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私生子 >

第119章

大宋私生子-第119章

小说: 大宋私生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来,在镜头前与女孩亲密的嬉戏,仿佛亲人一般。

    现在的小白和清娘,同样象亲人一般,到阿甘山的第一天,清娘带着它在树林里玩耍,一条蛇刚刚探入头来,小白便不顾一切的扑上去嘶咬,那凶狠劲儿,仿佛那条蛇冒犯了它心中的女神一般。

    如今有小白在清娘身边,杨逸不但不再担心,反而更加放心了。

    第二天,清娘让它独自到林中去玩,结果不久后它竟带回了一只兔子献给清娘,得了清娘的夸奖,它摇着尾巴,一付得意洋洋的样子,把杨逸看得哈哈大笑。

    山上生活物资短缺,来到这之后,杨逸就没吃过一顿肉,这下好了,收工之后,杨逸欣然拿着匕首,亲自到溪边剖洗兔子;

    这一晚,“陶渊明”家飘出了诱人的肉香,把两百厢兵馋得口水直淌,杨逸和苏晴对他们很随和,但蹲在门前的小白对他们可不随和,结果没一个敢来讨肉吃的。

    享用过香喷喷的兔肉后,十三娘在灯下画着图纸,不时写写算算,茗儿在旁边协助,顺便帮着端茶倒水;

    清娘则摊开纸笺,开始用漂亮的小楷写她的《清娘流浪记》;

    简陋的茅屋外,夜风柔柔地吹过,带着山上的叶脉清香,月光洒在山谷的溪流上,仿佛星光点点浮动,小白尽职地在门前守着,有时会久久地望着山顶的月亮,却又仿佛怕打扰了清娘他们,没有引颈长嗥。

    杨逸到溪边畅游了个够,才踏着松风霁月回来,茗儿连忙拿出干毛巾帮他擦拭头发上的水渍,然后细心的梳起发髻。

    “茗儿,帮我揉揉肩膀吧,砍了半天的树,酸着呢!”

    “活该,谁让姑爷你逞强呢?堂堂的知州大人,和普通厢兵一起去砍树,也不怕别人笑话,呀!娘子,您也不劝劝姑父他!”

    听了茗儿的埋怨,十三娘从图纸间抬起头来,笑着说道:“茗儿,你大概忘了官人第一天进环州城时说什么了!”

    “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清娘含笑插了一句。

    茗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听是听过,可是人家不知道姑父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嘛。”

    杨逸在她的翘臀上轻轻一拍,呵呵地笑道:“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就是赶着破柴车,穿着烂衣裳,到山林里去砍木头,形容创业艰辛……呃,还真被我这乌鸦嘴给说着了,如今可不真是到山上砍木头来了!”

    噗哧!

    屋内三个美人儿被逗得直笑,一时暗夜花开,芳香四散,十三娘脉脉地看着他,脸上有一种身为他娘子的喜悦与自豪。

    清娘干脆搁下笑,趴到杨逸膝上说道:“若问谁是这天下最好的知州,清娘觉得……嗯,杨大哥,你觉得谁是这天下最好的知州?”

    杨逸吸吸鼻子,先作抬头望月状,才用满带磁性的男中音说道:“清娘,你的问题使我面临两难的处境;一方面,我的品格要求我谦虚,因此我不便说出这个人的名字;另一个方面,我的品格要求我诚实,因此我又不得不说出这个人的名字;我这么解释,也许你已经想到谁是这天下最好的知州了,如果你没有想错,那我要谢谢你,让我保持了谦虚,而又拥有了诚实。”

    嗥!

    屋外突然传来小白的对月长嗥之声,这家伙似乎也听不下去了!

    屋内三个美人儿全笑趴下了,连茗儿这丫头都不知道什么跌到了杨知州怀里,香肩儿有一下没一下地抽着,差点没岔了气儿。

    一灯如豆的茅舍,可闻山鸟夜啼,其实不必非要豪舍华宇,只要有笑声,住茅舍也是一种温馨。

    杨逸拍拍茗儿的香肩,抚抚清娘的秀发,与十三娘对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官人,按现在的进度,最多十天便能出盐了,官人打算如何销售?”十三娘问得很随意,随意得连头也不抬,说明她对杨逸非常有信心。

    杨逸接过茗儿递上来的茶荡,轻呷了一口,答得也很随意:“这个无须多想,朝廷有开中法,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关来,朝廷给他们开出相应数量的盐引,允许他们自行贩卖,我到时上报朝廷,商人运粮过来后,直接从这里运盐走就行了。”

    十三娘一听,又停下笔,有些不以为然地说道:“官人想过没有,环州地处边境,道路崎岖难走,商人为了盐引运粮来,本是不得已,让他们再从这里运盐回去售卖,耗费必多,这样他们未必愿意呢?”

