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29 >

第210章

大明1629-第210章

小说: 大明162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了点头,崇祯看向默不作声的内阁首辅、建极殿大学士成基命,淡淡道:“成阁老,朕知道你有话说,说出来让朕与诸位爱卿共同商量。”

    成基命听到崇祯话语中淡淡的硬气,紧握在身前的双手猛的一颤,老奸巨猾的成基命自然知道崇祯的伎俩。

    此刻殿上的群臣也停止了争议,将目光都集中在成基命身上。

    沉吟半晌,成基命缓步出列,拱手道:“禀皇上…当遣使议和,保黎民平安。”

    “议和!?”

    崇祯皇帝听到后,猛的直立起身,几步走下玉阶,瞪视成基命道。

    “这个时候你们竟然还提议和?”

    崇祯的动作不仅使成基命浑身一哆嗦,更是让其余朝臣也吓了一跳,不过仍是有数人出列,一副直言铮臣的做派,附议成基命的话。

    都察院御史李邦华伏跪到地上,恳切道:“皇上,此正是天赐议和良机啊!”

    蔡中正等几员大臣随同出列,伏跪道:“是啊皇上,辽东百姓可再当不起连年的兵灾了啊!”

    崇祯看着这一帮惺惺做派的大臣,怒极反笑。

    “好,那诸位爱卿以为,派何人去传旨最为妥当?”

    言罢,刚刚还义正言辞的朝臣,现在却个个都当了缩头乌龟,伏跪在地上,惶恐崇祯看向自己。

    崇祯面上没有一丝波动,但衣袖中紧握的双拳却出卖了他此刻的想法,然却终究是无用之功,颓然松手,缓步走上玉阶。

    崇祯最后还是采用了朝臣的建议,派一名太监赴长山传旨,令孙承宗立刻率部携奴贼首级回来,又在另一面着手遣使与后金议和之事。

    只不过这辽东乃是兵凶战危之地,没有人愿意去那里传旨,但迫于皇帝命令又不能抗旨不去,那也是个死。

    所以在路上自然是拖拖拉拉,本来两日能赶到的路程,硬是拖了四五日。

    ……

    在崇祯四年的八月末,孙承宗率十几个亲卫,手持圣旨与尚方剑自永定门狂奔而入,并在同一日的傍晚被崇祯皇帝亲自在平台召见,彻谈许久。

    这次孙承宗回来没有带着朝臣期望的撤军消息,而是带来了一个真正的大胜消息,崇祯听到后当即决定立刻停止议和之事,在明日朝议上将这个消息发布。

    九月初的朝会上,大明蓟辽督师孙承宗站在大殿之上,抑扬顿挫,一字一顿的大声读出手中准备许久的奏疏。

    孙承宗先是将最初萧亦所部永安军被阿巴泰率两万后金铁骑围击,全军将士如何般同仇敌忾,大败两蓝旗之事说出。

    “此役萧亦身先士卒,永安军人敢当先,无有溃逃,力挫两蓝旗,奴贼阿巴泰逃回盛京。”

    萧亦所部永安军斩首一千三百有余,孙承宗未私瞒一级如数呈报,将所知道的一字不漏的说出。

    听着孙承宗的话,朝臣中不断响起窃窃私议声。

    其实这也不怪他们,原本都以为是孙承宗的功劳,听到孙承宗如此竭力为这个萧亦游说,都有些惊讶罢了。

    再加上实在是近些年萧亦这个名字出现在这大明朝堂之上简直太频繁了,对战农民军与蒙古人数次大捷,更加是斩杀王子顺,击败蒙古少汗额哲。

    这还没完,第一次率军入援,更是率五千人不到的永安军,强势击败了阿巴泰的两万铁骑,这不是蒙古人也不是贼寇马队,而是货真价实的两万女真人!

    以往剿贼的战绩顶多只能让这些朝臣稍稍惊讶,仅此而已。

    而萧亦上次击败蒙古少汗额哲,斩首千余已经让这些朝臣不敢相信,最后等蒙古人首级送到京师,崇祯皇帝派有关官员、锦衣卫等多方查验确保为真后。

    京师全城官民对萧亦这个名字与永安军这支军队,其实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三百四十二章:湖平风静,暗藏危机

    第三百四十二章:湖平风静,暗藏危机

    但是孙承宗却还没有说完,接下来的话,更加让整个朝堂震惊。 (   。    。   )

    “我军于二十六日遭遇奴酋阿济格所部镶红旗…”

