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29 >

第46章

大明1629-第46章

小说: 大明162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中百姓听闻总旗大人得胜归来,纷纷聚到东门边等待,又是议论纷纷。

    “总旗大人可算回来了,这才两日不到我这心吶,成天跟着砰砰跳哟,生怕我家那小子就这么跟着大人回不来了。”一个妇人乐着和几个老人打趣,但是嘴上虽然十分轻松,眼神却是不住的看向城门。

    一个老者也是道,“胡言!大人连马贼都能打败,区区鞑子怎么能打得过总旗大人。”

    “是是是,老王说的是,这次呀。家中有人随队的可就沾光喽。”

    又一个百姓羡慕的看着之前那个妇人,不无醋意的道,“这下刘婶你家的小子回来可是杀鞑子英雄了呀!”

    刘婶连连摆手,“哎呀!格老妈子瞎说什么,我家这小子我还不知道,平日就是游手好闲的,他能杀什么鞑子。”嘴上虽如此说,但是眼神依然是不住的得意。

    “快快快,大人回来了!”忽的一个百姓喊道,随后百姓们赶紧到那边围观。

    萧亦远远的就看到黄阳带留守的老兵新兵们在等待,就连城楼上和门前都聚了许多的百姓。

    “萧亦!哈哈,我就知道你小子能回来!”黄阳上来就和萧亦来了一个熊抱,随后看着萧亦身后的将士,个个身上都是血迹斑斑,木架上还有几个悄无声息躺在上面的人。

    黄阳看着熟悉的面庞,略有希望的问,“这些,是受伤了吗。”

    萧亦的回答却是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他们战死了,我们找寻了很久才将他们的尸体带回来,就安葬在永安堡后山把,灵位立刻摆起来,这是第一要务,他们都是好样的!”

    萧亦随后不顾周围的百姓窃窃私语,带着牛羊等物和大家直直的回到堡内,自己尚有事情要办。

 第七十三章:定渠

    当大家回到堡内已是黄昏时分,萧亦刚到自己房内便是马不停蹄的找来黄阳、史路、石刚、王大勇诸人。

    大家伙一块商量很久,最后决定,腾出一间木屋用来安放三名蒙古人,设四人一小队长轮两班值夜以防蒙古人脱逃。

    随后趁着天色未晚,黄阳立即带着二十余屯兵去继续沿着东面城墙搭建地窝子暂时供给新来的二十余户百姓居住。

    同时,派遣石刚带领一些人去安顿牛羊,那些羊萧亦决定就在堡内养着,以后再招专人供养,至于那些耕牛待日后开垦农田分给百姓使用。

    王大勇带人负责将战死的将士尸骨埋在后山,之后负责今晚屯堡周围守卫,其余人等各司其职,今晚是战胜后回来的第一夜,不得马虎。

    遣散所有人之后,萧亦单独留下了史路。

    “史路,今日和你所言可都明白了。”萧亦直视史路。

    史路抱拳,“大人放心,史路连夜动身,不将老兄弟们家人全部安全接回屯堡史路绝不归来!”

    萧亦点头,他对于史路是最为放心的,不然也不会将此等大事交给他。“史路,这一路可是要重复咱们过来的路,现在仍有后金余孽在四处肆虐,遇见了不要招惹,不当管则不管,别忘了任务要紧!”

    见得史路点头,萧亦继续道,“此行艰难,这样吧。刘胜就让你带走,这小子能说,也是一大助力,另外你再挑选几名老兵随你同行。”说完一转身,从一个小橱柜里拿出一袋银钱,“这是二百两银子,屯堡如今事务繁多,还要安置这些新到来的百姓,余钱也不是很多。”

    史路却是端的感动不已,紧紧握住银两,半跪于地,“大人所托,史路当奋力完成!我这就去找刘胜!”

    萧亦点头,史路便是直接出了房子。

    看着史路走出房子,萧亦在房内来回转着。

    这一步自己考虑很久了,这些老兵跟着自己并不像当日他们所说,皆是孤身一身,事实上萧亦早便是知晓,大部分都有家人在京师附近。

    这一次的战斗有两名老兵战死在那里,而他们的家人甚至连音信都不知道。这更坚定了萧亦的心思,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些老兵的家眷全部接回永安堡,若是自己连这些老部下的家属都保护不了,何谈保护更多的百姓呢?

