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痞极大明 >

第164章

痞极大明-第164章

小说: 痞极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太子还小,心性尚未稳定,如果让他受了张鲸这样的小人的影响的话,那后果简直是不可设想的。高拱一边想着,一边在心中已然是打定了主意,这一次的事情之后,他无论如何也一定要让张鲸这个阉竖从太子殿下的身边滚开。

    当然,这些都还是以后要想的事情,他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陆准跟他提出的顾虑的事情了。

    虽然高拱刚愎自用,恃才傲物,很多时候都是目空一切,目中无人的。但他还是知道,别说他现在仅仅就是以草民之身教导太子,便算是他曾经入阁为相的时候,也不能说调动军队到哪里就调动军队到哪里。

    私自调动军队,在任何朝代都是谋反的大罪。高拱不傻,他当然知道陆准在顾虑什么。

    孝陵卫进城找人,这根本就不现实。别说孝陵卫不能亲自调进城中。就算调进来了,以他们对于南都城的生疏程度来看,还不如派个老百姓去找利索呢!

    想了想,高拱顿时有了主意,“陆准,你拿我的名帖,马上去一趟应天府衙门,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告知应天府尹。跟他说,就说是老夫的意思,让他马上派出三班衙役,到街上去寻人。另外,你再去魏国公府上通个气,让他们也调动手中的兵力,全城寻找太子殿下的下落,一旦找到,不要轻易打草惊蛇。回来禀报老夫,老夫亲自去请驾!”

    “是,卑职这就去!”陆准答应一声,转身就要走,却被身后的人叫住了。

    “你等等!”说话这人名叫陆树德,表字与成,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曾任严州推官、尚宝卿、太常少卿等职,在太子驻跸之前,他正在南都太仆寺做太仆卿,这一次也被委任为东宫讲官,和恩师高拱一起教授太子。对于座师对事情急躁的处置方式,他不能认同,因此劝谏道:“恩师,学生以为,此事涉及天家颜面,还是不宜声张的好。更何况,一旦事情搞大了,殿下真的在南都城出了什么事情,到时候可谓是追悔而莫及啊!”

    “哼,天家颜面?到底是颜面重要,还是安全重要?太子白龙鱼服,轻入险地,万一耽误了寻找,有什么不忍言说的事情发生,难道你能负责的了吗?听老夫的,你陆准,马上去办!”

    “是,卑职告退。”陆准不再耽搁,径自跑出门去,单脚踩上一侧的马镫,一手拉住缰绳,一手拌住马鞍,猛地用力,飞身上了马,挥鞭冲着应天府衙的方向而去。

    ※※※

    正当整个南都城马上就要开始鸡飞狗跳、人心不安的时候,已经出来不短的时间了的小太子还在兴致勃勃的在街上到处转悠。昂扬的脑袋,再加上考究的穿着,走到哪里身上都散发出一股子的贵气。即便是在贵人颇多的南都城里,也不禁惹人注目。

    但小太子和他身后的张鲸以及另外一位宦官则丝毫没有注意到他们已经被其他人关注很久了,张鲸和宦官的目光始终盯在小太子的身上没有动过,小太子的目光则流连在街头新奇的玩具、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各式各样飘着香味儿的美食上面。

    小太子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不停地将各种商品在手中把玩。时不时地就要停下步子,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他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好玩的东西,玩心上来可就什么都顾不得了。

    而正当他们走着的时候,街边上一个面摊旁,一个穿着应天府衙门衙役服饰的年轻人正对着他对面的府衙同僚抱怨着。

    “也不知道哪个王八蛋传的瞎话,硬是说太子跑到咱南都城里头来了,你说这事儿,这邪门儿不邪门儿!太子是到过南都城啊,可连一天都没待过,出城就奔着孝陵那边去了。怎么可能就莫名其妙的出现在南都城里,还叫咱们去找,你说说这是不是闲的?”

    “我看未必!”同僚老神在在的说道,“文人们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叫‘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你没听师父说嘛?孝陵卫这两年总是出事情,难保就不会出把太子弄丢了的事情!要不然,这事情还是跟师傅说说去,让他老人家帮忙算算这太子藏在什么地方。到时候咱们兄弟把人请回去,可不就能立个头功吗?到时候,赏下些什么东西也好啊!”