    崇祯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萧亦督军三万,以永安军为前锋,与阿济格所部镶红旗与汉军数万发生激战。

    与此同时,祖大寿、何可纲、张存仁三将率万余班军由大凌河城内冲出,欲突破围困。

    “游击将军萧亦与永安军士卒狂呼酣战,游击将军孟西平亦是身先士卒,率家丁队死战不退…”

    两方杀的昏天黑地,炮铳的轰鸣声一刻不停,喊杀声更是持续了一整日才逐渐消退。

    两军血水汇聚成潺潺小溪,凌河与长山两地方圆十里尸横遍野,最终以明军大胜,后金从大凌河撤兵而告终。

    ‘长山之战’与‘大凌河城之战’,后来被统一称为“凌河大捷”。

    看着朝臣目瞪口呆的样子,孙承宗清了清嗓子,继续道:“此为凌河大捷,我军两战两捷,共斩首后金两千八百余级,汉军、蒙古军等无计,缴获重挑刀一千四百余柄,重甲一千二百余顶副…壮硕马匹八百余匹…”

    “这,这可是真的?”

    “…督师所言,哪还会有假?”

    “这…这简直太过震撼…”

    孙承宗报奏战损与得失,还未说完,但听到这里的朝臣已经按捺不了自己心中的惊讶,由最初的窃窃私语,变成满堂的惊异不可置信之声。

    由于昨日已经先得知此事,崇祯便只是一直坐在那里,神色淡然的看向大殿之上,见到这些朝臣的反应,冷哼一声。

    “果然不出朕所料。”

    这一日朝堂过后,明军‘凌河大捷’的消息风一样的传遍了京城,大街小巷、酒肆茶楼之内,尽是议论此事之人。

    更有人言,此次大捷乃是自宁锦大捷以来,大明取得最为辉煌的一次战果,斩首后金近三千余级。

    以致内外轰动,一时间,大明朝廷声威大振。

    崇祯四年九月三日,在重兵保护下,近三千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的鞑子首级在重兵保护下运抵西市。

    崇祯皇帝下诏,将这些首级就放到原来那些蒙古鞑子首级旁边堆叠成观。

    自此,京师几乎日日夜夜大街小巷都被围的水泄不通,人来人往,许多来到京师的商人都要看过一眼后才会离开。

    在京师西市一侧名为‘万和轩’的酒楼雅间,窗户边露着几个身着绸袍便服的文雅之士。

    若是你不仔细看,或许还真就以为这几个人只是那些来观赏奴贼首级的老爷们之一,其实不然。

    这些人皆是朝堂上有明的清廉、正直官员,但现在他们身上穿着的,有昂贵的华丽绸袍,大多数人腰间的玉坠皆是价值连城,足够一户普通百姓半年乃至一年所用。

    从左到右,分别是当今礼部尚书温体仁、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都察院左都副御史施邦曜、户部侍郎蔡中正等十几人,在场的几乎尽是东林士人。

    这些人身后,一个人并不显眼,却是礼部右侍郎周延儒,此人将是继成基命后的大明内阁首辅,现在并不是太受欢迎。

    看着楼外人山人海的景象,虽然已至傍晚,人流却丝毫不见少,周延儒轻声赞叹道:“这等景象,倒还真是令人怀念。”

    但是这轻声赞叹也被左都御史李邦华听见,看了一眼周延儒,李邦华也没什么反应。

    只是皱眉对身侧几人道:“不能让这个萧亦再这样下去了。”

    礼部尚书温体仁闻言,却是缓缓摇了摇头:“那个萧亦终究还只是个卑劣武夫,最多是有些运气罢了,倒是孙承宗,不能让他再待在辽东了。”

    听到这话,周延儒一脸惊讶的看向李邦华几人,却很快又移开目光,只字不说。

    这时兵部侍郎蔡中正说道:“不若就让我去参他一本,试探一下皇帝的心思?若是能换成自己人,才最为妥当。”

    冷笑一声,温体仁摆手道:“不必,试探还是随便找几个人就行了,看看皇上到底是如何想的。”

