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水火中原 >

第221章

水火中原-第221章

小说: 水火中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他们吞下的东西太多、太快,消化不了,现在那个齐岳也被调到了山西。现在从陕州到归德只有悍匪张林带的一个师,这个是假洋新编,枪械士兵均不如原来队伍。员额也不足。南面从南阳到信阳则只有那个朱贵的一师人马,还要向南向西防备湘军。假洋后方摊子大,需要设防的地方实在多,我不信豫西豫南会没有土匪,再说他们也要防备陕西回乱进入河南。你们看,假洋从何处调兵征讨我们?”
  一番话,其他人连连点头。
  苗霈霖迟疑道:“可是去年秋冬,那个秋老虎……”
  “那是因为他们要接回陈酋,狗急跳墙,孤注一掷,也是我们没有防备,被他们偷袭咬了一口,再者,他们倚仗陈酋从西洋带回的铁甲兵船才勉强得以脱身西逃。现在不同,皖省捻乱、长毛渐次平定,我军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假洋,况且前番我们从上海洋人那里也购得两条洋炮船与假洋的海峡号不相上下,假洋在水上对我已经没有优势,我们派坐探潜去探听,他们新造的所谓铁甲船不仅个头极小仅及洋船的十分之一,且上面没有大炮,仅有一杆铁抬枪,如此,吓唬渔民百姓尚可,剿灭水匪都不一定合用,真是自欺欺人。现在我们沿岸炮台添置了好些洋炮,军队也添置了大批洋枪。现在陈逆荡平,我们安定皖省之后,我本来就想趁假洋后方空虚,挥师直捣假洋的老巢,如果占据了他们在光山的洋枪、炮子工厂,然后恢复豫省全境,假洋家底大半入我手,到时候我们进可北上京师清君侧重整朝纲,退可据河而守自成一体,现在假洋不自量力,贪功图名要与俄国人开衅,到时候我们的机会就来了。”一席话,胜保和苗霈霖都如同打了鸡血般兴奋起来。
  只可惜这是完全的一厢情愿。5天后,以朝廷的名义明发了讨伐袁甲三、胜保等叛乱的诏书。当日胜保等在寿州把陈玉成就地杀害,并且发出了讨伐徐陈假洋乱党,清君侧,重整朝纲的檄文。胜保还公布了所谓小皇帝的“密诏”。
  战局完全一面倒。不到十天,淮河流域主要城池尽入我军之手。这不仅出乎袁甲三集团的意料,连湘系集团也深感意外,曾国藩虽然也预计到我们胜利,但是完全没有料到会是如此悬殊的一面倒的局面。他的趁机略地的计划没有实施,就连已经控制的庐州也主动退出,兵力南撤。这老狐狸,倒是很知道进退,比袁甲三他们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第五卷 韬光养晦 71乱与定(13)

