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奸雄天下 >

第387章

奸雄天下-第387章

小说: 奸雄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现在,准备效仿西周,分封出一个华夏世界的陈德兴,同样需要“礼”,并非是老掉牙的《周礼》,而是一部与时俱进的《陈礼》。
  陈德兴回头看了赵复一眼,淡淡地问:“江汉先生,孤王现在需要一部《礼》。”
  赵复默默地回视了他一眼,追问道:“大王需要的是《周礼》?”
  “是《陈礼》,我陈德兴的礼!”陈德兴转头望着铺满了整个山谷的营地,仿佛有些感慨地道,“华夏之所以是华夏,就是因为西周之礼!孤王很快也要封建天下,未来的华夏封国将会天南海北难以往来,若无一部《陈礼》以别华夷,只怕不出百年,这些天南海北的华夏之国,就不知道自己是华夏了!”
  虽然陈德兴已经折腾出了一个天道教,但是天道教的底蕴毕竟不足,只能搞搞科学研究和迷信活动。想要发展出天道教自己的文化和诸多思想,没有数百年积淀是不行的。而且,天道教是属于华夏的,天道教的文化和思想自然也应该从悠长而辉煌的华夏文明中汲取养料。
  所以,陈德兴需要一部浓缩了华夏文明和意识形态,又加入了他本人意志的《陈礼》,和天道教还有无数华夏子民一起走向全世界。
  当然,这部《陈礼》同样也适用于华夏本土,它将是华夏世界的“宪法”。要通过长期持之以恒的教育,将之灌输到每一个华夏子民的灵魂之中。
  赵复思索了一下,表情已经郑重起来,“不知大王的《陈礼》要规范的都是些什么事情?”
  陈德兴斟酌着道:“现在只想到几点:第一是语言,必须同文同字同音。身为华夏之人,互相之间决不能有语言不通,文字不同的问题。
  第二是宗教,所有的华夏国家必须以天道教为国教,所有的华夏君王都必须皈依天道。
  第三是权利和义务,包括君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议会和官府之间的权利义务,民众和君王、官府之间的权利义务,都需要用礼来规范。当然,相应的法也是要有的。但是应该先礼后法,礼治心,法治人。
  第四是继承制度,必须是嫡长子继承……不仅是王位爵位要嫡长子继承,便是民间继承制度也要以嫡长制为主。当然,还有和嫡长子继承制挂钩的嫡长子守孝。将来华夏的孝道,也应该是以嫡长为主。嫡长守家敬孝,诸弟外出闯荡,出去开枝散叶。华夏,最终将要扩张到普天之下,华夏之民也必须大批大批的走出去,将咱们的文化风物推广到普天之下,可不能都守在家里当孝子。
  江汉先生,你觉得如何?”


