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476章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476章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军第五骑兵军团向薛郡移动时,齐国临淄中枢前面还能接到来自于薛郡的战报,但是后面上报的军情越来少,直至后面完全中断,那个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直接摔了杯子一脚踹向案几。

什么都要靠猜测,凭空的想象很容易,但是依靠连蒙带猜去指挥一场战争,这他妈纯粹就是开玩笑!

一个国家是因为诸多的联系和联络才能形成有效统治,一旦某个局部成为失去互通消息的渠道,那么也就等于这个国家对该局部不再处于控制状态。相应的,对于军队来说互相取得联系也是归于控制的一种范围,因为能够发出和收到命令军队才是一个整体,那么也才能够有效地使用出最为有效的力量来应对各种变动。

对于齐国来说,中枢临淄无法收到并了解来自交战区域的情报回馈,立刻就变成那些区域是在山川舆图上“存在”的版图,他们既然无法收到也必定是难以进行下令,任何的控[制与被控制完全就脱轨了。

信息回馈在人类文明上的价值无法想象,那关乎到一种难以用小篇幅解释清楚的社会效应,在军队上面倒是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了。

最直接的现象就是齐国各个区域战场的主将在失去所有信息来源之后,他们只能清楚周边所发生的事情,对于外围的情况和控制就完全失去掌握。在被分割的封锁的状态下,来自同一个国家的“集体”在那么一刻成为散落在各处的“个体”,他们不再成为一个组成部分依靠协同和配合来进行一场战争,他们成为一个又一个局部只能专注和维持眼前。

盱台失陷、广陵失陷、东阳失陷、淮阴被围。东海郡所发生的一切与战区之外的任何齐国行政或是军事单位像是成了两个世界,他们不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

萧县失陷、留县失陷、亭县失陷、丰邑失陷、博阳失陷、彭城与新沛县被围,泗水郡北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与齐国其余部分也完全是消息中断。

汉军第五骑兵军团突入薛郡的时候,齐国是按照过去的战争常态在进行思考,从齐王儋到任何一个身在中枢的官员,他们脑子一下就炸了,汉军都杀入了薛郡,那么泗水郡的齐军肯定都是完蛋了,不然怎么可能让汉军进入薛郡?

在汉军第一骑兵军团运动北上之后,兵锋出现在琅邪军时。齐国临淄中枢懵了,开战不过才第三个月,先是一路汉军出现在薛郡,而后又有第二路的汉军出现在琅邪郡,汉军该是多么的凶悍才能在三个月之内吃掉泗水郡北部和整个东海郡多达二十六万的齐军?

是在齐国有所准备,又是加固城防又是屯守兵力设置据点防线的情况下,汉军用三个月的时间消灭多达二十六万齐军,然后又连续攻下不知凡几的城池,兵锋直指距离汉国本土起码四百里开外的齐国领土啊!

二十六万齐军还是开战之前的编制。按照过去的规则,面临城池防御战的时候守将还会在城内进行拉丁募兵,那么总兵力肯定是出现变化,至于增加多少那就要看城池之内有多少人口了。

像是广陵。她在被汉军兵临城下之前拢共是有一万三千守军,但是在广陵守将的操作下尽是一天守城的兵力就暴增到三万,若不是汉军在第三天就成功破城,依照广陵拥有十三万的城池人口。最后拉起七八万人进行抵抗肯定不会是多么出人意料的事情。

拿一个虚数,齐国在泗水郡和东海郡安排坚守的城池哪怕是有十座就好,每座城池在进行防御的时候临时拉起两万人进入军队。那么就是暴增二十万的武装人员,更虚设一些按照一倍来算,交战区域内的齐国兵力该是要突破五十万参战人员,按照过去的战争态势,除非是太过出人意料,不然一旦参战人数超过五十万,战争就不是三五个月能分出胜负的事情,打个一年半载依然还在僵持才是常态。

三个月沦陷那么多的疆域,是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沦陷,齐国君臣怎么能不脑子发懵难以呼吸?

