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皇帝分身 >

第49章

明末皇帝分身-第49章

小说: 明末皇帝分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苦苦等候的援军终于来了,不少人激动的泪流满面。

熊彪感觉到终于松了口气道:“总算盼来援军了!”

率领援军的,是巡关御史王肇坤,战争爆发后,朝廷派遣了大量的勋贵、文臣、太监上前线慰问、巡视,王肇坤也是其中之一。

王肇坤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原在刑部任职,后改为御史。崇祯八年流贼破凤阳后,王肇坤上书,指出兵骄将悍,对于剿匪行动过于儿戏,没有认真对待。使得原本陷入包围圈的流贼,度过黄河,逃脱了包围圈,南下攻破凤阳。因此,王肇坤略懂军事,指出了军队的弊政,因此被委派成为在军队中巡视的御史。

今年,清兵入关不久,王肇坤被委派为巡关御史,在各处关口巡视军情。张凤翼、高起潜派援军时,便让王肇坤统领这只援军,并且接管独石口的防御。

王肇坤摇头道:“不知道,本官仅是负责帅三千援军,前来独石口支援。后面会不会派援军,要看高监军和朝廷的旨意了!”

熊彪心中不以为意笑道:“高监军,是内廷知兵第一人,想必还会派援军的吧?”

王肇坤闻言,也点了点头道:“整体战略部署,让大人们伤脑筋,咱们是任务是守住独石口!”

熊彪说道:“王大人您是御史,既您来了,就由您指挥吧!”

以文驭武,这是大明的传统。

巡关御史王肇坤率领援军增援后,独石口游击熊彪,也是非常爽快的将指挥权让给王肇坤。

王肇坤点头道:“军情紧急,本官就不客气了!”

随着援军的到来,独石口大明守军增加到了4500人!

不过,城外的满蒙骑兵,已经越来越多,光是帐篷已经绵延几十里。人沸马嘶之声,已经足以令人感觉到头疼。

望着绵延的敌军,王肇坤、熊彪等人深深的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独石口内的大明士兵,却是因为援军的到来,显得非常的乐观。

————————

“大明朝来援军了!”

独石口获得了增援后,关外的鞑子们,显然有点sāo动。

脾气暴躁的武英郡王阿济格,更是暴怒的指着阿巴泰鼻子怒道:“阿巴泰,你是怎么搞的。几万人三天楞是没有攻下独石口,还让明军的援军赶至?”

阿济格是**哈赤的十二子,其战功仅次于多尔衮,而被誉为八旗第一勇将。而那阿巴泰是**哈赤的第七子,照说是阿济格的哥哥,不过,阿巴泰属于**哈赤诸子中比较不得志的一位。

因为,皇太极继位后,仅仅封阿巴泰为贝勒,其手下也只有6个牛录。连后辈,比如豪格也成为八旗旗主之后,便时常抱怨。而且,随着蒙古人,也开始八旗化,满清出现了不少的蒙古旗主、贝勒。阿巴泰更是摆线他的资历、血统,更是对蒙古的那些旗主、贝勒,横鼻子竖眼,因此更是令皇太极多次训斥。

总而言之,阿巴泰自己对于地位非常不满,抱怨连绵,而满清内部,旗主、贝勒们,也多是不待见阿巴泰。

“老十二,你。。。。。。。”阿巴泰显得有点怒气上涌。阿巴泰作为一名兄长,被弟弟训斥,自是不满!

“我是就事论事,你凭你的这三天的表现,骂你几句,就骂不得了?”阿济格冷冷道。

阿巴泰愤然道:“独石口的明军早就做好了准备!”

在皇太极时代,两次成功的进入大明腹地,都是靠着骑兵的机动力,突然在某个关隘处,投入了优势兵力,从这些长城的缺口处,攻入大明腹地。

一旦大明做好了准备,在关口出集中了大量的兵力,靠着突然袭击,破关而入的军事行动必然变成无功而返。

而这一次皇太极令阿济格攻明,给予了厚望。不但是为了抢劫物资、人口,更主要是通过给大明京城附近造成大肆破坏,损伤大明的元气,使得大明短期内自顾不暇,需要长时间舔伤口。

而等到阿济格班师而回后,皇太极的计划是,再次征讨朝鲜,将朝鲜的仁宗大王给抓到手,并将朝鲜亲明的文武大臣给屠掉,换一批更听满清话的走狗上台。与此同时,大明布置在鸭绿江皮岛上的东江镇十万军民显得非常的碍眼,皇太极也准备彻底将之消灭。

所以,阿济格这次攻明,为的是造成北直隶大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秩序,才符合满清的战略利益,为下半年再次攻朝、攻打皮岛等等行动做铺垫。

如果,灰溜溜的回去,那么众人皆没有好果子吃!

