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痞极大明 >

第212章

痞极大明-第212章

小说: 痞极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的时候,靠军功封爵,最多最多一个侯爵也就到头儿了。所谓的‘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话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决不能让自己封无可封。更何况,我的心思,也不在封爵上。戚将军那句诗我就觉得挺好,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英雄所见略同啊!”

    “那伯爷是否可以指点末将?伯爷的心思到底在哪儿,末将是真的猜不出来。”

    “猜不出来就慢慢地猜,你急什么?”陆准冲他笑了笑,随后话锋一转,问道,“汝契啊,你可参读过朝廷由张太岳持国之后的邸报吗?你可知道,现如今,他在搞什么名堂?”

    “这……”李成梁自知陆准是在考较他,一番思索之后,他才回答道,“回伯爷的话,依末将浅见,张太岳所作所为,无非是两点,其一,曰‘考成法’;其二,曰‘一条鞭法’。”

    “唔,没错。”陆准点头道,“那考成法,什么意思,你琢磨出来什么没有?”

    李成梁想了想道:“所谓考成法,无非就是明确权责。张太岳的想法,是以内阁总领朝政,内阁控制六科,六科控制六部,六部掌控天下事务,他身为内阁首辅,自然可以大权紧握。”

    “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一直都是张太岳所思所想的第一要务。”陆准评判道,“但他有一点没有做对!那就是他太依赖自己了!人亡而政息,自古如此。张太岳的制度,只适合他自己,或者说,只适合这个特定的时代。等到陛下成年,执掌朝政,一切就都和现在不一样了。到时候,怕是人未亡,而政已息。不仅是考成法,一条鞭法也是一个样子,都不是什么长久的东西。呵呵,不过,没关系,正因为他是人亡而政息,我们才有机会。”

    “请伯爷明示。”李成梁的脸色认真起来,等待着陆准接下来的吩咐。

    陆准没有什么明示,他有的,也仅仅就是不成熟的想法而已。

    “张太岳现在是生怕我回去给他惹麻烦,所以宁可用一道含含糊糊的旨意把我束缚在京外。当初离开京城的时候,我这个钦差的头衔就给的不明不白。没人知道是平定了王杲之乱就可以回京,还是等到辽东彻底安宁下来才能回京交旨。”

    张居正只用了一道旨意,就这么把陆准这个擅长惹祸的家伙封在了辽东。而朝中,由他和冯保双剑合璧,小皇帝根本没办法做什么。圣眷在此时,也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

    “其实,他做的对。他不这么做,我在京城是一定要给他使绊子的。哪怕他是对的,因为我有我的打算。”

    陆准说到这里,叹了口气,颇有些无奈的感觉。

    “从前,我还是孝陵卫一个小小千户的时候,心里想的就只有孝陵卫。可是等我成了固城伯之后,心也就跟着大了。这几年,孝陵卫能用的人都快被我给掏空了。除了留下一部分帮我盯着南都之外,其余的都已经北调,你应该是感觉最深刻的一个。”

    “是,末将自然知晓。”毕竟那些人都是被塞到了辽东军,李成梁怎么可能不知道?

    “但这不是我想要的!”陆准攥了攥拳头,看着李成梁,目光极其坚定而又诚恳的继续说道,“接下来的事情,你或许不能理解,但你必须按我说的做!李成梁,你是我一手扶起来的人,我了解你,你也应该了解我。我从不在意下属的小节,只要你们不去碰我的底线,贪一点儿,或是有些什么别的小毛病,那都无所谓。即便偶尔惹急了我,我也不会赶尽杀绝。但是,我要你做什么的时候,你要是不听招呼,我饶不了你。听懂了吗?”

