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皇帝分身 >

第173章

明末皇帝分身-第173章

小说: 明末皇帝分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褛,人均财富少的可怜,毫无富足气象。哪怕是“盛世”,也的中国有史以来,最穷的盛世。

肖图白并不喜欢单纯堆砌人口的数量,而是更重视人均的财富和受教育程度。以及军事、科技、经济、领土等等各方面综合实力。

在肖图白看来,盛世应该是国民创造财富的能力,以及人们享受的生活质量富足,这才配得上盛世。

以发展农业经济而言,如果,大多数农民是靠玉米、红薯、马铃薯之类的粗粮果腹,大多数百姓营养不良,显然是称不得盛世的。

以饮食而言,盛世的标准,应该是百姓可以天天吃得起肉。如果天天吃得起肉,最起码在饮食上,就算不上盛世。

“国师大人,农场今年的计划,种植20万亩的粮食。粗粮、细粮各一半。剩下20万亩田地种棉花,全力供应特区的棉布产业。此外养殖业10万亩,确保年提供100万只家禽和5万头家畜供应市场。此外,烟草、茶叶、辣椒、药材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占据10万亩。今年的目标是,农业产值达到700万两!”农场的大管家杨斗充满自信说道。

肖图白点头说道:“这个目标是很科学的!农业并不仅是粮食产量,而是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还有。烟草等等作物,对于土地的伤害比较严重,种植了烟草后,多采用抛荒、休耕等等方式,恢复土地的肥力。还要充分利用蚯蚓的作用,蚯蚓既能改善土地的盐碱化,也能够改善酸化土壤。让一些土地,循环用于养蚯蚓,可以对耕地起到恢复和保护作用!”

事实上,天津葛沽农场的存在意义。主要是外部粮食、资源断绝的情况下。自给自古时期的准备。

而现如今的天津,大多数的粮食、资源,皆是来自于进口。在大量rì本、朝鲜的粮食,被被存入天津的粮食库存中。使得天津的府库中粮食。是在不断的增长中。

但是。哪怕外来的粮食和资源,价格再便宜,数量供应再充足。也不能将葛沽农场推平,开发成工业、商业用途。

因为谁也不能担保,永远能够从海外买到便宜的粮食。

参观了葛沽农场的劳动场面,肖图白与陪同的文官、军官们,为了表示重视农业,也亲自下田,参与农活,以农民们打成一片。

肖图白在现代社会,从来没有亲自下过田。但是,穿越到明朝,身居高位后,却首先虚心的学会务农!

务农是政治态度!

连务农都不会,其执政能力,是不会被古人认同。

事实上,肖图白之所以亲自参与劳动,也是避免自己提出一堆的理论,但是却脱离生产,不切实际。理论再好,也需要懂得生产,才能够发挥出作用。

而在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中,肖图白更主动与农民们交流,关于农事,农业技术,以及农场的管理经营。基本上,肖图白通过七天左右的时间,与一百多名农场不同阶层的农民农民进行交谈。

有普通的雇工,也有技术人员,中层的管理,等等绝大多数人提出的看法,无论肖图白是否认同,皆默默令人记下来。

“国师大人,农场的这种管理,采取雇佣制,大锅饭。好的农民和差的农民,区分不出来呀!如果,把田地分包出去,有本事的和没本事的,自是能区别开来……”一名40多岁的老农犹豫说道,“而且将农场的田地给佃出去,每年总产量会有所提升的!”

“这位大爷,你提出的看法,我比较赞同。但是,我们考虑的角度不一样!分包出去了,或许田地的总产量会提升。但是,提升的有限的,而且,会浪费大量的人力!你看,现在我们农场哪怕加上畜牧业和销售人员、技术人员,才8000多人。8000多人,便将50万亩田地,打理的井井有条,产粮食、产肉食,产棉花、产烟草,虽然不算最优秀,但是总体而言,是合格的!若是分包出去,需要多少劳动力?我看,至少要五六万人吧。多浪费了几万人力物力,粮食能增产多少?”肖图白问道。

