告发吧?这毕竟于他们的名声有碍嘛。”

  小猴子摇摇头。

  “先行告发者无罪的规定一出来,就让行贿受贿成了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局面。你不告发别人,可禁不住别人主动告发自己啊。主动告发顶多就是影响一下名声,可是那些贪官污吏即便既不主动告发,而且行贿者也不去告发他们,但他们的名声在民间就会好吗?再说了,那些官员们任期满了就会到别处去当官,到了另一处,谁还知道他们以前是不是贪官?更重要的还是那个财产申报制度。当官之前只一丁点财产,当了几年官后财产一下子变那么多,不惹人生疑吗?还不如先行告发,让那些不明财产过一趟明路……千里做官只为财,只要能让那些财产变得合法,谁还管名声好坏?”

  王钝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道:“若是当官的告发,就会对被告发的行贿者强行处罚罚金。那样的话,岂不是会造成很多冤案?”

  小猴子大约在客栈确实听到过很多类似的谈论,因此胸有成竹地笑道:“到底是读书人,想的就是比咱老百姓清楚。不过朝廷也说得很明白,这类先行告发的案子绝对不允许动刑,也不允许骚扰当事人。若前面没什么太明显的冤案,那就是’老子不开口神仙难下手‘,朝廷顶多也就是记个档,哪里会花大力气去查什么陈年旧案?”

  “反正象那些分家案什么的也是清官难断家务案,只要判得不是太过分,咱老百姓哪里会有什么意见?能够给一些冤案翻案,还不足够吗?太过贪心了,老天爷会降雷的。”

  环视一圈,见这些愚民百姓们均露出赞同的、满意的笑容,王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余,不禁一阵沮丧。

  原本以为监察部吏局的人手虽然不足,但工作会很好做。可皇上来这么一手,名声在外的贪官酷吏们动作快的赶紧自首了,动作慢的多半也被告发了,这下还有监察部什么事?!将来只能去抓那些做事极其隐蔽的官员了,这下子,想要获得什么成果可就比预想的难多了!

  第一卷 第二十三章 王钝的怨念

  王钝怀着万一的希望在太原街头整整逛了一天,又在酒楼、客栈等处留连不去,探到的消息却一个比一个坏。

  先行举报者无罪不仅仅只是针对行贿受贿,还有官吏相互勾结贪污国家财产的,或者地方官员巧立名目私加税种以便中饱私囊的总而言之,但凡能够和官府权力扯上关系的犯罪行为,全都可以先行举报免罪。

  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于最基本的相互信任。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对面来了一个行人,若是没有最基本的信任,就会怀疑对方有可能会拦路抢劫,于是先行自卫;夫妻同床而眠,若是没有最基本的信任,若是丈夫怀疑妻子会杀害自己,便会抢先扼死对方……那么人类社会就会变得疯狂混乱,进而毁灭。

  皇上制定的先行举报者无罪,虽说没有动摇普通人基本的信任基础,却令官场上刮起了一道极为可怕的风暴。其他省的情况王钝暂时还不清楚,他只知道,引发山西省官场地震的震源却是在山阴县。

  前来宣布“先行举报者无罪”的行人司行人抵达山西的第一天,官员和乡绅们就开始相互揭发行贿受贿的行为,第二天,山阴县知县快马加鞭跑到了太原,当着按察使、行人司行人以及随行的两名锦衣卫举报说:他收受贿赂若干,伙同主簿、典史贪污若干,并且向知府、同知、通判、按察副使等人行贿若干。根据先行举报者无罪的原则,犯有受贿罪、贪污罪、行贿罪的山阴县知县本人无罪,被其举报的行贿者、主簿、典史、知府、同知、通判、按察副使等人则成了被调查的对象。

  有些被调查的对象看清了形势,因此供认不讳,有些人却试图抵赖。可那位山阴县知县举报时将所有的证据都交了上去,试图抵赖的人一个个都对山阴县知县恨得要死无论是行贿、同谋或是受贿,这其中山阴县知县都起着主要的作用,如今他自己脱了罪倒也罢了,竟然还将详细的证据交上去,结果导致这些人的罪名全都证据确凿,赖无所赖了。

