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奸雄天下 >

第265章

奸雄天下-第265章

小说: 奸雄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而昌国邓百多年来,就没有少打沈家门港的主意!别看双方代代联姻,可是暗中的斗争,那是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可是,邓家从来都没有真正在斗争中占过上风。因为沈家实际上是上了岸的海盗!手上还有上千亡命,邓家一帮书生怎么跟人家斗?要动用朝廷的水军,他们也没有这样的权势。
  一想到家门沈已经投靠了陈德兴,邓家的这些头面人物一个个都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半晌,才听到一个声音幽幽地道:“要是……我说,朝廷关咱们屁事?咱们姓邓又不姓赵,赵家的天下凭什么要咱们来保?而且咱们也保不住啊!要我说,对咱们来说,最要紧的还是昌国邓!是咱们昌国邓家的一宗一族!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啊!依我看,还是去投明王吧,明王那里,总有我们一人一顶官帽子的!”
  大家的目光都转向发声的人,原来是邓家秋子辈的邓秋忠,他和邓秋山一样,都是邓家秋子辈的才子。不过他是习武的,和邓秋山一块号称“文山武忠”,是秋字辈最有希望中进士的两人。
  所以志气也是很大的,一心想要考个武进士出来光宗耀祖,为了专心读书练武,连老婆都不要(这种人在士大夫中不少),三十多了还是光棍一条。兵法武艺其实也不差,一连考了四次会试(就是中了四回举),可惜都名落孙山。
  而今年的大比最莫名其妙,本来说好要以武取士的,结果居然把武进士科取消,只是在文进士的经义文章之外加了兵法、武艺……结果他的经义不好,兵法武艺再好也白搭。狗屁没有捞到,回来以后气得大病一场。病好了也不见人,真是苦闷极了。
  “宗莲(邓秋忠的字),你说什么呢?”邓明海不悦地问。
  邓秋忠目光幽幽闪动,认真地向他的叔叔伯伯们说道:“现在咱们想向陈德兴挑衅,那是在自寻死路。替赵家搭上一门老小,这事儿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干的……我已经想好了,吃完这顿就去向明王求官!我已经三十六了,转眼就奔四十了,再不做官就老了!
  大宋那边是没有我的一个官了,说好的以武取士却是以经义文章为重!我还有什么指望?我要做官就只能去投明王……他一定会用我的,因为我有办法帮他对付像我们昌国邓家一样的江南的强宗大族!”
  “邓秋忠!你胡说八道些什么!”邓明海怒斥道。“你当我昌国邓家没有家法么?”
  “哈哈哈……”邓秋忠大笑着就立了起来,一副魁梧的身子在一众邓家文士中显得鹤立鸡群。他冷淡地看着邓明海,“四叔,你别拿家法吓唬人了,我马上就是大明的官了!到时候你还敢和我这样说话吗?”
  “你你你……你目无尊长,你不忠不孝!”
  “邓秋忠,你疯了吗?敢和观海先生这样说话!”
  “邓秋忠,还不跪下……”
  一干邓家人都高声呵斥。
  邓秋忠却只是大笑着往外走去,口中还大声嚷道:“不疯,不疯,不跪,不跪……我很快就要当官了,你们都是平民,哪里有官跪民的道理?”
  邓秋忠是习武的,两膀子有几百斤力气,谁能拦住他?看着他扬长而去,满座的邓家人都你看看我,我瞧瞧你。半天也没有人说一句话,最后还是邓明理开了口:“要不……我代表族里去见一见明王?这个……不管咱们昌国邓家是不是要保扶明王,这总归是要在明王治下过日子的,是吧?不去拜见一下总不成啊……”
  “哼,八哥儿,你也想做官吧?”邓明安冷冷地道。
  “有个官……总是好的吧?”邓明理嘻嘻一笑,“我是学武不成,学文也不成,科举早不想了,只是安心做生意,若有个官,以后生意也好做些,对族里面也有好处……”
  邓明安猛地一拍桌子,“也罢,某和你一起去!”
  昌国邓家的族长邓明海闻言傻愣愣瞅着邓明安,“十三,你不是有心杀贼吗?”
  “啊,我就是去看看……”邓明安一脸正色地道,“若是明王能听某言,尊孔重儒,出仕于他又何妨?”
  啊!还带这样的?
  邓明海目光在屋子里面转了一圈,人人脸上都有那么一丝热切——官是人人想的,哪怕陈明天下不长久,能当个几十年官也是好的。刚才不过是不好意思当出头鸟。现在已经有邓秋忠带头了,他们还磨蹭什么?赶紧去吧,晚了说不定官都让别人得了,自己就没有了……
  “也罢!也罢!”邓明海一声长叹,也站了起来,“一块儿去吧,叫上族中出色的子弟,再备一份厚礼,一起去见明王,要是明王能看得上,就都有官做了。唉,就不知道明王能不能要我这个老头子了……”


