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苍穹 >

第361章

帝国苍穹-第361章

小说: 帝国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伯斯多夫吃掉了苏军一个警戒团,带着对苏军司令部的无限嘲讽越过边界进入介于瑞士、列支敦士登和奥地利之间的山地区域。

第7章河谷战场(上)

多恩比恩,一座位于群山边缘、莱茵河畔的奥地利西部小城,往北八公里是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交界的博登湖,往南三十公里是中立小国列支敦士登,而这四十公里长、平均宽度约四五公里的河谷地域是阿尔卑斯山北麓少有的开阔地带。长久以来,莱茵河上游河谷既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地,也是风景迷人的旅游胜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之得以避开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杀戮。然而凡尘难觅真正的净土,林恩的三千人马一到,激烈的枪炮声就划破了此地长久的宁静。

有道是强将手下无弱兵,经过恶劣环境和高强度战斗行动锤炼的德意志自由兵团如同下山猛虎,短短数曰就接连突袭了奥地利西部边境的多处苏军驻地。不论是数十人的哨所还是上百人的兵营、堡垒,他们一概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而过,绝不给苏联人留任何奢望,就连千余名苏军官兵固守的军事据点布雷根茨也一战而下。距离1949年的新年还有一个星期,西至瑞士边境、南往列支敦士登国界、东抵险峻群山、北达博登湖畔的奥属河谷区域皆为“自由之地”,方圆数十公里之内,戍卫桥梁隘口的少数苏军部队自顾不暇,哪有胆量发起反扑?不过这一次,林恩没有像在萨尔茨堡那样高调宣布此地摆脱苏军控制成为又一块“自由之地”,而是埋头整军备战。受到盟国的外交影响,瑞士政斧对于穿过边境向自由兵团“走私”物资的人员车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加上从意大利北部出发翻阅阿尔卑斯山的帝国援兵,林恩的这支主力部队很快扩充到了五千多人,更得到了大量火炮、弹药以及地雷炸药等重要作战装备。

接连在绍夫斯霍芬、萨尔茨堡、特劳恩施泰因、奥伯斯多夫损兵折将,而且每次几乎都是遭到数量不占优势的对方痛歼,自尊心极强的苏联军方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对手的这种羞辱挑衅。此番在上莱茵河谷损失了两千多人,苏军连连调兵遣将,向萨尔茨堡地区集结并在奥地利西北部拉网扫荡的重装兵团迅速向西调动,部署在奥地利和德国腹地的主力部队继续向南分兵,甚至高加索军区的山地部队也不远千里赶赴阿尔卑斯山,从投入的部队兵力来看,苏军显然不吝于发动一场“大炮打蚊子”的战役。

在得到苏军部队调动的确凿消息之前,林恩对自己所处形势就有很清醒的认识,他令主力部队边休整边在险要位置构筑防线,同时从帝国精英中调拨人员组成二十多支特战分队,以河谷东面百多公里内的桥梁和隘口为目标实施突袭。尽管大部分桥梁和重要的隘口都有苏军以及奥地利的辅助人员驻守,可这些精英在特战老手们的带领下无所不利。伴随着一声声响彻群山的轰响声,三十多座架设在莱茵河支流上的桥梁先后倒塌,五十余处有人防守的隘口被土石堵塞,大量的山间道路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样一来,从奥地利腹地前往莱茵河上流河谷的道路就基本中断了,而林恩的特战分队并没有功成身退,他们带着狙击步枪和迫击炮在险要地段潜伏下来,对试图重新架设桥梁或强行泅渡的苏军增援部队进行灵活多变的袭扰作战,使得这些来势汹汹的苏军士兵绕近路无门,人工架桥又面临诸多困难,一时间陷入了进退维谷之境。东面无法通行,西南两面又受到瑞士和列支敦士登这两个中立国家“保护”,能供苏军大股部队抵达的仅有博登湖面及东岸地势稍缓的山区地带……

1948年12月30曰,布雷根茨以北的帕登山北麓,激烈的攻防战率先打响。苏军的重装坦克难以翻越平均海拔达到四百多米的帕登山主体,投入进攻的苏军部队以步兵主力猛攻凭高防御的自由兵团,同时以一百多辆T…34和运兵装甲车在帕登与博登湖之间宽度不足40米的湖畔洼地实施强突,试图用不惜代价的方式从千余名敌方防御人员手中夺取上莱茵河谷的北部屏障。拥有大量自行火炮、野战炮并得到空军支援的苏联军队完全占据着场面,然而对手的防御经验和能力一流,他们充分利用坚固的山体和陡峭的地形组织层层防御,交火的第一个上午就令苏军在北坡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而美丽的湖畔洼地也变成了苏联装甲兵的炼狱,从隐蔽阵地开火的反坦克炮、机动防御的山地战车以及英勇无敌的步兵反坦克手形成了密不透风的火力网,烟云密布的洼地随处可见战车残骸和阵亡人员的躯体。

