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96章

唐朝好地主-第796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粮食产量、铜产量、钢铁产量,这是硬指标,必须得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强盛。此外,还有不少软指标,比如说识字率。”

    唐朝的识字率是多少?这没有详细的数据,但根据上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差不多得出结果,唐初的识字率大概在百分之三左右。

    贵族、官僚、地主、部份商人,是识字阶层,甚至贵族官僚地主商人们的女眷,也大多数是不识字的。文盲的数量多的吓人,大唐现在人口总数有五千余万,按这个算,识字的人约有一百五十万。

    李超觉得很少,但其实这个识字人口数量,已经让李世民多次沾沾自喜,觉得大唐的文教非常有成绩了。

    识字率对国家有影响吗,非常有影响。

    文盲就是睁眼瞎,字都不认识,也往往就愚昧不开化,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人,往往封闭在家乡,根本不出远门,更接受不到外面的事物和信息。

    百姓都是愚昧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强盛呢。

    就跟魏晋南北朝时代,那些贵族、士族阶层都成了大奴隶主一样,他们都不需要去做别的,弄大量的隐户逃户给自己佃田就好了。国家到处是这些权贵地主阶级,连税赋都不交,百姓都跟朝廷没关系了,国家的丁口远远没有那些豪强们占有的人口多,这国家怎么可能强盛。

    历朝君王们最有抱负的一个理想,其实也不过是让天下百姓都成为自耕农,都成为朝廷的丁口。但这种想法根本不现实,全国的人都在家种地,哪怕有这么多地可分,也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全国都普遍是穷人。

    光靠种几亩地怎么可能过好日子,光种地,粮食丰收了也不过是谷贱伤农。

    发展工商,才可能国富民强,一来朝廷能增加税收。二来,工商发展必然带来技术的进步,到时军队装备等也更厉害。再有,工商发展也会让商品更种丰富,让百姓生活更便捷好过。

    李超看他们都一头雾水的样子,也不指望他们马上就能明白这些。但是自己拿下封地以后,肯定会按照这种方法来经营的。

    当然,他相信今天程咬金他们听了自己的话后,以后经营自己的领地时,也肯定不会再一味的只是种地养殖了。

    有的时候,新的理念并不需要强制灌输给别人,慢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好。当程咬金发现自己搞贸易,做加工业更赚钱的时候,他还会非要去种地养羊吗?

    当然不会,程咬金也是个很聪明的人,李超相信他知道怎么选择的。

    早晚有一天,贵族们都会变成资本家。


第1077章 太子

    越王府。 。

    承乾满脸笑容的上门,一进门他就把一个箱子给李超。

    “这是什么?”

    “是陛下给太师还的钱。”

    打开箱子,里面全是一叠叠的金券。金券十分崭新,还散发着油墨香味。

    “太师,一共八百万,后面还有好多箱。先前向太师借的钱,再加上陛下特别赏赐的,都在这。”

    全是大额的金券,一张一百文,一叠百张十贯,一箱子是一千叠共一万贯。八百万贯,整整装了八百个箱子。

    这还是纸钞,若是换成铜钱,得堆满李家的院子。

    李世民确实大方,不但把先前欠的几百万都给还了,甚至还又赏了大笔钱。不过看着这些纸钞,尤其都是新钞,李超却不由的微微皱了眉毛。

    皇帝不会是直接开动印钞机给自己印了八百万贯吧?

    “朝廷现在有这么多钱吗?”李超问。

    承乾笑了,“父皇说太师见到这些钱,肯定会担心是胡乱加印的。陛下让太师不用担心,这些钱都是能够随时在银行兑现的。朝廷用钱的地方虽多,但现在却不缺钱。”

    他这么一说,李超倒是马上想起来,朝廷现在确实有钱。上次动乱,朝廷损失很大,调动那么多军队,开支也大,事后赏赐又多。但皇帝事后雷霆清洗,趁机清洗了无数勋戚官僚士族大地主大商人,是真的一洗到底,杀人流放抄家。

    抄没的财产,相当的惊人,那些财产处置后相当于朝廷十年以上的年财政收入。正是有了这笔钱,皇帝才能这么豪气的给李超还钱。

    “不过上次抄没的财产中,大部份都是田产、商铺、宅第、工坊这些啊,现金也不多的。”李超道。

    “但也不少的,而且商铺、宅第、田产、工坊这些也都在陆续发卖之中。”

