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鼎宋 >

第27章

鼎宋-第27章

小说: 鼎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多时来到华阳县衙,与城中民舍楼肆相比,县衙破落不少。王冲到侧门递上写有“华阳南湾学生王冲守正拜”的门状,门子态度虽冷,却没伸手要钱。接了门状,爽利地进去通报了,看来是被赵梓严训过。

    “小子谢过明公提携……”

    偏厅里,王冲向穿着一身常服的赵梓作揖。

    “子美有你这么个儿子,真是羡煞人也。守正……嗯,给你取的表字也见傲气啊,不怕你无才,就怕你不正。”

    赵梓抬手虚扶,他比王彦中年轻几岁,眉目间虽还蕴着书卷气,却多了几分官场的四平八稳,话里的亲近又让王冲略略讶异。

    “此时也没有外人,就唤我……赵丈吧,前些日子才与你爹叙了师门之谊。真没想到,先生黜蜀,竟不忘授业,我洛学在蜀中也已开枝散叶,足证洛学正在人心啊。”

    赵梓的解释让王冲心中雀跃,这赵知县竟也是程颐弟子,好一条大腿!

    赵梓再道:“若有外人,称作知县即可。明公是唐时称谓,你这般年纪,就别酸绉绉地卖古风了,少年人总得有少年人的锐气。”

    略叙私谊后,赵梓当场考校了王冲的学业。只是让他背诵经文,没让他抒经义。这对王冲来说算不得难,就是得在脑子里翻书,背起来不是特别流畅。

    “以你的年纪,能熟诵经文如此,已是不凡了。你又再以孝闻名,得了八行之,让你进县学,无人说得闲话。不过县学也就是晋学之阶,想要更进一步,就得好好用心。你爹足为良师,再有不解,也可来请教我。若能跻然出众,明岁我也好荐你入府学……”

    赵梓的承诺份量不轻,王冲感激地再度谢过,暗道自己的学途也该是一路平坦。

    这一日正好是知县视学日,照州县学法,知县、县丞、主薄都得十日一视学事,赵梓就带着王冲直接去了华阳县学。一路也没大张威仪,鸣锣开道,就穿着便服,带着王冲和两个家仆,如闲游一般溜达了过去。

    县学离县衙不远,倚金水河而立,看着这破落远胜县衙,竟不比海棠渡荒庙好多少的院落,王冲很有些诧异。

    没去看远远就迎出门的学官,赵梓对王冲认真地道:“华阳是倚廓县,县学自不免凋落,我也是把你当一尊罗汉,置于其中,指着旺三分香火。”

    王冲肃然道:“学生自当努力向学,不负知县所望。”

    赵梓满意地点点头,转身负手,面容肃正,再非王冲的师长,而是一位正途出身,寄禄宣教郎的从八品大宋京官。

    来人以一个青sè官服已洗得白的老者为,口称“华阳县学添差教授顾丰”,将赵梓迎了进去。

    大门和照壁在南,一间阁屋充作文庙在北,两厢长屋分据东西,院里石砖零落,露出片片泥土,让中间的那株老槐显得yīn寥森森。

    看来那十日一视学的规矩也就是纸面文章,这是赵梓第一次视学。添差教授顾丰絮絮叨叨地介绍着县学的情况,用词虽不同,意思却让王冲倍觉熟悉。“经费不足”、“不受重视”、“开展工作很困难”,“在有限的资源下已经竭尽全力”等等……

    刻意用力的琅琅读书声入耳,王冲打量四周虽然破败,却打扫得齐整洁净的环境,心说面子工程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啊。

    赵梓没什么表情变化,径直往读书声处行去。透过大敞的窗框,长屋里二三十名学生倚案肃坐,捧着书本,摇头晃脑地跟着端坐上方的夫子诵书。

    “县学有学正二人,学录一人,学谕一人,直学一人,并下官同掌学事。在籍学生三十四人,其中两人为斋长,只设宏文一斋……”

    听顾教授的介绍,王冲才知屋子里的夫子其实也是学生,或是年纪长,或是学业深,就被授了学职,协助教学。

    “另有仆役六人,库子一人,经办县学屋楹学田……”

    顾教授的汇报又转向县学的产业,原来县学经费由两顷学田和出租门面支撑,这琅琅诵书声里夹着熙熙攘攘的街巷喧嚣,正来自县学隔壁租出去的商铺。

    赵梓终于开口了:“三舍并于一斋?”