  认真说起来,这件事当中最冤枉应该是山阴县的县丞。县丞在当地素有清廉之名,平时肉都舍不得多吃,衣服上满是补丁。待调查到他头上时,县丞坦然承认自己确实知情,又辩护说他多次阻挠知县等人贪污,之后也曾向府里的推官注1)举报过。官场上太过清廉的人多半和同事、上级的关系不好,这位县丞也是如此。当调查人员向推官询问县丞之前是否举报此事时,推官却断然否认了。其实用脚趾头想也可以想出这个结果:很简单,若无此事,推官自然要否认;若此事属实,山阴县县丞固然澄清了知情不报的罪名,然而推官本人却得背上知情不报甚至是包庇的罪名。

  总而言之,山阴县知县先行举报无罪,那些爱贿及贪污的财产过了明路后,其中一半上缴,另一半则成了合法的财产。而那些和山阴县知县有过交往的,无论是行贿的、同谋的、受贿的甚至无辜的县丞全都倒了霉!在榜样的作用下,山西官场上旋即爆发了一场彻底的、可怕的大地震。大地震结束之后,山西官场上只剩下十之二、三的官员没背上官司。那些能够屹立不倒的官员只有少数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官,其余大多数却只不过是抢得先机举报了别人而已。

  皇上大约对这种局面早有准备,因此在宣布先行举报者无罪制度的同时,又重新恢复了洪武年间戴徒流罪办事的制度。

  洪武年间有段时期官员被杀的太多,没有人干活了,太祖无奈之下只得创造了这样一个戴死罪、徒流罪办事的制度。也就是说,官员被判了死刑、流放或有期徒刑后,先别忙着执行,而是待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办事,直到有接任者为止。

  当今皇上只恢复戴徒流罪办事的制度,是因为皇上以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名义,将除了十恶不赦之外的所有犯罪官员的罪行全都减了一等。也就是说,山西官场虽然十之七八的官员都被判有罪,但死刑却一个都没有,自然也就不需要戴死罪办事了。此外,当今皇上还对戴徒流罪办事制度进行了一点改动:戴罪办事的官员不必担心有了接任者之后会被流放或是捉去坐牢只要不再次失职犯罪,那么他们便可以一直戴罪办事。当然,如果在戴罪办事期间仍不悔改,自然也就是前罪并罚了。反之,如果立下大功,比如为当地灌溉系统做出贡献,比如说在抢险救灾中有优异的表现,比如说揭发其他官员失职犯罪,那便可以立功赎罪。

  在外人地眼中。朱棣掀起这场廉政风暴却又并不剥夺官员地性命是因为他仁慈。但事实上。朱棣或许有着更多地关于人道、人权地概念。但是要说他性格仁慈却也不正确。朱棣不杀那些贪污受贿地官员是因为官员地俸禄确实太低了自洪武之后。海瑞式地官员加起来又有多少?从天理人情上讲。杀因为收入太低而贪污受贿地官员似乎有些过了。当然。给官员们增加了养廉银之后。官员再贪污受贿。朱棣却也不会心软从程序上讲。他也不可能每年都进行大赦。将来官员再贪污。该杀地还是要杀。

  其实。即便揭发其他官员地失职犯罪不算功劳。那些戴罪办事地官员们也不大可能与无罪一身轻地官员们和平共处。如果不是那些“无耻之徒”抢先告发。戴罪办事地官员又怎么会东窗事发呢?如今这些人戴罪办事只能小心翼翼地夹着尾巴过活。略有过失就有可能前罪并罚。至少在短期内他们还是心有余悸地。戴罪之人自己不敢受贿贪污。自然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仇人们受贿贪污而无动于衷。抢先告发者对此心里有也数。但他们有一个优势:非法所得过了明路后。其中一半就成了合法地财产。如此一来。这些身家不菲地官员们至少不必因为家庭贫困而去贪污受贿了。

