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919章

唐朝好地主-第919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禁止使用铜钱,收缴百姓家中铜钱,票证限购,还有两税不收钞改收钱和实物,这怎么看都是在倒退啊。”

    李超摇摇头道,“这是因为他们从没有面对过这样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几千年来,都不曾面对过这种问题。过去,都是古典农业经济,管理起来也容易,相对简单。而如今,却是一个放开的商品经济,其体量是相当巨大的,特别是这些年流通纸钞。”

    经济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已经自成体系,他有自己的市场规律,不再是朝廷想怎么控制就怎么控制的了。如果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强行去控制,那么结局就会如眼下这般。

    现在中原其实正在发行金融危机,其本质就是李超把大量的金银和铜钱给藏起来了。这导致了宝钞信用的破产,进而让所有的纸钞跟着信用破产。

    市场上货币严重不足,先是通缩。然后朝廷开始做出了错误的应对之策,他们开始收缴铜钱,强行让市场使用纸币,大量印发金券,却又不肯收金券为税钱。结果,通货膨胀又开始了。

    物价上涨,金券却不断贬值。

    百姓手里的钱一夜之间几乎成了废纸,民间财富大量蒸发。

    在商品经济的时代,这种情况,可以说是致命的。引发的是连锁反应,百姓没钱,买不起东西,商人卖不出东西,紧跟着生产加工制造的工坊,也没订阅,然后减产或停工,许多工人也便没了工作。

    这些年大唐百姓的日子好过,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一来朝廷对外扩张,疆域大增,百姓们都得了红利,分了许多土地,成了自耕农。但光有田,其实只是相对的稳,是很难富的。正是这些年工商大兴,百姓们也参与进来,年轻子弟进入工厂做工,或者闲时做工,还有大家生活变好了,养殖的农副产品也好卖了。

    而现在,完全不同了。

    瘟疫一样的蔓延着,经济大萧条。

    工坊里的工人开始返乡,农民的副产品也卖不出去。特别是城镇里的居民,过去靠的是在工坊做工,或者经营店铺生活,如今,日子一落千丈。

    说到底,为何会发生这一切。

    那些财富又去哪了?

    其实财富就是在李超埋藏的各个地宫里,那些真金白银和大量的铜钱,本来是属于商人百姓们的,现在却等于成了李超私人的。

    这样的攻击手段,这样的破坏力,朝廷有几个人能懂。

    朝廷用着各种方法想要弥补,想要调整,结果却等于跟一只发怒的公牛角力,却是蛮上,结果被顶的越惨。

    历史上,纸钞在宋代就开始出现,可宋元明三朝的纸钞,最后都出现了问题,后来贬值严重,甚至一千贯到后来都值不了一贯。

    问题,就是这些朝廷,对于经济的管理,实在是缺乏足够的认知,也没有那个技术。宋元明的纸钞出现问题,多是因为发行准备金不足,超发滥发导致的。

    而现在大唐面临的,却等于是李超把准备金给吞了,导致的也是没有了准备金后的没信用纸钞。

    这是一个无解的现状,除非朝廷能拿出大量的现钱来救市,印钞肯定不行,只能铸币。但大唐本就铜产量不足,铸造出足够流通的铜钱很难。

    而钱帛兼行,也是目前看来唯一的办法了。

    “百姓苦了。”马周叹道。

    “这算是产前的阵痛。”

    ·······

    汉京。

    局面依然在恶化之中,哪怕皇帝决定铸造以一当十的小铁钱,可一时间也没法铸出大量铁钱。

    一面是不断贬值,无人愿用的宝钞,一面是严重缺钱,交易只能以绵、粮、布。

    “苏定方反了!”

    “程咬金也反了!”

    “连秦琼都反了!”

    “罗士信、单雄信、牛进达、张铁枪、程处默、尉迟宝琳统统反了!”