    李成梁不知道陆准是喝多了还是认真的,突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但此时他能够做到的,也就仅仅是服从而已。

    ※※※

    实际上,陆准的话,并非是临时起意,他是很认真,很认真的。

    接下来的事情,的确很有可能让自己人都不能够理解。他甚至没有将这些事情都一一的和冯谦商量过,换言之,他认为即便是最了解他的冯谦,都不一定能够支持他的做法。

    那种做法实在是太冒险,也太让人不能理解了。

    陆准此时,身上依旧背着总督京营戎政的帽子,这个帽子在离京的时候,他曾经固辞过,但因为没有人可以接任,所以就这么搁置了下来,依旧让他顶着。而前一个带上这个帽子的人,则是个比陆准更为出名的人物。

    此人名叫仇鸾,比起陆准这个半路出家的爵爷,他的出身要好一些。咸宁侯的爵位并非是他自己挣的,而是他的祖父传下来的,那是一位在正德年间以军功封侯的将军,能力和运气值得任何人艳羡。

    戎政府第一次成立的时候,担任总督京营戎政职务的就是仇鸾。戎政府是既能统兵,又能调兵,权力不可谓不大。可惜,大好的局势,被他搞坏了。

    在陆准看来,当年的京营戎政改革可以说方向是很好的,可惜,用错了人。

    陆准此时就是在等一个契机,一个可以肆意施展抱负的契机。只要有这么一个契机摆在他的面前,他就可以把当年仇鸾办坏了的事情重新纠正回来。

    ※※※

    月上中天,喧闹的营地渐渐宁静下来,李如樟给陆准打水擦洗后,帮他整理好床铺,走过来请示:“伯爷,夜深了,早点休息吧。”

    “不急。”陆准披衣坐在燃得正旺的篝火旁,脸颊被篝火映得通红,“如樟,来,陪我聊聊。”

    李如樟不明白他的意思,站在一旁没有动弹。

    陆准抬头看看他,笑道:“怎么?陪我聊聊天这么紧张干什么?还是……你小子已经猜到了我想跟你聊点什么?”

    李如樟木愣愣的不说话,他似乎已经猜到陆准想说什么,但他不敢贸然开口接他的话。

    陆准勾勾手指,示意他坐在身旁,对他说道:“你猜到了怎样?你猜到了我也想问问你。来吧,小子,说说看,你觉得你爹带兵怎么样?”

    让李如樟这个做儿子的评价自己的老爹带兵如何?李如樟虽然早就猜到了陆准要跟他聊起自家老爹的事情,但话题这么突兀的展开,却依旧让他有些猝不及防。他支支吾吾的说道:“这……打赢了的话……那……那自然就是好的……”

    “昏话!”陆准不屑的撇撇嘴道,“什么叫打赢了就是好的?打赢了那得要天时地利人和己和,这么多东西在一块儿,互相贴补,才能说是赢,还是输。我问你的是你爹带兵如何,别跟我打马虎眼,直接说!”

    李如樟糊弄不过去了,只得回答道:“伯爷,若要如樟说的话,我爹他带兵,怕是太注重……太注重……”

    “太注重什么?”陆准追问道。

    李如樟犹豫了一下,才小声道:“可能是……太注重恩赏了……”

    “太重恩赏!”陆准笑道,“这有什么不敢说的?怕我迁怒?”

    李如樟也的确是怕陆准迁怒,要知道,李成梁未经许可,替陆准答应下来赏赐的事情,可是招致了陆准不小的一个报复。虽说的确是没出人命,但并不是没出人命就意味着陆准不在意了。陆准不惜用那种方法证明自己的不满,反而是更加说明了,即便你李成梁很重要,但这样的事情,我也是不能够允许有下一次发生的。

    谁知道贸然提起,会不会让陆准又想起那件事情呢?

    但李如樟显然是想多了,陆准不会为同一件事情去责怪同一个人两次,他只是单纯的在问李如樟对李成梁带兵方式的看法。而李如樟的回答,也让陆准基本满意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陆准慢吞吞的说道,“现如今,朝廷上下,但凡是有兵的地方,都是烂到了骨子里头。你爹这还算是好的呢!他许下那么多的赏赐,肆意提拔自己的亲信、家丁,这是没错,千真万确的事情。但他能够把仗给我打赢了,就比别人强上了千倍万倍。但是,如樟,你也知道这种方式不可取,但你知道为什么嘛?”