“我看能增产几十万石。”老农认真考虑说道。

肖图白笑道:“50万石去算!一年增产50万石粮食,也就是增加20万两银子的经济效益。但是额外付出了5万劳动力。而这五万劳动力,节省出来,从事工业商业,一年最起码能创造个100万两银子的效益吧!再说,原本8000人去管理50万亩田地,现在让五六万人去管理。总产量高了,人均的产量却是低了。总体而言,只有极少数种田能力好的农民,在承包土地后,能获得更高的收入。绝大多数农民,在承包后,人均收入会大大的降低!现在国家动乱的情况,并不是粮食总产量不足,而是不均啊!穷人,太穷了,遇到灾荒买不起粮食吃!所以,最关键的是,提高大家的收入。有了收入,有了银子,地主家中堆积如山的粮食,也愿意卖给穷人的吗!”

有时候,农民起义的原因是,农民觉得没饭吃,要地主开仓放粮。地主心想,你给钱,我给粮。穷的揭不开锅的农民,哪里有可能有银子?于是,双方谈不拢,就爆发了底层农民揭竿而起的现象。

解决社会最尖锐的矛盾,最关键不是要把粮食产量提高,而是提高普通的人收入,要大家有钱买粮食。粮食产量再高,也是地主家的,地主会无偿把粮库里面的存粮,提供给穷人食用?

老农搔首,不好意思道:“大人想的,比小人琢磨的更有道理。”

肖图白与不同的农民进行交心后,对于农场的实际情况,了解的也更深刻。总的老说,这个年代的农民,种田的能力不俗。

在先进的技术被他们掌握后,能迅速的消化。并且,只要肯投入本钱去做农业实验,农业技术也时不时的取得一些惊喜。

虽然,智慧的火花,燃烧的还不够彻底。

但是,肖图白知道,给这些农民们普及更多的知识,让他们有能力去总结知识理论,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发展、积累,总是会加快的。暂时而言,肖图白不是农业专家,能够做到的仅是,给农民们扫盲、普及知识,鼓励他们去钻研、思考,剩下的就不要去管他们了。

农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并不是你要管,就能管得好的!

哪怕一两个才智过人的管理者,能够想出一两个好办法,但是不可能顾及到整个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整个行业的创新、改进,应该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劳动者,集体推动!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劳动者,有时候不缺乏创新,也经常琢磨出一些先进技术。但是,由于他们不懂文字,不会记录,不会总结,绝大多数的技术创新,都是白白的忘却了、失传了。如果人类能够记载更多的劳动者们的灵感、火花,那么技术的发展速度,恐怕会达到一个极其惊人的速度。

中国古代的工农业生产技术,长期的领先有世界,主要是因为中国很早发明了书写纸和印刷术。这两项技术,让中国的大量技术,被用文字记载下来。从而,技术积累速度,领先与世界其他国家。

而到了大航海时代后,纸张、印刷已经在中东、欧洲逐步普及,中国文明的独有的技术积累优势,便逐渐的失去了。

但是不要紧绝大多数的技术创新,其实是一线普通劳动者,智慧火花偶尔燃烧时,涌现的灵感。只要这些灵感,能够被多记录下来一些,技术发展的速度,就无需担心。所以,天津特区采用的方略是给劳动者进行文化扫盲,让更多劳动者掌握文字这种工具,自然而然的能够加快科技的发展速度。

第二六六章钻床、锯床(求订阅!)

视察了农场后,肖图白又来到咸水沽,为即将开始公开招生的天津工科院进行鼓励。天津工科院选址在咸水沽,因为宋应星奉行“天工之道”,认为工科研究,应该在产业发展服务。

咸水沽已然是天津特区的工业中心,里面石油化工、纺织加工、钢铁冶炼、军火制造、玻璃生产、工程机械制造,等等一系列技术先进的大型工厂。毫无疑问,这些工厂的存在,更有利于天津工科院实践“天工之道”。。。

在天津工科院还未正式开学之前,宋应星已经召集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和工程机械的爱好者,率先组建了一个个的研究项目团队。

