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557章

唐朝好地主-第557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坚在北边也有两儿。

    再到隋末,始毕可汗把杨广都差点活捉,然后突厥再次抖起来,趁着隋乱,支持了无数反王,又是封皇帝又是封可汗,总之巴不得中原四分五裂,这样他在中原就有好多儿了。

    当年唐也是突厥的儿。

    但现在,唐翻身了,突厥又要喊唐爸爸了。

    李超就是那句话,若大唐有足够的实力,那就没必要收颉利这条死狗做傀儡,直接北上一个个灭了去就是。

    不过如今不是没这实力嘛,那还是多用点手段好了。

    接纳颉利请降归附的要求,然后趁机出兵去保护颉利,把漠南的汗庭占了,出面调和下突厥内战。

    当然不是真调和。

    反正就是告诉突利和郁射设,颉利以后就是大唐的走狗了,你们打狗要看主人,不要打它。当然,你们自己若是想继续打,那你们两个打好了。谁打赢了,大唐册封谁做个小可汗,封个大唐郡王什么的。

    李世民听了有点不甘心。

    多好的机会啊,突厥狼崽子死一个他就高兴一点,颉利要死了,他肯定要庆祝的。现在却还要去保护颉利,想想就不痛快。

    但李超说的也有道理,现在大唐没那个实力去把漠北的颉利、突利、郁射设全灭了。而如果任由他们自己打到底,结果可能就是突厥出一个新狼王。

    新的狼王,就会整合突厥各部,很快突厥人又能凶猛起来。

    “诸卿,文远所言,你们以为如何?”

    李靖觉得这样做,不如直接用兵的好。

    “陛下,只要给臣五万兵马,臣敢保证,先灭颉利,再平突利、郁射设,横扫漠南!”

    李世民有点犹豫,李靖用兵确实很强,五万兵马,河东河北就能调齐。

    他问李超,“文远,你觉得如何?”

    “卫公用兵本事,我不怀疑。但眼下,朝廷要支持五万兵马深入草原做战,这后勤米饷也不容易的。”

    李靖道,“可以以战养战。”

    “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没有必要非要去打。咱们现在也不容易,大动干戈的,还是得尽量避免。”李超道。

    李靖瞪着李超,似乎在指责李超说话不算话。昨天在李家喝茶的时候,李超还答应的好好的,说支持用兵呢。结果今天,就马上变了。

    “陛下,可以立即派使者去北上,向颉利宣告朝廷决议,接受颉利的归降。同时,可派上将率兵北上,进驻颉利的地盘,并派兵护送颉利来襄阳。”

    李靖李绩,一起请求领兵北上。

    连长孙无忌都插一脚,也请求带兵北上。

    考虑许久,李世民也觉得,如果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轻松占据颉利的漠南地盘,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若是颉利能来襄阳,那么大唐就还能利用他这个突厥大可汗,借用下他的名头声望。

    “拟旨,着汉阳郡公苏瑰、太常卿郑元璹、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为使者,前往漠南向颉利、突利、郁射设宣旨。”

    “以李靖为漠南道行军大总管,率兵三万屯驻定襄!”

    长孙无忌在朔方呆了大半年,没什么建树,倒挺想出率军出击,管他打颉利还是打郁射设,有机会立点军功就好啊。他跑到朔方去吹北风,不就是为了能够如李超一样的立些军功吗。

    很多人觉对李超年纪轻轻当宰相,没什么异议。可他当宰相,就认为他是沾了皇后妹妹的光,认为他并不足以坐在那个位置上。

    长孙无忌很不服气,自己缺的不就是点军功吗。大唐很重军功,可他以前也一直跟随着皇帝打天下啊。只是没有过自己独当一面,统领一方的经历而已。

    去了朔方,结果却一直得不到统兵出征的机会,他有意北上用兵,奈何朝廷不许。

    议事结束。

    李世民留下李超和长孙无忌还有李靖、李绩四人。

    “一起吃点饭。”

    饭菜挺简单,如今连政事堂的堂饭都简单了许多,从十二个菜,变成了四菜一汤,两荤两素,没有酒。

    分席制,每个菜的份量都不多。

    李超吃起来倒不客气,李靖李绩两个则要拘束的多。两位边帅,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都只是同情秦王,却并没有响应支持秦王。在玄武门政变成功之后,两人的地位都有点尴尬。

    好在李超大力保举,李世民也念他们过去也还算中立,大胆的启用了两人。两人现在也以实打实的功绩,向李世民证明了自己。

    李世民夹着一块麻婆豆腐,夹到嘴边又停下,“文远,你确定颉利真会率部归附,并且来襄阳?”

