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奸雄天下 >

第431章

奸雄天下-第431章

小说: 奸雄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贾似道,还有很多的团练精兵,而且城池也坚固,总归能坚守的。
  可是谁也不曾想到,诺大的临安居然就是一座愁城。满城都是各地流亡来人,城内的客栈、寺庙、道观、空置的官衙府库,除了皇宫大内之外,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挤满了逃难来的士子。连大家伙聚会喝闷酒的太学国子监中的大部分房屋,也都安排了台州跑来的士大夫,其中不少还是贾似道的亲戚。因此消息比较通灵,大家才会聚集在这里一边喝闷酒,一边打探消息。
  其实就是听听陈德兴的大军打到哪儿了?好估摸一下还有几天活头!在来临安之前,大家伙儿还有那么点幻想。可是到临安一看,就知道没救了。
  不说别的,就是冲着临安城现在物价水平,也知道临安城守不住了。临安府本就是个工商之都,人口一百多万,城外的那点土地只够种点果蔬,再种些养蚕的桑树就差不多了。那种两三贯一石的白米,历来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这临安就是输出手工业品,输入粮食、肉类还有各种手工业原材料的地方。
  可是现在,粮道不说断绝也已经不大通畅了,而手工业品外运之路又因为陈德兴的禁海禁私,完全中断!一边是阖城数十万手工业者失业,一边是粮米价格暴涨。百姓的日子早就艰难到极点了。现在又一下子涌进数十万外地来的团练军、士子还他们的家眷。不仅住宿是个问题,这每日的吃用,都在耗临安城储存的底子。储存的物资越少,临安城的物价也就越高!
  哦,也不是什么都贵,什么丝绸、瓷器、漆器、纸张、书籍等等临安城出产的东西,都便宜的不像话,根本就是跳楼挥泪大甩卖!
  看看那些掌柜和伙计的脸色,还有他们时不时就望一眼钱塘江,就知道他们对大明王师早就是望眼欲穿了!
  不过这些临安人南望王师也不奇怪,因为他们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他们的营生差不多都要绝了,可临安城内的柴米油盐又无一不贵,这些日子他们也都在耗自己的老底子,陈德兴的大军要再不来,他们大概都要破产了,破产之后,还不是要饿死?
  他们的出路,想来想去也只有叫陈德兴快点打进来。
  而那些外地来义门子弟和家眷,又何尝不是在耗自己有限的家底?他们不能指望家乡的万顷两田,只能靠随身带来的细软过日子!就眼下临安的物价,他们带来的那些财物又能捱多久?等到钱财耗尽,大家又该怎么活下去呢?
  不过大家眼下最怕的还不是这个,现在陈德兴这贼已经屠了好几个义门宗族了。万一这天杀星打进临安后也来这一手,大家也只有只受无辞!
  如今气数尽了的,恐怕还不止是大宋,还有江南这两三千家的义门之族啊!
  可是气数尽了又能怎么办?除了做些满是凄凉悲伤的诗词,这些风流才子还能做什么?
  还能当兵!还能拿起武器去战斗!
  这是贾似道的意见,大约也是他和江南士子们的最后一搏了。
  陈德兴的屠刀似乎已经要落下来了,江南士子们还不奋而从军以自保吗?
  可是……秀才当兵,真是闻所未闻!
  正月初五,临安城中士子聚会的各处,突然都在醒目位置贴出了募兵告示。是两浙安抚制置司衙门的告示,内容是号召两浙士子投笔从戎!
  这回不是办团练,而是去当兵!当一个保卫大宋社稷的光荣一兵!
  这可真是有些荒唐可笑了,堂堂秀才,读书人啊,大多还是义门出身,是江南士林的栋梁,怎么能去当兵呢?
  在大宋一朝,莫说是兵,就是堂堂一将,也是书生士子们鄙视的对象。粗鄙武夫,说的就是这种人。至于兵……那更是连人都快算不上了。
  这个贾似道贾大太师居然号召士子去当兵,大概也是急糊涂了吧?
  国子监的大门之外,聚集的士子越来越多,议论之声也越来越高了。
  “秀才当兵!?这是什么世道啊?合着咱们读圣贤书就是为了当个大头兵?”
  “秀才掌兵也就罢了,当兵……这咱们也没这力气啊!”