    “哎,你这话说的对!师父那卦算的是真准!”衙役立马同意了对方的话,“不过我听说啊,师父那样的功力,还只能算是刚刚才入门。比起领赏什么的,我还是更想让师父多教我两招厉害的,到时候,我也能修炼修炼。”

    “就你也想修炼?”同僚嗤笑一声道,“信罗道的人多了,能得到师父真传的可少之又少,你有什么啊?人家就把真本事教给你?还是想着怎么办好了差事,拿到赏银,这才是正理儿!”

    衙役对此也不争辩,但心中却依旧惦记着学本事的事情。像他这样信罗道的人,在南都其实有很多,只不过,由于南都的重要性,没有哪个人敢明目张胆的做这种朝廷明令禁止的事情,都是暗地里进行的。像那两个试图去孝陵刨土的人,就是罗道的一员。


………………………………

第280章 鬼胎暗结

    城中的风声鹤唳、鸡飞狗跳,仿佛并没有影响到小太子的心情。一整日下来,竟然没有哪个南都城的兵丁或是衙役幸运的遇到他一行三人。而与此同时,太子的兴致可以说是这些时日以来从未有过的高涨,张鲸看着,心中也很是高兴。而直到傍晚天色擦黑,张鲸这才有一些着急了。

    “公子,咱们该回去用晚膳了。”张鲸弯下身子,在太子耳边轻声说道。

    白天出来闲逛无所谓,但如果晚上还在外面闲逛,那安全就真的不好保证了。而且张鲸此时心中还是有一些顾虑的,他隐隐约约听到了街上有人在四处盘问关于一行三人的事情,因此也有意无意的在躲避着那些人。天色渐渐的晚了,谁又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万一要是被抓回去,那太子固然不会有什么大碍,可他就危险了啊!

    他这么想着,脸上不禁露出急切的神色,希望太子可以答应自己的建议,结束这次微服出行。

    但让他失望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正在兴头上的太子并不想马上回去,“再转一会儿,天还早着呢!”

    “这……公子,天色不早了。”张鲸小心翼翼的对着太子劝说道,“您若是回去的晚了,小的肯定要受罚的,公子也不忍心看小的受罚不是?更何况,这次没有玩儿够,下一次,小的再陪您来玩儿就是了。但若是小的因此而受了罚,不能再服侍公子了,那下一次可就没有机会了啊!”

    朱家血统,主要继承的是两种性格,其一为多疑,其二为冷血。太子虽小,但凉薄的秉性却早早的就显现出来了。他可不挂心张鲸到底会不会受罚,但对于张鲸所说的,如果他受了罚,不在自己身边伺候了,那日后想出来就不容易了。这句话,倒是很令他动容。

    但想了想,到底还是玩儿心战胜了理智,不过,太子终究是让了一步,“那就在这里用晚膳吧,用完了晚膳就回去!”

    “这样……”张鲸有心再劝,但看到小太子有些不耐烦的神色了,便也只得答应下来,“是,小的这就安排,一定让您满意就是。”

    ※※※

    当年太祖大修南都城的时候,曾大规模整修了两座水关,以贯通南都的地下水系。这两座水关东西相对,便也以方位定名。

    东水关位于南都城的东南部,是秦淮河流入南都城的入口,被称为十里秦淮河的龙头。而西水关则位于水西门城墙南侧,连接内外秦淮河,被称为十里秦淮河的龙尾。

    这里要说的是西水关,在五代残唐的时候,被称为是‘下水门’,明初更名西水关。水关设有两道闸门,桥道和藏兵洞。城墙之下有进水巷道,用条石封住,防止敌人的“水鬼”潜水入城,城墙从两道水闸之间堆砌而成。

    从六朝开始,西水关与东水关之间,秦淮河沿岸,就是文人荟萃、商贾云集的地方,以至于时至今日,依旧有‘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的说法。而自此之后,与长江相连并设有码头的西水关的繁华程度更是渐渐超越了东水关,成为南都城最为繁忙的码头。

    码头周边,除了脚行、货栈云集之外,自然也有配套的服务设施。商贾到此要住店,所以有了客栈,要吃饭,所以有了酒楼,商舶往来之际,岸上一排排的商铺更是鳞次栉比。而俗话说得好,衣食住行,光有食、住自然不行,因此还有了衣帽店、珠宝店、布庄等等。初次之外,可供玩乐的地方更是一点儿都不少。

