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314章

唐朝好地主-第314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渊认为建成没有这个胆量,他静下心来想来想去,觉得建成的这些举措,与其说是要谋反弑君,倒不如说是要自保,要防范秦王世民。

    昨天晚上,李渊悄悄去了武德殿,秘密见了建成。

    建成向李渊哭诉,表明自己绝无造反之意。只是世民咄咄逼人,他心中恐惧,才想要自保,做了错事。

    李建成甚至拿出了不少的证据,证明李世民其实也一直在招兵买马,结交朝中文武等等。这些证据,都是有干货的。

    李渊听了之后,态度转变了不少。

    都是自己的儿子啊,虎毒还不食子呢。

    因此就算杨文干真的造反的消息传来了,李渊也并没有太过怒了。杨文干造反,并不能说太子要造反。毕竟太子被软禁,要被废除,这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杨文干知道后,恐惧之下起兵,也不稀奇。

    李世民本来还想再坚持一下的。

    可看到李渊那平静的目光,心里却有些发慌。

    皇帝刚才这番话说的也很硬气,不杀太子,但降封为蜀王,这已经是很难得的让步了。

    “儿臣领命!”

    李世民退下,李渊长叹。

    秦王府。

    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等听了李世民转述刚才宫中情况,也都面色不太好看。

    长孙无忌最是恼怒,“我看陛下一而再再而三的食言,根本就是毫无信用。谁能知道,这次殿下讨逆归来后,他会不会兑现承诺呢?”

    “陛下既然已经当着宰相们说了要废太子,贬他为蜀王,我觉得这事情应当不会再有变的。”李世民道。

    “先准备讨逆之事吧!”

    正月初五,李世民率军出京,前往庆州讨逆平叛。李世民带的兵马并不算多,两万人马。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单雄信这些大将并未随同,这些大将如今都早不是秦王府部属,他们都是一地都督,虽在京,却不同以往了。

    李超也没有同行,他如今是陇右道大都督,而且还是太子宾客呢。

    李世民去平乱了,京师又恢复了平静。

    李超在京,每天东逛逛西逛逛,吏部接受下考核,偶尔被李渊召入宫中。不过李渊很少跟他谈正事,多是叫李超入宫去喝茶聊天。聊些边地风情,地方趣俗。有时也聊美人,聊歌舞诗词,偶尔还拉着李超骑马射箭,甚至一起去冰湖上滑冰。

    两人倒有点忘年老友般的感觉。

    若是忽略掉李渊的身份,其实李渊是个很有趣的人,他箭射的很好,而且还会弹一手极好的琵琶。

    饮酒作乐,弹琴看美人歌舞,日子过的确实挺潇洒的。

    不过李超倒是清醒的很,没有去把李渊当朋友。他只是把自己当成了三陪,皇帝不高兴了,找个人陪着开开心解解闷,那就陪他好了。

    皇帝不谈国事,那就不谈。毕竟李超也只是个检校大都督,还到不了与皇帝谈国事的位置。

    “三郎,你的资治通鉴好久没有出下文了。”

    “没时间啊!”李超呵呵回道,说这话的时候,他正跟李渊一起合奏一支新曲。李渊谈琵琶,李超则负责打鼓,不是普通的鼓,而是李超改良的架子鼓。

    尚书左仆射裴寂则负责吹长笛,封得彝弹筝,他们的这支乐队实力雄厚,有时陈叔达和萧瑀、宇文士及、杨恭仁也会过来客串。

    裴寂的长笛吹的很好。

    不过李超的架子鼓更是相当有特色,让他们这支乐队添色不少。

    “三郎啊,你说将来你写到大唐,写到武德年的历史,你要怎么写这一段,你要如何评论这一段?”李渊问。

    张超坐在那里,想了想,“陛下,我的资治通鉴拟好的只写到大唐武德元年啊。而且现在这么忙,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写完汉纪,更别说后面的魏晋南北朝了!”

