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374章

唐朝好地主-第374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地回头要重新规划一下,田间修几条纵横的车道,水渠也要重新规划修理。”

    张超站在田间,手指着那白茫茫的田地道。

    庄头们连忙点头,说着是是是。

    “大家放心,这地以前谁佃的,以后继续归他佃。”

    张超早看到了大家期望的眼神,知道庄户们在想着什么,当下也大声宣布。

    “想必大家也知道了,我张家原也有五百余亩地,也都是佃出去。佃我家的地,租都是亩收五斗粟一年。固定租子,不再加收其它名目,另外,如果大家愿意帮我照顾喂养牛,那么我还免费让你们用我家牛耕种。”

    田间立马响起成片的称赞之声,大家高声说张家大好人,仁善之家等等。

    也有不少心急的人问什么时候能签约,大家知道张家的佃户都是签了约的,把那些都白纸黑字的写了下来。

    庄户们也想签约,这样更加踏实。

    张超说,“没有问题,咱们一会就签约!”

    “回头这里还要再多打几口井,现在井还是有些不够。”张超跟老庄头道,“咱们不但要多打些井,还要每口井都装上井车。”

    灞上属于台塬地形,地都是旱地,虽然两边都有河流,中间还有一条大沟,但河水离坡有很高的落差,根本浇灌不到。哪怕种的是耐旱的麦子谷子等,但也一样需要水。光靠雨水是不够的,因此历来都是采用打水井的方式,在旱季时提水浇灌。

    最早就是打水井,然后一桶桶的提水,然后用秸槔,就是可以手摇提手的简易架构。到南北朝时,各种水车出现,翻车、筒车、井车等。翻车也有手摇和脚踏式的,主要就是车水。而筒车,就跟摩天轮式的一个大轮,上面有水筒,。

    当然,这些水车主要是放在河边,往不高的河岸上车水。

    在灞上就用不了了,灞上主要是用水井。

    水井取水,便只能用井车。

    井车也是水车一种,但专从水井里提水。有一横一竖两个转轴,下面有一个挂着许多水斗的链,用人力或者畜力拉动时,盛水的水斗就能连续上升,绕过大轮,倾泄于水簸箕,再流入田地中,然后空水斗下降,如此周而复始。

    这种井车装置,能大大节省人力,提升效率。加装了井车之后,一口水井能够浇灌的田地数大大增加。

    不过一台井车,成本不低。

    而且装上井车后,水井就不能再直接提水了。一般只有城郊种菜的人才会装这种井车,普通百姓是舍不得也装不起的。

    井车可以以人力推动,也可以用马骡拉动。

    “大家放心,打井和装井车的钱,我们张家负担了,不用大家额外出钱。旱季时用水,也一样不收你们钱。”

    “我张家已经请了石匠、木匠、和打井匠人在我那边地里干活,等他们那边干完,就移到这边来继续干。争取开春后要浇水前,把井和水车都打好。”

    “谢谢少东家。”一番话说的庄户们都齐声感恩戴德!


第九十九章 联合养牛(第九更)

    赵连四觉得自己跟做梦一样。

    十年前,他只是一个奴仆贱民,一无所用,连自己的妻子孩子都同是主人的财产,甚至连牛马都不及。

    隋乱了,各地饥民四起,许多地主豪强也纷纷聚众起兵。赵连四糊里糊涂的打了几年仗,运气好活了下来。换了多个主子,跟过数个将军,最后被李唐收编了。再被放免为良人,有了户籍,成了编户,最后还成了府兵一员。

    官府给他在灞上均了田,虽然田不多,但一家人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屋子。

    现在,又刚和张家签了租约。

    佃种原来赵家的三十亩地依然交给他们家佃种,但租子却降了许多。原来一年田里收成几乎七成都要交到赵家,现在按约实际上却只要交三四成。从三七开差不多变成了七三开,这都是白纸黑字写在上面的。

    新的少东家甚至还跟他说,若他们闲时,也可以到张家沟去做事。张家沟的工程队需要人,做一天就有二升粟还包三餐。不但他可以去,他家十六岁以下十二岁以上的几个小子和姑娘也都可以去做工。

