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251章

唐朝好地主-第251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好用的东西,张超当然要利用。

    他给部下升官都可以,给官员们多分点田不是正常的。

    “洮州这么个偏僻之地,战后人都没剩下几个,不靠我们,如何经营的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怎么可能?”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陛下特授予我旌节,不就是做此用的吗?老马啊,你也别总是担忧这个担忧那个了,你现在也跟我一样,都是这洮州官员了,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够回长安呢,因此你就老实的留下来。”

    张超笑着拍着马周的胳膊,还称为做老马。

    “其实你也别沮丧,在这里呆几年我看也好,修生养性,顺便还能赚钱。你相信我,只要咱们把这个边市办好了,到时那是财源滚滚啊。到时你有了钱,嫌弃这里的土地,就回你老家去置田买地,想买多少买多少。”

    张超对于这里能赚到钱是很有信心的。

    君不见后世的张家口啊,澳门、香港等等地方,本来都只是些小村小码头,可就因为做了互市之地,最后那繁华的寸土寸金啊。

    依托边市,洮州也一样能发展起来。商队都来这里交易,收关税就不说了。肯定还能带动不少其它的经济啊,比如说运输业,马帮、车行,甚至是船行,都是大有作为的。商人多了,这沿路住宿、吃饭、存放货物这些,也一样是很大的商机啊,到时饭店茶楼酒馆,甚至是青楼赌坊这些都是能带动起来的。

    更不用说,市场繁华,商路通畅,人流大起来后,粮食布匹等各种消费物资需要也是会大增的。

    说白点,人气,就是商机。人流,就是钱流。

    哪怕收到的关税,得上缴朝廷不少,但张超有的是办法给他们这些官员将士们谋些福利。栽好了梧桐树,就不用担心引不来金凤凰。

    守着个金饭碗,难道还要饿肚子?

    处处商机,哪都能赚钱啊。

    历史上,那些边军将领,大发其财,钱怎么来的?回易啊,就是走私。其实这还算是最简单没技术的赚钱办法了,张超是有些不屑的。

    要赚钱,法子多的是,还能很安全。比如修建市场,把商铺摊位出租,收租就有很多钱啊。比如搞运输,马帮骡行车马行船帮,他们这些地头蛇,搞搞运输,这不是最赚钱的?

    甚至是种出来的粮食,人多了市场繁荣了,都能卖个好价呢。

    大河有水小河满啊。

    “先把田分了,让大家也安心。”

    分田只是第一步,也是让大家安心的一步。

    张超手上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把这五千余兵马,立即组建出六个军府。三个骠骑府,三个车骑府。

