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私生子 >

第160章

大宋私生子-第160章

小说: 大宋私生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你……要干什么?老身是太后,是……大宋太后,你……胆敢谋害老身……”向太后瑟瑟抖着,面无人色的步步后退,脚下踩着一幅锦缎,惊叫一声仰天倒了下去

杨逸逼上去,蹲在她面前说道:“太后误会了,贼人挟持太后,欲图不轨,本官救驾来迟,还望太后恕罪外间余贼未清,还清太后不要乱走动,否则刀枪无眼,难免为误伤了太后”

理智战胜了冲动,杨逸没有立即杀她,但并不代表不会杀她,若是刘皇后遇害他回头一定会找根白绫,让这个老太婆自缢,这不光泄私愤,还是唯一阻止这老太婆主宰大宋的手段

杨逸找来从宣德门带来的那个侍卫,此二人都跟随他转战过西夏他将二人带着屋角仔细吩咐一翻后,便带着余下的捧日军直冲乾宁宫

整个大宋皇宫早已乱成一团太监宫女象无头的苍蝇四处乱躲撞倒的器物到处都是,待到杨逸赶到乾宁殿,李一忠与包毅已经将叛军逼到了御花园一角,正在作最后的清剿

乾宁殿中有着火的痕迹,由于天降暴雨,殿内谢东升又组织太监宫女泼救得力,大火没有燃起

“大人”

杨逸示意谢东升先不要说话,他脱帽上前,对赵煦的遗体恭恭敬敬的大礼参拜这是对死者的尊重,是对赵煦一生功迹的尊重。

刘皇后还在哀哀地哭泣着,殿外的危机基本解除了,但赵煦离去的悲伤加浓烈,杨逸稳步上前道:“皇后娘娘请节哀陛下大行,宫中贼人作乱,这些事需要从处理还望皇后娘娘振作起来”

见到杨逸,刘清菁情绪总算安定了一些,她一边抹泪一边说道:“我该怎么做?请杨学士教我”

“一,立即敲钟报丧二,下旨封紧东京各门,着禁卫肃清城中治安三,招集朝中重臣料理陛下后事;四、尽快查清今夜叛乱真相,此事要从重从处理,否则章惇一但为山陵使,至少要离京数月,到处恐怕事情会有所反复”

按宋制,皇帝驾崩之后,首相要作为山陵使主持修陵事宜,到时无法顾及京中政事,是以杨逸才有此说,刘清菁用心一一记下他的话

夜雨渐歇,京城外围的百姓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但皇城附近的百姓,是听到了宣德门的喊杀声了的,正惴惴不安躲在家里,突然皇宫方向传来了一声悠扬的钟声,但多数百姓在听到第一声钟响时,只是微微怔了一下,感觉这半夜里敲钟有些怪异

随着钟声一声接着一声地传来,久久不绝,先是皇宫中四处乱躲的太监宫女停了下来,大内皇宫一下子变得寂然无声,连檐下的点滴声仿佛都收尽了,人们纷纷望向乾宁宫的方向……

不知谁是第一个,很快所有人都面向乾宁宫的方向跪倒下来,伏身磕头,一声声的哭泣渐渐汇成了一片,整个皇宫很快就尽是恸哭声,接着是城中的百姓,大部分人不自觉地面向皇宫,默默跪倒,那肃穆的气氛让许多人不由自主的掩面饮泣起来……

各个高门大宅的大门纷纷打开,一辆辆马车驶上街道,汇聚成一条条流动的灯河,向皇宫方向涌来,宣德门前的血迹尚未冲去,已被无数的官靴踏过……

杨逸着包毅亲自带人把向太后押回了瑶华宫看守,现在,没必要再杀她了,这一次,已经有足够的理由将她身上的太后封号废去

章惇、苏颂、许将、李清臣、范纯仁、何世宽、韩维、蔡京、蔡卞、黄履等两院六部主官来到乾宁宫时,里面已经是一片素白,刘皇后等人都换上了一身缟素,太监宫女们正在忙着给赵煦洁体衣、搭设灵堂、布置宫闱

事实上赵煦昏厥不久,这些人大都听到了一些消息,只是刘皇后封锁后宫,章惇等人也有意淡化此事,才没早闹起来,但对赵煦驾崩大家都还是有心里准备的

只是今夜皇宫的一场叛乱,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因此,除了赵煦的身后事和拥立皇之外,彻查叛乱真相,也成了这些重臣急需面对的问题

对于叛乱之事,不但章惇与一干党成员大为恼怒,就连枢密使许将也极为不满,因为他也是被困于家中不得出府的人之一

在两院执宰与刘皇后的共议之下,一道道命令从皇宫迅发出,一队队禁军奔驰于京城各处,全面戒严的同时,对叛乱的幕后主谋的抓捕迅展开

驸马都尉韩嘉彦府上灯火通明,在钟声响起之时,韩嘉彦就已经知道事败了,这本来就是一场豪赌,赢了,重振韩家,输了赔上身家性命,韩嘉彦根本没有想过逃遁,这天下虽大,又能逃到哪里去?