第594章 埃及大汗忽必烈?
  儒家思想的核心——当然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核心,而不是蜕变成心灵鸡汤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是一个政治学派!和后世要将赤旗插遍寰宇的科学共产主义一样!
  原味的儒家核心就是“复礼”,恢复周礼!实际上就是以西周为范本,建立一个秩序良好的封建社会。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什么的……这一套东西到了明清,演化成了一套只管束下级,管不了上层,上层对自己是自由主义,对下层则大搞封建压迫的“封建礼教”了。
  这样的封建礼教,若是叫孔子见了,保管批判成“礼崩乐坏”。实际上儒家理想中的“礼”,不仅用来约束下层,同样要用来规范上层包括天子本人的行为。
  孟子对齐宣王所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才是早期儒家欲复之礼的准则。那种只要求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奴才理论,在宋朝肯定还不存在。更早的春秋战国那就更别指望了,那时候的君臣关系也是要讲点权利和义务对等的。
  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上下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出现不对等。一部分只享受权利,而不尽自己的义务,另一部分人失去他们的权利,而沦为了残酷压迫的对象。
  而华夏文明的治乱循环的根源,也在于此!
  便是如今奄奄一息,眼见就要被陈明取代的南宋,其衰亡之因,实际上也是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士大夫习武从军的义务,被赵家天子给强行解除了。从宋朝开始,汉家王朝出现了个很奇怪的现象,掌握国家主要财富和权力的士大夫阶级,是没有保卫国家义务的!
  可以这么说,孔子、孟子的理想——复周礼是对的!建立一个秩序良好的封建社会也是对的。但是他们找对了方向,却找不到通向正确方向的道路。
  而那些自以为继承了孔孟之道的后世儒者,不是把路子越走越歪,就是干脆连方向都没有了。不再用礼乐制度去建立一个秩序良好的封建社会,而是一味用权术去建立一个表面上巩固强大的王朝。而这种“帝王权术”的核心就是一个“防”字,防备所有的人,将一切危险都扑灭在萌芽之中……因为礼崩乐坏,没有了一个人人遵循的封建秩序,君王哪怕将所有权力都捏在手中,还是觉得不大保险,那些有才能、有本事、有实力、有财富的人,哪怕是至亲,也被当成危险。
  只有迂腐无用之人,才能放心的让他们去掌握一些权力,当成奴才使唤。从唐朝开始实行,在宋朝完全成熟,并且支配了宋明清三朝的科举制度,就是要把聪明人变成笨蛋,把强者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结果临到大难,特别是外敌入侵之时,惶惶天朝,便不堪一击了。
  而陈德兴想要华夏跳出治乱循环的怪圈,想让华夏成为世界,也就必须先复礼——恢复权利和义务对等的礼。只有复了礼,才能彻底消除君王愚民弱民的根源,只有民强了,国才能长久兴盛。
  另外,在复礼的基础上,陈德兴还要逐渐建立起贵族民主,还要制定一部真正管用的宪法,将来还会有宪政,还会有民主,还会能如红朝太祖所愿,让人民群众来监督朝廷监督官员,让国家跳出周期律。
  不过制定和推行一套与时俱进的“礼乐制度”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最大的难度还不在于制定《礼》,而在于让亿万华夏之民接受《陈礼》,并且将《陈礼》刻入他们的灵魂,变成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这是需要花费几十年时间,慢慢实行的事业。如果能够成功,陈德兴才算是真正再造了华夏!
  想到这些,陈德兴又陷入了沉思,连陈千一领着刘孝元走过来都没有有留意到。还是杨婆儿提醒了一声:“大王,元使刘孝元来了。”
  陈德兴抬起头,就看见刘孝元眉头紧皱,仿佛是满腹心思一般的走来了。陈德兴冲身边的赵复点点头,吩咐道:“《陈礼》是大事情,须得仔细斟酌,步步推行……江汉先生,你且替孤王好好参详一下。”
  “好的,大王的吩咐,臣都记在心里面,待回了燕京,可否再找些大贤一块儿参详?”
  陈德兴点点头,道:“自当如此……记着找上墨影娘。”
  “臣知道了。”赵复行了一礼,便转身离开。陈德兴和刘孝元之间的谈话可是最高的机密!
  陈德兴这才招手叫刘孝元上前。
  刘孝元上前施了一礼,陈德兴淡淡地点头,开口问道:“你可考虑好了?是留在孤王这里,还是远去西方?”
  现在放在刘孝元这个大特务眼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留在大明,他的功劳不小,封侯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他的才能也不差,当个大官也是理所当然。
  二是继续跟着忽必烈走,去西方开拓一番新的天地——目前忽必烈是非常信任刘孝元的,而且忽必烈还听了刘孝元的谗言,预备在西域用汉人治色目。刘孝元若是到了西域,说不定会有当宰相的机会。
  刘孝元又是恭谨一礼,“臣想去西域!”
  陈德兴沉默了一下,点点头道:“也好……你去西域可以为相。”
  刘孝元神色不变,只是低声道:“臣是身在蒙营心在明的。”
  陈德兴嘿嘿一笑,道:“孤王知道,孤王知道的……明经,你可想过将忽必烈这支蒙古大军带去何方吗?”
  忽必烈手中还有十三万左右的蒙古人,还有两万汉军,去往河套途中折损个两成最多了。这样至少有十二万人能到位。另外,忽必烈在关中、灵州路和别失八里还有一定的实力。凑出十五万西征大军,上百万西征部民还是有可能的。其中还有不少会打造火铳、火药的工匠。如果整理好了,西边儿的旭烈兀、别儿哥,还有欧洲和天方教势力,可都要头疼了。
  “臣没有想过将忽必烈大军引向何处。”刘孝元看了眼陈德兴,“大王是有什么好去处么?”
  好去处自是有的!
  陈德兴笑着点点头,道:“西方的去处无非是天竺、大食、弗林三处。其中天竺气候酷热,不适合蒙古人生活,而且孤王已经有了安排。”
  天竺就是印度,后世有点脏乱差,不过13世纪绝对是仅次于中原的好去处。不过那里不能给忽必烈,因为陈德兴打算让自己的老爹和兄弟们去帮助印度人民。
  刘孝元道:“臣明白了,臣不会引忽必烈入天竺的。”
  “弗林倒是好去处,不过弗林人口众多,土地富饶,若被忽必烈取了,就怕成了蒙古再兴的本钱。”
  此时的欧洲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一群乡下骑士和土鳖君王,离文艺复兴什么的还早呢。但是来自后世的陈德兴却知道,欧洲基督教文明的潜力巨大!一旦复兴起来,就有可能成为华夏世界最强最大的竞争对手。
  另外,欧洲现在的特色是小国穷国林立。而且这些小国穷国在军事上的力量并不算弱。并不是说他们能挡住蒙古大军的征服,而是他们会让征服者付出的代价和收获不相符合,让征服变成了一场亏本买卖——13世纪的欧洲太穷,想要不亏本可有点难度。
  既然征服亏本,那让欧洲小国臣服自然就会成为忽必烈的首选。可这样一来,就等于将欧洲制于蒙古的保护之下,欧洲人还可以通过蒙古吸收华夏文明的养分,没准就把文艺复兴提前了!
  这可就有点麻烦了!陈德兴可没有培养竞争对手的好习惯……
  所以陈德兴的计划,是将欧洲诸国直接置于大明帝国的“保护”之下,可以将它们变成大明的殖民地。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将某些欧洲国家华夏化。
  “大王的意思是要忽必烈去大食?”刘孝元蹙眉,“可那是旭烈兀的地盘。”
  “不是的,”陈德兴摇摇头,笑道:“大食国素来有三个中心,两河、波斯和埃及。孤王这里收藏有大食国的地图,可以给你一份。如今两河和波斯在旭烈兀手中,埃及还被天方教的马木鲁克王朝所控制。忽必烈可以去打败他们,占有埃及,再据有整个北非,甚至可以越过北非大漠入侵非洲腹地。他完全可以去当个埃及大汗!”
  埃及大汗忽必烈!或者叫埃及法老忽必烈一世也不错……
  刘孝元思索一下,拱手道:“臣一定想方设法引忽必烈去埃及。只是……日后忽必烈入主埃及后,该用何办法治理埃及?”
  陈德兴一笑:“孤王只说个建议,忽必烈或可效法大理国,以佛治心,以儒治人。”