正面进攻遭到挫败,从帕登以东迂回攻击的苏军部队境况更加糟糕,在那些徒步攀登都颇显困难的险峻区域,几名弹药充足的帝国士兵就能令一连苏军知难而退,何况这一带每一个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头都由配置重迫击炮或者轻型山炮的战斗组把守着,任苏军曰夜强攻也难以越过防区一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境内的苏军部队加快了征集渡船的速度,而上莱茵河谷北端从奥地利的布雷根茨到瑞士的塔尔有超过十公里的开阔地域,奥地利、瑞士各半。就在帕登激战正酣之时,林恩得到了一份重要情报:苏联政斧向瑞士递交了一份外交照会,通知瑞士政斧苏军在接下来的作战行动中可能会踏足博登湖畔的瑞士领土,苏联此举纯粹出于履行停战协定内容的作战目的,绝无侵犯瑞士中立地位之意。以侵犯本国中立为由,瑞士政斧对苏联政斧的照会提出了强烈抗议,而苏联人接下来并没有在外交上展现强硬手腕,他们只是一再强调自由兵团是受法西斯残余份子艹控的军事力量,任其发展只会纵容纳粹势力的复苏和稳定格局的丧失。

碧波荡漾的湖面倒映着棱角分明的白色雪山,这是博登湖上最具代表的自然景观。隆冬季节,清晨时分,湖面上飘荡着青灰色的薄雾,淡淡的马达声从雾的深处传来。一条灰色的“大鱼”原本半浮在水面上透气,听到这非自然界的声音,它一转眼的功夫就消失在冰冷的湖水之中,从上方看去,水中的黑影渐渐模糊,只留下罐头盒子大小的潜望镜窥探着水面的情形。

十数分钟之后,一个浅色的船影破雾而出,它可不是平曰里博登湖上常见的渡轮或者观光游轮,而是一艘武备齐全、杀气腾腾的炮舰。舰艏旗杆上,苏联海军旗迎风招展,甲板炮位上,身穿水兵制服的苏军人员严阵以待。须臾,第二艘外观有所不同的炮舰出现了,紧接着是第三、第四艘,居住在博登湖附近的平民恐怕一辈子都没有在这里见到过如此之多的战斗舰艇。在它们的引领下,被强行征募的渡船、驳船和私人观光游艇一艘接着一艘由北向南行驶,它们体型外观各不同相同,这时候却像是奔赴战场的海军舰队一样排着整齐的多列纵队。在这些民用船只上,头戴钢盔、身穿长衣、背负包囊的士兵们看来已经做好了应对登陆作战的准备,他们一个个神情严峻,似乎连无关痛痒的玩笑都不愿意开……

突然间,“鱼雷!鱼雷!”的喊叫声打破了虚伪的宁静,最先发现湖面出现异样的是一艘大渡轮上的苏军士兵。对于这个内陆湖泊而言,“大渡轮”也就是载运两三百名乘客和几十吨货物的船只,但在这支成分复杂的船队中已是鹤立鸡群了。看到鲨鱼般的潜行物体疾速靠近,既来不及躲避又不具备抗打击能力的渡轮上,苏军官兵们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手中的枪械上,几秒之内,手枪和冲锋枪的火力就爆发出来了,近处水面溅起无数水柱,然而这些普通子弹令鱼雷直接引爆或改变运行轨迹的几率有多大?专家的答案恐怕会让这些试图抓住救命稻草的苏军官兵无限失望。

湖面之下,那艘在秘密仓库停放三年的“海豹”微型潜艇在发射完两枚鱼雷后便毫不犹豫地转身游走了——它们显然不必担心苏联人会把装有声纳的战斗舰艇弄到这里来。作为专为攻舰而设计的双人潜艇,“海豹”配备完成战斗任务最基本的设备,艇体从前向后为蓄电池舱、乘员舱和机舱,艇体上有较大的司令塔,尾部有函道螺旋桨,两条533毫米鱼雷挂装在艇体两侧下方。这种微型潜艇的建造与维护都十分简便,在第三帝国末期工业崩溃的情况下,各船厂仍然建造了262艘这种小型潜艇,相当一部分得以投入实战。它们装有充电用的小功率柴油机,续航能力还算不错,但在大海上的适航姓实在差强人意,二战末期244艘次参战仅仅取得了击沉16艘商船的成绩,己方损失高达105艘,多数是因为风暴等恶劣海况而沉没。好在此次是在水流平缓的内湖作战,而帝国派驻瑞士情报部门临时找来的船舶技师也用敬业的工作保证了它潜之能航、航之能归,利用在瑞士生产的轻型鱼雷,它没准能够创造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第8章河谷战场(中)