    而说起西关的酒楼,就不得不说一说当年的‘花月春风十六楼’了,这是南都城最有名气的十六家酒楼,都盘桓在西关附近。而被张鲸选中的一座,正是其中的醉仙楼。

    曾有诗云:诏出金钱送酒垆,倚楼盛会集文儒。江头鱼藻新开宴,苑外莺花又赐餔。赵女酒翻歌扇湿,燕姬香袭舞裙纤。绣筵莫道知音少,司马能琴绝代无。

    诗句中所描绘的,正是这处醉仙楼。

    由于不吝啬赏赐,因此在正是饭口,人来人往最为匆忙拥挤的时候,太子由张鲸和另一个小宦官陪着,也占据了其中的一间雅座。但当小伙计传上茶来的时候,却被张鲸给拦下了。

    小伙计是年纪虽小,资历可不低,已经在醉仙楼做了整整六年的跑堂。可以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五行八作什么人都见过。因此,在张鲸刚一开口拦他,不叫他倒茶的时候,他并未怎么不乐意,反而是乐呵呵的应着景附和了两句,便打算退下去。

    但正当他准备退下去的时候,张鲸却再一次叫住了他。

    “你们这杯子怎么这么脏啊!还真有这茶,堂堂的醉仙楼,连一杯待客的茶水都泡不来吗?这还怎么开门做生意?”

    这么一说,小伙计顿时不乐意了,“这位贵客,若是您嫌茶不好,那您尽可以自己带了茶叶来,小的给您泡了就是。若是嫌杯子不干净,那小的也自会给您换过。只是这醉仙楼的招牌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贵客看在招牌的份儿上,多担待些吧。”

    许是小伙计说话时的语气不太好,也许是张鲸听他聒噪便有些厌烦了。反正这一句话说完,张鲸当时便勃然大怒,“你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认定我是来砸你们的招牌的吗?茶不好,杯子不洁净,这都是实情,到你那里,怎么却成了有理的事情?我不跟你说,你去叫你们掌柜的过来!我还不信了,这大明的天下,什么时候轮到你这样的市井小民来撒野了?”

    一句话算是捅了马蜂窝了,小伙计面上笑着,对张鲸说道:“好,这位贵客请稍待。掌柜是吧?小的这就去请。”

    说罢再不管张鲸等人,自顾自的撩起帘子走了出去。等出到门外,走到楼梯口的时候,突然对着地面狠狠地啐了一口,“呸!什么东西!个娘娘腔也跟爷们儿冲大个儿……唉哟!唉哟,爷,对不住,对不住,实在是对不住……”

    小伙计光顾着口中骂人,没有看清楚对面,被刚刚走上楼来的一个客人撞得跌倒在地。爬起身来看清了这人,便忙不迭的道歉。

    这人名叫黄岐,虽然不是权贵,也不是勋戚,但在南都城的百姓们眼中,还是很有名气的。

    有人说,他曾经的名字不叫‘黄岐’,甚至也不姓黄,而是姓王,名字很俗气,名叫‘王七’,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七。头脑倒是聪明,但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只喜欢在街面上乱串,今天踢了东家的坛子,明天碎了西家的罐子。人说见过淘的,可从来没见过这么淘的,可以说,没有一天没人到他们家告他的状。

    但就算是告状也没有用,他是天不服、地不怕的性格,根本就没人管的了他。一来二去的,大伙儿就都长了心眼儿,躲着他就是了。

    可古话为什么说:一个人有一个的气运呢?王七从幼年到少年,再到中年,根本就是反面的典型,没有任何出人头地的机会。可人到中年的时候,有那么一天,在家中午睡,却突然得到了神仙托梦,教给他一本天书。

    当然,传天书这个事情是他自己跟人说的,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又没有人能进他的梦中看一看,当然就没有人能知道了。反正在那一梦之后,他突然间就学好了。还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做‘黄岐’,说是梦中的神仙给他取的这个名字。

    一个从小不用功读书,就连王七两个字儿分开来都未必认识的家伙,能够知道‘黄岐’这两个字就已经算是不错了,没人怀疑这个名字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

    而且,从他改名叫‘黄岐’开始,他真的是时来运转了。

    最开始没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