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512章

唐朝好地主-第512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对你们两个也很失望,朕把御史台交给你们二人,可你们怎么管理御史台的,就是让他们攻击朕的宰相吗?”

    杜淹和孙伏伽把头垂的很低。

    对于这次御史们弹劾李超,其实杜淹和孙伏伽在御史台有过争论。孙伏伽觉得应当拦截,而杜淹觉得李超在山南做的事情有些过了,让言官们弹一弹,也能让皇帝知道。

    杜淹是御史台长官,有他的支持,最终弹劾的奏章就如雪片一样。

    只是皇帝现在对李超的信任,是远超过杜淹预料的。

    做为皇帝,当然不会无条件的信任大臣,尤其是李超这样级别的大臣。但对李世民来说,他当皇帝还不过半年多点,李超对于他的帮助,对于他的忠诚,这些都还让李世民深信不疑的。

    最关键的是,眼下的局势,李世民迫切的需要的是李超这样肯干实事,能办实事的人。这个时候,也不是考虑其它事情的时候,现在若是斥责李超,哪怕是最轻的口吻询问,都会让风向大变。

    说不定李超最后就得被迫回京。

    山南现在离不开李超,李世民把萧瑀和陈叔达派去了河南和河北,这个时候都已经是用尽办法了,哪可能把李超调回。

    至于李超在山南东做的一切,李世民都知道。

    李超在山南和买粮食干的很漂亮,一个山南东道十六州,短短时间内就凑起了五百多万石的粮食。现在又弄出了这个粮本粮票,配合救灾饼,李世民觉得办法不错。

    李超的办法,确实有点强硬。

    和买是用强,统一粮价是用强,凭粮本粮票购粮也是用强,这些确实大大侵犯了那些地方豪强们的利益。

    若是平时,李世民也不能坐视这种事情发生。地方豪强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皇帝也不敢把他们都得罪了。

    可现在是什么时候?

    得罪豪强,损害他们利益,确实会有后患。可如果不这样做,到时中原数以百万的百姓成了饥民,饥民流动起来,成为流民,那可就更加的可怕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

    李世民也只能在这其中,做出无奈的选择。

    他都在考虑,是不是要在关中、河南、河北等地也推行李超的这些强硬政策了。

    统一粮价、粮食计划定量配给、将粮食加工成救灾饼,以增加粮食的数量

    都是狠招,这些招数一出,必然大损朝廷的威望,可李世民也没多少选择。

    两害相权取其轻!

    越是灾荒之年,如果朝廷不出一些强力手段,越难控制局势。粮价会涨的越发的离谱,富人们越发的会囤积粮食。

    就跟李超所说的一样,一边是无粮的饥民,易子而食。一边是家中粮仓满满的富人地主们,却一粒粮都不给拿出来。

    饥荒过后,饿死数以百万计的百姓,那些宝贵的粮食,却可能在富人仓中发霉腐烂。

    让杜淹和孙伏伽退下后,李世民看着李超在山南做的那些事情,陷入沉思之中。

    关中要不要也学李超的办法,接管粮商们的粮食?要不要也来个统一粮价,要不要实行粮本粮票制度?

    李世民还有些犹豫。

    关中不比山南。

    山南地方,那都是地方豪强。但是关中京畿,那些有粮的人,一般都是勋戚权贵们,这些人算是朝廷的根本了。

    如果实行李超的那些办法,那可就一棒子把这些人全给得罪了。

    可如果不用强,指望这些人能一心为朝廷着想,主动的帮朝廷度过这难关,也是太年轻。

    想了半天,李世民都没有想出个什么好的办法,难以下定决心。

    吃饭的时候,李世民把这难题问长孙皇后。

    “观音婢,你觉得朕该如何做?”

