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鼎宋 >

第145章

鼎宋-第145章

小说: 鼎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奏院里也是来来往往,本就惹人瞩目,这一吆喝,一圈人瞬间就围上了。

    王冲再施施然进了屋,对上主曹那惊骇交加的眼神,诚恳地道:“这么一来,主曹便不必担责了。”

    念头一转,主曹心神大定,没错,这小子来了这么一出,强逼着他收文书,他也只能按规矩办,王黼截不住也没话说。

    不过这小子着实可恶……

    主曹恨恨瞪了王冲一眼,再随手翻开那本说是札子,其实更像书的奏章,他得交给记注案作节略。心中还揣着点好奇,能让这小子不按牌理行事,不惮闹出动静,不知要说什么事,该不会是弹劾蔡太师或者郑相公的万言书吧,那朝堂可就热闹了。

    本只打算粗粗一扫,看了几行,眼神就停不下来了,一直翻了十几页,王冲等得不耐烦,咳嗽了一声,才回过神来。

    这下看王冲的眼神就完全不一样了,钦佩之中还夹杂着亲近之意:“机宜虽年少,却自出机抒,有相公之才啊!王左丞定会欢喜!”

    王冲摇头道:“主曹此言差矣!治平天下,乃士子本分,为君为民,岂言为左丞?”

    主曹只把王冲这话当假撇清,就嘿嘿笑着,再不言语。

    待王冲离开,几十号人一拥而入,七嘴八舌地问着王冲上书说什么。

    主曹哗啦合上札子,肃容道:“没听王机宜说是军国重事吗?岂能随意外传?”

    银台门外的小酒肆里。王世义、李银月和吴匡正人手一张纸,低头看得起劲,王冲进来时都没抬头。

    王冲问:“朝报写了什么有趣的事,让你们这般入神?”

    吴匡赶紧起身,李银月却摇着纸道:“这是小报,不是朝报,上面说的全是官家和相公的私事!”

    王冲无语,朝报也就是官办邸报,办报的衙门就在进奏院里。只不过都是手抄的,他扯嗓子吆喝那会,围观党有大半都是抄手。而民间报纸竟然就挨着官报衙门派发,宋人政风开放的一面,也着实令人大开眼界。

    吴匡乖巧地不问进奏院里的情况:“机宜接下来是……”

    王冲道:“去右金吾街仗司。”

    吴匡抬头看天。有些踌躇地道:“已是晌午了。”

    他这话意思是,到了那里正赶上饭点,找不着人,王冲却道:“公事办完了,该去办私事,晌午正合适,省一顿饭钱。”

    三人讶异。王冲是去找谁?

    “我大舅……”

    三人讶意更甚,大舅!?什么时候蹦出来个汴梁大舅?

    王冲咂着嘴道:“虽然从没见过,可终究是我大舅,这顿饭他逃不掉的。”

    王世义拍拍脑袋。他想起来了,正代王彦中主持海棠渡书院的范奚是王冲二舅,那自然还有个大舅。

    此时他心思也细腻多了,吴匡不问。他还是要问:“二郎,这份奏章上去。真能消解王左丞的怨气?”

    王冲摇头:“消不了,怎么都是一耳光,是个人都会记在心上。”

    见王世义皱眉,又笑道:“也没关系,随他记去,事功在前,这口气也得忍着。”

    一边听着的吴匡暗暗抽气,这王机宜口气真大,胆子更大,被王相公记恨上了也不怕。

    行在通往延福宫的绿荫道上,太宰郑居中感慨道,大,太大了。旧日的延福宫不过是狭长之地,如今却拓宽了好几倍,栽满了自天南地北运来的奇花草,更有飞禽走兽,延福宫禽苑已放不下,这才是官家动了造万岁山之心的原因之一。

    虽然觉得这么奢靡并不妥当,可郑居中自觉无心且无力规劝官家了,说实话,他能稍抑蔡京之势,不让天下败坏得太快,已是他的极限。想想熙丰乃至元佑时,虽有新旧党争,可朝堂上都是才冠绝伦之辈,即便是才智过人的裕陵(神宗),也不能折其心志。哪像现在,臣子们全无士大夫之风,恨不能如阉宦一般,时时邀宠于官家膝下。

    尚幸天下太平,下一辈人里,也许能出些人物,洗洗这般风气吧。

    郑居中这番杂念是因怨气而生。堂堂宰相,却被官家招到延福宫这种近于后苑的地方来,而他还不敢不来。他要作君子态,说什么宫掖私苑非治政之地,坚辞不来,就是给他人趁隙而入的机会。老的蔡京,少的王黼,钻营的本事可了不得,不能大意,而蔡攸之辈更是时时出入。

    郑居中要去的是延福宫宝文亭,那是官家寻常舞文弄墨之地,还有小半里路时,就见一抬小轿在侧面的曲径小道悠悠而过,朝东面临华门而去。看那小轿来处郑是宝文亭,形制异于禁中所有,郑居中讶异地问:“那是谁人?”