    “赵老哥,你家能帮忙喂牛不?”柯山问他。

    赵连四知道,这也是新东家的一个仁义之举。新东家出钱买牛,各家只要帮忙照看喂养,就能在耕种时免费使用东家的牛。

    这个消息一开始他是不太敢相信的,但听说张家在其它庄子也已经登记了,听说牛都已经去买了。

    对赵连四来说,喂养一头牛,倒是没什么问题。去山里砍几根木头,然后割些茅草树皮,就能搭一个牛棚了。养牛也不需要什么饲料,干麦秸、干豆荚,甚至谷糖等都行,过了冬季,外面就有草有树叶,反正家里有好几个小子,让他们每天去放放牛,就行了,也不耽误什么。

    而如果家里有了一头牛,到了耕种之时,那能起到的作用就大了。用人背犁很累,还犁不深。而如果用牛,又快又犁的深。他家自己有三十亩地,又佃了三十佃。其中有十亩是种的桑和麻,其余的五十亩种粮食,每年耕种季节,一家老小上阵,肩膀都磨破,人都要瘦一大圈。

    有了牛,能轻松许多。

    想到这,赵连四脸上露出了笑容。

    “能养能养,我家能养牛。”

    柯山点头,“那给你登记上,你是只养一头大牛,还是养头大的再养头小的。先说清楚,只养大的,没有钱补。若是你再养头小牛,那么养一年,我们三郎是会给你一笔钱的,钱多少暂时还没定下来。”

    大牛,就是拉来就能种地的,那是已经驯过犁的牛。而小牛,则是买的那种一岁左右的小牛,还没驯过犁也不能耕种的牛,这种小牛如果佃户牵去领养,是种不了地的。但他们领养小牛,帮着驯犁的话,张超会给他们喂养钱。养大牛,没补贴,但可以耕种。

    赵连四想了想,自家娃一堆,三个是已经过了十二岁的,回头看能不能送去张家做工。剩下还有三个,都是十二岁以下的,最小的六岁,正好可以放牛。

    “我养一头大的两头小的。”赵连四道。

    柯山摇了摇头,“一户最多养一头大牛一头小牛。咱们这个牛可是很金贵的,养多了你也照顾不来。”

    “那就养一大一小。”

    柯山又跟赵连四说了一些养牛的细节,诸如要勤加照顾,不能饿着牛。若是发现牛生病了,要第一时间告诉张家,张家会请兽医来看。

    “领养了牛以后,我们每半个月会过来检查一次,若是牛照顾的不好,到时我们是要把牛收回去的。收回去后,以后就不能享受免费用牛的好处了。”

    牛是金贵的,张家也得打好预防针,万一佃户领了牛却不好好照顾,那张家可是要亏老本的。

    “放心,我们肯定会好好照顾牛的。”

    八百亩地,总共有五十户佃户佃种,都签下了租约,有中人保人见证做保,契约一式两份。租约里还有一个附约,就是佃户喂养牛的条款。

    “家家都愿意养牛,而且都想养两头。”柯山笑着对张超道。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农户对于牛的需求是刚需,可他们自己往往无力买牛。现在张超肯提供这样的合作用牛方式,那是他们欣喜不已的。

    “这是好事,一家养一大一小两头牛倒也没什么问题,我看是可以的。回头我就找单叔,咱再买五十头大牛,五十头小牛。”

    柯山呵呵笑着,“养上一年,五十头大牛就又能下五十头小牛,而五十头小牛养一年,又成了可耕田的大牛了。”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佃户帮着养牛,张超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只需要提供兽医定期检查,并且适当的提供一些饲料啊盐啊这些就好。

    若是这个模式经营的好,那么张超就能找到一个非常好的赚钱方式,一个家庭联合养殖模式。他出资金买牛,佃户们帮忙喂养照看,还能帮忙驯犁等。既解决了佃农们的用牛问题,也能加大自己佃户的产出,自然也就能保证自己的那份租子收成,另外每年还能卖出一批牛。

    这将是一个稳定可靠的买卖,耕牛的需求是大的,张超不用担心说牛卖不出去。

    张超甚至在想,还可以延伸一下,到时弄点羊羔鸡崽什么的给佃户们养,然后双方分成之类的。

    这,也算是资本的运作了吧。

    有张超拍板,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每家都得到了领养一大一小两头牛的机会。张超跟大家说,让他们安心等待,过些天牛就能运来了。在此之前,大家需要的是把牛棚搭好,并准备好一些牛的粗饲料。