  “是啊,咱们那么些年都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谁能想到有今天?”
  “唉!怎么会没有想到?咱们又不是承平时出生的读书人……”
  “可是……咱们毕竟是读书人啊!”
  “可这次陈贼就是要和咱们这些读书人过不去啊!”
  “那可怎么办啊!难不成真要我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去当兵自保?”
  “这等粗鄙之事,吾等读书人岂可为之?”
  “若不为之,陈贼大兵一到,吾等又当如何?”
  秀才们议论到后来,忽而就安静下来了,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兵,总是不该他们当的。这是三百年的思维定式了——所谓“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读书人自有笔如刀,用不着习武怀宝剑,更不用去当兵卫国家。
  可是如今陈德兴没有和江南的寻常百姓为难,甚至连家财万贯的豪商也不是明军打劫的对象。明军要整治的,仿佛就是他们这些下笔如刀的士子!
  可是笔如刀能对付明军的大横刀吗?文章再好,能退明军百万兵吗?别说退明军,就是凝聚临安城中人心,恐怕也不是几篇文章的事情。
  临安城中的人口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少,物价也越来越贵。这人心已经开始浮动,贾似道甚至都不敢募临安子当兵,连团练兵也觉得不可靠——这些团练兵在大宋这边什么都没有,去了大明那里还可以当个军户兵得到一百亩土地!思来想去贾似道还是觉得入城避难的义门士子最可靠,因此才有了秀才当兵的“荒唐念头”。


第658章 门客也不好当
  桃花宫。
  很好听的名字,就在桃花岛上,是大明福王陈淮清的别院,原来是宋国沿海制置司水军的一处官衙。在陈德兴占据桃花岛后就划拨给了南洋舰队,一开始作为南洋舰队的官兵休息度假的基地建设,建在桃花山上。后来南洋舰队母港迁往淡马锡岛,这里就移交给了军务司,不过扩建工程依旧没有停止,军务司想把这里当成江南攻略大军的高级军官家属的临时住处。而如今,这里又被陈德兴买下(大明讲究的是公私分明,军部的产业,皇帝也不能无偿占有)送给了福王陈淮清,作为他的一处府邸。
  桃花岛的名字虽然好听,后世又因为金庸的小说而闻名于世。但是岛上其实没有什么好风景,就是一处荒岛,交通也不大方便,只有涨潮的时候海船才容易进出港湾。
  因此这座岛屿最后竟然成了一座天然监狱,用来囚禁从江南各地抓来的义门大族的族人。到大明天道元年正月下旬的时候,“囚犯”的人数已经突破了三万。不仅挤满了岛上原有的营地,而且还临时搭建起了许多茅屋和帐篷,全都住满了对未来充满绝望的人们。
  就在这个时候,大明福王陈淮清却带着自己不多的属官门客(宋朝的传统,高官是可以养门客的,不过数量不是很多),住进了桃花宫,而且还挂上了两浙宣抚使的名义。
  大明的官制中,宣抚使是个临时任命的差遣,任务就是安抚拉拢被占领地区的土豪劣绅和各种实力人物。现在陈淮清当上了宣抚,还入住桃花宫。这事儿在政治嗅觉灵敏的义门子们看来,显然就是个转机!
  这位福王殿下,没准就是来招抚他们这些义门子的……
  果然。没过几日,桃花宫中就传出了消息:福王殿下要延揽门客家臣!
  门客家臣……在南宋时代,这也是士大夫们的一条出路。贾似道的心腹廖莹中便是贾似道的门客出身。凡是官位较高。实权较大的宋国官员,一般都会有几个门客帮衬。而此时的北方军阀。更是门客众多,一个个都以孟尝君再世自居。
  而在新成立的大明朝中,养些门客家臣同样不是什么犯忌的事情。陈德兴的那些把兄弟,现在几乎个个都养了门客。宰相黄智深和舟山行辕军师任宜江也都养客。甚至连陈德兴的管家婆忠义伯杨婆儿(她虽然出身红尘,但是功劳真的不小,伯爵封号可不是靠和陈德兴牵手得来的)和天道教首席天道使忠贞侯墨影娘二人门下,同样是有门客家臣的。
  只是大明高官显爵府中门客的数量都不多,一般就是几个。多的就是二三十。门客家臣的薪水当然要雇佣他们的人自己买单。而大明的高官显爵,最多就是几万亩的田庄,而且都是在北地的庄子。经营好了,一年能有万贯收入就很不少了,能雇佣多少门客?那些高官显爵自己还要开销享受呢。
  再说了,养几十个门客是小事,养几百个几千个门客,仿佛就是一支军队了!如果是拥兵据地的军阀也就罢了,那些大明嫡系的臣子怎么干,还不得被暗探局盯上?