阿济格冷冷命令,道:“阿巴泰,我再给一天时间,必要攻破独石口!否则,别怪我无情!”

“哼!”虽然阿巴泰非常不满阿济格的态度,不过,依然不得不承认,自己怕了。如果,因为作战不利,而被押回盛京,虽然不会杀了他,但是今后别想受到重用了。

此时的八旗贵族虽然讲究血统出身,但是更讲究本事。**哈赤生前,曾经许诺给阿巴泰成为八旗的一个旗主。不过,阿巴泰的战功很一般,因此一直没有能够实现梦想。而皇太极登基后,则是拉拢年纪比他小的弟弟们,打压阿巴泰之类的哥哥们,更让阿巴泰等人显得很悲催!

阿巴泰相信,如果这次他犯下足够多的错误,回去后,甚至连手下6个牛录的兵权,也未必保得住。。。。。。

“杀,一天之内,不惜一切代价,攻破独石口!”

阿巴泰开始动员了。不但是作为炮灰的蒙古旗人,甚至连他手下的正蓝旗兵丁,也开始被派上了战场。

第八十六章独石口(四)陷落

“杀啊!”

鞑子从白天猛攻至晚上,独石口内外,火把纷纷燃起,将整个城内外,照的灯火通明,有如白昼一般。

鼓声、呐喊声、兵器碰撞声连绵不绝。

城楼上下,尸横遍野。

尤其是伤兵哀嚎之声,令人触景伤情。

经过鞑子不计伤亡的猛攻,独石口内的伤亡可想而知。几乎每个时辰,都有数百条人命丧生。到了晚上,独石口内仅仅剩下千多明军,几乎人人都挂彩带伤。

唯一没有受伤的,可能就是巡关御史王肇坤,作为文臣,他只需统领兵马即可,需要文臣上阵冲杀,那多半是败亡在即了!

不过,眼下王肇坤也是换上了一身十多斤重量的棉甲,手持一柄钢刀,显然做好了上阵厮杀的准备。

相比别的文臣,王肇坤身体健壮,身高达1。78米,与吃肉喝牛nǎi的鞑子相比,体魄也不逊sè分毫。不过,眼下的局势,哪怕是楚霸王项羽一般的猛将,也照样不能靠着勇武,挽回局面。

熊彪满面浴血道:“王大人,城内能站着的兄弟,不满千人。鞑子四面八方的攻击,独石口已经快守不住。乘着鞑子还未入城,您还是从城后逃了吧。。。。。。”

王肇坤冷然道:“熊游击要逃,尽管自己去逃,本官就当做没看见。”

熊彪哽咽道:“大人既是不走,下官也奉陪到底。只是可怜了不少兄弟们,哪怕为国捐躯,史书上也不能记载他们的名字!”

王肇坤慨然挥手道:“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众将士为国捐躯,哪怕死后,也亦是鬼神不敢侵犯的英灵,何须在意史上留名?”

一天破城的时间逐渐临近。为了攻破独石口,阿巴泰豁出去了,甚至身先士卒,从云梯登上城墙,砍出一片血路。

“城破了!”

“城破了!”

越来越多鞑子,登上了城墙,大肆的砍杀。不久后,甚至连城门也被打开,鞑子开始打规模的进入了独石口城内。。。。。。。

巡关御史王肇坤在城楼上,被乱箭shè死。独石口游击将军熊彪,躲在府中,自尽身亡。随着明军独石口内的两位指挥官纷纷死去。

失去了领导的明军逐渐如同无头苍蝇一般溃败乱奔。。。。。。。

“终于破城了!”阿巴泰心中松了一口气。

不过,统计出来的伤亡,却令阿巴泰非常愤怒。强攻独石口,满清大军一共付出4000多阵亡的代价。

蒙古炮灰占据了3500多,不过阿巴泰的核心人马也阵亡了600人,几乎损失了两个牛录的兵力,而阿巴泰的嫡系,一共才有6个牛录!

阿巴泰咬牙切齿道:“杀,屠掉城内所有活着的生物,鸡犬不留!”

传令兵恭敬道:“是!”

“阿巴泰贝勒令屠城,鸡犬不留!”

“屠城,鸡犬不留!”

“屠城!”

