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鼎宋 >

第118章

鼎宋-第118章

小说: 鼎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细务上驳他。

    得了赵遹的认可后,王冲便开始着手屯田事。原本计划是在晏州旧地屯田,晏州僰人虽被杀被虏,几乎清空,却还有一些汉人。周边田地也多是汉人的,混在一处很有麻烦。于是王冲便选择了晏州东南三十里,轮缚大囤西面十多里的狭长河谷屯田。

    这个地方就是日后的兴文县县城,此时却只有几个小村落,还因大战而荒废。王冲直接将后世的名字直接拿来用了,兴文县是在两三百年后,明朝剿灭僰人时所设,在这个时空里,却因王冲而提前出现。

    有孙羲叟的支持,安顿这数千罗始党人很顺利。孙羲叟是还未解散的泸州招讨统制司随军转运使,调拨随军转运司中囤积的木料,以及司下所属的民夫人力,十来天就建好了兴文寨。再以发还这些请降罗始党人财物的名义,散下布匹、粮食、生活器具。已勉强过日子,反正这些东西也是从其他僰人那缴来的。

    “有孙安抚的支持,兴文寨的基础很不错,不过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一大堆难题……”

    王冲解说了自己与父亲的事情,再说到兴文寨。

    不待他细说,范小石就问:“听守正你这意思,兴文寨就是你作主!?”

    王冲摇头又点头:“还有个知寨,领着一都人。住在寨外的军堡里。名义上这个寨子由他管,可他说话算不了数,所以……没错,这里是我作主。”

    兴文寨的知寨正是种友直之子种骞,种友直预定会升入横行官。差遣则由泸州都巡检转为泸州兵马监押,兼知长宁军。种骞此战分沾了功劳,得了承信郎官身,年纪也够了,便安排在兴文寨作知寨。

    王冲跟种友直交好,种骞不甘在王冲面前作子侄辈,绝少来见他。寨中这一摊民事。上下都是直接找王冲,种骞本就不感兴趣,也懒得过问,就是在这里混资历而已。

    众人呵呵笑了起来。有好几千人供摆弄呢,这感觉真不错。他们来这里,就是应王冲所请,要学以致用。海棠渡的书院和藏书楼要继续办。大家还要在那里继续学,而这里则是实习之地。他们几个海棠社的首领先过来熟悉情况。之后会作轮换,还会视需要派学生们过来帮王冲。

    范小石再问:“唐秀山呢?”

    王冲道:“当然是帮着我作事了,他得了假将仕郎官身,正在乐共城跟孙安抚讨要物资。兴文寨三千七百二十六户,六千五百五十二口,柴米油盐可不是小数目,现在田才刚开,今年都指望不了田里的收成,趁着随军转运司还在,能刮多少军资出来算多少。”

    所谓假将仕郎,就是将仕郎次阶,多授奏补未出职的吏员,算是跨在官人的门槛上。唐玮也有了出息,大家是又喜又羡。不过听王冲道出这户口,又是抽着凉气。六千多人呢,哪是一个寨。

    “六千多人,就有三千七百多户?”

    范小石对民政很敏感,从王冲所报的数据里看出了问题。

    王冲叹道:“是啊,很多都是一户一人,丁壮差不多都死光了。”

    大家蹙眉,都是老弱妇孺,这可怎么种田过活?

    “孙安抚允了我的募民之策,只招单身汉家郎,不仅送十亩田,若是与僰女结为夫妇,还送布帛等彩礼。”

    这是王冲所坚持的化夷之策,这数千罗始党人里,有近两千适龄女子,要么未嫁,要么是寡妇。引入两千汉人结为夫妇,兴文寨的人心根基就稳了。

    汉人一来,兴文寨就不复羁縻之地,得如内地州县一般管治,这让范小石等人忧心,到时王冲再不能号令一寨。

    王冲补充说,这也是长期之策,不可能一下就涌来两千汉人。而且在招募汉人的同时,也会以兴文寨为中心,劝诱周边僰人归服王化。只要泸南沿边安抚司存在,他的地位就不可动摇。

    “这里终究只是起步而已,我等志在天下,怎可拘于此地?兴文寨立寨之始,我就以内地州县制管治。”

