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382章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82章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示严重的不满,然后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

关于列国的后续消息也不断再送来南陵,燕国因为离得比较远的关系这次与盟只会有三万军队,齐国那边是出动二十万,赵国也是相应的出动二十万,楚国的军队会有十万。当然,这些只是列国通报缔约者的军队数量,至于是不是与通报的军队数量吻合,那只有天晓得了。

“魏、韩、秦、赵、楚、燕……”吕哲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仰了仰手中的纸片:“好嘛,一下子会有起码近百万的军队汇集在慎这么一个小地方!”

百万部队啊,光是营盘都要连绵数十里,慎又不是什么大地方,一下子挤了那么多的军队,能挤得下来吗?R1152

第五百一十六章:必要的风险规避

目前军队建制相同的国家分为两种类型,秦国与吕哲这边有划分专门的战兵和辅兵,列国那边却是没有从建制来做明确的划分。{3W。23Wx。

列国的军队是个什么模样呢?大概就是士卒一样都是士卒,不分专门用来作战和进行辅助的兵种。他们在的军队,每一支部队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完全取决于统帅的安排,很可能上一刻某支部队是押运辎重,过了一段时间又成了正面战场的主力。

像是列国那样的部队比较混乱,军队的战斗力因为没有专门的战兵体系很难维持固定的战斗力,所以列国的军队能不能打就完全取决于统帅能不能摸清楚哪支部队能打了。

秦国与吕哲这边的军队有划分出战兵和辅兵,可是也不完全是不让辅兵上战场作战,只是将建制分得明细,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一线部队”和“二线部队”。若是按照唐宋时期的理解,那就是甲、乙、丙、丁的区别,其中又分野战集团和驻军集团。

会去慎与盟的列国合起来有五十三万,其中齐、燕、楚有三十三万,而这还是通报过来的军队数量,实际上肯定不止这么多。

秦国那边不是来了两千,是来了八万。八万秦军啊,要是统一之战时期的八万秦军,怎么也是一支毁家灭国的力量。现在的秦军没有一统之战时的好战性,可是从作战意识上和相关素养上来讲,秦军依然不是那么好惹的。

吕哲一阵失神后很确定自己不能只带五万战兵过去,他麾下的战兵在一连串的福利和美好前程下大概就是秦一统时期那样的战力,通俗一点就是对上秦军大概就是一比一,对上列国的普通军队是一比三。不过要是面对楚国的江东子弟兵之类的精锐,吕哲麾下的战兵肯定是不如的。

蒯通也是一阵皱眉:“太多了啊。”

是说会去慎的列**队太多太多了,其中可能会有敌意的至少有三十三万,意图不明的又有八万秦军。那么就是有起码四十一万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幺蛾子的军队。

“魏军六万、韩军三万、赵军二十万,合起来便是二十六万。”蒯通说的是打起来会站在吕哲这边的军队:“主上带五万战兵、十一万辅兵……不足啊!”

吕哲这边的辅兵已经与现今华夏了各国的体制不一样,秦国的辅兵依然是徭役性质的武装民玞,但是他们这边的辅兵却是雇佣制度,也就是说是向民间招募兵员,一种按照服役时间和功劳来获得酬劳的雇佣兵体制。

雇佣性质的部队是一种吕哲在尝试执行的政策,起因是为了舒缓治下参军热情。简单而言就是为了不让过热的参军**造成麻烦而设,因而吕哲除了常备兵几个军团的一线作战部队之外,各地驻军就是二线部队,屯田兵成了三线部队。那么招募而来的雇佣性质士卒就成了介于一线作战部队到二线部队之间的军队。

招募辅兵本就是为了服务于战兵,因此辅兵的存在基本就已经定型,更倾向于后勤辅助一类。可是吕哲又执行了辅兵立功也会计算功劳,那么这批雇佣兵的好战**也就被提升起来。他们是临时划分建制,不管是袍泽之间还是对军官都不会多么熟悉,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什么战斗力,不过因为也有军功可以累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虽然比不上职业士兵组成的部队。但是与列国的军队进行较量应该是没什么问题。