    洮州目前只有两个县,临潭和相美。

    因此张超干脆临潭驻三个千人的骠骑府,相美县驻三个八百人的车骑府。他顺带着把原来的乡里整合了一下,每县整合成三个乡,刚好一个乡驻一个军府。

    本来大唐的基层组织是四家为邻,五户为保。意思是自家和相邻的四家,刚好是五户一保。

    百户一里,五百户一乡。

    不过洮州地广人稀的,张超不再以户数来分乡里,而是直接把全州分为两县,每县分为三乡。

    这样一个乡,比原来的五百户一乡要多的多。因为府兵也是属于民籍的,一乡一府,最少就有八百府兵了,算上他们家人就是八百户,加上原来的百姓,一乡至少是千户以上。

    不过张超认为精简些乡里,有好处,避免太过臃肿不好指挥。

    每乡,设五个里,每里下辖数个甲,一甲五十户。

    在里以下,张超搞保甲连坐联防。每户一个户长,五户一个保长,十保一个甲长。

    每个乡下编成若干个甲。

    乡设乡公所,甲设派出所。

    保长由同保户长公推,甲长由同甲户长、保长公推,最后给县乡两级审查后合格者即通过,若不合格者重选。

    这个保甲制度不仅仅是基层组织,他最厉害的是户长须一律签名加盟于保甲规约,并联合保内户长共具联保连坐切结,声明如有“为匪通匪纵匪”情事,联保各户,实行连坐。

    每乡除了有军府府兵外,张超还计划组织乡中青壮抽空训练,组建乡团民防。

    搞军事管理,让青壮百姓也学习弓箭、刀枪,以充当洮州府兵的预备队。他甚至计划从这些乡团中抽调一些人手,组成巡防队,轮流负责境内的治安。

    设立关卡,查验行人,清查户口,夜晚巡逻等。

    毕竟洮州不是中原腹地,这里是边境。哪怕吐谷浑不来袭击,可是也得提防那些部落甚至是盗匪马贼的袭击。

    有五千府兵张超觉得还不够,他要把所有的州中青壮都训练起来,弄成全民皆兵。

    一有风吹草到,到时他就能全部动员起来。

    “告诉大家,早点把家眷都接来,家眷来了就分地。来的早的,就分好地,来的晚的,只能分别人剩下的了。”

    张超现在只想让自己的洮州多些人口,不再那么的荒凉。

    现在的洮州,若除去他的五千兵,都还没有灞上张家沟热闹繁华!

    还欠十一章!(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阅读。)

   


第331章 去洮州(第九更!)

    第九更了,求订阅!

    五月,槐花香飘。

    张家沟的那片梯田早稻,也进入了抽穗扬花灌浆结实期。水稻长势极好,足有半人高,那青绿绿的样子,让每个张家沟的百姓都忍不住经常过来观看。

    张家还真的种成了水稻,还种的这么好。

    距离水稻收获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眼下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气温高,太阳大,张家的把头和长工们整天在地里转悠,不敢有半点懈怠。虽然三郎不在家了,但把头们之前早听三郎讲过许多种水稻的要点。知道眼下水稻处在孕穗至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对于气度很敏感。

    “要保持水量,田里的水至少要有一寸半厚。按三郎说的,田里有足够的水,这样才能降低穗层的温度,提高结实率。等到抽穗扬花后,开始灌浆时,则要开始干田,田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不要太多水了。但也不能断水过早,不然灌不满浆。”

    另一个把头看着饱满的穗包,满脸的笑容,“马上还要追一次肥,沼液加水掺稀,泼肥。”

    “水稻抽穗了,也要开始防虫防鸟,要虫口中鸟口保粮。”

    天气热,气温高,眼下水稻田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水。坡上的那些池塘里还有水,这让浇水的情况好了许多,免得全部得用筒车抽水上来。

    “再过一个月就收稻子了,看这稻子的长势,一亩五百斤绝没有问题,估计六百斤我都相信。”

    张管家今天难得到田里来一次,看着长的那好么的水稻,惊叹连连。

    “可不,渭南也种了好多水稻呢,可跟我们的没法比,他们的苗都比我们矮上许多。你看我们的穗包,长的多粗大,一看就知道扬穗后肯定谷多。”

    “他们的不能跟我们比,我们这个优种优育,秧就长的比他们的好,移栽到了田里,前前后后施了多少肥?底肥、追肥,加起来一亩都施了有四五十担,好几千斤了。这要还长不好,那才是奇了怪了。”老王头老树皮一样的脸上,尽是自豪。这么好的水稻,是他们种出来的。

    “只有能有亩产五六百斤,多挑些肥算啥。在家闲也是闲着,洗澡沟这荒沟能种出稻子,一季还能产出五六百斤呢,想都不想的以前!”

    水稻梯田里一片喜庆。

    而就在这个闷热的中午,崔莺莺却坐在凉爽的窑洞厅里发怔出神。外面树上知了不停的叫着,惹人心烦。

    红线坐在崔莺莺旁边,杜十娘依然站一边立规矩。赵四娘带着两胡姬在打算盘,两胡姬报数,一人报一本账,赵四娘在一副算盘上去同时算着两笔账。

    “你说这些是真的吗?”

