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苍穹 >

第233章

帝国苍穹-第233章

小说: 帝国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骑速度不减,而是相应朝林恩他们潜伏的北侧树林靠拢了一些。暗沉沉的树林中,低温使得人们本能地想要搓手跺脚,然而特遣队的战士们却像是石雕一般蹲伏在战斗位置上——倚靠着树干或雪丘,扣扳机的那只手皆脱去行军御寒的厚重手套,仅保留更为灵活的线绒或布质手套。

考虑到在苏联境内行动时的安全需要,林恩将自己在列宁格勒获得并用来威慑马特索夫的那支鲁格08手枪留在了那座从未真正受到核弹威胁的城市,此后直到越过苏芬边境时,他也是一身平民装束,并没有携带武器。名为指挥官,他只能两手空空地站在特遣队员们后方,揣摩着对面树林中的芬兰人此时的心态——若是强硬抵抗,他们会不会对视线中每一个穿苏军制服者一视同仁,那样的话好不容易撤退到这里的己方骑手岂不是要遭到他们的枪弹攻击?

正想着这些,前面的特遣队员又是一声唿哨,它显然不仅仅是告知同伴自己位置的信号,长短和音调的不同应该是含有简单战术信息的。与追击者隔了七八百米的三骑略略改变行进方向,直奔这片树林而来。很快的,林恩已经能够清楚地听到那些战马沉重的喘息,依稀看到它们的动作因为疲倦以及积雪阻碍而失去了以往的美感,这与那些坚硬土地上纵横驰骋的德军装甲部队陷入泥泞窘境的情形如出一辙。好在它们终于坚持着抵达树林,而尽管处于枪弹的最大射程之内,对面树林中的芬兰人在这时候并没有开火。

从战马上翻身下来的三名骑手和他们的马匹一样疲惫不堪,脸上身上的污渍与雪霜混杂的模样亦是狼狈。从他们的身形上,林恩已经找出了领队军官,也就是特遣队员们所称的“卡鲁尔长官”,他不慌不忙地站在树旁,等着这位北方悍将向下属匆匆询问过了情况,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自己跟前。

“长官,您不应该留在这里冒险的!”领队军官急促地说道。

林恩略微昂起头:“我是行动指挥官,更是一名职业军人,从一名二等兵到现在,我也在战场上经历过了数十场大大小小的战斗。必要的时候,请把我看成一名士兵,未必是最优秀的,但至少合乎战场需要。”

领队军官无心争辩,他看来已经领教了林恩的固执,因而只是弱弱地建议道:“我派人护送您和情报员们先走。”

林恩未知可否,而是问他:“对面树林的那些芬兰人……算敌人还是朋友?”

领队军官迟疑了一下,答道:“总的来说,他们不是敌人,但眼下的形势非常复杂,大批苏军部队已经循着我们的踪迹跟上来了。长官,很抱歉,我们的能力和技巧有限,没能够顺利甩掉他们。”

光线暗淡的树林中,林恩睁大眼睛试着从对方说话时的表情寻找答案。所谓的“能力和技巧有限”,在他的理解中应该属于客套话,若真是不想让苏军追踪至此,他们完全可以中途潜入山林和对手兜圈子,为了保护大部队而舍生取义并无不可取之处。常年在芬兰作战,这位领队军官显然对这个国家的一切有着较为详实的研究和心得,芬兰边境部队的活动范围和心理底线他应该是较为清楚的,而作为索尔特遣队的直接指挥官,他在离开基地前应该获得了高层的明确或间接指示。在大的战略层面上,此时挑起苏联和芬兰之间的矛盾似乎意味着将弱小的芬兰推入火坑,但有了拉斯阿莫斯事件作为铺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苏联的心态已经有了微妙而敏感的变化,一旦苏芬之间的摩擦上升到战争程度,跟西方世界越走越近的挪威、瑞典必然延续固有立场支持同为北欧之国并且充当本国和苏联缓冲地带的芬兰,第一次苏芬战争期间芬兰获得大量外援、苏联处于孤立境地的局势亦将重演,甚至可能成为英美对苏采取强势手腕的一个楔子。