    李渊长叹息一声,手指在琵琶上用力划过。

    内侍禀报,有军情至。

    杨文干连结梁师都,率军已经攻破宁州,距离长安只相隔邠州,轻骑一日夜可至长安。

    叛军之中,有突厥骑兵。

    这两条消息,让李渊心情极坏,再无心情弹唱,直接开始回殿中与宰相们商议大事。李超没有资格相商,独自出宫。

    “世民到哪了?”殿中,李渊望着地图。

    “秦王已到邠州。”

    梁师道和杨文干叛军总共五万,数量还超过邠州李世民的三万人,尤其是知道了叛军中还有了突厥骑兵后,李渊和宰相们脸色都不太好看。

    “召齐王入宫。”

    李渊召李元吉入宫,让他和柴绍率兵驻于岐州,随时支援李世民。

    议事结束,李渊留儿子元吉一起用膳。

    “父皇,儿臣有要事禀报!”李元吉待宰相们走后,突然道。

    “什么要事?”

    “父皇,杨文干与太子表里相结,暗中谋反之事,纯为秦王使人诬告,此事全部是秦王暗中一手策划的。那两个押运盔甲却半路来告密的东宫武将,他们其实早就被秦王收买了。还有陛下可知为何宇文颖刚到庆州,杨文干就起兵了?因为秦王派人先宇文颖一步赶到了庆州,故意通风报信,把太子被禁,陛下要诏杨文干入京的实情透露了。”

    李渊的脸色很不好看,眉头紧皱。


第407章 反攻倒算(第五更!)

    秦王府典军张亮被捕了。

    毫无征兆,这次出征,李世民没有带上张亮,而是留他在京,然后在一个晚上,张亮睡的正香,一大群士兵突然闯入。直接把张亮带走了,张亮的家人甚至都不知道他被谁带走了,带到哪去了。

    天亮后,大理寺再次前来,把张亮的一百多个义子给带走了。张亮有一百多个义子,许多年纪甚至比他还大。这一百多人,都是骁勇彪悍之人。

    这次张亮出事,就跟他这一百多个义子有关。不是因为他义子干了他们欺男霸女的事情,而是齐王李元吉禀报皇帝,说李世民也一直在私蓄武装,通过各种手段,在各个地方私蓄了数千死士私兵。

    在长安也有不少,其中其秦王府典军张亮的一百多个义子,其实就是张亮替李世民招募的死士。

    张亮被下到狱中,被审问他替秦王招募死士,私蓄武装的事情。

    这件事情挺秘密的,知道的人不多。

    李超是知情人之一。

    新年刚过,但各地朝集使们还没有离京。

    秦琼派人来招李超,说他身体不适,让李超前往看望。李超到时,发现程咬金、牛进达、罗士信、单雄信等一票人都在。

    大家都是以来看望秦琼病情为名来的。

    秦琼其实没病,只是找了这个理由,让大家能过来议事。

    “杜淹被抓走了!”

    秦琼又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杜淹在秦王府是专门干脏事的,负责的就是间谍和刺杀等事。他这次也没有随军,然后张亮被抓后,杜淹突然就失踪了。

    杜淹可是个关键人物啊,这家伙被抓了,比张亮被抓还要严重。毕竟这家伙掌握的黑资料太多了,随便**出来,李世民都很麻烦。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就向秦王府下手了,是陛下的意思?”程咬金问。

    这个时候,敢这样出手对付张亮和杜淹的,也只能是皇帝了。换了任何其它一个人,都没有这样的胆子。

    问题是,李渊为何在选在这个时候抓张亮和杜淹,而且抓的这两个人身份还是这么的敏感。

    显然,这是有备而来的。

    程咬金他们都是秦王府的人,哪怕现在不在秦王府任职,可这标识印记却不会抹去。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秦王府的人,别人也一样这么看待他们。他们与秦王府,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眼看着秦王就要当上太子了,这个时候出这种事情,当然让大家心烦。

    程咬金知道李超也是秦王府的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李超其实是秦王的人,因此秦王若出事,对他也没有好处。

    程咬金很佩服李超的,本事强。

    现在秦王不在京,秦王府的几个重要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还有长孙无忌宇文士及都不在,他们也不敢去找高士廉杨恭仁他们。

    现在只能问计于李超。

    都知道李超有鬼才,有急智。

    群龙无首啊,趁着李世民领兵在外,这个时候突然动手,细思极恐。

    不过想一想,李超又摇摇头,觉得不像是早有预谋。这应当是李世民出征之后,李渊得到了什么新的情报,然后才有了反复。

    思来想去,早大的可能就是李元吉在后面捅李世民刀子。

    “现在怎么办?”