    郑居中是郑皇后的从兄弟,在宫中自有势力,领路的小黄门老实地道:“是彭婆……”

    “彭婆?”

    郑居中没好气地纠正道:“是聂婆婆吧。”

    聂婆婆其实不是婆婆,眼下也就三十出头,本是官家藩邸妾婢,因犯事被逐出了王府,嫁给了庶人聂氏。官家登基后,又想念此女,经常招来宫中,作什么就不足为外人道了。因她无名无份,宫人便以彭婆称呼,也有叫聂婆婆的,自是背着官家时的称呼。

    此事早已传遍汴梁,郑居中也无可奈何,这位官家向来如此。彭婆之事都是小的,还经常带着梁师成和蔡攸之辈微服出外,出没于烟花柳巷之间,甚至跟汴梁名妓李师师有染。尚幸脾性柔弱,还能听得进臣僚的话,不然真能戴上一顶昏君的冠冕。

    肚子里翻腾着大不敬的言辞,郑居中在小黄门的引领下进了宝文亭,照面就见身着道袍,溢着仙风道骨之气的官家招手道:“来来,达夫来看看,今日我这字写得如何?”

    郑居中有板有眼地行了礼后,才凑到文案边,见是一篇《千字文》,笔迹清朗飘逸,散发着灵秀之气,不由自主地赞道:“好!”

    赵佶得意得笑道:“昔日苏东坡与黄鲁直论书,东坡言:‘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桂蛇”,鲁直言:“公之字间觉扁浅,甚似石压虾蟆’,达夫你说,我这字,又似何景?”

    黛眉绣花……

    这四个字在郑居中喉间转着,吐出来时却变成了“臣不擅书,难述其景。”

    赵佶也没真盼着郑居中评分,笑道:“十多年前,我给童贯写过这幅千字文,如今他总领西军,宣抚河北河东陕西,就再给他写一幅……昨夜睡得太晚,不及朝会,朝堂有何事,达夫跟我说说。”

    往日只是晚了朝会,都要向宰执赔罪,现在辍朝整日,竟然也不当回事了。

    郑居中再度腹诽着,嘴里自不敢言,就道:“大事自有公相上奏,臣只是拾遗补阙……”

    话虽如此说,却还是将朝堂所议的大小事务说了一遍,赵佶看似听着,目光却一直落在自己的作品上,也不知听进去了多少。

    说过了政务,看了看赵佶的脸色,郑居中再道:“另有件小事,臣还想与陛下说说。”

    赵佶淡淡哦了一声,郑居中再道:“不知陛下是否记得,年仅十七岁,便得任帅司机宜要职的王冲?”

    赵佶歪着头想了好一阵才道:“是王将明请御笔的那个?”

    郑居中点头:“正是此人,他已来了汴梁,却未拜会王将明,而是直去吏部差注。”

    赵佶扬起秀气的细眉:“又是个君子么,不错啊,先公后私,有什么不对?”

    郑居中摇头道:“此子似乎有与王将明分明泾渭之意,陛下,此子先前在蜀中因文案与刑司卢彦达结怨,而后其父又手刃邓子常之侄。他再随父从军,以功得官,这一路下来,不合于公相。他能任帅司重差,虽是陛下加恩,但王将明与他也有一份举荐之情。他不念此情,视王将明于无物,此举未免有些乖张。”

    赵佶赞同道:“确是有卖直邀名之嫌……”

    郑居中压低了声调:“臣只担心,此子此举,会引得公相与王将明又有一番争斗。”

    赵佶倒是一点就通:“是啊,蔡元长若是只会看笑话,就不是蔡元长了,他肯定会揪着这个王冲,打王将明的主意。哎,怎么就不能安生相处呢。”

    舞文弄墨的兴致被这小小变故给搅乱了,赵佶有些烦躁地道:“看看那个王冲到底可不可用,不堪用就罢了他的差使,别等到蔡元长和王将明借他闹腾起来,又不知要卷起什么风波。”