    但是这一路却并不太平,这也是萧亦一直以来考虑的问题,万一是老兵们的家属在赶来途中发生了些许意外,那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又想一想这些老兵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到现在自己看着那些老兵一个个战死自己却是无能为力,只能为其立灵位,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人死不能复生,他们也看不到了。虽然老兵们都没有提这件事,但是萧亦看得出来,有些人已经是思念家人了。

    所以,权当是为了这些一直以来默默无闻跟随自己的老兵们,萧亦就应该决定搏一搏,而此时宜早不宜迟。

    这件也不能告诉太多的人知道,更是那些老兵,除了少部分的人之外,其余人还是不知道的好,省的引起麻烦。

    第二天,萧亦率领所有屯兵将战死的将士,无论老兵新兵都刻了一个灵位,就立在之前战死的刘方亮灵位旁边,老兄弟们永远守卫着永安堡。

    萧亦带着石刚几个人还有屯兵们站在祠堂外,这些新兵在经历了这么一个生死之战之后,身上少了些稚嫩,多了些稳重,明白了服从命令的重要性,也知道萧亦让他们这么训练的必要之处。

    萧亦率领大家对着战死的兄弟们深深一拜,

    “战死的将士都是为永安堡而战,他们都是杀鞑子的英雄。待得上头封赏下来,将士们人人都会有所得,阵亡将士的家属终身得以免除今后所有赋税,每户多发田地三亩,并且每户给三十两银,一头耕牛,两头羊。”

    萧亦的话让百姓们纷纷扣头感谢,就连新兵们都是半跪于地,毕竟这个时候如此对待属下的上官真的不多,战死了就是战死了。不会有人为其设灵位,更不会给家人抚慰,虽然这些并不多,但是这已经足以说明萧亦的态度。

    这样让那些新来的百姓们更加对萧亦敬重,对今后的生活更加期待。

    “多谢总旗大人!”

    “多谢总旗大人!”

    声音久久环绕在祠堂上空。

    萧亦今日只是找来王大勇、石刚、黄阳、刘通四人,其余人皆是没有跟随。

    五人一同是骑着马到西面去,建了屯堡这么久,除了最初到这边勘察地势之外,这边自己还真的没有来过,更没有仔细观察过。

    一行人骑着健马,萧亦畅怀的哈哈大笑,“几位兄弟,当初在大安口那间破败的小木房内时,可曾想到你我兄弟也有今天。”

    王大勇哈哈大笑,仰面朝天,似是回想到了当时的时光,“是啊,当时我还记得没有几天便是赶上了鞑子入边,大家都以为死定了,还是萧哥带着大家逃到刘四哥的庄子。”随后有些惭愧的道,“也是在那,老郎中把我救了。”

    石刚忽的调笑道,“哈哈,大勇哥,你可不会是忘了老二家那丫头吧。”

    王大勇收起笑意,一脸的正经,“怎么会,那丫头如此待我一粗鄙莽汉,我又怎能负了人家,今后放得跟着萧哥混出点名头,也好明媒正娶!”

    萧亦拍了拍王大勇肩膀,眼神坚定的道,“届时哥哥为你们一一做媒!”

    几人皆是大笑,黄阳拍了拍刘通的肩膀,“对,那时候还是刘通这小子骗咱,咱才信他,没想到,这小子是什么都不知道!”

    刘通一脸的不好意思,“那时也是多亏了诸位兄弟们没有嫌弃我刘通无用。”石刚听了这话不乐意了,“什么话,什么叫你无用,以后断不可再说这种话了。”

    刘通感动无此,自己收获了这么一群兄弟或许是自己此生最大的幸运了。

    随后看着萧亦微笑着道,“萧哥,你说给我们做媒,你呢,就不准备寻一个婆娘?”

    萧亦却是摇了摇头,叹气道,“唉!不说鞑虏未灭,流贼未平,就连自家仇都还尚未得报,哪有这等心思!”

    刘通却是一脸郑重,道“萧哥,李尤定会死在你我兄弟们的手中。鞑虏定灭,流贼定平。我对萧哥,对诸位兄弟有此信心!”其余黄阳三人皆是坚定地看着萧亦。

    萧亦看了一眼刘通,惊讶刘通居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看来这些时日刘通也是变化颇大。

    点了点头,萧亦问道,“大勇,这荒地看的如何了?”