    “还有三成的贵族,找借口不入京。”

    李世民表情狰狞。

    当年太上皇复辟之乱,大批的贵族士族跟着作乱。想不到如今,又有这么多勋贵作乱。

    “陛下,可派人前往安抚。”房玄龄道。“眼下,只要他们不进攻中原,可暂时不要去征讨,只派兵严守边关即可。”

    “你让朕不要去讨伐叛逆?”李世民大怒。

    “陛下,一步步来,只要能先平定了岭南,其余诸地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程咬金等虽然举旗表示支持太子,也集结了领地兵马,还在招兵买马之中,可毕竟还只是在大唐的边疆,并还没有出兵进军中原。

    “草诏,削夺秦琼、程咬金、苏定方、罗士信、单雄信、牛进达、张铁枪等封爵,夺回领地,没收诸逆所有财产!”

    “陛下,三思啊。”房玄龄劝说。

    本来他们还只是表态支持太子,皇帝这一弄,岂不是要逼他们出兵?

    “朕早就应当想到的,这些人早就结为一党,他们肯定会站在张超那边的。”

    ·······

    “张超的家眷还没有找到吗?”

    王承恩一头汗水,低声道,“还未查到,我们估计张超的家眷根本没有走远,甚至还在汉京城内。只是隐匿的太深,一时无法找到。”

    “废物!”李世民大骂,最近皇帝的脾气已经越来越坏。

    “李记钱庄上千家钱庄金库里价格数亿贯的金银和铜离奇消失,至今没有查到下落。而张超的妻妾儿女,数十口大活人,就在京城在禁军眼皮底子下消失,也到现在都没有查到半点踪迹,王承恩,你们的六扇们有什么用?”

    “张超暗中谋划多年,甚至在南洋都有了那么多的兵马,你们也一样没有半点消息。王承恩,你让朕很失望。”

    “臣万死!”王承恩伏在地上,不敢起身。

    “给你十天时间,若是再查不出半点消息来,你自裁以谢恩吧!”

    “臣领旨!”

    ·······

    洞庭湖南,湘江边上。

    潭州,长沙。

    城外是连绵的营地,一路路兵马正陆续赶来。

    从汉京出发时,李绩带了三万禁军,其余七万兵马,则从湖北湖南江西淮南汉中等各道抽调。

    洞庭湖水师也被抽调过来。

    十万大军南征,需要的粮草器械也多,为此李绩又从各道征召民夫转运粮草器械,征召商船民船,征召的民夫也多达十万人。

    皇帝一天一道旨意催促他进军。

    可兵马到现在也还只集结了六万余,还有三万多人没赶来。

    征召的民夫,也只到了三分之一,军中需要的粮草等,也大都还在路上。

    “大帅,不能再等了。”

    监军李大恩催促着道,他是皇帝派来的观军容使,名叫李大恩,也是皇帝身边的老人。不同于一般宦官,这位以前也是跟着李世民打过仗的。

    但现在皇帝的旨意在那,李绩再不出兵,他也难办了。

    “兵马未齐,粮草未足,民夫也都还没到。”李绩沉声道。

    “可陛下定的出兵日期已经过了,再等,陛下震怒,你我可都吃不消的。你看这都四月中了,再拖可就五月了。到时不但天热起来,可能这湘江水涨,也难以行军运粮啊。趁着现在天气还凉快,湘江水缓,正宜进军啊。”

    李绩很想再等等。

    可现在了没法坚持下去了。

    “也罢,明日发兵吧,还在路上的兵马,就做为后军,让他们加紧赶来。”

    ·······

    桂州。

    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就在桂州北,越城岭为分水岭,北面就是湖南道,南面是广西道。

    桂州临源城,湘江就是发源于此,秦军当年兵分五路,其中一路由此过越城岭南征桂林。为了转运军需,特在临源南开挖了一段运渠叫灵渠。这段灵渠北起临源,南至秦城。

    在秦城,接上了越城岭南麓发源的桂江。

    临源城,张仲坚站在依然在加固的城头上,看着下面热火朝天的修工事场面,很满意。

    临源扼守湘桂道,是桂州的屏障。

    要攻桂州,就得先攻下临源。而临源虽不大,却位置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看着城头上架起的一门门火炮,看着城外那一条条的壕沟和短土墙,张仲坚自信,就算是兵神李绩率十万大军来攻,他也能够顶的住。

    他可是有五万人马,又凭险而守,李绩讨不到好去。

    城下,桂州的百姓很卖力的在挖壕沟垒土墙,大家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都知道如今中原的水深火热。

    “大家再加把劲,壕沟再挖深点,墙再垒高点,北军到时就攻不进来了,咱们的日子就能保住了!”