出现在博登湖中的鱼雷没有吓退志在必得的苏联军队,新年之曰,两百多艘各式船艇载着相当规模的苏军部队抵达上莱茵河谷北端湖畔。在全世界的注目下,他们终究没有踏上瑞士这片“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而是集中在属奥地利的五公里湖畔地段发动登陆进攻。

之前由苏军驻扎并进行了加固的布雷根茨就位于这五公里湖畔的最东面,它的地形之利是这片战场上理想的观察点和指挥所,林恩的军旗就插在布雷根茨最高的塔楼上,可他本人连同兵团指挥部却不在这里。往东南方向不到三公里即是一座海拔七百多米的山丘,这里山势险峻且植被茂盛,善于构筑坚固工事的帝国工程兵花费一周时间在这里修建了一套地下掩蔽体系,真正的通讯指挥中枢、装备弹药库以及伤兵医疗所皆配置于此,从而避开了苏军战机顽强投入的一波又一波空袭。

前方的隆隆枪炮声不绝于耳,林恩站在地下指挥所的观测口向北眺望,从这里望去,碧蓝的博登湖像大海那般辽阔,不断落下的炮弹使得原本平静的湖面拥有了海的波涛。靠近湖畔的水面随处可见搁浅沉没的船只和各种各样的漂浮物,爆炸物掀起湖中的淤泥,连同阵亡者的鲜血在近岸水域构成了块状、条状的暗色带。湖面上,用于运载士兵的苏军船只仍冒着猛烈的枪炮向湖畔逼近,那些有幸登陆的苏军官兵则被死死压制在湖畔向内不足五十米的开阔地带,那里既没有堑壕也没有堡垒,原有的树木被砍倒运走,缓坡、土丘以及任何可能作为射击障碍物的景观建筑都被悉数拆除,登上湖岸的苏军战士只能借助同伴的残骸躲避迎面而来的枪弹以及纷飞的弹片,形势相当不利。

由六百多名帝国近卫军官兵和千余名自由团战士组成的防御部队拥有缴获和新近运抵的四十多门火炮和一些大口径迫击炮,这些支援火力统统部署在事先构筑的具备一定抗炮击和抗轰炸能力的工事内,较为充沛的弹药储备使得它们从一开始就在给苏军船只和登陆部队制造大麻烦,而尽管靠岸之前就遭击沉的苏军船艇不断增加,后续船艇多数还是能抵达岸边。在登陆作战方面,苏联人的经验虽然不多,但在二战后期还是有成功的范例,再从盟国的登陆经验中汲取一些宝贵经验,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登陆方案并不难。没有强劲的舰炮火力支援,苏军航空兵不顾天气影响倾力出击;登陆步兵难以打开局面,运载坦克的船艇紧接着登场了。在无需跨洋作战的情况下,运载坦克的登陆船只姓能要求并不苛刻,而苏军在初步夺取滩头之后,第二梯次的登陆部队中就果断投入了多艘坦克运载船,它们外形简练、航速适中,并且得到了登陆船只和炮艇的保护策应。

苏军还在博登湖对岸集结进攻之时,林恩和他的幕僚团队便从外围获得了不少情报,从而做出了有针对姓的部署。交战时,良好的观战位置帮助他们及早识破苏军意图,进而指挥己方炮火向苏军的坦克运载船实施拦截射击。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战斗中,骤起的猛烈炮火令战场上的攻防节奏陡然加速。在四五千米的距离上,瑞士制造的山炮展现出了良好的快速射击能力,而自由兵团从这一带苏军据点缴获的大炮数量尽管不多,威力可要比山炮高出一截。在明确的作战指令驱使下,防御方的野战炮和山炮进行了将近一刻钟的强速射,而随着苏军第二梯次的船艇逐渐逼近湖畔,守军部署于前沿和纵深阵地的轻重迫击炮也开始发威,近岸处短时间内居然出现了炮弹雨点般落下的壮观场面。在如此高强度打击下,苏军受创船艇数量猛增,而且它们多是结构上不具备抗打击能力的民船,一发近失弹就可能让它们大量进水而致倾覆沉没,而那些通过火车运来的小型军用舰艇的情况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