  战役远非完美无缺。只是许多问题被巨大的力量优势掩盖了。攻击怀远,计划炮击二十分钟,可是炮击开始不久,敌人已经从故意留出的一面出逃,虽然已经侦查到这一动向,负责攻城指挥的指挥员仍然坚持按计划完成二十分钟的炮击,然后按计划派工兵在护城河架桥,步兵跟进、爆破、爬城,抢占城门,两翼发展,然后才是骑兵出击追击逃敌。浪费弹药不说,此时相当部分敌人已经趁机脱逃。执行计划保守僵化,完全按照教材和预先计划呆板,不知按战场形势随机应变,好像是固定科目演习一般。逐如此类的问题还真是不少。陈浩特别要求崔明贵多总结此类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临淮关之战。袁甲三在此集中了他几乎全部残存的兵力。两岸的炮台也进行了增修,增加了新的洋炮。两条新购置的炮艇也布置在这一段的淮河水面上。
  此战双方都把指挥部设在了水上。崔明贵是为了兼顾南北两岸陆军的指挥,把指挥部设在了海峡号上,而袁甲三则是对新购置的炮艇过分迷信,至于有没有一旦市里逃跑方便的考虑就不得而知了。
  战斗首先在北岸打响。北岸的各种炮火对袁军设在北岸的炮台首先进行了压制性炮击。这些主要为封锁淮河而建的炮台本来对来自陆上的打击就防卫薄弱,此时拱卫炮台的陆军在炮火下很快溃散,炮台面对前所未见的猛烈炮击几乎是毫无还手能力,唯一有威胁的还击来自河面上的两艘铁甲炮艇。这两艘炮艇每一艘的火力似乎都比海峡号都强上一些。
  很快,南岸的第三军部队也开始了对南岸炮台的攻击。因为背靠临淮关的缘故,对南岸炮台的攻击正面要小一些。一部分装甲车载运步兵拖带山炮绕到临淮关南面直接对临淮关发起了牵制性攻击。
  袁甲三眼见南岸炮台不保,在洋顾问的建议下,指挥两艘炮艇驶向上游,准备利用火力优势首先击垮以海峡号为首的我军水军。然后重点炮击我南岸部队。
  海峡号尚未进入射程,它在不紧不慢地用船上的大炮轰击着距离最近的南岸炮台,却有十几条二十吨的快艇没三艘为一组高速向袁甲三的炮舰接近,后面是颖河、汝河、沙河、洪河四艘80吨蒸汽动力铁甲船顺水而下全速迎了上来。
  袁甲三他们见状暗骂这些假洋乱党真是不知死活,正在犹豫是调低炮口先打那些快速接近的小船,还是打后面较大一些的只装备了一些小炮的的那四条船,在他们看来这些都不足为患,唯一构成威胁的是海峡号,袁甲三甚至怀疑,我军是不是故意让这些小船送死以消耗他们的炮弹,那些从洋人那里购买的炮弹价格是很昂贵的,而且数量不多。当袁甲三下定决心先打后面的四条船,至于前面那些带有“铁抬枪”的小艇不去理它,必要时利用自己船大的优势撞沉它们就是了。就在此时,被他们认为在这样距离不可能打到他们的四条船上的37毫米速射炮一起开火了,炮弹似乎是倾泻在两艘洋炮艇上面,立刻,炮位、指挥台、信号台和甲板上的一些不及躲避的水兵死伤一片,船上硝烟弥漫。两条船的前主炮甚至没有来得及开上一炮,后面和侧面更是没有派上用场。四艘“河”字号炮艇在炮击袁甲三的主力舰的同时居然还能好整以暇地顺便炮击了附近的南岸炮台,露天的炮台上官兵的死伤更为惨重。
  就在这时,第一组快艇上的袁甲三认为是“抬枪”的12。7毫米重机枪射出了恐怖的火舌。炮艇前主炮的5毫米钢板竟然抵挡不住这种恐怖的“抬枪”的设计,被射出无数孔洞,驾驶台和侧舷炮位当然也是重点关照的目标。接着后续几组炮艇上的重机枪也挤入了射击序列。很快,袁甲三的两艘炮艇处于了失控漂浮状态。在汝河号上的张玉祥急忙下令停止向敌船射击,发信号快艇继续靠拢准备登船俘获这两艘敌船。


  第五卷 韬光养晦 72乱与定(14)

  “河”字号炮艇开始集中炮击沿岸目标,连临淮关城墙也在它们的轰击范围。前面的四组炮艇两组绕到南侧开始向临淮关城墙上扫射,打得城墙上飞砖走石,人仰马翻。青砖垒成的箭垛根本无法抵挡12。7毫米枪弹的射击。
  其他两组快艇则围住了失去驾驶的两艘敌船。每条快艇甲板上出现了6个手持光复枪的战士,三人持枪压制敌船上偶尔出现的企图抵抗的敌人,钩绳抓住了敌人的船帮,很快有人爬上了敌船。登船人数增大到8、9人后这两条进口的炮艇已经实际被我军控制。船上驾驶室内发现了袁甲三和胜保的尸体。他们应该是在我军第一轮炮击中就被击毙的。
  下面的底舱中还是抓到了一些俘虏,其中包括一些洋人雇员。这些人倒是狡猾,躲避淂还真是快。
  在水面上战斗进行的同时,北岸炮台已悉数被我军占领。见到敌船上升起了我军的旗帜,岸上,水上想起了一片欢呼声。在这欢呼声中,临淮关城头上升起了一面白旗,接着,南岸各个炮台相继挂出了白旗、白布之类的东西。
  临淮关之战后,袁甲三系统已经算是彻底覆灭。从俘虏口中得知,自寿州易手之后,苗霈霖试图与我们联系倒戈,被袁甲三发现捆绑装入加了石块的麻袋投入了淮河。这个苗霈霖,真是的。陈浩闻报无语。只有穆藤阿不知所终。
  这第三军虽然只有1万人左右,也就相当于第一师的两个团的兵力,但是火力、战斗力并不见比其他两个军差,但是比起其他两个军,特别是第一军各师,好像少点什么,陈浩反复思索,一时未得其解。后来好久还和我研讨这个问题。这次战役我军伤亡轻微。但是弹药和其他物资消耗巨大。不仅炮弹消耗数量惊人,就是子弹消耗也是京郊战役的近10倍,而袁甲三所部的战斗力那是远远比不上英法联军的,也许攻城掠地的需要?好在这次的后勤保障还算有力。也是对方没有足够能力袭击我们的供给线。这支工业化初期的军队,已经表现出对后勤的严重依赖了。和以往部队不同,第三军从建立开始就是一种以强打弱的心态,对武器装备的依赖心态似乎也偏于严重。这个问题恐怕也要想办法解决。而且这是一支纯粹用于战斗的部队,虽然军纪也非常好,但是不担负发动群众之类的工作。甚至连宣传也不屑于去做。
  秋永年带了第二军一个团和一些老根据地的地方部队沿淮河东进接受新占领区域。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将由他来负责,总部有意以这个团为班底组建第二军第七师。安徽战役缴获的武器弹药物资,除了两艘洋炮艇被拖回周口船厂外,其他的都留给了秋永年,这些武器,包括那些洋炮在内,第三军实在都看不上眼的。袁甲三数万人的部队,留下的武器装备其实还是不少的,秋永年将来组建民兵时起码装备的起点要比老根据地高得多。这些武器当年刘奋战、辛兴甚至张林都会抢着要的。