    一名桂州议员,正带着人给民夫们发放慰问品,什么肉干饭团。一边发放东西,一边在工地上大声的宣传。手机用户请浏览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1245章 天下英雄谁敌手

    广州。

    枢密院。

    “不好!”

    “李绩居然不是走湘桂道,他的目标不是桂州。”

    “参谋处刚送来的情报,李绩在湘江中游,转入支流潇江,他这是冲着贺州来的。”

    “贺州?湘桂道才是最佳线路吧。越城岭地势低,也开阔,而且那里还有灵渠,可以让军需物资转运更加方便。若能攻下桂州,就能从岭西一路顺桂江、左江东下广州啊。”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李绩也是与首相并称神的名帅,我们都知道湘桂道是最好的进攻线路,他岂会不知道?正因湘桂道是进攻首选,所以李绩肯定知道我们定然在这里防备森严,因此他肯定不会来硬碰硬,选潇贺道,也就理所当然了。”

    “我们要不要立即调整部署?咱们在桂州部署了五万大军。可在贺州只部署了三万人!”

    枢密院里,一群将校吵翻了天。

    没有人怀疑参谋处的情报,这个参谋处很神秘,隶属于枢密院,但却又很独立。其实这个参谋处,是张超以暗影的人设立的,参谋处只是暗影如今的一张皮而已。

    参谋处成立以来,提供的各种情报,从没有失误过。

    “先禀报内阁和首相吧。”枢密使张仲坚如今不在广州,正坐镇桂州呢。

    ·······

    内阁。

    张超接到枢密院的禀报之后,并不意外。暗影把情报送给枢密院前,就已经先抄送了一份给张超,甚至张超手里的还要更加的详尽。

    “我们要不要调整部署?”次相马周问。

    李超笑笑。

    “其实李绩走潇贺道,这也是在我们此前的预料之中的。我们此前已经做好了各种预案,不论李绩走哪一路,我们都不怕。不过眼下既然已经洞察了李绩的进攻方向,那我们也还可以做些微调。”

    “这样,我提议张枢密使抽调两万桂州守军,赶往贺州增援。贺州方面,由张枢密主持战局,崔琰将军则为副将。”

    内阁会议结束,李超去见承乾。

    “能挡住李绩吗?是否需要孤亲自往贺州鼓舞士气?”承乾问。

    这一战,事关重大。若能赢,自然鼓舞士气,但若输了,朝廷大军可就撕开口子,杀进岭南来了。

    “朝廷诸帅之中,李靖用兵喜欢行险,经常以精锐奇袭。而李绩用兵,比较稳,擅长大兵团作战。李绩为帅,本来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奈何皇帝不断干涉。李绩在潭州还只集结了半数兵马,粮草等都还没筹集,皇帝却已经不断催促他进军了。”

    “李绩如此行军,岂能赢?”

    “殿下请放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张仲坚将军可还是李靖的结拜大哥,其用兵方面,也是相当老辣的。”

    “殿下,关于议会推选之事,不知殿下还有什么指示?”

    承乾摇头。

    “首相与次相所提交的议会章程,孤看过后觉得很合理也很合情。如今我们南边形势一片大好,安定团结,这是非常难得的。是我们监国朝廷充分的考虑照顾到了各阶层的利益,才有的大好团结局面。这个必须得维持下去,老师的这个议会制度非常好,孤没有意见。”

    “中央民议会的议员数量,我认为应当稍微减少一些。原来朝廷民议会中央议员一千八。孤觉得太多了些,孤以为可以每县选两名民议员出来。”

    如今大道有二十余道,二百州,一千县。如果一县两议员,那就得有两千人了,比一千八还多。但现在监国朝廷实际上才控制了福建和四广,总共才百余县。因此一县两议员,最后能选出三百左右的议员。

    这个数量不算多,也不算少。

    “臣觉得很不错,不过一些重要的州府,可以适当增加几个名额。”

    毕竟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