齐王儋越来越容易歇斯底里,完全不敢相信齐**队在面对汉军的时候会那么没用,认为所发生的一切肯定是有什么假象在蒙蔽。他要求自己的臣子尽一切可能探知前方战事,也不断派人赶往正在与秦军进行对峙的田荣兵团那边,一是询问田荣有没有可能在近期之内战胜徐岩所率的秦国中原军团,二是下令若田荣没有把握在汉军兵逼临淄城下时击败秦军就该准备后撤回援。

田荣在接到来自临淄的指令时也懵了,他当然知道酝酿了将近四年的汉国不开战则已,一旦开战绝对会是狂涛怒浪般的攻势。虽然是早有心理准备,但是事情的发展着实是令人目瞪口呆了一些,他之前还认为哪怕汉军攻势凶猛,齐国做了那么多的准备也总该是能将汉军抵抗在泗水北部的彭城、博阳、新沛县掎角之势一线,另外东海郡那边依靠淮水怎么也该将战线稳定下来。

临淄中枢怎么说?汉军兵锋直指薛郡,最新的消息是已经有汉军在薛郡首府鲁县活动的迹象,另外一支汉军也杀入了琅邪郡,而泗水郡和东海郡已经是完全断掉联系的状态,岂不是说哪怕泗水郡和东海郡那边还有城池在坚守也是各自为战的状态,且汉国肯定是控制住了战争的节奏,不然不会有汉军突入薛郡和琅邪郡。

田荣该怎么回答齐王田儋的问话?秦军若是那么好击败,齐、燕、赵三国近百万的联军也不会厮杀了将近两年还是僵持阶段,秦军两次退却都还是因为某些原因进行主动后撤,不是战败了的溃退,联军在与秦军交战中除了吃下秦军后撤让出的土地压根就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齐、燕、赵三国联军短期之内在工事完善的三川区域击败徐岩所率的秦国中原军团几乎是没有可能,这里有联军内部意见开始不一有关,也跟秦军抵抗决心和韧性的程度有关系。

田荣一再推演只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情况是除非匈奴人那边能撕开蒙恬防线,将徐岩所率的秦国中原军团兵力再次分薄,不然也就是一个持续的拉锯消耗战。

泗水郡和东海郡的战况是不是临淄中枢所猜测的那么不堪暂时不清楚,但是汉军已经开始威胁齐国首都却是明摆着的事实,田荣很清楚必须要进行回援,可该是怎么个回援的方式,秦军会眼睁睁地看着齐国从三川战线抽调兵力而无动于衷吗?

“消息没有错误的话,汉国目前并没有对秦国宣战,也没有得到任何汉军向秦国疆土进军的情报?”田荣愁得头发都白了,他完全就没有搞懂汉国和秦国到底是个怎么回事。

臧荼脸色看去也是奇差无比:“没人看懂过汉王吕哲,一直都没有真正看懂过。”

吕哲对齐与燕宣战,让过了秦与赵,这是到目前为止所在发生的事情,这种做法很令人摸不着头脑,要说是什么远交近攻或者亲疏有别,怎么看都不像。

要是说在破坏哪一些同盟吧,自匈奴进入赵国北境伊始,赵国与齐燕两国开始不对付也不是什么秘密,吕哲那么做不过是增加了同盟的不信任,并不是什么致命的邦交之策?

吕哲为秦国叛将,要是出于常理,始于吕哲之手建立的汉国最应该也最想灭的该是秦国,这是从需要和心理上最容易解释得清的事情,偏偏就没有按照常理发生。

赵国已经虚弱到难以自保的地步,对于吕哲来说实力相对强劲的齐国才是最佳的结盟对象,按照地理位置来说燕国也会是第二结盟对象,但是看近期的情况,吕哲反而将邦交注意力集中在赵国身上,虽然赵国一再进行否认,但是有一些风言风语也在传言吕哲派出使节商讨汉赵结盟事宜,空**不来风就能进行定性,这才是谁都看不懂吕哲到底想干什么的主要原因。

另外,有那么一些事情也让人看得更加迷糊,不知道是真是假……

“有传言称汉国与秦国也有结盟的意愿,秦国愿意让出巴郡、蜀军、汉中郡,换取汉国的粮秣和兵器,甚至是汉军参与到对匈奴的战争中去。”田荣当初听到这些明显是秦国那边散播的消息也就是一笑而过的态度,随时局势的变幻不定和吕哲一些令人看不懂的策略却是有点相信了。

臧荼看上去更加郁闷了,燕国之所以与齐国结盟是有历史根源存在,另外就是来自于齐国的财帛和技术帮助燕国开发辽东和半岛,这一度是被认为最划算的同盟,可是现在汉国兵锋威逼临淄,田荣也似乎拿定决定要回援但是没有想好该是怎么个回援法?