    李如樟试探着回答道:“兵丁本是朝廷供养,将官也是朝廷培养,本该由朝廷主导一切,但……”

    李如樟说到这里,突然卡住了。

    他意识到,自己评论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老爹,甚至还包括了面前的这位。如果说天下手握私兵最多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陆准!只要陆准不揭竿起义,造朝廷的反,这些人就是他的铁杆嫡系。陆准的手指到哪里,他们就敢打到哪里。其中,就包括了李成梁手握的辽东军。

    “你说的没错!”陆准点点头,对李如樟笑了笑,站起身来,“兵丁本是朝廷供养,将官也是朝廷培养,本该为朝廷效力,可现在,哪有人还傻乎乎的为朝廷做什么?跟着李成梁,跟着我,岂不是有更好的前程,更多的金银财宝吗?所以我才说,这样不行啊!不过,即便现在没有人理解我,以后,也总会有人理解我的。”


………………………………

第331章 命不足惜

    万历二年注定是多事之秋,而细细的品味起来,其实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大事,基本上都跟陆准有着解不开的联系。

    当年年初,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生擒活捉王杲及其亲眷三十余人,之后由蓟辽总督杨兆亲自率人进献俘虏进京,神宗皇帝驾临午门门楼,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陆准在宫中眼线传出消息来,说当时陛下很开心。但跟内侍提起陆准的时候却不免神情暗淡,想来也是念及陆准在辽东就着西北风吃沙子的辛苦和未能得到封赏的遗憾。

    其后不久,广东传警入京,沿海突然出现了一股海盗,领头的人名叫杨纯,是广东潮州人。其人在占领琉球之后开赴海外,成为广东一带对外走私的大盗。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此人并非是日积月累而成,而像是突然从天而降的。身后据说有大商豪富作为后盾,因此才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打造起了百余艘战船,甚至连原本广东的大海寇都被他一并吞掉了。

    有人说是广东本地的商贾暗地支持,有人说是晋商为了抗衡东南商人而扶持,也有人说干脆就是目前代表东南数省经济利益的江苏商帮搞出来的名堂。都传得有鼻子有眼,谣言未必不可信,但谣言肯定不都是可信的。

    紧接着就是当年秋天,陕西多地及淮扬徐等多处水旱成灾。再加上倭寇再度袭击沿海诸省府,致使无数人流离失所,甚至易子而食。

    江苏商帮因替朝廷押送赈灾粮食而狠狠地赚了一笔,但别人都还没来得及眼红,就听说江苏商帮的几位主事人下了命令,将赚来的银子捐赠给主要府县,由衙门出面开设粥棚,而他们则除了盯紧这笔大额捐款的用项之外,还帮助收拢流民,接收年纪在七岁以上的孤儿,选送到各种商铺、货栈做学徒。

    很难说江苏商帮到底是赔了,还是赚了,如果说他们赚了,但捐赠给官府的无疑是一大笔银子。如果说他们赔了,但他们在这场灾难当中,却获得了很多的免费劳力。学徒,固然干不了什么重活,但在这个时代,十二三岁出来做学徒也实在是太普遍的事情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尤其是经历了这样的灾难的孩子,成长的都会更快,用起来顺手得很。

    如果说以上几件事情都不是出自陆准亲手的话,那么这最后一件事情……或者说最后几件事情,就是陆准亲手所为了。而且,全天下都知道,陆准在这件事情上大大的栽了跟头了。

    ※※※

    辽东总兵衙门,钦差行辕。

    由于怕陆准在短时间内多次经受朝廷的斥责多少会有些想不开,李如樟毕竟才在陆准身边跟随了没有很长的时间,伺候起来不得要领,会不小心惹恼了他。李成梁特地将已经在辽东军中做到营守备的邵化海从军中暂时调了回来,贴身伺候陆准几日。

    邵化海当然太了解陆准了,回到他身边只看了一眼,就知道李成梁是多虑了。这位爷心里头压根儿就没把那些聒噪当回事儿,没事人一样的正坐在院子里头望天儿呢!

    “三爷!”

    邵化海的一声叫将陆准从恍惚中拉了回来,他转过头,当即露出了笑容,“你怎么来了?”

    一听这语气,邵化海更加确信了陆准是根本没有什么事情,立马也同样露出了笑容,对陆准说道:“还不是李将军怕您想不开,才嘱咐卑职来伺候您的。”

    “唔,他倒是想得多。”陆准嗤笑一声,指了指身边的凳子道,“坐,坐下吧。”

    邵化海毫不见外的坐下来,眼神一瞥,便看到了被随手放在小桌上的那份被内阁原样掷回的奏章。见邵化海看到,陆准也不避讳,手指抬了抬,对他吩咐道:“好奇?好奇就看看吧,看看我都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