林恩直接忽略了领队军官让自己再一次先行撤退的建议,领队军官也明智地将它弃之一旁。不足一公里的差距,后面的苏军骑兵们一转眼的功夫也就奔进而至。两人不约而同地返身走向树林边缘,白雪皑皑的原野上,那些黑色的身影正迅速变大,领队军官取下斜挎在背后的波波沙冲锋枪准备投入战斗,林恩见他身上多了一支手枪的挎带及枪套,估猜这是他在边境哨卡获得的战利品,便以一个看起来有些亲昵的动作从他的枪套中拔出武器,这是一支和纳甘左轮同样列为苏军制式武器的TT33手枪——它外形酷似勃朗宁半自动手枪,配用和纳甘左轮同样口径但弹体更短的7。62毫米手枪弹,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配备苏联军队。随着战争的结束,相对落后的纳甘左轮行将退役,而TT33则还要在苏联军队多服役数年,直到全自动的马卡洛夫手枪在五十年代前期批量投产并取而代之。

基于一名前线战斗人员的敏锐习惯,林恩将手枪的弹匣退出并查看了存弹情况。在“吸血鬼”突击队训练营,他对苏军基础的制式装备都有接触,这种普遍装备苏军步兵军官的小型手枪也不例外。在战斗姓能方面,它与鲁格08相差不多,激烈战斗中仅适合自身防卫,而不像是驳壳枪那样具有极强的侵略姓和杀伤力。

见林恩不经商量就拿走了手枪,领队军官倒像是默认了他的参战心态,顺势从肩上取下了枪套挎带,这上面配备TT33专用的枪弹盒,可容纳40发子弹。显而易见的是,它的原始所有者——边境哨卡的苏联军官,没来得及发一枪就黯然销魂了,领队军官在撤退途中虽然一直将它配在身上,也只是应对不时之需。弹匣里装满了子弹,枪盒里也是满满的,这样的状况本该让人感到心满意足,只是对于习惯于在战场上使用粗暴武力的林恩,这时候一支二十发弹容量的驳壳枪才是理想的单手武器,若是能够瞬间召唤来一套齐全的红外夜视装备,那对付区区数十苏军骑兵更是不在话下。

领队军官无暇揣摩林恩的心理活动,撇下手枪和手枪套,他快步走到树林边缘,从容打开保险、拉开枪机,端起“波波沙”瞄准百多米外仍在继续向这里强劲的苏军骑兵,单眼略作瞄准。

哒哒哒……“波波沙”冲锋枪突然发出了轻快顺畅的嘶吼,也由此拉开了这场复杂战斗的序幕。

这一梭子弹飞射而去,林恩隐约看到有苏军骑兵从马上坠落,其余人员以及他们的战马受到了惊扰,前进的趋势顿时受到了遏制,但指望他们知难而退是不现实的。这些苏军骑兵有的策马分散,有的直接在马上端枪射击,旷野中一时间煞为热闹。然而让林恩感到惊奇的是,领队军官没有喊开火,特遣队员们虽然端着枪却并未参与射击,而是任由自己的长官一梭子一梭子往苏军那边扫射。在这个时候,对面树林中也是静悄悄的,仿佛那里根本没有藏匿芬兰骑兵和他们的战马。

林恩先是费解,尔后很快理解:领队军官这是在向芬兰人表明与苏军入侵者的对立立场,芬兰人在冷眼观察局势,唯独追击至此的苏联骑兵们在乱糟糟地射击并组织进攻。

不紧不慢地打掉了长条形弹匣里的全部子弹,领队军官低头更换弹匣,并且唤了声“鲁特”。林恩还没反应过来,只听一声孤零零的枪响跃然耳机,它是如此的悦耳,瞬间唤醒了林恩来到这个时代的最初记忆。一支传统的手动步枪看似落伍,但在一名优秀射手的手里依然是威力强劲的武器。远处的原野中,一名苏军骑兵几乎应声倒下,紧接着,拉动枪栓的哗啦声在林间响起,想必远处的苏军骑兵们也能够依稀听到这个声音。

啪……这步枪的射击不急不促,就像是一位饭后散步的绅士,从容、干练且稳健。这一次林恩虽然没有直接观察到有苏军骑兵倒下,可在这种声势的影响下,苏军骑兵们的心态愈发浮躁,一小队七八人骑着马试图从靠着对面树林的位置迂回包抄,林恩由此紧盯着对面树林,等待着潜藏其间的芬兰人做出至关重要的决断。

第157章风暴

哒哒哒哒……对面树林中传出的冲锋枪声在林恩听来是莫名的熟悉,暂且抛开姓能局限不说,整个二战期间,MP38冲锋枪与MG34、四号坦克、梅塞施密特战斗机、斯图卡轰炸机一样,都是德''队招牌式的武器。它不仅广泛装备德军各兵种、各层级部队,还是第三帝国笼络盟友国家以及非结盟友好国家的馈赠品。战争时期,芬兰虽然拥有自己的军工体系,但它远不足以满足本''队的需求,更难以对付气势汹汹的苏联军队,尤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为了诱使芬兰军队向列宁格勒进攻,主动向他们提供了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枪械、火炮、弹药以及战斗机、轰炸机都囊括其中。尽管自1944年之后芬兰军队就退出了战争,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武装力量继续持有和使用德制武器。

那些试图迂回攻击的苏军骑兵毫无防备地遭此攻击,转眼间就有三四人坠马,所剩之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有人胡乱朝树林中开火,但回应他的是更为精准的枪弹。

“芬兰人参战了!”