    “回头找几个有养牛经验的人,到庄子里给大家上上课,教他们怎么养牛。现在是冬季,牛不好养,越发需要好好照料。最起码,每天得给牛吃点盐,还得给他们吃些饲料。”

    张家现在有自己的磨坊,每天加工的粮食不少,加工剩下的谷壳也很多,另外张家做包子等的蔬菜拣剩下的菜叶子菜心之类的,张超觉得也可以当成牛饲料。

    “这个算钱不?”柯山问。

    “这个就不用算钱了,咱们看远点,不用盯的太细。每月每头牛再给一斤盐,也不用大家出钱。”

    牛也需要吃盐,尤其是到了冬季,牛没有新鲜的草叶吃,这个时候特别需要给他们添些盐补充。

    午饭,张超一行是在庄子里吃的。

    吃的很简单,新鲜的蔬菜只有一个,萝卜。其它就是腌菜和干菜,腌鱼、干豆角,新鲜肉食还是炖田鼠。

    本来赵连四要婆娘把家里的母鸡杀了的,张超制止了。

    老母鸡是下蛋的,平时庄户人家买个针线啥的,都靠这个了。再说,张超也不喜欢吃老母鸡。

    田鼠是庄户人眼里的美味。

    每到秋收之后,庄户人家就喜欢去田里寻田鼠洞。

    秋后的老鼠很肥,发现一个洞,往往能抓到一窝。大的田鼠往往有两三斤一只,把田鼠抓了回去开水烫了拔掉毛,再用火烤一边,不管是煮着吃还是熏起来,都是美味。

    而且打田鼠,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洞里的粮食。

    田鼠都喜欢收集粮食在洞里以越冬,挖开一个田鼠洞,往往能获得好几斤的粮食、草籽等,这些都是相当丰厚的收获了。

    另外,秋后打田鼠,也是灭鼠的好季节,减少来年鼠害。

    赵连四把熏的田鼠拿出来,那是非常大方了。一般他们庄户人家,也只有很亲的亲戚来了,才会切田鼠肉煮不托。

    不过张超对田鼠不太感冒,虽然他以前吃过竹鼠。竹鼠比田鼠更大些,后世饭店里卖的很贵,加工后炒的也很有味道。

    但田鼠张超就不吃,也许是总会联想到家鼠,想起那灰灰黑黑到处钻的样子就心里不舒服。不过对于赵连四他们来说,田鼠他们吃,家鼠也不会放过的。

    一顿便饭吃过,张超一行便赶回张家沟。

    回去的时候,还带上了二十多个庄里的姑娘和小子,都是张超觉得条件不错要带回去做学徒工的。庄里人对此很高兴,半大小子和丫头,也能一年挣上几石粮,这当然是大好事。

    “明年夏收一过,这些地就全是三郎你的了。”柯山说话的时候,语气里不无羡慕。原本老铁枪家只是外来户,家境可远不如柯家的。

    但现在看人家,短短时间,家里的田已经超过千亩了。

    一千三百多亩地啊,还有二百多亩的林塘,这转眼还要买下那片沟坡,那可更是足有七千八亩。

    灞上张家,用不了多久,这几个字就会响遍百里。

    到时一提灞上张家,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柯山老铁枪运气真好,收了这样一个义子,短时间张家就发达起来了。

    自己认识张三郎后,似乎也不气,沾了不少光。他暗自算了下自己这段时间赚的钱,哎哟,也有不少了,自己也许也该去买几亩地。不能如张家一样一买八百亩,但买个七八亩总行的。


第130章 活死人肉白骨(第五更)

    (大家给力,月票过了五百,木子也说到做到,加两更就两更,一会还有第六更!)

    从灞上到黎阳,足有一千二百余里路。

    此时冬季黄河结冰,无法水路乘船,张超和秦敢两人只能一路骑马赶路。换马不换人,日夜兼程,张超的骑术还一般,这一路整个人都快散架了。

    可为了早点赶到黎阳救老爹,张超只能咬着牙硬忍,几天下来,大腿两侧早磨烂了,他的脸、手、脚都冻伤了。

    秦敢从黎阳回长安,只用了三天三夜。而张超跟着秦敢去黎阳,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