    李超夹着一块香煎鲸鱼排,嚼的很有味道。

    “陛下,颉利没有其它选择,降或者死,我相信颉利会降的。”

    不得不说,突厥人在这方面,其实很没节操的。或者说,他们本来就信奉强者为尊,也没有那么多节操。不管以前是敌人还是对手,如果兵败了,投降是很正常的事情。

    中原强盛的汉朝、隋朝之时,草原上的可汗啊酋长啊什么的,归附的不要太多。远的不说,就说隋朝时的突厥人,有几个没有向隋称臣归附的,好多可汗兵败兵就跑到长安来,给皇帝当个陪伴。

    不过李超觉得以前隋朝的策略,也还是有些地方不足。

    比如说对这些归附的突厥人太好了,给他们地盘,给他们草场,粮食,甚至帮他们打仗,哪有这样的。

    归附可以,朝廷也可以接纳,但不能把他们迁进来,还划地盘给他们。相反,朝廷接纳他们,得加强控制,要真正把他们置于朝廷的控制之下。

    颉利和一些部落酋长们得来襄阳,他们的地盘,大唐要派兵马驻扎。

    以后大唐甚至要在那里修建军事堡垒,驻兵、屯田,甚至将来还要迁移人口过去。对于那些归附的突厥牧民,也要渐渐的加强管控。比如满清对蒙古人的策略就不错,加强通婚,赐封爵位,划分封地牧场,把他们固定起来,加大通商贸易,最好是把这些贵族头领们圈养起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享受汉人的奢侈生活,腐化他们,让他们卖卖牛羊皮毛,然后住进土屋石头房里面,渐渐成为圈养起来的堕落贵族们。

    而朝廷对牧民们以后也征税,他们也得服役。总之,对上层拉拢圈养,把下层的牧民转为朝廷的子民。

    只要能在草原上站住脚,修建堡垒链,把草原分割锁住,不说控制漠北,起码阴山以南的漠南地区,是能控制的住的。用不了多少年,汉人移民大量过去,等汉人人口占据完全优势的时候,那地方也就不再复为胡人所有了。

    这就是汉人的终极优势,人海战术,人口淹没他们,然后完全同化他们。

    晋代时,把内附的胡人内迁,结果管理不严,形成了国中之国,最终导致了五胡之乱,悲惨的结果。

    隋朝把内附的突厥人南迁,结果也造成了突厥在漠南尾大不掉,占据河套、代北等地。这些都是教训,接受内附可以,但一定不能让他们有这种国中之国的待遇。

    要不然,就只会在中原心腹中形成一个大毒疮,最终危及自身。

    “如果颉利真的归附,并南来襄阳,那突利和郁射设如何对待?”李世民又问。

    “陛下可以赐封突利为东面可汗,郁射设为南面可汗。然后暗中挑拨两人,让他们相争。这样,我们就可以坐山观虎斗。”

    “那如果一方吞并一方,岂不是让一家独大?”

    “这个不用担心,首先,颉利不死,那颉利就一直是大可汗。有颉利在,不管是突利还在郁射设,都没法做上大可汗的位置,而且颉利没死,我们还是能用他的名义,聚拢不少部落人口的,这就能避免突利或者郁射设吞并颉利部众实力大增。再者,颉利的地盘卡在突利和郁射设之间,他们两相争斗,只能在阴山北面沙海以南的地方争斗,不管争斗如何,都较难吞并对方,我们可以随时关注着他们,不时的调停一下,让他们打,但却又吞不了对方。不断的消耗他们的实力,这样我们就能保证北方边境安全,等于时机成熟之时,再出兵,可以一举把他们击败,收复漠南。”

    “统叶护东进,其实力雄厚,他会不会趁机一统漠北?”

    “漠北还有突厥人,有铁勒人,统叶护也不是那么好统一漠北的。陛下可心给夷男册封为薛延陀大汗,再在漠北册封一个突厥设为北面可汗,这样一来,让漠北形势更加复杂。”

    “嗯,那就先这样决定。不能挥兵北伐,朕始终心有遗憾。看来还得再多等几年了,待过几年,朝廷休养生息,实力强盛之时,朕定要御驾亲征,横扫草原!”李世民道。


第722章 天王

    “李相国且留步!”