    接着王冲这话让三人呼吸急迫,相互对视,眼中都闪动着憧憬的光芒,这一句“志在天下”,可非读书人泛泛之言,而是实义,王冲果然已立下大志,要治平天下。

    如王冲所说,兴文寨就是以内地州县制而立,州县制的核心是什么?编户齐民。此时编户大致分两套体系,一套是沿袭古时籍贯和赋税征发所立的乡里制,一套是按人户和治安所编的都保制,也即保甲制。

    此时王安石所立的保甲制正在替代乡里制,成为收税的编户之制,但两套体系却还是并行的。乡里制下的耆长、户长被撤销,多由保甲制的保正甲头充任。

    兴文寨就是一张白纸,王冲自然可以从容勾画。他也没有搞什么新鲜玩意,毕竟编户这事,在后世都是头等难题。难就难要通过编户收税、征发以及动员,就得解决人和地(产业)的联系问题。而人和地(产业)又从来都是在变化的。

    在通讯技术已非常发达的现代,也无法实现人与地的完全统一。找人可以。由人找地(产业)就难,找地(产业)找可以,由地找人就难。除非完全把人绑在地上。

    从民国到共和国前期,其实都是沿袭这两套制度。一套是行政区域的乡里制(乡村制),一套是赋税差役体系的保甲制(生产队制)。

    因此王冲效仿家乡华阳的设置,以乡领都,里只作为一个地域区划。目前兴文寨就设一乡十二都,都保下设大保和小保。五户一小保,二十五户一大保。都保则在一百到三百户之间。而另设的四里,则是按照兴文寨民居的四个片区划分,如城廓户的坊一样。各个里的管理由他所指定的里正负责,里正也基本都由住在该里内的都保户充任。

    “兴文寨还是羁縻之地,朝廷又不征税。编来作什么?”

    鲜于萌既是不解,也是担心。编户齐民搞好了,就如熟透的果实,朝廷伸手一摘,就可以征税了。

    王冲笑道:“方才也说了,真要到朝廷能摘时,也得好几年以后了。眼下兴文寨人户虽多。却是寡妇、孤女、老弱为主,这些畸零管带户算不得正户,只有等汉人户多了,才可能被朝廷纳入州县正制。这一点毋需担心。编户还是为了谋公财啊,兴文寨现在是一穷二白,只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干活。”

    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王冲现在编户,更多是为了征发差役。只不过这差役是给兴文寨自己搞建设。开荒、耕种、修沟渠,要干的事还真不少。

    宇文柏先打预防针:“我们能作些什么?帮守正你谋划么?别是让我们去督工吧?”

    王冲没好气地道:“督工?你们能开渠还是种田啊?”

    宇文柏和鲜于萌顿时叫起屈来,就算不能开渠种田,也能盖房子。海棠渡藏书楼正在施工,图纸是他们设计的,现场监工也轮流着干,已经积出不少经验了。

    “可惜,兴文寨的房子已经盖完了,说到盖房子,守正很有章法啊,之前设计书院和藏书楼时就看出来了,而这里……好多地方都看不懂啊。”

    范小石则对兴文寨的布局建设很感兴趣,要拉着王冲出去作现场解说。

    “暂且不急,现在正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大问题……”

    王冲不懂基建,但身为后世人,自然懂该怎么建才更好。书院和藏书楼只是牛刀小试,兴文寨可是他的得意之作,好东西当然得留到后面吃,现在王冲要他们帮自己干活。

    “我也说了,兴文寨现在一穷二白,不仅我这个主事人手上没钱粮,寨里的人也都嗷嗷待哺。虽然孙安抚调拨了不少军资,朝廷那边也该能发下扶助,熬到秋熟倒没太大问题。但我的目的是让兴文寨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王冲目光深沉,他这段时间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范小石他们的到来,能帮他继续拓宽思路。

    “孙安抚那里发下了耕牛,耕具,还能调来麦种稻种,孙安抚的意思是这些东西,都可以算作赈济兴文寨僰人的钱粮,白送。可我却想把这些物资收到手下,建起常平仓,以常平仓贷给兴文寨僰人。到秋熟前,粮食肯定还不够,还要从外面买粮食,我还想行青苗法,由常平仓借钱给僰人,让他们买粮食。”

    常平仓,青苗法,王冲一下丢出两桩政务,让三人也愣住了。

    鲜于萌下意识地用上了阴谋论:“这是要将僰人紧紧绑在钱上,让他们再无力反乱么?”

    王冲摇头:“我觉得,只有这样,这能让僰人能真正化猎为耕,安居乐业。”

    宇文柏皱眉道:“常平仓不论,青苗法是害民之法啊!”