韩嘉彦穿戴整齐,凛然高坐于自家堂上静静地等待着,皇宫禁卫没让他等多久轰然破门而入刀甲生寒……

这场叛乱的处理,处处透着章惇的铁腕之风,随着韩嘉彦受审,陆安郡王、会宁侯、赵国公一个个高门府邸被禁军撞开,凡涉入叛乱之人,立即押往刑部连夜受审

同时捧日军、拱圣军、铁骑兵共五个挥指使被夺去兵权,暂时软禁,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他们参与叛乱,但叛乱期间他们按兵不动很可能是先得到了某种暗示,才装聋作哑

这些人本来可以过后再慢慢调离,但章惇为了快好的掌握京中局势,这回是宁可杀错,不会放过至少也要先夺去兵权再说

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迅平衡朝局,第二天一早百官齐聚文德殿,刚升为简王不久的赵似由郝随、刘瑗扶着走进了文德殿,鸿胪寺赞礼官出班大声唱仪,章惇、苏颂、许将等几位重臣将十二岁的赵似扶上了龙椅

皇登基,百官出列,齐施大礼参拜

震耳欲聋的万岁声让坐在龙椅上的赵似惶惶不定,他的性格和他哥哥反差极大,丝毫没有赵煦那样的刚毅之风,倒是象极了朱太妃,这不免让章惇等人心生失望

赵煦突然昏厥,到驾崩时一直未醒转过,其实并未留下遗旨,但经昨夜各位重臣商定,还是补拟了一份,这种做法在历朝历代也常有,毕竟不是每位皇dìdū能将自己身后事安排得妥妥当当才死的

这份遗旨主要是确定赵似继位的合法性,同时对身后事作出一些安排,如确定近年内的施政纲领,及由刘皇后垂帘摄政、章惇、苏颂、许将几人辅政等

遗诏由章惇当殿念出,这道遗诏是各方妥协之后的结果,没什么意外

接着是宣读皇登基喜旨,大赦天下,当然,早就被赵煦定为遇赦不赦的吕大防、韩忠彦等元祐旧党大臣,不在赦免之列,该在哪里飘着还继续在哪里飘着

接着是对后宫、拥立有功之臣的犒赏,朱太妃一切待遇同太后仪,刘皇后封为绍圣皇后,朝中官员各有封赏加爵

这些都是遵循以往惯例,也都没什么,但念到最后,章惇却怔住了,因为恩旨上赫然多了一条:若绍圣皇后产下先帝子嗣,即立为太子

昨夜拟定的皇恩旨上,并没有这一条,章惇稍稍一想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真没想到,刘清菁会在这时候将此一军

从个人感情上来说,章惇不反对这一条,赵煦对他有知遇之恩,可以说是恩重如山,若是赵煦有子嗣,他必然坚定地拥立为帝

但现在孩子还没出生,就先定为太子,未免有些儿戏,而且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变数,必将导致将来出现无数的麻烦

但若是不同意,如今已经定下由刘皇后摄政,这必定会让刘皇后与党越走越远,章惇一时有些犹豫不下

殿中众臣听了这一条,也不禁窃窃私语起来,吏部尚书韩维当先出列反对道:“此召于制不合,皇年方十二,尚未大婚,岂可就此立储?”

户部尚书蔡京接着出班,向御座上的赵似问道:“臣请问陛下,拟立先帝子嗣为太子,这可是陛下自己的意愿?”

御座上的赵似面色涨红,左看看,右看看,举止无措地答道:“是……我……朕的意愿”

蔡京随即朗声说道:“先帝治道昭彰,文治武功天下有目共睹,如今拟立先帝遗孤为太子既为陛下意愿,倒也无不妥之处,韩尚书说于制不合,请问于哪朝哪代礼制不合?”