    王大勇笑着道,“萧哥,我曾询问过一些当地的百姓,发现鸳鸯水到屯堡西门一路都是较为肥沃的田地,非常适合开垦为农田,至于其他处的荒地则是略微干燥,需要挖渠引水。”

    萧亦点头,策马行到一处较为开阔的山包之上,大家跟着策马上去,只见眼前开阔无比,一直到鸳鸯水都是尽在眼中,

    “大家以为哪里挖渠最为合适。”

    几人看过去,王大勇拿着腰刀顺着远远鸳鸯水的轮廓比划道:“萧哥,看那边,鸳鸯水有一个小分流,若是从那里引水四处灌溉荒地,方便不说,还可经久不干!”

    萧亦几人看过去,的确那一处支流位置乃是上佳。随后一扬马鞭,“大家随我去就近看看,也好定下挖渠方位!”

    大家应诺,策马扬鞭随着萧亦前去。

 第七十四章:立墩台

    一行五人骑着马赶到了鸳鸯水的一头,萧亦发现,这处支流一直向下流淌,到了蔚州地界便是再次合流于鸳鸯水,这支流位置颇好,方便于开春开垦荒地。

    萧亦不住的点头,“好!大勇,明日你就带人来到这里,在那个地方建立个小型的墩台。具体的布置等咱回去和刘老几位商议过后再来知会于你。哦对,还有咱之前的那个小山坡之上,那里视野开阔,也要建立如此墩台,你的夜不收小队就在永安堡附近找寻这类似的高地,每里建一墩台。”

    见得王大勇点头,萧亦继续说:“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百姓们在外屯田时无法照料周全的问题,哪处出了问题,墩台可以立刻狼烟报警,届时屯堡便可出兵相救或是带百姓入堡暂避,这二来,这也算是我永安堡地界的一个标识吧。”

    黄阳点头,“恩,百姓外出屯田无法照料的事我们也考虑了很久,不想大哥早便是想好。”石刚哈哈大笑,“那是,萧哥是谁。”随后一策马,“几位兄弟,俺们数月没有如此畅快的外出一次了,不扬鞭一番安可回堡?”

    几人皆是道好,一行五人怪叫着不拘马儿,任其自由奔跑,快意无比,一扫连日阴霾。

    下午,萧亦找来齐老三人,商量建设墩台的事情,齐老等人听了萧亦的叙述之后便是明白,萧亦这是想要一个小型的侦查形势的墩台,类似边军火路墩一般,却又不尽相同。

    但是火路墩一般都是上层居住些许民众,下层驻军,明代建造一个火路墩至少也需银百两,萧亦手头现在可没有这么多银两,所以又是找来刘老三人商议,萧亦也参与其中。拿出了一份新的墩台建造方案。

    仅仅对于侦查来说,明代的火路墩太过庞大,于镇守地方来说,火路墩又是太过狭小,人数也不足已维护一方安宁。

    于是萧亦决定二者取其一,屯堡自有军队,墩台只做传递敌情,这样一来节省了许多费用,尚还加强了墩台的机动性。

    这些即将建造的墩台,定下每座约高丈八尺,墩台为圆形,周身夯土包砖。内径一丈三尺,分两层,下层驻军,上层点燃烽火所用。

    这样一个小型的墩台,最多只能驻守二人。且耗资甚小,由于皆在开阔地点建造,所设成效远远大于耗资所需。

    但是,设立这样的墩台,需要的是对地理熟练的掌握,萧亦前世对此没有任何经验。

    所以便是只能勤加外出勘探,上午萧亦和黄阳四人沿途勘察过永安堡道鸳鸯水方圆几里的地势,在一些感觉可以建造墩台的地方萧亦都是做了标记。

    第二日,萧亦去往长宁镇。

    到达之后却是发现王常亮门前出来的那个小校自己以前从未见过。

    “这位小校,怎么这么面生,是王管队新招?”萧亦笑着询问。

    那个小校看到居然是萧亦,顿时恭敬的对着萧亦做了个揖,这才是道,“萧总旗可能还不知道,就在昨日,防守大人下令免除王常亮、李震二人的职务。”

    萧亦这才知道,原来如今这长宁镇已是换了主人。千户防守刘一鸣回到桃花堡后便是开始清算战时擅自逃跑将官,但是最后清算出来人数众多,即便是刘一鸣也不可能全部处罚,这会造成桃花堡地界震动。

    最后只得处理了一批最先逃跑的将官,准许其他人戴罪立功。

    后又查出那李尤原来乃是被压往京师的大安口总兵刘策之亲兵,依当时大明军律李震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