    十三娘想的不错,打个比方,原来江南的商人从江南运粮来边关后,他们就可以拿着几张盐引轻松的回去,再凭盐引从江南贩盐销往内地。

    现在让他们运粮过来,再从这里条长路远的运盐回去卖,这就要多出一大笔运输费用,怎比拿着盐引,回江南取盐来得省事?若真如此,商人自然不愿意。

    “娘子所虑极是,这点我打算让朝廷照顾一下环州,商人只需运一半粮食来,一半可用银钱代替,就可以贩卖原来一样数量的盐,如此也基本能抵消商人的运输成本了!想来他们是能够接受的。”

    “杨大哥的法子好!”清娘趴在他膝上,仰起小脸,眼睛一眨一眨地问道:“杨大哥,你说谁是这天下最聪明的人?”

    “清娘,你又淘气了!老是让我面临两难的处境,一方面,我的品格要求我谦虚……”

    “咭咭……”

    从第三天开始,在十三娘的指挥下,从盐井边开始,厢军士卒把一根根碗口粗的木桩,打入乱石丛中,每根木桩距离大概一丈,上面架上一根刨得扁平的硬木条为轨;

    木桩分两排,宽度距离是三尺,为了确保宽度一致,每架设一根木轨,十三娘都会拿着硬尺亲自丈量过。

    没错儿,跟后世的火车铁轨差不多,只不过是以木桩代替了枕木,以木轨代替了铁轨,反正要通过的又不是火车,只是一辆小小的木制轨道车,能支撑得住就行。

    木桩每隔一丈才打一根,这可比碎石铺路轻松多了。

    山上有的是树木,砍了就是,至于木匠,也不用另外寻找,大宋的厢军并不是作战部队,说白了他们就是一群工匠加苦力,平时主要的工作是架桥铺路,砌墙修城,论木工活计,他们精通得很,架设两条木轨的技术要求并不算高,他们完全可以胜任。

    茗儿这个“工程师助理”则负责指挥工匠打造轨道车,这个更简单,一个木箱子,上面不封顶,下面装两根轴,轴上装四个轮子,当然,为了防止轨道车从轨道上滑开,轮子也设计成了火车轮子一般。

    怎么让装满盐的轨道车走起来?

    没有电动机,没有柴油机,轨道下面到处是乱石,连牛马都无法行走,想来个马拉车都办不到。

    不难,杨逸让人在坡顶打下几根木桩,将一个齿轮绞盘固定在坡顶,小齿轮带大齿轮,这样一两个人在坡顶摇动绞盘,就能轻松地将一车盐拉到坡上去。

    至于下坡怎么办?傻瓜也知道啦!

    杨逸斜靠在树下嚼着草茎,充分体会了一下做为知州的优越感;

    反正这两百个家伙,十三娘和茗儿指挥起来更灵光,反正让十三娘闲着她更难受,于是杨知州干脆在树荫下一边嚼着草茎,一边哼着小曲儿: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

    我们盖起了大工厂……

    杨逸突然感觉,写这歌词的人简直是……让人无语,试想,你们建起了大工厂,黑烟直冒,燕子飞过,被熏得晕头转向,甚至烤掉了半身毛,它会觉得这更美丽?

    胡扯啊!在后世传唱了几十年的一首歌,竟然胡扯得这么利害……

    嗯嗯,知州大人大概是有些无聊了,靠在树下竟然和一首儿歌较起劲来了。

    “杨大哥,你在干嘛!”清娘从林间钻出来,额上香汗细细,手上拿着一根剥好的春笋,据说煮食味道不错!

    “哦,是清娘啊!我正在想歌词呢!”

    “呀!杨大哥又有新作了,快些诵来!”

    小姑娘兴奋极了,杨逸这才知道她误会了,宋词也是歌词,对上词牌就能唱的,为了不扫小姑娘的兴,杨逸于是轻轻诵道: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白发谁家翁媪,

    醉里吴音相媚好。

    大儿锄豆溪东,小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呀,好词,真好!杨大哥,可是你年未及冠,用白发谁家翁媪有些早了吧!”