这下还真把韩维给问住了,细想历代礼制,还真没有规定不得立自己侄子为储君的这一点在大宋为宽松,因为大宋本身就有兄终弟及的先例,并非一定要自己的儿子来继位


第211章丰功伟业浮云事

范纯仁见在礼制上说不通,出班后转而说道:“立储乃国之大事,岂可如此草率?陛下如今尚未亲政,立储之事自应等陛下亲政后再议不迟泡!书”

范纯仁这话等于是从法理上,否定了赵似目前有立储的资格,因为赵似没亲政之前,连政务都无权作主,而立储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之一,赵似目前没资格决定

但赵似接下来说的一翻话,却让殿中百官惊愕,只见他稚嫩的脸上写满了慌乱,坐立不安地说道:“伯夷叔齐,古……古之先贤,互相谦让,不肯受位,隐于首阳山,吴国季子,避……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品德高洁至今……为世人称颂;先帝夙兴夜寐、奋发图强,外败辽夏,内修仁政,治道昭彰,天下……偃然,今积劳成疾,御龙归天,若有子嗣,我……朕自应效仿先贤,禅位之……”

赵似断断续续的把这翻话说完,大殿之中已经变得落针可闻,古之先贤谦恭礼让,确有其事,也确实受人代代称颂。

但自秦汉以来,只见过为皇位争个你死我活的,还有谁去谦让?然而不管如何,明面上你却不能否定这种谦让的君子之风,不能说它过时了

见到殿中百官无言以对,立于殿侧的郝随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意

蔡京对赵似的上古圣贤的君子之风极力赞颂,很快林希等人也出班表态,支持赵似立储之举他们的心思不难琢磨,现在离赵似亲政还早既然赵似当廷说出这样的话,那就没必要在此事上去坚持,从而得罪摄政的刘皇后了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关键是眼前要平衡,大宋要平稳,党要平稳

便是章惇,也不得不感叹刘清菁这一军将得准将得狠

他心里最清楚大宋现在经不起折腾了啊辽夏随时可能大军压境;赵煦的驾崩,国内形势是处处暗藏危机,而他这个首相很快又要离京主持修陵之事,至少有几个月无法掌控朝政,若是在此时与刘清菁闹僵,必定会让她与党越走越远从而导致大宋的政治格局出现不可预测的裂变

最终在章惇也表态认可之后李清臣、苏颂不表态,范纯仁与韩维俩人虽然仍一再反对,但终究势孤力单,此事便就此了之

过了这段插曲,皇登基仪式总算没再出现什么波澜,定下明年为嘉德元年之后,众臣拟定赵煦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以章惇为山陵使,选址于巩县修建永泰陵

作为外放的知州,杨逸是没资格上殿参与皇登基仪式的,甚至连入宫哭灵的资格都没有,他不知道刘清菁擅自在帝登基仪式上弄出的立储事件,若是知道,他一定会阻止

因为现在刘清菁生男生女还不知道,便去搅和此事未免太操之过急了,只会提前暴露她的心思为将来埋下极大的隐患

京中各寺院的钟声还在一声声地回荡着,按惯例皇帝大行,京中各家寺庙道观都要鸣钟三万下,日夜不息

杨逸一个人在自家的书房里思索着,赵煦后事及皇登基这些事,他不想去掺和,他已经不需要再从其中捞取什么政治资本,无论是军是政,他的功劳已经够多了

这次平叛的功劳,他让刘清菁全加到了李一忠、谢东升、包毅等人身上,刻意淡化了自己参与其中的事实

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尽快将李一忠这些心腹手下扶起来,在京城的禁军体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二是避免自己再次成为焦点

抛开这些事情,朝局的走向他却不能不担心,刘清菁经验欠缺,能不能掌控住局面,这很值得怀疑,而且随着她手握皇权之后,对自己的态度会有什么变化?是否还有原先那么大的依赖感?自己对她的约束力还有几分?这些都是必须深思和提前预防的情事

杨逸左思右想之后,提笔唰唰地给刘清菁再写了一封信,刚刚封好,就听外面传来敲门声

琴操一身布衣钗裙,头上系着一条白绫,纤腰尺素,迎风欲折,腰间顶着一个茶托,里面装着了茶具,一手正推开虚掩的书房门

她身姿修长,肤若凝脂,门外的光线映进来,衬得她娉婷若仙,倩影说不出的幽雅动人

她进门就盈盈福道:“打扰大人了,琴操来给大人煮些茶”

杨逸分明看到,她说话间一双眸子往自己的书桌瞄了瞄,随即有一丝淡淡的失望,杨逸心中不禁莞尔,似乎那次之后,这个美人儿已经将自己的书房当宝山了,总想看着自己再有什么作问世

杨逸随意地说道:“琴操姑娘不必客气,你是贵客,不是使唤丫头,以后碧儿再让你干这事,你大可不必理会她,回头我会说她的”

琴操宛然笑道:“大人误会了,这回不关姐姐的事,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