    “陛下,此等军国大事不该由臣妾一个妇人插嘴。”

    “你说说你的看法,朕实在头痛,难以决定。”

    长孙皇后走到李世民的身后,为他揉捏着脑袋,轻声道,“那臣妾就说几句吧,这事情,影响太大,陛下不如让李相、萧相和陈相在地方实行,但不是公开下诏,至于关中京畿,还是暂且不要实行如此激进之策。若是中原之地能够缓解灾情,也不差关中这一地。若中原解决不了,有关中也不够。”

    李世民听了若有所思,皇后的意思是让他留点余地,这样也能有个进退余地。

    “陛下,臣妾倒是觉得,李相国在山南的捕蝗之策挺不错的。灭蝗改为捕蝗,想彻底灭绝蝗虫太难,随便漏掉一块地方,可能来年都会有数以亿万的蝗虫,但趁着现在还有时间,尽量的捕蝗,然后把这蝗虫加上粮食等做成救灾饼,这却是实实在在的。”

    “臣妾听说一石粮配上蝗虫等其它,可制成五石救灾粮,这可是等于凭空增加了四倍之粮啊。若是能调一千万石粮加工救灾粮,那一千万石粮就变成了五千万石救灾粮,这到时得救活多少饥民啊!”

    “陛下不如公开救灾粮之配方,让天下粮商、百姓自制救灾粮,不管谁制救灾粮,每加工一石,就能增加数倍之粮!”

    李世民听了,一拍大腿。

    “皇后所言正是,太对了!”

    只要粮食增多了,管是由那些粮商们来出售,还是由朝廷出售,粮食多了,能活命的百姓也就多了,至于其它的,都是次要的!


第650章 反了

    整个山南东道,都没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够像蝗虫一样在山南东道火爆。

    全民捕蝗!

    河边、田间、地头。

    白天,到处都是在挖沟的人,就跟地道战一样,沟渠遍布,幸好这些沟不需要挖的很深,还有无数的人在砍柴,不管什么样的杂木茅草都在砍。砍下来的柴草,被拉到田间地头河滩边上,隔一段距离堆上一大堆。

    等到夜幕一降,大家把一堆堆柴草点燃。

    当蝗虫扑火而来,早已经等待好的百姓,就会纷纷张网以待,大网小网各种网,甚至直接拿着柳筐扣的。

    蝗虫网下来,直接装入布袋之中,装入筐中盖住,扔进水里溺水。蝗虫太厉害,如果不溺死他们,他们连袋子都能咬破。

    一个晚上下来,火堆里不停加柴,能烧掉一大堆的柴,可捕获的蝗虫更加的惊人。虽然今秋的蝗虫还没有达到那种大蝗灾时铺天盖地的震撼样子,但也不少了。

    一晚上,一个火堆边就能捕上数百上千袋蝗虫。

    到了早上,天亮,蝗虫不再扑火。

    大家熄灭火堆,开始把一袋袋一筐筐的蝗虫装车,然后拉去碾坊。

    各州县乡,最近都兴建了许多大碾坊,一座座大碾,需要由骡马拉着,有的直接建在河边,利用水力带动。

    把一袋袋的蝗虫直接扔入碾槽,碾磨成糊,再拿去蒸,蒸完再晒。

    那看着恶心的糊糊,碾磨蒸晒之后,便成了蝗虫粉,然后再一车车的拉到各地的救灾饼坊去,配上各种粮食,还有麦皮谷糠以及树叶草根等,一起加工成救灾粮。

    捕捉到的蝗虫数量,让人震惊。

    仅襄州一地,短短几天时间,捕到的蝗虫就多达十多万石。整个山南东道十六州,捕到了一百多万石。

    “相国,蝗虫捕捉太容易了,比起捕鱼捕猎可简单的多,一个晚上,能捕到无数的蝗虫,每个火堆边的沟坎里,都是满满的,拿袋子拿框装都装不过来啊,那景象,吓人。”

    “那是好事,蝗虫吃庄稼,我们就吃蝗虫,看看谁更厉害!”李超听说捕蝗结果惊人,也露出些微笑。

    这也算是初战告捷了。

    蝗虫是虫子,但不是毒虫,是能吃的。虽然翅膀啊脚啊,都硬邦邦的难吃,肚里的东西不去除也不好吃,但这个时候,哪管的了这些。这就好比荒岛求生一样,考虑的不是味道不是外形,考虑的只是单纯的蛋白质啊,热量这些。

    “以前的人若是懂这些,饥荒之时也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一群吏员感慨着道。

    “这就是官府的作用,组织的力量。没有人规划统筹,没有人指挥组织,人虽多,可也体现不出力量。而只是一群散沙,而如果组织得当,一盘散沙,也能凝聚成铁。天灾饥荒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还是没有管理,失去秩序之后,混乱才是最可怕的。”

    组织的力量有多可怕?