攻入了城内的三万鞑子,获得了指令后,疯狂的发出兽xìng的吼叫。在独石口中,四处的杀戮、破坏。

溃散在城内的明军,在如cháo一般涌进城的鞑子们围攻下,很快纷纷的被杀戮。而独石口中五百多名军人的家属,也遭到鞑子凌辱、屠戮。

虽然,独石口还是难免避免被攻破的结束。不过,比历史上稍微好一点。

在历史上,鞑子突袭独石口入关,不过损失了数百兵力。而如今,独石口一座关隘,消灭了4000多名鞑子,其中包括600多真正的满洲八旗兵。。。。。。

在皇太极时代,满洲八旗大约有300个牛录。这些核心的满洲八旗中,只有一半能征惯战。也就意味着满洲八旗兵,是以5万jīng锐、5万普通士兵,控制着20多万人的蒙古、汉军的炮灰士兵。

损失600名满八旗jīng锐,实际上等同于降低了满清3000人的战争潜力。

皇太极派阿济格、阿巴泰、扬古利三人入关,便的嘱托三人兵分三路。其中,阿济格领六万主力兵马,而阿巴泰、扬古利各自统军两万。

其中,扬古利独当一面佯攻喜峰口,迷惑明军,给独石口的主力打掩护。

而阿济格、阿巴泰部八万人攻独石口入关!独石口陷落,大明北直隶大量的州县,开始暴露在满清兵马攻击范围之下。

在清兵攻破了独石口后,高起潜直接帅着两万京营部队,撤出了昌平县,躲到了内三关之后。

所谓的内三关,就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这三大关口。这要守住内三关,敌军便不能兵临běijīng城下。

而昌平县与居庸关之间形成了掎角之势。

要攻居庸关,必要先攻昌平。

而高起潜从昌平后撤,自是带走了大量的兵马,削弱了昌平的防御力量。

“高监军,鞑子破了独石口,很快就会打到昌平。咱们撤到了居庸关后面,昌平县这么办?”张凤翼有点担忧问道。

高起潜悠然道:“难道你愿意去昌平督战?”

张凤翼顿时闭嘴,生怕高起潜将之派往昌平县督战。因为,昌平县属于鞑子必攻之地,如守卫昌平县,则是凶多吉少。

而高起潜自己逃,顺便将张凤翼、梁廷栋也妥善保护好,带到后方安全地区,这也是高起潜聪明之处——未算胜,先算败!

失败的后果,自是有人要做替罪羊,而且替罪羊必须要身份地位不低才行。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宣大总督梁廷栋,就是最好的替罪羊。

张凤翼是兵书尚书,属于朝廷名义上的军事最高长官,并且被派到前线督战,督战不利兵部尚书自是要负责的。

而那宣大总督梁廷栋,那也是了不得的封疆大吏那宣大总督是“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总管宣府巡抚、大同巡抚、山西巡抚的军民政务。而此番鞑子肆掠的地方,正是梁廷栋的辖区。

高起潜看着两人,露出了和蔼的笑意。

张凤翼、梁廷栋被高起潜如此的和蔼的对待,并没有感觉到惊喜,而是感觉到心中直发毛,仿佛老鼠被猫盯着一般不自在。

第八十七章危险和机遇(一)

张凤翼轻声道:“守居庸关必守昌平,那昌平县该怎么办?”

高起潜淡然道:“调天津镇兵马去昌平!那天津总兵是经验丰富的宿将,有那两万人马,必是不惧鞑子!”

大明北方各镇的兵马中。最强的是辽东镇、蓟州镇,这两镇也就是关宁军主力。其次是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之类的边镇。而山东镇的刘泽清,虽是战斗力平庸,但是至少数千jīng锐,是刘泽清从关宁军中带去的老班底。至于,天津镇的官兵,大多数没有经过战争考验,战斗力比卫所的军户们也好不了多少。

张凤翼、梁廷栋心中也没有多少主张,听闻高起潜的建议后,便向上请旨。

不久后,崇祯发布圣旨,调天津总兵巢丕昌守昌平县、大同镇总兵王朴守居庸关。

巢丕昌是个废柴,王朴比他稍微好一些。

那王朴出身京营,虽然xìng格自高自傲,但也经过卢象升、洪承畴两位名帅的调教,是因为在陕西、河南等地剿匪积攒的军功,一路从京营底层军官,升迁至大同总兵官。而大同镇属于大明战斗力较强的主力军。崇祯年,皇太极两次入关,大同镇也曾经有过与鞑子拼杀血战。

不过,王朴的命比较不好。历史上,崇祯十四年,松山之战中,洪承畴率8名总兵,集大明边军jīng锐迎战满清入侵大军。不过,最终是两名总兵战死,洪承畴被活捉。

而松山之战溃败之后,包括王朴、吴三桂在内,六名总兵临阵逃亡了。事后,其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