瞅见对面树林那边的情景,林恩小小地惊喜了一下,而这时候领队军官已经换好了子弹,正沉稳冷静地观察当面的苏军骑兵如何调整进攻。听到林恩的话语内容,他丝毫没有意外的表现,而像是早有预料的朝对面树林看了看,遂转过头对周围的特遣队员们下令道:“自由射击!”

这一下,卯足了劲要给苏联骑兵迎头痛击的特遣队员们可不留情面,他们手中的波波沙冲锋枪、莫辛…纳甘步枪纵情地“歌唱”着,而对面树林里潜伏的芬兰人既然已经开火干掉了近处的素具骑兵,便也放开了之前的拘束,步枪声在林间清脆地回荡,只是听起来不太像是毛瑟98k——武器的多样姓必然增加后勤的负担,但对于芬兰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来说,战争期间必须武装尽可能多的士兵来对抗强大的敌人,复杂的处境又使得他们在过去五年时间里接收了来自英国、德国、瑞典以及美国以各种形式提供的枪械弹药,以至于形成了一个万国大杂烩。无独有偶,在遥远的东方,那个人口要多得多的国家,也是因为相类似的原因而形成了五花八门的装备体系。

听着熟悉或不熟悉的枪声,林恩潜意识里难免有些技痒,但苏军的TT33手枪实在不是一支顺手的武器。遭到有预谋的阻击和意外的夹击,远道而来的苏军骑兵们在开阔的原野中显得无所适从。在连续尝试进攻未果之后,他们伤亡过半且难以承受更多的损害,便开始有组织地后撤了。一些下马作战之人已经找不到坐骑了,他们只好徒步后撤一段距离,遁入附近的树林中伺机而动,仍有马匹的骑兵一分为二,一部分带着伤员向后撤离,另一部分则和那些失去了马匹的同伴一并留守。

枪声渐止,对面树林很快归于平静,那些芬兰士兵既没有急于离开,也没有主动出击去击杀那些后撤的苏联士兵,他们似乎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对于芬兰人的态度,林恩正欲向领队军官发问,只见他脱下手套将拇指和中指的指尖并拢压于唇间,从而吹出了一个响亮的唿哨。须臾,对面树林中也响了唿哨。

等领队军官放下手并准备重新戴起手套,林恩终于忍不住上前问道:“芬兰人怎么说?”

这位在林恩看来颇为特立独行的领队军官不冷不热地回答说:“他们让我们走,越远越好,最好离开芬兰。”

这一声唿哨能包括这么多信息?林恩不信。

“你说的这些是真的?”

“我了解芬兰人。”领队军官答道,“这一次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帮我们忙。事实上,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把我们往苏联那边驱赶来消除苏联军队对他们国土的侵犯,但您也看到了,他们非但没有这么做,还帮着我们干掉了一些苏联人,这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林恩在心里认同到,这一路上他也想过自己和特遣队成功逃离之后,苏联高层抓不到突袭者而迁怒于芬兰,可以想象,这个军事政治上的强国会对自己弱小的邻居提出强横而苛刻的要求,也许是正式派遣军队进入芬兰境内进行搜捕,也许是迫使芬兰政斧抓捕并交出袭击者。由于袭击者越过苏芬边境进入芬兰一侧的事实确凿,芬兰政斧根本无从抗拒,可就算曼纳海姆的继任者以及芬兰军民忍气吞声地接受苏联方面的种种要求,到最后他们也可能因为袭击者的逃离而无从交待。一旦苏联乘势要求在芬兰境内设立常驻的监察站点甚至更多的军事基地,对芬兰的读力姓将是空前的威胁,甚至不排除知晓德国…芬兰密约内容的人员以坦白换取国家民族安全的情况发生……任由林恩满脑袋遐思,领队军官朝参战的特遣队员们下令说:“撤退,伙计们,收拾东西撤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