其实由政权发布招募令,从民间招募青壮组建军队是西方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要是有一帮基数足够平时专门锻炼搏杀技巧的青壮存在,吕哲执行这么一套方案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说实话,这种性质的军队在战时能够快速组建。等待战争结束又能立刻解散,用起来十分方便。当然,也不排除这样一来会对治安造成麻烦,同时要是中枢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会成为动荡的根源所在。

吕哲还健在的时期是不怕什么掌控力下降的,他做出这么一个方案也是在为以后做准备,毕竟他可不会满足于一统华夏。但是以国家常备军形式不断的向外扩张又不太合适,那么是不是可以借这一个方案培养出基数足够的武士,成立由国家主导但是民间形式的向外扩张呢?(即是公司方式的殖民)

列国出动那么多的军队,还有一支八万的秦军,吕哲只带五万战兵肯定是不够的。他们仔细的计算了一下,哪怕是不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吕哲至少也要带十万的战兵才能保证安全,这还是建立在后面有北部军团和东部军团的策应前提下。

“秦军那边有三千乘战车,一万五的骑兵,余下是弓弩手、长矛兵、戈矛兵。”蒯通脸色谈不上严峻,他们可是针对秦国不断在进行研究,很清楚现在的秦军早不是那帮虎狼之师,顶多就是一种从战法到经验都十分充足的军队:“齐、燕、楚的战车部队合起来超过五千,余下皆为步军。”

是的,列国中除了赵国之外并没有大规模的骑兵建制,有也是斥候性质的小规模骑兵部队,他们都致力于在发展战车兵。

说到战车兵,吕哲麾下的文武多多少少是感到纠结的,世界(指华夏地区)都在拼了老命的发展战车兵,他们实在搞不懂自家主上为什么就对战车这么一种彰显国力且用起来非常不错的兵种无动于衷。

现在的战车兵还是一种主流,特别是在对付步军上面来说用处非常大。想象一下由至少两匹马拉动的战车,战车的车身至少是长三米宽两米,战车之上又有一个驭手、两个长矛兵、一个弓箭手,他们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的场面,步军哪怕是结阵防御都是很艰难的。

吕哲这边完全有资源发展战车兵,费点功夫武装起一支超过三千乘的战车部队根本不会影响到其它兵种的发展。可是吕哲死活不愿意发展战车兵,反而花费极大的代价一直在发展骑兵,更是耗费巨资不断为常备军制造和购置甲胄。

骑兵是未来的主流,这点吕哲清楚,他也知道麾下发展战车兵的愿望十分强烈。他本来是想要举行一场骑兵与战车兵各自用途的演习,可是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若是没有这次会盟,关于演习的布置已经在做,可是被会盟一耽误,那只能是等会盟之后再来操办了。

根据现在不断输入的马匹数量,又在苍梧郡的黔中平原设立牧马场,南郡的夷陵靠北平原也设立马场,吕哲预计是能在三年内组建起一支五万的骑兵。

这支五万数量的骑兵可不是说只有五万匹战马,事实上五万骑兵的战马持有量起码需要十二万匹战马,就像是一辆战车不止需要两匹战马还需要有替换的马匹道理是一样的。

目前吕哲手里的战马数量是有将近六万匹,已经组建起一支两万骑兵的建制。是有战马六万匹,不是总共就有六万匹马,要是算上没有被驯服成战马的马匹,吕哲手里的马匹总数可是有将近二十三万,这还要归功于近两年不断不断地从外购置马匹,秦国那边自然是收购的大头,另外从赵地、燕地购置战马也在做。

秦国购置的战马又分为陇西北地系马、巴蜀一代的滇系马,赵国和燕地基本上是代系马。并不是所有马匹都适合驯服成战马,像是滇系马就不适合作为战马只能是驽马。驽马就是一种不适合骑乘,但是耐力十分足,用来驮运货物之内的矮脚马。

要是真正的区分开来,秦国那边没有断掉北地系马的输送,赵地燕地那边的代系马也加大输送量,让吕哲手中的马匹数量超过五十万,那么三年组建五万骑兵,再以这五万骑兵为骨干将骑兵数量扩充到十万的规模,这还是有点靠谱的事情。

慎那边既然是枢纽类似的地形,那么地形肯定不会太过复杂,考虑到列国的战车兵起码是上万乘,吕哲为了自己安全考虑肯定是要适当的增加骑兵和重步兵的数量。

“骑兵再凑一凑能凑足三万,重步兵因为一直比较重视也能适当增加到三万的规模。另外弓弩手要加强一下,就以三万为限。”吕哲没有说如长矛兵、戈矛兵、持盾长剑兵的事情,后面这三种士卒本来就是部队中最多的兵种,想要抽调不难。