    “那我就收下这些钱了。”

    李超打定主意,回头就让管家拿这八百万金券,却收购朝廷发卖的罪犯家产,商铺、宅第、庄园、地坊,奴隶,有什么买什么,反正这纸钞李超是不太相信的。

    实在是数量太多了,八百万贯啊。

    要说起来,大唐现在的纸钞流通的很繁荣。

    李超开的好头,尤其是严格的控制纸钞的发行量,并保证了李记宝钞的信用后,百姓纷纷接受宝钞,毕竟宝钞使用是那么的方便。

    李记宝钞防伪性能高,而且许用便捷,这就好比后世的手机支付一样,太方便了,谁都愿意用。

    朝廷设立银行,也开始做存贷业务,并发行了纸钞金券之后,一开始远不如李记的宝钞。但毕竟也是纸钞,又是朝廷所发,在纸钞已被大家接受的情况下,金券的推广很快。

    尤其朝廷推行金券比李记更方便,他们印刷了金券之后,直接给官吏们发放俸禄,给将士们发放薪水,甚至官府、宫廷采购的时候,也用金券。虽然发放俸禄、薪水和采购的时候,只是部份用金券替代,但也是相当量大。

    好在李世民还是比较听取李超建议的,没搞只出不进。

    如今新的两税法推行,夏税征钱,百姓既可以交钱,也可以交钞。官府不拒绝以钞纳税,而且没有折扣这些。正因此,百姓们现在对钞很喜欢,买卖交易方便,而且纳税也方便。

    如今中央银行委托李记的印钞厂印刷金券,然后发放俸禄薪水、政府采购用出去,金券在市场流通,最后又以税收的形式收上来。

    这是一个很健康的模式。

    不过李超一直比较担心的是皇帝和朝廷的节操,万一皇帝缺钱,他会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去超发纸币?李超觉得这个很难,也许李世民眼光较远些,不会乱来,但以后的事情谁说的定。

    他们可不比李记,李记不敢乱来,有朝廷监管着,可谁来监管朝廷。

    好在这次朝廷大清洗,发了一笔横财,李世民现在府库充盈,倒暂时不用担心这些了。

    但李超依然不打算留着这些金券,金券本身又不值分文,因此还是购买朝廷的那些实物财产比较划算,哪怕买些矿山,也不怕砸手里。

    承乾却对金券赞叹不已。

    “金券真是好东西,如今朝廷印发金券,铜钱金银存于左藏库中,平时发俸禄薪水也方便的多了,地方上的夏税,直接押钞入京,也大大节省运输上的麻烦。”

    李超笑着点头。

    大唐以前因为缺铜,导致钱荒,一直只能是钱帛兼行,甚至布匹、粮食也充当着实物货币,这对于商品经济来说,当然是极大的阻碍。而如今推行的纸钞,虽然还不是直接的信用货币,但起码在慢慢的改变着钱荒的问题。

    毕竟大唐的实体经济问题还是很高的,以前只不过是缺少足够的货币量来匹配这个经济总量,于是才出现各种钱荒导致的问题。

    钱钞发俸禄薪水、官府采购,同时朝廷征税税赋收钞,这对整个经济来说,都是巨大的提升。

    尤其是百姓纳税用钞,这一条,更是巨大的进步。以前百姓缴纳实物,是非常麻烦的。因为各地的百姓,种植的东西不同,有种粟有种麦有种稻,这就得有不同的征收标准。再一个,各种粮食征收时,也麻烦,百姓得把自家的粮运去官府缴纳,而官府在征粮的时候,不免又会凭白增加许多火耗,最终又增加了百姓负担。

    而现在不同了,百姓直接拿着钞到官府交税就好了,税率明白的公示,粮钞转换也都早公示了,按着那公示的数目交就好,不用再担心衙役以干湿啊斗量的时候多少等问题多收粮食。

    过去,过方上的衙役是没有朝廷的俸禄的,甚至地方官员都没有直接的俸禄可拿,官员们靠职田、公廨田来做俸禄和办公经费,至于吏员衙役,吏员们靠的是公廨田的钱,以及地方上的一些加派、征税火耗。至于衙役,则大多是一种役,他们是服役的,更没钱。