    三舍法已行多年,州县学校都要分出上、内、外三舍,再以每舍分斋教学。华阳县学三舍并于一斋,确实怪异。

    顾教授摆出一副苦脸道:“生员太少,夫子也少啊……”

    按照州县学法,生员五十人以下的州学不设教授,县学则并入旁县。华阳县学只有三十来个学生,还能维持住,甚至拿到一个添差教授的编制,已是例外了。

    华阳可是过万户的望县,生员怎么会这么少呢?

    像是自语,又像是解答王冲的疑惑,赵梓低低道:“县学与府学同城,县中子弟皆可直试府学,有心向学者,自不愿在县学里浪费时间。”

    顾教授补充道:“府学也不受县学的上舍生,还要另试,因此县学的三舍也只是用来分出学籍高低。”

    王冲还是不懂,赵梓再叹道:“华阳是倚廓县,县学能做到这般,已是不错……”

    语气转为昂扬:“本县此任以学事为重,此非虚言,顾教授安心,本县对县学已有打算。”

    顾教授等学官喜不自禁,道谢连连,接着赵梓话题转到王冲:“此子姓王名冲,尔等该已耳熟能详,今日起他也入县学。”

    “过目不忘的神童王二郎!?”

    “王门焚匾的孝子王二郎!?”

    几个学官一下围住了王冲,眼中jīng光毕露。让王冲想起上一世里,被各家学校招生员团团围住的学霸。

    直到赵梓离去,王冲依旧被学官围着,个个嘴里啧啧有声,从头到脚品个不停。此时王冲才明白为何赵梓说是将他当作一尊罗汉,县学正需要他这种名声在外的学生撑场面呢。

    “守正啊,你来任斋长如何?比照庠生供钱米,另加一贯职钱。”

    顾教授开出了丰厚待遇,华阳县学虽然凋落,却还是能养学生的。县学庠生每月能实得五百文和两斗米,当然不是人人都有,是照着考试成绩,给排名在前的学生,这些吃助学金的学生就叫庠生【1】。庠生之上,斋长可以由学生充任,相当于班长或是学生会主席,有工资拿。

    王冲有些犹豫,住在这破败之处读书,他可不习惯。一个月一贯虽有些心动,“学生干部”却意味着麻烦,妨碍他专心读书,也没什么兴趣。

    “只是个名头而已,每旬第一日,还有月末私试能到就行。”

    顾教授捻着花白的山羊须,眯着眼睛,道出了让王冲再度意外的话。

    “县尊走了!”

    就在此时,一声通报响起,琅琅诵读声嘎然而止,转作无数解脱了的高低吁叹,汇成沸腾声浪。

    “可算走了……”

    “腰好痛……”

    “县尊就没查名册问功课!今天是白来了!”

    “是啊,早知道就让小厮来坐这一趟……”

    听着学生们的抱怨,王冲看向顾教授,而顾教授老脸绽开意味深长的微笑,像是在说“你懂的……”

    王冲哪里能懂,刚才不是还在抱怨县学凋落吗?怎么不紧抓学生的学业,搞出成绩来,还任由学生撒鸭子?

    就听得一脸市侩气的直学扯着嗓子喊道:“把桌凳扛还给各家铺子!谁落下了这月私试就降谁的学等!”

    王冲瞠目,这下他懂了,这华阳县学,根本就是座皮包学校……平日都是空的,就官长视事时才临时凑起来。

    顾教授给他优厚待遇,不止是瞅着他名声响亮,可以撑场面,还看出他跟赵知县关系不浅,出钱封他的口呢。

    念头瞬间急转,王冲心说这下可被赵知县给坑了,区区县学,竟然也有一潭深水,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他叫王守正,守住正确的位置。他只是学生,只要学业有成,挣到赵知县的荐举就好。这潭浑水,与他何干?再说这待遇……还真的不错。

    王冲绽起憨憨笑颜,像是没听到刚才的吵嚷,拱手道:“学生恭敬不如从命。”

    被顾教授领着进了正嘎吱喀喇搬动桌凳的教室,面对三十来号年纪从三四十岁到十七八岁不等的学生,王冲就着顾教授的介绍作了个环揖,反正大家都是蒙事,意思意思就好。

    “华阳神童之!?贵人啊,惩地到县学这浑处来了?”

    “王冲!?不是傻了么?”