    反正现在整个山南东道十六州,都在为了吃而奋斗。一切能吃的东西都在被捕捉采摘,原来加工储存。山里的野兽,天上的飞禽,水里的鱼,树上的果子,地上的野菜,田里的蔬菜,连那些能吃的树叶、树皮、树根都不放过。

    全都给弄下来,然后加工。

    李超一道命令,现在整个山南东道十六个州,所有的粮店基本上都被官府统一了。各个粮店里,就算拿着粮本粮票过来,也只能按九比一领粮,九分救灾粮一分纯粮食。

    酒楼饭店餐馆,几乎都关门了。

    这感觉,就好像到了后世的非典时一样,不关门也不行,他们买不到粮食了。现在都凭粮本粮票买粮,官府不给这些餐饮行业们营业的定量,靠他们自己的那点口粮,怎么做生意?

    现在每地只剩下了极少的几座饭店,还都要取得特别营业证的,到这些店里吃饭,一样只能用粮票。这还是为了照顾那些出门在外的人,必须是外地人才能到饭店吃饭,还得要路引过所,你是个本地人,你有粮票都没资格下馆子。

    大量的黑户也浮出了水面。

    在这个走哪都得粮本粮票的时候,黑户就意味着你有钱也买不到粮食了,虽然也还有黑市。那些地主土豪们手里,还有不少的粮食,但官府是禁止黑粮市场的。一经发现,不但要没收,还要处罚,不罚钱,只罚粮。

    你敢卖一石,官府就敢罚你十石,罚到你再不敢偷卖为止。

    多少黑户都不是什么大户土豪,许多人只是佃户,灾荒一开始,地里绝收,家里的存粮接不上,而主家这个时候也不敢给他们粮,敢给,发现就要重罚。

    黑户们被迫冒头,到官府来登记,只有登记了才能买的到粮、领的到救济粮。

    对于这些黑户,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钱财的黑户,李超对他们的处理办法就是送去边疆。为他们准备一些蝗虫饼子,然后凑齐一批就送一批。

    送走一些,粮食缺口也就少了点。与其费心想办法从各地运粮到灾区,不如直接把人从灾区送到有粮的地方去。

    边疆虽然偏僻,但却不会缺粮,哪怕耕地开垦不足,还能放牧打猎呢,还能跟游牧部族交易呢。

    哪怕背口锅过去,都能跟牧民换回好几只羊。

    一切似乎进展的很顺利,可李超却没敢大意,他知道自己现在其实就是在薄冰上行走。

    有时候,担心什么就真的会来什么。

    当各地不断的上报捕蝗丰收的时候,一骑快马却飞奔进襄阳城。

    “房州急报!当地豪强孙氏反了,目前已经攻破了上庸县城,不少当地大户响应,如今叛军已聚集千余人!”

    反了。

    有人终于反了。

    这个消息,李超意外,又不惊讶。

    李超在山南的许多政策,都是从富户豪强们手里抢粮,可李超不抢又不行。在他的高压政策下,不少豪强还在忍受着,可终于还是有人忍不住了。

    第一处火头已经烧起了,李超要担心的不是房州上庸那千余反叛者,他要考虑的是,这星星之火,是不是会燎原!

    


第651章 屠城(月底最后一天求月票!)

    听说房州有人反了,连李承乾都跑了过来。他气喘吁吁的跑到院里,却发现李超正坐在梨树下睡午觉。

    “老师,听说房州反了。”

    李超眼睛也没有睁开,听脚步声他就辩出是太子。

    “房州没有反,只是房州上庸城的几个土豪反了。”

    “老师你已经知道了啊?”

    “此许小事,不足挂齿。”李超依然没睁眼,房州上庸城出现了叛乱,这算是件大事,尤其是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上,那可能就会是一点星火,把那些干柴点燃。但李超没有慌,没有乱。

    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慌。

    房州在襄州之西,均州之南。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上庸县,在房州的西部。

    房州是个很偏僻的地方,是山区。神农架,就是那附近。

    武当山把均州房州南北隔开,大把山把房州和夔州南北隔开,东面是神农架,西面也是连绵群山。

    房州向来为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险恶无比,正是所谓的穷水恶水之地,民风彪悍,甚至有些野蛮。而且房州有许多蛮人,也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