    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才导致了地方上的**,因为他们也要生存,朝廷不管,他们手里又有权,当然就自己动手拿了。

    而现在,朝廷已经把吏员正式纳入了公务员的体系,他们有了薪水。其薪水,由地方官府支付。地方官员俸禄,由朝廷财政直接发给。

    如今朝廷征税,地方税收不再全部押解入京,再由中央调拔地方,而是实行三分之一留州,三分之一缴道,三分之一上供中央的新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的是地方上也有财权,保证地方上能供养官吏,保证地方上不再摊派加收各种费用,减轻百姓负担。

    当然,有些税种,则是完全上缴朝廷的,比如关税、各种专卖税。地方上能分到的税,主要还是两税的地税和户税,以及一些工商税收。

    这一套其实有模仿后世国税地税分家之意,也正是李超最先提出来的。

    “朝廷下一步就是彻底不再征收实物税了。”

    李超说道,现在朝廷是夏税征钱,秋税征物。但征收实物还是比较麻烦的,一来耗费的人力大,二来容易出现扰民以及贪腐的问题。

    “朝廷不征实物,那如何保证糟粮呢?”

    大唐吃官家饭的人还是很多的,这部分人朝廷是要发口粮的,包括官、吏、军队士兵以及宫廷人员等,数量还很庞大,哪怕大唐的府兵不需要朝廷发粮饷,但现在禁军常备军已经达到了八万人马。

    光这八万常备军就不少了,何况边疆上现在也常驻军队,是由府兵和禁军轮流戍守,这些守边的士兵也是得由朝廷提供粮饷的。而一旦打仗,需要的粮食更多。

    甚至官吏们除了发粮,还得发丝绸布匹绵等实物。

    过去,这些都是朝廷从地方征收的实物中拿出来的。现在李超说朝廷以后要全面取消征收实物,那这些怎么来。

    “市场经济嘛。”李超笑道,“朝廷征税纳钱,收了钱就可以直接采购。需要什么就买什么,需要粮食就采购粮食,向粮商们发出通知,让他们来竞标。开价最低的商人得标,再由他们自己把粮食运到朝廷指定地点,这不挺好吗?”

    “可,可粮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太子想反驳,又找不到什么好理由。

    李超笑着道,“粮食确实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因此我们要加强监管,比如制订好粮食保护价格,不让粮商们联手打压粮价,伤害农民。同时,朝廷也可以制订一个最高价,防止粮商哄抬物价,以伤害城镇中购买的百姓。”

    “当然,粮食这么重要的物资,朝廷的常平仓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每年以平价购入粮食储备起来。朝廷应当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一些交通要地,设立大型粮食仓库,以储备粮食,并制订一整套储备粮战争、灾荒之时的调拔、发放流程,这样,各地平时存储粮食,一旦战争或灾荒出现,地方仓库不须要再层层上报审核,就能直接照预定流程调拔、发放粮食。”

    隋末之时,朝廷各地的粮仓里储存了许多粮食,可却就是不放粮,结果饥民四起,甚至有些仓库的粮食到了大唐贞观之时都还有陈粮。

    这就是粮食制度的不合理。

    隋朝每年征粮,征收的粮食一部份运往京城,剩下的也都集中在了运河两岸的几座大型粮仓中。这种做法,并不算好。

    朝廷手里确实有粮了,可地方上却空虚,百姓手里没粮,地方州县也没粮,百姓的义仓也根本没多久粮。结果就是一旦发现灾害,地方粮食不足,而那些大仓又得层层上报朝廷,最终错过最佳救灾时机。

    李超希望朝廷能够有一套全新的粮食征收和储备机制。


第1078章 大前门

    汉京。

    前门大街。

    汉京的百姓如今把汉京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称为前门,正阳门楼,称为前门楼子。在当初汉京的规划之初,内城南门,就被规划为商业中心。

    正阳门为内城正南门,有城楼、箭楼、瓮城一体,五洞五券,十分高大雄伟。

    正阳门前面的街道,也被称为前门大街,街道两侧是绸缎布匹、珠宝首饰、鞋帽、纸墨书店、酒楼饭店、药铺医馆等一条街。还有各行会商人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