    郑居中拱手应喏,心中暗喜,这下便从官家这讨来了过问此事的权力。既然是说要看王冲可不可用,就仔细地看,看到蔡京和王黼斗起来,露了丑相或是马脚,再两个都打……

第一百四十四章 深意锐志上新策

    郑居中略一走神,赵佶的心思就从政务上转开,招呼内侍黄经臣铺开又一张蜀笺,自己磨起墨来。(本章节由网友上传&nb 高速更新//对沉湎于书画的赵佶来说,磨墨是必要的入神仪式,黄经臣深知这习惯,没有一丝凑上来代劳的意思。

    待郑居中回神,见赵佶这作派,赶紧开口,他也明白,等赵佶提笔,就再没讨论政务的心思,而他还有好几件事情要说,刚才说起王冲,也只是个引子。

    “陛下,翰林学士刘昺上书言增置道官,此事似有不妥……”

    这是郑居中要谈的第一件正事,刘昺是蔡京的心腹,精通乐律,颇善以古礼之名,逢迎这位官家的“崇古”之心。不仅礼乐由其所定,诸多花样,例如官名、殿名等新制,也有刘昺居间谋划。

    本朝元丰前,宰相的官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丰五年改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这都是沿袭唐制。可到了政和年间,却改为古时的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再加个生造的公相,以三公领三省事。

    名称之变下的实质,是由旧时的左右相分政改为独相揽政,但名称终究是包裹这副骨肉的皮,如此不伦不类,总惹人非议。而赞画这层皮的谋主之一,就是刘昺。

    听郑居中说到这事,赵佶来了兴趣:“有何不妥?我倒觉得名阶设得很雅……”

    郑居中苦笑,官家的心思就放在名称上,果然是只重其表。不深究其理。刘昺这一建策,表面上看是蔡京所主。其实就是官家自己的意思。自官家践祚以来,崇道之行步步登高。广建宫观。大封神仙,设道官,办道学,一年一个新花样。

    先前已设有道官,刘昺上书建议,将道官职阶推及道学,仿效儒家经义之设,定《黄帝内经》和《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和《列子》为小经。天下道人。皆入道学,兼通儒家大经《周易》和小经《孟子》,再在学人中设置士级,列入官品。

    新设士级有元士、高士、大夫、上士、良士、居士、逸士、隐士、志士,元士正五品,高士从五品,大士正六品,上士从六品,方士正七品。处士从七品,居士正八品,逸士从八品,隐士正九品。志士从九品。初入道学的叫道徒,入贡与儒生共称贡士,可入辟雍。三岁大比,试定官品。

    刘昺这份上书。是紧随之前的一份诏令。诏令要天下州县巡访异能之士,哪怕是有污晦之行。但只要会道法,为人所不能的异士,都应举荐。这位官家访道心切,一面行察举制,一面行科举制,要生生造出一个道家天下。

    没等郑居中开口,赵佶又道:“我还准备改天下僧人为德士,尼姑为女德,衣冠皆从道家,佛祖改称大觉金仙,诸菩萨改称仙人或大士……”

    当着郑居中的面,他也不讳言,不仅刘昺的上书是他的主意,他还有更多的主意。

    郑居中有些急了,赶紧插嘴道:“陛下!崇释者三分天下,多是愚夫愚妇,乱将起来,难以收拾!还是稳妥行事为好。”

    郑居中当然不敢直接反对,就只能祭出拖字诀,希望消磨官家的奇思妙想。

    赵佶瘪嘴,他也清楚这不是张口就能办到的事,既然宰相这么说,至少现在是没有可行性的。

    他闷闷地道:“那增置道官之事,有何不妥?”

    郑居中的说辞依旧委婉:“道学初立,根基未稳,再于道学中置道官,定会诱来寡学之人混蒙圣恩,到时道官中人良莠不齐,徒招士论非议。”

    赵佶眨着眼睛想了好一阵,泄气地点点头,这事看来只能晚几年再说了。

    “说到士论,达夫,你说……若是国家有意北事,士论会如何?”

    想到另一件事,赵佶随口问道。

    “陛下,北事未显,还是先观风色为好,况且西事正到紧要之时,国家无力北顾。”

    郑居中后背顿时炸起一层汗毛,北方女直人作乱,辽国正焦头烂额,他身为宰相,又掌枢密院多年,这些动向自然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