这天下大势到底是怎么了?前所未有的扑朔迷离外加混乱不堪嘛这是!

第六百五十二章:欢迎来到新时代(七)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想,因此关于每个时代之间的代沟也就存在更大的诧异性,吕哲的思想与如今的所有人都不是那么相同,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做出来的事情自然是令人捉摸不透。

说是吕哲意气用事也好,昂或者是不按常理出牌也罢,他就是讨厌引狼入室的齐国,连带一直跟在齐国后面瞎转悠的燕国也一同看不顺眼。

不是没人建议过使用什么远交近攻的邦交之策,认为开战之前先破坏齐、燕、赵之间的同盟,拉拢远在辽东的燕国是一个非常“正统”的策略。但是说实话,话是那么说,但是燕国现在十分依赖于来自齐国的资金和技术开发辽东和半岛,汉国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成龙拉拢到燕国?

汉国正是因为与燕国离得太远了,在齐国注资投资燕国的蜜月期内,一没有办法形成武力的压迫,二又无法实质上对燕国起到什么帮助,拿什么来拉拢燕国?难道要光靠三寸不烂之舌去忽悠么,那可就真的把燕国君臣上下当成没脑子的白痴了!

吕哲的思想是从来都不做无用功的事情,再则就是汉国对于出兵北上已经准备了四年,从军队到相关的情报上做好了充足的计划,战争从来都不是依靠投机取巧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一旦战争爆发讲求的是硬实力,阴谋诡计从来都只是一个辅助性作用。

历来也就是实力不如人的时候才会需要用到阴谋诡计,通常意义上来讲这是真正的兵行险招,毕竟使用阴谋谋算他人也要有被计算的心理准备。很多时候明明有硬实力解决的事情来个阴谋诡计节外生枝,结果就是没把人算计到反而掉进了别人设计的大坑中去。一场必胜的战争到最后反而是败了,弄巧成拙的例子可是不少的。

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分清主线与旁枝末节,对于汉国来说消灭复国不久又常年处于战争状态的齐、燕、赵并不是这场战争的最终目标,吕哲从一开始就确定要出兵北上的最终计划,那就是已经将爪子伸进华夏大地的草原胡人。

一个国家能经得起多久的折腾。特别是这个国家没有真正得到过休息?战争消耗青壮十分恐怖,对于物资的消耗更是需要用到海量这个量词。

吕哲从各个渠道探查的消息无一不是显示常年处于战争状态的列国,她们的国内是一种毫不夸张的民不聊生现状。

怎么就可能不是民不聊生呢?这里就要从社会现状说起,在生产力严重落后的环境中,军队不断地扩编必定是要集中大量的青壮,青壮又是社会的中坚劳动力。将青壮大规模的抽调进不事生产的军队,对于本来劳动力不足的社会来说真的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样的现象别说是在公元前二一六年,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无解的难题。

别人在打生打死,汉国却是仅仅在南边针对瓯雒这样的小国小打小闹,从大体上来说比较安稳地修生养息了四年。这里已经有巨大的差距。

齐、燕、赵对上秦国完全没有优势,大量精锐被牵扯在三川郡战场,准备了四年的汉军完全有实力在开战后取得重大优势,哪怕是想行使邦交策略对象也不该是齐、燕、赵,该是对于汉国来说比较重要的秦国。

秦国对于汉国来说比较重要很多人会感到迷惑,但是仔细一想就能明白是为了什么。

因为有秦国的存在,列国的矛头一直都是对准秦国,他们是天然上的死敌。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除此之外,在吕哲一连串的进行推演,不管是从实际需要还是关于大局势的变动上。汉国已经认清不能让草原胡人进入秦地并站稳脚跟的事实。

试想一下,要是秦国完蛋,列国就能拿出全部的力量来与汉国交战,同时一旦让草原胡人占据秦地背靠草原的局面形成,那又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首先,越来越需要马匹的汉国会因为秦国的灭亡失去购买马匹的渠道。然后汉国的边境线那么长,秦国不在汉国面对齐、燕、赵、匈奴还有没有可能占据主动?

另外。一旦齐、燕、赵、匈奴四方势力形成北方的一个大同盟,那时就是南北对抗的局势。到时候北方势力只要不傻定会进行任何渠道的封锁,介时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