  而且北地的门客大多也不是读书人。而是替主家办事的人。或是管理田庄,或是打理买卖,或是充当保镖。只有少数北地士子会成为幕僚——成为高层人物的幕僚则是取得官职的一个捷径。
  不少北地的知县就是由幕僚被举荐而得官的,当然他们能不能坐稳这个官,可就得看他们怎么在地方议会和上级衙门之间平衡了。大明的贵族民主和地方自治下的知府、知州、知县、知市这些地方官并不好当。因为下面的议会可以弹劾,上面朝廷同样可以免他们的职——当然,弹劾和免职都得依据《陈礼》进行,需要拿出适当的理由。
  而如今,陈淮清仿佛要打破门客家臣数量有限的潜规则,一次就打算招募上千门客!而且全都招士人!
  这下可真是在桃花岛一下子激起千层浪了。
  福王门客啊!总归能让自己和家人吃上好饭住上好房子吧?
  说起来也真可怜,两三个月的苦日子下来。这些义门子弟,都已经没有了往日的义气和风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前提。是家里有个几百亩良田可以收租子!现在,吃饭都成问题。谁还去管陈淮清是王还是贼啊?
  所以大部分义门子听到这个消息,全都是跃跃欲试。可是当他们看到成为门客的条件,却大多有些垂头丧气了。
  这陈淮清的门客,原来并不好当!
  “什么?当门客还要会击剑,会射击,能开八斗步弓?这是当门客还是当兵啊?”
  “会打算盘,会做账也行,那样就不用武艺了……这是招帐房先生吧?”
  “这个就是鸡鸣狗盗之徒皆有所用吧?这是学孟尝君吧?”
  “可是读书人呢?孔孟大道,文章礼乐,诗词歌赋,怎么问都不问?”
  “问什么啊?要是不懂大道,不知文章,不会作诗,怎么能上得了这桃花岛?”
  “说的也是啊,咱们这些人就是百无一用的书生,要是咱们人人都能击剑,能拉硬弓,能上阵厮杀,又何至于落得如此地步?”
  的确如此,桃花岛上的义门子都是士大夫,谁不懂孔孟,谁不会做文章,谁不能吟几句诗词?可是光会这些去了天竺他没有用啊!哦,也不是完全没用,可以用孔孟之道去教化印度阿三。可问题是教化什么的,得在站稳脚跟,经营好地盘的基础上才得开始。而站稳脚跟的前提,就是有足够强大的武力。先把人家打服了,然后才能教化。
  被后世儒生视为理想社会典范的西周官学所授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二艺便和军事有关。射是射箭,御是驾驭兵车。西周流行车战,御车射箭是主要战法。西周的教化,其实就是建立在射和御之上的!
  而且西周的礼也不是单纯的礼仪,而是包括社会、法律、军事、道德规范在内的一门综合学科,是相当实用的东西。而六艺之数,当然就是数学,属于自然科学,而且也是非常实用的。
  只是到了后来,六艺变成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部儒学经典。再后来就演化成了四书五经,到了宋朝干脆就是“别人有弓马,我有笔如刀”了。结果笔如刀教化不了蒙古人,自己还成了四等南……
  当然,宋朝总算还有武进士这回事儿。虽然武进士的前途一般不大好,通常也就止步于知州,而且培养武进士的成本又高于文进士,但武进士也是进士。所以各家义门还是会从族中挑选一些四肢发达的子弟去习武功。
  有时候,一些文举无望的义门子也会改学武艺。不过宋朝的文风鼎盛,已经到了荒唐的地步,连武进士都以文章为重,只是写文章的依据从四书五经变成了兵书,也不是实用的兵书,而是去除了排兵布阵和训练士卒这些具体实用内容后的军事辩证法一类的兵书。读那些兵书只能用来写文章或担任阃帅,不能临阵带兵。这也是宋朝的武进士几乎没有人从军的重要原因。不过,凡是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