    范小石嘿嘿冷笑道:“怎是害民之法?这我可要与你论上一论了!”

    这栋长楼就是兴文寨乡司所在之地,底层一半是办事的地方,一半是王彦中所开的乡学,二层则是王冲这位官人的署衙。透过薄薄的木板,王冲等人的讨论,在隔壁便能听得清清楚楚。之前那个赶牛的僰人少女,正竖着耳朵,聚精会神地倾听。

    “这坏人,果然是要害我们的!”

    听宇文柏道出青苗法是害民之法,少女恨恨地啐道。

    “妹妹啊,他是不是害过你啊,你这么恨他?你说得也没错,对女儿家,他真不是什么好人。不过,对老百姓,他绝不是坏人。”

    一个脆声在身后响起,吓了少女一跳,转身看去,正是之前那位姐姐。

    两个少女对视了片刻,僰人少女转头哼道:“你是他婢女,当然要替他说话。我为什么恨他?他杀了我娘!”

    李银月被羞走后,到楼下向正在教书的王彦中请过安,王彦中又把她打发上来伺候王冲。听王冲等人在讨论正事,不好打扰,就在楼上逛,正逮着偷听的僰人少女。

    听这少女说王冲是她杀母仇人,李银月吓了一跳:“那你……怎么不、不找他报仇?”

    僰人少女眉头垮了下来,哀怨地道:“他救了我小娘,还有囤里好几千人,杀了他,我怎么对得起他们?”

    李银月顿时满心怜悯,换了是她,可想不到这么多。

    来到僰人少女身前,李银月低声道:“那也该狠狠打他一顿!”

    少女讶异地看看李银月,心说你不是他婢女么……

    怕是在跟自己开玩笑,少女没多想,振作心气道:“打他也不解恨!就得押着他,帮我们过上好日子!赎他的罪!”

    李银月觉得这个僰人少女真是好样的,比自己坚强多了,顿起结交之心,问:“妹妹叫什么?”

    少女抽抽鼻子,眼中闪起异彩:“我叫失蚕,姐姐你呢?你身上带着什么香囊,怎么这么好闻?”

    “我叫李银月,木子李,银月就是银色的月亮,我爹说我的命是银月护下的。”

    听到这个颇有韵味的汉名,僰人少女不甘地道:“你可以叫我……蚕娘,我的汉名叫罗蚕娘。”

    失是僰人族名,也被当作姓氏。而她们这些罗始党僰人要屯田入汉,改汉姓是必然的,只不过她们还轮不到朝廷赐名。

    罗蚕娘再闷闷地道:“这姓名,是他取的……”

    李银月抓起她的手,笑道:“你问这香味是什么,不是香囊,是香华,也是他作的。”

    罗蚕娘眨着圆圆的大眼睛,楞了片刻,问道:“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政窥弊改青苗

    李银月和罗蚕娘在讨论王冲是怎样一个人,而隔壁范小石和宇文柏则在争论常平仓和青苗法,尤其是青苗法的好坏。//免费电子书下载&nb//◎◎

    宇文柏立场偏向旧党,自然要抨击青苗法。而要谈青苗法,就得从常平仓说起。

    常平仓是在春秋时越国就开始尝试的制度,汉时创立,唐时普遍设立。到神宗朝前,都是以赈济地方灾患,平抑粮价为目的而设。粮贱时购粮入仓(籴),粮贵时卖粮出仓(粜)。除了平抑粮价外,常平仓还兼赈济和借贷。

    “王荆公立青苗法,借口是革常平仓旧弊,实则专为敛财!”

    宇文柏就说到熙丰变法,王安石立青苗法时,名义上的“初衷”。常平仓制度确实有很多弊病,其一是设于州县城廓,“惠不过三十里地”,难及乡村。其二是常平仓储粮,保管麻烦很多,很容易滋生弊病,官吏也容易上下其手。其三是常平仓由地方自主管理,经营问题很多,籴粜非时。

    宇文柏认为,比起目的在于平抑粮价和赈济灾患的常平仓制,青苗法就是纯粹的弊法。

    青苗法是在每年春秋粮熟前,由官府贷钱给民户,取利两分,由民户自己买粮度过青黄不接之日。

    此法看似善政,民间高利贷往往倍息以上,青苗法才两分利。可民户借高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