    李超刚出殿门,结果李靖就在后面喊道。停下脚步,李超转头望向李靖,暗道李靖莫非还在埋怨刚才他没支持他出兵打突厥一事?

    “李相,一会赏光,去寒舍坐会如何?”李靖笑眯眯的道。

    李超暗自思量,李靖这人向来低调,回朝之后也向来少走动,不太与勋戚大臣们往来,天天呆在家里陪着红拂女。是个很懂低调,很避讳的人。昨天刚到李家做客,今天又邀他去做客,这是什么意思。

    莫非李靖也想跟灞上李家联姻?

    李靖家族是长安三原的,因此李靖也惯称三原李靖。三原李家,也算是名门。据说是汉代大将李广的后人,是李陵那一支。说来,跟李世民家族其实是同一个祖宗。只不过隔的有些久远了,早出了五服,算不得宗室。

    李世民家族是西魏八柱国家之一,李靖家族在西魏也是将门。到李靖这一代,其家族永康郡公爵位,传给了长子李端李药王,李靖是家中次子,还有弟弟客师,以及几个庶出弟弟。母亲韩氏,是大隋名将韩擒虎的妹妹。

    入唐,因李靖平东南之功,朝廷封李靖永康郡公,后来又加封为卫国公。永康郡公还是封给了他的长兄,他的弟弟李客师则封丹阳郡公。

    说起来,李家也算是关陇军功贵族的一员,家族还算兴旺。李超知道,李靖有两个儿子,李德誉、李德奖。不过李靖今年都五十多岁了,两个儿子年纪也挺大。

    老大在将作监任职,官不大,并没有如多数将门子弟一样子承父业带兵打仗,次子德奖,挂了一个亲卫军官的职,实际上也就是在京城瞎混。

    李家现在第三代也都长起来了,李靖的孙子李伯瑶、李业诩、李业嗣,还有李客师的孙子李令问,都算是第三代中比较出色的。李靖的庶长孙李伯瑶,都已经结婚生子,李靖曾孙都有了。

    莫非李靖打算为自己的曾孙,向灞上李家求娶李超的二女儿明月?

    这不是李靖的风格啊。

    李靖这人关陇贵族出身,中年蹉跎,到了晚年才算是大器晚成。因为早年告过李渊谋反,又在玄武门之变里没有支持李世民,因此哪怕如今凭带兵的本事也在朝中赢得一席之地,可平时小心谨慎,很少与勋戚大臣们往来,生怕引起猜忌。

    “卫公相邀,不胜荣幸。”李超笑呵呵的说道。若李靖真有联姻之意,李超倒是很愿意的,估计李靖的性格是不会了。

    两人同行。

    “拙荆今日亲自下厨设宴,让我邀请李相到舍下,好好感谢下李相。”

    “感谢我做什么啊?”

    “我们夫妇替义兄感谢李相。”

    李超笑笑,“其实我一直非常感激越南侯,若非遇上他,太子的腿都治不好,若太子腿治不好,那我罪可大了。”

    出了宫,两人骑着马,带着自己的卫士们往襄阳而去。

    李靖也没住在鱼梁洲上,他喜清静,觉得衙城里都是官宅,左右都是官员勋戚,住的不安静,便在襄阳城里买了一座宅子,宅子也挺大的,就是较幽静的地段。三原李家在那里买了相连的几座宅子,李靖几兄弟,一家一座,都相邻而居。

    李靖也小六十的人了,虽然没有张仲坚那么显年轻,但骑在马上,还是看的出身手矫健,十分硬朗的。

    一路闲聊,李靖倒是个很善谈的人,路上主动的跟李超谈论兵法,倒没谈论其它。说起兵法,李靖是滔滔不绝。

    “李相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我时常拜读,非常喜欢。这本书内容丰富,尤其是有许多战役详细数据,完整的还原模拟了战役,对于战役,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那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兵法谋略之书,还是一本朝政军事,甚至包括了后勤动员等各方面的一本大作,读了之后受益良多,得此启发,我也打算写一本兵书,到时还请李相斧正。”

    论年纪,李靖都是李超爷爷辈的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