    崔莺莺叹气。

    “这是好事啊,三郎都晋封侯爵,加柱国了。”红线劝道。

    崔莺莺摇摇头,丈夫带着灞上工坊里的三千学徒去打仗,一走就是两个月。她提心吊胆,前些天终于等到了好消息,秦王击败了吐谷浑的入侵,丈夫甚至还成了大功臣。若不是丈夫带着一群新兵,设计歼灭三千羌贼,又一招虚张声势吓退吐谷浑大汗,说不定秦王都已经战死了。

    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紧接着长安又传出了消息,皇帝晋封三郎为武安县开国侯,又授柱国勋。这本来是好事的,可她入长安去舅父那打听情况,却得了不太好的消息。

    三郎暂时回不来了。

    皇帝因陇上形势,破例授三郎为洮州刺史兼都督,要留在洮州镇守。

    “为何三郎立了大功,却还要留在边关?”崔莺莺不解,要镇守边关,也应当派一位大将镇守,丈夫只是一个文臣啊。

    “这事情说来有些复杂,因为三郎救了秦王,固然于朝于秦王有功有恩,可却惹太子不高兴。”

    “是太子不让三郎回来?”

    “其实留三郎在洮州是秦王的意思?”

    崔莺莺不解。

    “因为这次的事情,东宫是容不得三郎了。秦王担心三郎回来后,太子会对他不利。因此便让三郎留驻洮州,这事情奏到朝廷,陛下同意了。”郑善果说到这些的时候,其实心里也有点复杂。

    他倒不觉得张三郎一直是秦王的人,他只是觉得这个外甥女婿救秦王只是从公处想,没把两位皇子间的内斗放到朝廷放到抵御外侮之上,这其实是很值得称赞的。但明显,太子却认定张三肯定早就与秦王是一伙,最起码这也是脚踩两只船的墙头草。

    “三郎要在洮州呆多久?”

    “也许得一段时间,也许会很久。”

    这个事情郑善果也说不清楚,一切看形势。若太子不肯原谅张超,那他还是在外多呆些时间更安全些。

    毕竟洮州天高皇帝远,回到长安,那却是在太子眼皮子底下,总容易被攻击甚至是陷害的。

    从长安回来,崔莺莺一直有些闷闷不乐。

    丈夫的太子洗马、崇文馆大学士、崇文馆副馆主职都已经被免去,看来确实如舅父所说,太子竟然因私废公,只因丈夫救援了秦王,就心怀怨恨了。

    今天又有消息传到。

    跟随丈夫出征的三千灞上募兵,都被朝廷下旨留在了洮、渭、岷、芳诸州,被朝廷点为府兵。

    朝廷下令,让这些府兵的家眷选择是否迁移前往,如果愿意迁去,朝廷会组织迁移,还会给他们一笔安家费。

    这是屯田戍守,且耕且战。迁他们的家眷去,也是移民实边。

    “我要去洮州。”

    崔莺莺下定决心道,既然丈夫可能一时半分回不来,那她就去丈夫那。

    等晚上老爹回来后,她说自己的打算。

    老爹想了想,“你真想好了,也行。我今日也在东宫领了调令,我已经请求调往洮州了,上面也准了。你想去,那干脆我们全家都搬过去。”

    七娘有些不舍的道,“那这个家怎么办,还有长安城里的宅子?”

    “咱们家还有这么多地和工坊呢,洗澡沟里的水稻长的正好,工坊也一直生意很好呢。”

    “要不,十三娘还是留下来吧,我跟你爹去洮州就好。”七娘道。

    崔莺莺回道,“我看还是让红线留下来,正好四娘也在咱们府上,就让四娘帮衬一二。另外,府里府外还有管家管事,工坊里也有管事工头们在,就算我们去了洮州,这里也乱不了。我再托我舅舅还有义父那边都帮忙照看一二,应当没事的。”

    “十三娘,我也要去洮州。”红线也是才知道崔莺莺要留她下来。

    “你先留在家里帮忙看顾着这个家,也许我们很快就又回来了。就算一时回不来,到时我们在那边安置发了,再来接你过去。”

    赵四娘对于崔莺莺的委托,倒没异议。这段时间,她从家里出来,寄住在张家。一直跟红线一样,做着崔莺莺的助手,对于张家里外产业,也十分熟悉了,接手并不是什么麻烦。

    一般的事情,都有管家管事们,她和红线也只是居中总领而已,更多的其实就是管个账目,核对账本,管着钱款收支。

    “七娘你也留下来吧,兰儿她们姐妹还小,就不要跟着跋涉了,你在家照顾她们。”老爹道。

    “你去哪我也去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去洮州我们娘三个也去。”

    长安城,秦王府。

    皇帝已经给秦齐二王在宫外又各赐一座王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