工科院的筹备顺序是先是召集学术人才,学术人才选择感兴趣的研究项目。根据研究项目立项,召集更多的研究人手。之后,研究有了一系列的成果,并且自圆其说后,根据其学说,创立一门专门的课程。某个学说研究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备影响力,便将其专门提升为一个学科。而一个学科不断的壮大,则可以扩大为某个系物理系、化学系、机械系、数学系、哲学系……

总之,建立一个学院,也是顺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是肖图白他拍板,说要建立物理系就建立物理系,说要建化学系就建化学系。

科学研究,和其他的项目一样,首先要人人们感兴趣,自发的研究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堆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提升人们对于宇宙规律认识的奥秘后,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系列的学说、科目。。。

而执政者,硬是要拍班子设立某个学科,按着这个科目的目录,去找相关的人才,未必能够找到真正的热爱这门学科的人,最大的可能是,找到一堆庸才。甚至是连庸才也不如的废材。

用这些并不是真正热爱一门学术的人。去研究这门学术,能有多少工作热情,以及能研究出多少成果,都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这就等于是雇主出钱。雇佣一批雇工从事某一项工作。雇佣的人从事的未必是自己热爱的事业。自然是能偷懒就偷懒,能耍滑就耍滑。

若是一些学者,真正痴迷、热爱一个项目。在没有人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已经耗费了大量的jīng力和时间,用于某个项目的研究。长期的研究,甚至出了一些成果。这时候,他们已然热爱自己的研究,将之视为人生的事业。

投资这一批理想主义者,支持他们的事业,显然是更容易出成果的。因为,理想主义者,是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并非是为了雇主布置任务而工作。

宋应星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是一个非常拥有研究能力和发明改进能力的超级大牛人。对于各种科学原理和机器的认识,已经是大明王朝第一人。也许,一些能工巧匠,能够在自己专业的领域,超过宋应星。

但是,宋应星对于大多数的机器,都是非常感兴趣,更琢磨出很多机器生产过程中的原理。宋应星知道的大明先进机器种类,超过数百种以上。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在17世纪属于较为先进的机床。

在宋应星来到天津后,肖图白允许宋应星探访天津所有的工厂,包括了较为机密的“天津军器局”。

天津军器局,可能是天津保密程度最高的工厂。里面基本上,是被士兵把守,进出隔绝。厂内的工人,未经允许,只能在厂内工作、生活,而厂外的物资、原料运输到厂内,也是由军队负责。

整个天津军器局面积6平方公里,里面生活了1。3万人,包括了军器局工匠家属在内。里面有zhèngfǔ机构、有医院、有学校、有娱乐场所。外面有的,里面都有。甚至,里面的生活条件,还超过其他的城区。但是,这是一个高度保密的单位,天津大多数的官民,甚至是普通的军人,也未必能被允许进出天津军械局。

宋应星进了军械局后,与里面的工匠师傅们,认证的研究了生产技术。让宋应星最感兴趣的,恐怕是“齿轮渐开线”和“变速齿轮”这一门,肖图白提出的技术。普通的军器局工匠,应用这门技术,主要加速了钻头的转速,用来钻枪管时,速度加快了十多倍。原本,需要一个月时间加工的火铳枪管,在天津军械局,仅仅需要两三天即可又快又好的加工完成。

这种变速齿轮应用在钻床上,令宋应星灵感大发,很快改进了机器,基于这门技术原料,弄出了更多的机器。

宋应星这段时间,令工匠按照他的想法,制造了一座大风车。然后,以风车作为动力,将手摇钻穿,变成了“风车钻床”!

“风车钻床”的特点是利用风车提供动力,用变速齿轮的特xìng,将慢速的钻头,变成更快速度的钻头。

“风力钻床”的发明,使得宋应星被工匠们视为仅次于肖国师的大牛。因为,宋应星的研究,是在肖图白提供的技术原料的技术上,加以改进出来的。肖图白的技术原料,是开天辟地一般的创举。而宋应星的“风力钻床”也是一门先进的机器,但是却也是在肖图白给出的原理框架上,弄出来的成果,

总之,工匠们也是非常识货之人,对于宋应星这种天才,自是非常尊重。

“风车钻床”发明后,火铳钻孔显得更加方便快捷。已经开始熟悉使用这门先进机器的工匠,已经能够在一天时间内,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