商议出来的结果是战兵数量不能低于十万,十万战兵的话辅兵肯定是要相应的增加,那么吕哲带去参加会盟的军队也就膨胀到二十五万的总兵力。

“后面还会有共尉与季布作为策应,想来是没什么问题了。”吕哲比较郁闷的是共尉一直不在状态,他仔细想了想,虽然不免会让共尉多想,可是必要的风险还是要规避:“让骆摇领一支从南陵抽调出来的战兵,暂时归入北部军团建制,骆摇也任命为副军团长。”

听到吕哲那么一说,所有人都是点点头。

第五百一十七章:高度紧张(上)

历来关于军队的出动就是一副砺兵秣马的模样,再有吕哲这一次按照出征在做准备,难免会出现一种风声鹤唳的姿态。++x+

其实历来集中或是调动军队都不是那么简单,毕竟士兵总是要有一个集结的过程,另外关于军用器械和粮草的准备就要用掉相当多的时间。

招募辅兵是吕哲在一个月之前就已经下达的指令,南陵作为军队的集结地自然是有四面八方的青壮在向这里集中。

南陵城的居民已经约有五十万,现在不是像之前那种遍地空地的情况,那么在南陵城内集合显然是不合适的。

现在的南陵城内还有一块地皮是专门给军队扎营用,用来成为十二万的常备兵部队的驻地没问题,可是四面八方向南陵城聚拢的青壮不在小数,萧何为了应付起码三、四十万向南陵聚拢而来的青壮不得不在城外又画出一块地来作为临时集中地。

关于辅兵的招募是有其条例,优先选择的是有从军经历的人,其次才是身强体壮和身有战技。

所谓的战技自然就是对兵器的运用,现在是战国结束秦刚一统又分裂的时期,只要是二十岁以上的青壮基本上是都有从军经历,那么在选择辅兵上面其实对兵器运用是否熟练就很重要了。

招募辅兵之后,军队对该支部队的处理方案是从中临时提拔经验较足的人作为基层的伍长、什长军职,从战兵部队调去一些军官作为中层的百将、五百主、军侯,校尉级别以上则是慎重的选择一些本来就有足够知识但是经验不足的军官,俾将、偏将等级别的高级将领在辅兵部队中则是不设立的。

吕哲一边等待军队完成建制,一边关注列国传来的消息,在他在做出发准备的时候,相应的先头部队自然是要先行开拔,这么做是先到地头勘察地理。同时也是防止列国的部队设下埋伏什么的。

列国的军队已经差不多都开拔了,齐、燕两方军队的集结地点是在齐国新设立的沛国沛县,赵国、楚国因为疆域不接壤想要到达慎这个会盟地点都需要进行借路。

赵国已经确定是向齐国借路,楚国那边则是由项伯向吕哲提出借道九江郡的请求。

齐国同意了赵国的借道请求,吕哲想了又想也同意楚军借道的请求。

会盟的重要性虽然一再被弱化,可是其意义仍然非凡,借道向会盟地点赶路一直是惯例,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用会盟期间借道行攻伐之事的事情。

“其实借道也是一种试探,”吕哲可没有那么僵化,暂时没人借会盟作为攻伐。不代表不会有人那么干:“就看看楚国到底老不老实。”

九江郡对于吕哲来说并不是什么重要的郡。因为有让舒氏一族主导九江的承诺在,他对九江郡的控制力也不想其它郡县那么强,对九江郡建设投入也是目前最少的一个,甚至还比不上新占领的闽南郡和南海郡那边。

蒯通是同意拿九江郡来试探楚国的。他也得提必要的建议:“让舒氏严加监控,另外关于必要的后备方案也通知一下舒道。”

这个是必然的,不重视不代表要放弃,该表现出的维护也该做,不然舒氏那边会不会有什么想法真的难说。

“季布的东部军队就用这个借口北上,”这年头调动军队很难保密。吕哲刚好拿这个现成的借口来作为掩护:“另外关于楚军北上会盟的行军路线,军师还要快点拿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