    几个人纷纷点头,看向前面不远处成堆的鞑子首级,表情仍是有些惊愕。

    大捷过后,京师并不像表面上那样歌舞升平,一场新的政治危机慢慢浮出水面。

    但崇祯皇帝却仍然沉浸在凌河大捷的喜悦中,众臣的隐瞒,使得崇祯对这场危机丝毫不知情。

    ……

    但萧亦可不管京师到底如何了,此时的萧亦正带着永安军兵士高高兴兴的往蔚州而去。

    距离离开遵化又已经过去了四五日,虽然不如来时那般赶路急促,但将士们多是归乡心切,比起来时的行军速度倒也无大差别。

    路上永安军遇到的流民也不少,见到这样一支军纪严明、衣甲严整的官军,惊讶之余,流民、溃兵等纷纷前来投奔。

    见到这种场面,永安军兵士也没有犯难,仍是用在蔚州处理此事的老方法。

    对于那些单打独斗的小混子、溃兵向来是理都不理,只是有原则有要求的收拢那些拖家带口的穷苦百姓。

    那些被拒绝的混子不服不忿之下,整日游荡在大军附近,不断前来骚扰。

    一日,萧亦终于忍无可忍,一声令下。

    王大勇带着几百人的夜不收队冲出营寨,追的那些混子哭爹喊娘,再也不敢来招惹永安军。

    即便如此筛选,等到大军进入宣镇境内时,这一来二去便也已经收拢了几百余的流民,算算也要小有几十户人家了。

    这可是多了几百张嘴,不得已萧亦只好下令减少一些永安军兵士的军粮,每日一顿肉食改成每两日一顿,希望能坚持到蔚州境内。

    但即便如此,几日后也基本吃的精光。

    而此时大军距离大同境内起码还要有四五日的光景,这可是让萧亦犯了难,眼下大军正到了保安州城外想要进城修整。

    但保安州城的操守官凌不屈见到这支军队后可是吓了一跳,不但没有收留永安军入城,反倒是立刻封闭四门,严防百姓进出。

    萧亦与史路众人商议之后,所幸耍起了小聪明,大军日日列阵城外,擂鼓呐喊操练军阵,轰隆隆的声音持续了不到一日。

    便有一个官兵从保安州城内而来,畏畏缩缩的进了永安军的营帐,代替操守官凌不屈央求萧亦带永安军撤离。

    一来二去商议了快两日,军粮即将告急,这凌不屈也愣是没拔出一根毛来,急的石刚差点就要挥军攻城。

    正这个时候,一队穿着绸袍的乡绅与若干仆从,从城内挑着担子,肩扛粗麻米袋就笑呵呵的走出城进了萧亦的军营。

    为首这名乡绅浑身胖的圆滚滚的,见到凶神恶煞的石刚居然仍是谈笑自若,一点都不害怕。

    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又是山西粮米大户陶家帮了萧亦这个忙。

    老爷子本来是没什么,但陶家大小姐陶轻凤一直就比较看好萧亦。

    自打萧亦率永安军出征后便吩咐了沿途的陶家各商铺、米铺,随时供应萧亦的一切所需,并且分文不取。

    若是按萧亦以往的心思,断不会受女子的恩惠,但现在这个时候,全军携带的军粮也支撑不了两日,该用的方法都用了,总不能让将士们和百姓饿着肚子回家吧。

    在史路、黄阳等人的怂恿下,萧亦最后还是笑呵呵的接受了这一批粮米。

    崛起的石头说

    又到月末了,那个啥,大伙手里留着月票的,你们懂的。

 第三百四十三章:澄澄夕阳,回音嘹亮

    第三百四十三章:澄澄夕阳,回音嘹亮

    这一批粮米与肉食非常充足,足够大军一路所需。 。。

    萧亦对于那些其余的大同镇入援军士也毫不吝啬,他们都沾了永安军的光,可以敞开肚子吃,整日是其乐融融。

    第二天,在萧亦一声令下,大军拔营往蔚州而去。

    虽然这个时候的永安军,多是扶老携幼,推着大车小车,又插掺杂着衣甲杂乱的明军,但在城上看着的保安州城操守官凌不屈,还是觉得满心的惊奇。

    就在昨日,凌不屈接到了从京师而来的邸报,大同入援军凌河大捷,其中最大的功劳正是眼前这支永安军获得。

    凌不屈身侧的家丁队官叹息道:“听闻这永安军击败了几万的鞑子骑兵,并且斩首千余,这简直太…”

    这家丁队官说完,城内的几个千总皆是连连点头,看向列着长长队列离去的永安军,皆是又惊又惧。

    凌不屈这时候显得有些懊恼,一拍脑门道:“是本官糊涂了,萧亦会获得如此大捷,再度高升已是必然,早知就派人送去些米粮,也好结交。”

    保安州城千总武备壤一抱拳,张口笑道:“大人自不必懊恼,出城的陶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