  第五卷 韬光养晦 
→第73章 … 乱与定(15)←

  秦雄已经到了吉林。带的步兵只有精选出的1万多人。董天赐和刘根的骑兵师全部跟随秦雄进入了东北。现在骑兵师已经扩充到了8000多人。早在京郊战役之后,第三师一部就已经从冀东进入了奉天,当时打得旗号是驱逐逗留在辽东半岛的联军,当然秦雄的部队当时并未进入辽东半岛,当时进入奉天的不到千人,这点部队是无法走的那样远的,何况那里当时不可能是重点方向。后来,英军陆战队在秦皇岛登陆,山海关的八旗军惊走,第三师在逼退联军后顺势占据了山海关,直到慈禧发动政变,第三师始终占据山海关未曾放弃。关外也发展了一小块根据地。我军控制北京后随即向山海关一代增兵。更重要的是运送弹药物资给养。接着以朝廷的名义给盛京将军下令让新任黑龙江将军钦差大臣秦雄带兵进入奉天,沿途官民一体听从调遣,对这些清廷地方大员给出的理由当然是借道东进收复乌苏里江失地,绝对正当,冠冕堂皇,不奉诏当然就是反叛了。当然控制沿途区域是应有之义,不然这样遥远的距离怎样与俄国人开仗?我们遥远。俄国人距离供应基地更遥远,不过自从他们占领海参威后,俄国人的舰队远涉重洋运送来了大批的物资补给,现在他们在远东也有了一支规模不大的以海参威为基地的舰队。海运虽然绕了大半个地球,但是还是比陆上运送方便,运送的数量也大得多。现在他们在所谓的滨海边疆区维持了大约3千步兵和2千骑兵的兵力,海参威和伯力都是坚固设防的要塞,囤积了大批的武器弹药。秦雄的第三师虽然有近2万人,但是直到我军控制了清廷,部队连步枪都无法人手一支,大约只有一半的战士手中有步枪,其中包括了从英法联军缴获和收缴清军的部分洋枪。随着光山、巩县兵工厂生产能力的增加、山西兵工厂的投产,以及我们接受改造的清廷兵器制造局开始生产出步枪、手榴弹,到 1862年3月,步枪月总产量达到了5千支,质量也大为提高,尤其光山和巩县两处的产品。步枪紧张的情况虽然尚未完全消除,但是已经大为缓解。黄河北的部队终于开始大规模增添装备了。当然还是优先集中供应有战斗任务的部队,也就是优先供应第三师和骑兵师。巩县兵工厂新近生产出的各种口径的大小炮和炮弹几乎都供应了这支部队。直隶、山东的地方部队和大批的民兵充当了这支部队的后勤运输队。
  1861年‘的冬季秦雄是在锦州度过的。
  自从得到了斯捷潘诺夫送给我和陈浩的“私人游艇”之后不久,我们开始了从塘沽向葫芦岛的海上输送物资工作。发现了海上输送的便利,我们又征集了一部分民船参与了海上运输工作。当安徽战役结束之后,豫省基地生产的各种物资:武器弹药、粮食、药品、电池、帐篷、服装、电台、收音机等等通过淮河转大运河远远运送到天津,再转运到东北部队。从大运河到达天津的还有淮滨船厂新制造出的9艘同时装备了两门37毫米速射炮和两挺12。7毫米的重机枪艇内还配有两具40掷弹筒的双体快艇。这快艇仍然是20吨级,由于采取了先进的双连体设计,吃水更浅,船体更稳定,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