    牛进达也问。

    “先不要急,目前只是抓了张亮和杜淹,看来是有目的去的。估计是跟这两人做的事情有关,但不管是什么,我相信以这两人的聪明,也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要是招了,他们最先倒霉,要是咬牙硬撑住了,那么还可能过关。”李超安慰这几员大将。

    “张亮是个硬骨头,相信就算对他动刑,他也会咬牙撑住的。可杜淹,这人向来有些阴险,就怕他到时出卖秦王。”

    “出卖秦王他也得不了什么好处!”张超摇头。

    “那我们只这样干坐着?”

    “静观其变,眼下秦王不在京,若是我们胡乱反应,那说不定就被引蛇出洞了。因此,我们现在以不变应万变,什么也不要做。还有,这段时间,大家减少些来往。”

    太极宫。

    里面看着李元吉递上的审讯结果,皱了皱眉,“你不是说证据切作吗,可这两人什么都没有招供。”

    “父皇,这两个骨头较硬,不肯招。不过他们虽没招,但我找到不少其它的人证物证,他们耍赖也没有用。”

    李渊叹惜一声,这几个儿子啊,就没有一个是省心的。

    太子私蓄武装,秦王也一样暗中招兵买马,结交文武。

    结合这些证据,李渊已经把这次杨文干的事情弄明白了。太子确实有送盔甲到庆州杨文干去,也让杨文干派些骁勇之士来给他做侍卫。

    秦王早在东宫安排了眼线或者说是收买了东宫的人,太子派去押送铠甲的两人,其实已经被杜淹出面替世民收买了,他们在杜淹的安排下,一出京,就跑回来密告太子谋反。

    然后等他派宇文颖去庆州宣诏他入京时,杜淹又派人提前一步到达庆州,把消息故意泄露给杨文干,逼他起兵造反。杨文干一反,越发坐实太子表里勾结,阴谋造反之罪。

    根本就没有什么造反一事,有的只是太子和秦王府各自私蓄武装,互相攻击。只是太子明显输给了秦王,大败亏输。

    弄明白了事情的本质之后,李渊陷入了沉思。

    当天,李渊诏几位宰相单独议事。

    李渊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几位宰相,然后问他们的意见。

    裴寂依然坚持认为应当立太子。

    陈叔达和萧瑀认为应当立秦王,既然几次说要立秦王,那么再不立,只怕会太伤秦王的心。况且,虽然太子没有真的准备谋反,但太子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也相当的让人失望,让他继承大唐,让人担忧。

    李渊最后召见封德彝。

    封德彝跟秦王关系算是不错的,尤其是唐俭出使吐谷浑后,李渊把封德彝加天策府司马之职。

    在李渊看来,封德彝应当会支持李世民为太子。

    可封德彝一开口,却语出惊人。

    “太子根本没有想过造反,他只是一直在防着秦王夺嫡。而秦王确实一直有夺嫡之意,甚至有谋反之心。此次事件,完全就是秦王处心积虑的在暗算太子。秦王完全不顾忌兄弟之情,用计诬陷太子谋反,这是想要借陛下之手杀死太子啊。秦王心太毒了,陛下不得不防!”

    言下之意,封德彝不但在帮太子开脱,甚至暗劝李渊杀死李世民。

    这番话,把李渊都惊的好一会没说出话来。他料不到,一直跟秦王关系很好的封德彝,会如此的反对秦王为储,甚至劝他杀掉秦王。

    可李渊承认,封德彝说的这番话确实很有道理。

    太子只是在防备秦王,秦王却是直接动手了,若是他当时没控制住情绪,极可能就处死了太子。

    不过说若让他处死李世民,李渊也舍不得。

    都是他的儿子,还都是他的嫡子,两人为大唐的建立,也都立下过汗马功劳。两个儿子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帮助他打下这天下。

    二郎啊,你太想抢大郎的位置了,甚至都用出了如此狠毒的计策。

    尤其让李渊忌惮的是李世民对太子如此狠辣的出手,完全不顾兄弟之情,那他还会顾及父子之情吗?

    若是立世民为太子,他将来等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