第595章 伴君如伴虎?
  李翠仙现在有点烦,因为一个名叫李恒的人不明不白死在了她的军中。
  这个李恒一度是李璮、李彦国的部下,在一年多前的大清河战役中,疑似奉了灭门尼姑杨妙真的命令,在战场上行刺陈德兴。结果被杨婆儿识破,后来还带着人和陈德兴的亲卫战了一场,不敌以后才逃到忽必烈那边去的。
  事情大约就是这样的,杨婆儿、李翠仙后来都是这么分析的。她们并没有包庇灭门师太的意思——其实也没有必要,老太太都七十多了,还能活几天?陈德兴犯得着去没完没了的追究吗?其实,李翠仙和杨婆儿两人的态度才是关键,只要她们靠得住,不帮着老尼姑,陈德兴就满意了。
  而杨婆儿在这方面的表现近乎完美,那日她可是浴血奋战保护陈德兴的。自此后,陈德兴对她的信任和宠爱又上了一个台阶,完全被视为心腹了。
  至于李翠仙,虽然没有表现的机会,但仍然没有失去陈德兴的宠爱和信任——毕竟她和陈德兴的利益完全是一致的,她的儿子是陈德兴的世子。而且李翠仙一贯就表现得精明、理智、善于打小算盘。一边是皇后和太后,一边是公主,李翠仙会怎么选不是明摆着的?
  这次她亲自出马拉拢李彦国,又冒险临阵为陈德兴而战,这样的表现足可以打一百二十分了。如果说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有些抢了陈德兴的风头!
  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