    “我展望一下未来,不行吗?”

    “这样啊!嗯嗯!杨大哥你心累了吗?打算归隐了吗?”

    “胡扯,谁要归隐了?真能胡扯啊!”

第156章 酝酿(七)

 环州出品,必属精品。

    盐井边坚起了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八个漂亮的小楷,点饰以一枝梅花,这是由清娘和小白共同完成的;

    牌子太大,清娘是放在地上书写的,当时小白在旁边嬉戏,爪子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漆,踩在牌子上便形成了一朵朵梅花,清娘嘻嘻一笑,巧妙地加上了树枝,倒成了八个大字最美的装饰。

    考虑到环州没有江南那样便利的水运渠道,运输成本较高,杨逸决定走精品路线,目前百姓食用的大部分是粗盐,杂质非常多;

    精盐的数量很少,价格是粗盐的好几倍,通常只有富贵人家才食用得起。

    而所谓的精盐,事实上也没有经过加工,而是内地盐井出产天然的、纯度相对高的细盐,这种细盐比海盐好许多,当然这要根据各个盐井的品质而定。

    精盐的加工工艺很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就有人懂,至少大宋目前就没听说过人力加工精盐的。

    杨逸现在就打算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半个月后,听说阿甘山盐井开始产盐了,而且还都是极品的精盐,苏东坡和梅正清他们耐不住好奇,一同到阿甘山来参观。

    走到谷口处,只见两条木轨仿佛矮桥一般,一直架设到路边,轨道上行走着四个轮子的“箱车”,车里满满装着一袋袋食盐;

    车子滑到轨道尽头时,一个汉子轻松抽起车子前面的挡板,将车子一倾,一袋袋食盐便落到下面的马车中,连装车的劳力都省了,车夫欢快的一甩鞭子,马车便奔着环州城而去……

    梅正清等人看得一愣一愣的,苏东坡轻抚长须,嗯,是有些机巧,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别人用心也用做是出来。

    苏东坡五十多岁,身体还不错,可进山时还是不禁皱起了眉头,这个杨任之怎么搞的?在谷中开盐井,竟然连路都不修一条,这乱石丛生,空手行走都困难,这这这…。。成何体统?

    带路的小吏王二见苏东坡几人高一脚低一脚,走得满头是汗,于是讨好地笑道:“几位大人,这条山路要修好,花费巨大,杨知州便懒得去修了,反正运盐也不用肩挑手抬,各位大人若是嫌这乱石丛难走,不妨坐咱们的轨道车进去好了。”

    “不不不!本官还是慢慢走好了。”梅正清一看那轨道车,四个轮子在两根小小的木轨上行走,万一滑出来岂不车倾人伤?

    “各位大人,其实咱们的车轮比较特别,轮子外则的一圈较大,压在木轨上时轮子外则能夹住木轨,保证了轨道车不会则滑,杨知府和夫人他们进出山谷,一向都是坐这轨道车呢?”瞧梅正清他们紧张的样子,王二不禁暗暗偷笑,接着解释道,“就连小白也是!”

    王二最后又加了一句,曹太平不禁奇怪地问道:“小白是谁?杨知州家里只有一个侍女,不是叫茗儿吗?”

    “小白不是人,是杨家养的一头狼,哈哈哈……”苏东坡与杨逸一路同来环州,这个他自然知道,想起平时清娘与小白嬉闹的乖巧模样,苏东坡不禁放声哈哈大笑起来。

    尽管王二百般解释,苏东坡他们最终还是决定走路进谷,尽管苏东坡能乘风归去,但乘这轨道车……呃,多俗啊!不坐!

    几人好不容易爬过乱石丛,来到一个斜坡上,便见到两个汉子正在摇动绞盘,随着绞盘转动,绳索慢慢收回,盐井那边装着食盐的轨道车便被慢慢的拉上坡来。

    那一车子食盐,两个壮汉摇起绞盘来,样子却不算吃力,苏东坡好奇心大起,它仔细观察了一下绞盘,却发现这个绞盘比普通的绞盘多了一根轴,两根轴上各装有一个带齿的轮子,齿轮一大一小,壮汉摇动那根带小齿轮的轴,带大齿轮的轴也就根着转动。

    王二见梅正清等人目光带着询问之意,连忙解释道:“这双轴带齿轮的绞盘是夫人让我们制作的,夫人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