    “你才傻了,人家不仅好了,又成了孝子。为了救爹,连王相公家牌坊都烧了。”

    “那不是又傻了?”

    面对这些年纪比他大得多的同学鼓噪,王冲依旧不卑不亢,笑意盈盈,一边的顾教授暗道此子连经大变,心xìng竟也磨练出来了。

    “守正将任斋长,你们学问上若有疑难,也可请教于他。”

    顾教授再推了一把,听到这话,几乎所有人都觉理所当然,王冲可是名声在外,没点特殊待遇,人家怎愿意屈尊县学。

    却没料一人怒声道:“王冲欺世盗名,德行有亏,他没资格任斋长!”

    这是个十七八岁的青年,方脸宽额,本是豁达之相,却生了一副眯缝眼,让整个人显得很是yīn沉。

    王冲老神在在地问:“阁下是?”

    那青年冷声道:“何广治!”

    王冲表情不变,眼瞳却微微紧缩,何三耳的名字叫何广林……

    【1:在宋代,庠生泛指在州县学就读的学生,但在学校里又专指享受补助的学生。到了明时,府县学校以“廪膳”定额补助学生,享受这些待遇的就被称为廪生,算是宋代庠生的展。】

第二十九章 惊心散花楼

    ()    这还是第一个人跳出来揭破王冲那王门焚匾的孝行有假,听名字该是何三耳的兄弟之类。

    王冲脸上的淡淡笑容没消去半分,彬彬有礼地拱手道:“何兄说到‘欺世盗名’,王冲深有同感。听诸位学长依旧唤我作神童,我已无过目不忘之能,此名确实已不再担得,何兄说得对!”

    原本顾教授还要出声训斥,听王冲这言语,也没了动静,就捻着胡须,微笑以待。

    何广治怒哼道:“我说的不是……”

    王冲拔高声调打断了他:“至于何兄所说的‘德行有亏’……”

    连带顾教授在内,大家都以为他要反问那何广治,到底做了什么恶事,何广治也正等着他后话,不料王冲再道:“我作了什么,只自我心中所念,是不是能留下德名,就不是行事之因。世人论德,非我所愿,既非我所求,又怎能说是盗名?”

    何广治语塞,其他人也都暗道这小子好狂,王冲在说什么?说他只是循着本心去做,外人如何评判,他就不放在心上。既不在乎外人怎么说,又怎能指责他欺世盗名呢?

    “守正说得好!孝乃人伦至理,行孝也是乎自然……”

    顾教授叫好,何广治无言以对,愤愤地挥袖道了一声“徒逞口舌之能!”

    此时王冲才深切地感受到,人的名,树的影,一旦不正,会有多大麻烦。王彦中为他所作的遮掩,意义又有多么重大。

    刘盛死了,王相公家也送回了他写的假契书,对王麻子夫妇所作的那番挑拨,以及刻意王门焚匾的作为,三个明白根底的人都笼络住了。这个何广治跳出来,也没有凿实的把柄,揭破他是算计人心而得的孝名。

    既没有真凭实据,王冲自然不会跟何广治去纠缠细节,直接用一句“我不在乎这个孝名”抢占制高点,把何广治的责难压了下去。

    眼见风波转瞬即平,不知何广治又得了谁的提点,再度出声道:“名声暂且不论,要当斋长,总得有真才实学!王冲你自己也说再无过目不忘之能,又凭什么当我们的斋长?眼下已非八行取士的时节!”

    这次学生们不像刚才那般,对何广治之言很是不屑了,一个个都看住王冲,眼中都有疑问。

    何广治所谓的“八行取士”,是自神宗朝起的察举制而来,本朝大观年间正式立下的规矩。以孝、悌、忠、和、姻、睦、任、恤八行分出上、中、下士,上士可荐送太学,中士下士就读州县学,朝廷为此还设过八行教授。

    但如何考察八行,全以人言,这制度初生时就广遭诟病,朝堂也争议不休。政和三年,也就是去年,皇帝下诏要求严格取士标准,同时限制八行所取士子在州县学里的比例,这就成为风向标,州县纷纷将八行取士打入冷宫,到现在已没多少人再提。

    因此何广治的话很合人心,就算你有孝名,可以入学,但孝名换不来学问。斋长是要帮学正学谕教学的,即便只是名义上的,也得拿出真才实学来。

    王冲没说话,就看向顾教授,心说我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