  事实上。戴罪办事地官员们将来同样不必因为家庭贫困而去贪污受贿。皇上一方面推行“抢先告发者无罪”地制度加大了受贿贪污地难度。另一方面又用养廉制度大幅度地增加了官员们地收入。以正七品地知县为例。正俸为七贯半。一年就是90贯。养廉银为正俸地三至五十倍之间。假设某知县地养廉银为正俸地五倍。那么这个知县一年地合法收入便是540贯。相当于朱棣穿越前地30-40万元人民币。这样一来。平日里地方官员们虽然不能经常山珍海味。但隔三差五地大鱼大肉却还是有保障地。

  结果。势不两立地官员们暂时只能大眼瞪小眼地相互监视着。看哪个白痴会忍不住先伸手这种山雨欲来地形势下。大约只有白痴才会去验证那句“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地俗话是否正确。

  事已至此。王钝知道仅凭自己没头苍蝇似地乱撞是绝不可能查出什么有用地消息了。如今只能先到北平去。把监察部地框架先搭起来。待人手足够后。再派下属到地方上去监察官员们是否有失职犯罪地行为。

  失望之余。王钝只得向太原地官府表明身份。

  王钝身为监察部尚书,官居二品,其品衔比山西省所有的文官都高。可惜的是,如今监察部已经成了天下所有地方官员的天敌。整个山西官场,上至布政使按察使,下至不入流的吏员,根本没人卖王钝的帐。

  没任何官员以私人身份宴请王钝不说,即便那次布政使约齐太原的官员为王钝办的接风宴,没有惯例中的礼物也就罢了,其酒席的档次也是低得不能再低了。席间,还有官员不冷不热地解释说,酒宴的档次不高,不送礼物,是免得热脸贴上冷屁股王钝身为监察部尚书,谁能保证他不会不声不响地收礼喝酒,吃饱喝足后转过身就罗织出违例、铺张浪费、行贿什么的罪名将当地官员告发了?

  王钝气得发晕,却也知道官员们不得不如此。

  王钝如今的权力极大,查出地方官员的失职犯罪后可任命六品以下官员,而且监察部的侍郎、员外郎、主事等官职的任命中,王钝也可以起决定性的影响。但,在皇帝权力几乎不受限制的明朝前期,受一字并肩王直接领导的监察部却可以对皇权造成威胁,大家都担心哪一天皇上会不高兴了又将监察部撤销。

  谁知道和监察部走得太近了将来会不会有小鞋穿?故意对王钝冷淡些,皇上知道了多半还会龙颜大悦呢!做官的,不讨好皇帝讨好谁?

  建文四年一直没有间断过改官制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朱棣增设监察部时,大臣们并没有群起反对的原因。在某些官员看来,这个监察部或许也会象建文年间增设的官职一样,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撤销。因此,有几个官员甚至动过构陷王钝的心思。只是,他们还不能确定皇上增设监察部到底是出于什么心思,生怕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所以才按捺住这股冲动。

  王钝也懒得和这群目光短浅的龌龊官儿多打交道,在太原休息了两日,便打算直接到北平去。

  结果在离开太原时,王尚书又受了一肚子的气。

  因为知道近期微服私访也查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王钝准备大张旗鼓的打出了监察部尚书的旗号。可是太原的地方官员们却谁也不卖王钝的帐。

  请山西布政使准备一些旗牌锣鼓,布政使冷冷回一句“监察部的相关费用都是独立的,准备旗帜锣鼓的这笔费用没地方走帐,总不成让我私人掏钱吧?”

  让太县知县派衙役给自己装点门面,结果来一句“县里的事都忙不完,哪有多余的衙役可以派给大人使唤?”

  王钝简直被这些见风使舵的小人气得直打哆嗦,可是又拿他们没办法。有心拜托官场上的朋友们为自己出口气,转念一想,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