第418章 官和义门
  昌国邓的大人物们在饭桌上高谈阔论的时候,陈德兴父子也坐在了餐桌之前——几张长条形的桌子放在了一间宽敞的厅堂里面,桌上已经摆放好了饭食。
  大宋的餐饮在陈德兴的记忆中仿佛都是不错的,花样繁多,品种丰富。豪门夜宴往往能持续通宵,就是寻常在家宅中吃饭,也都有酒有肉,便是在军营中,他也没断过荤腥。
  而今天……却是要吃素了!
  听涛书院供应的午餐非常清淡,菜品就是三种:青菜、豆腐、萝卜干。饭食更简单,就是稀饭,不过却是管饱的。
  饭堂一侧靠海,门窗全部打开,海上的凉风吹来,还伴随着阵阵波涛。坐在厅内便能遥望东海的万顷碧波,听着海涛翻滚的声音。倒是真有些意境,只是这青菜、豆腐、萝卜干和稀饭有点煞风景……
  不过一屋子的书生士子,却都吃得津津有味。陈德兴走了一个上午,肚子早就饿了,当下也就不讲究什么,端起稀饭就着萝卜干狼吞虎咽吃了起来,转眼的功夫便填了个囫囵饱。
  然后也不去添稀饭,而是目光四下乱转,打量起正在吃饭的读书人了。读书人吃饭讲究“食不言”,也就是没有人说话。所以他老爹陈淮清也不发一言,只是慢条斯理吃着稀饭萝卜干——老陈的生活习惯和陈德兴不一样,讲究的很,吃饭都是细嚼慢咽的,哪怕只有稀饭萝卜干,而小陈从小就被当成军人养,吃饭必须狼吞虎咽!吃得慢了就得挨饿……
  陈德兴又把目光转到了白展基身上,这位跑堂的端端正正地坐着,捧着碗稀饭很珍惜地在吃……这可是听涛书院的稀饭啊!他从小到大的理想就是进来吃这碗稀饭,可惜总也实现不了,今天算是能稍稍圆梦了。
  然后陈德兴就开始打量起在听涛书院中读书的士子了——他重生几年,不是没有接触过士子,但那都是高高在上的高级士子,哪怕就是一度在临安御街摆摊的屈胖子,也是中过举人的。
  而中举,对绝大部分读书人而言,已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在陈德兴看来,南宋的科举,或者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科举,最大的问题就是所学不实用而且太浪费时间!或者说……皇帝老子就是要用这种没有什么大用的道德文章来耗费一代又一代国家精英的年华,让他们钻研文章字句,大部分人皓首穷经,一无所获。一小撮人走了狗屎运考了个官,不过因为没有什么实用的本领,也就很难做成什么事儿了。
  所以宋朝科举出仕的官儿们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和制定政务路线。其中监督是监督吏员和武官,而协助皇帝制定政务路线则是宰执们的工作。
  实际上,宋朝的文官类似于后世西方的政务任命官,就是由选票决定的那些人。而后世试考考出来的事务官,在宋朝大约就是胥吏。
  而在陈德兴打造的政治体系之中,政务官肯定要由士爵贵族和士绅担任。或者由陈德兴任命,或者由议会选举。总之,不能用考试来决定!
  当然,并不是说屌丝们没有机会成为政务官,而是屌丝们必须有200贯铜买个士绅,或是因为在事务官任上表现杰出而得到免费赠送的士绅,或者立点什么功劳当个士爵。另外,搞出什么发明创造的也能封个爵。这样才有资格成为议员和政务官……阶级固化什么的,的确是有一些的!
  而在政务任命官被士爵和士绅拿走以后,那么事务官当然就要由考试产生了。事实上,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主要也是当事务官的——替主公办事儿的。当时各国都是有贵族的,什么公子、公孙、大夫的一大堆,怎么可能让“士”来做大官呢?这种好事很难遇上的。
  所以春秋战国的“士”都是从做事开始的,事情做得好了,才有机会做高官。当然也有一些“士”的运气特别好,忽悠住了君王,得到破格任用,直接做大官的。
  不过陈德兴现在要建立的是制度,而不是特例。所以在他将要建立的官僚体制中,事务官将要由考试选拔——这下得罪儒生的地方又来了,事务官考试考什么呢?
  考程朱理学?收个税,抓个贼,修个房子什么的,用得着理学吗?去和商人、农民讲理学,还是用理学说服强盗自首投案?这是不行的!所以宋朝的胥吏大多不是儒生在当。
  而目前北明事务官的考试内容,主要是算学、律学、工学和武艺。武艺包括弓箭、击剑和骑马——这可不是在为难儒生,而是实际工作需要。因为眼下无论南北,太平的地方不多,当事务官的人要是没有一点傍身的武艺,连城都出不去,还怎么做事儿?
  所以,现在正被陈德兴观察的士子们,大多都是些可怜人。不仅没有中进士的机会,连当个小小的事务官都不成。一生所学,注定没有用武之地——其实这种儒家书院里面教的主要是应付科举的东西,没有了科举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现在正在听涛书院饭堂里面吃饭的书生,并不都是青年,其中年纪小的只有十一二岁,脸上的稚气未脱,不过依旧认真而沉默的在吃饭,显得极为规矩有修养。年纪老的看上去比陈淮清都年长,不知道是不是书院里面的先生。
  白展基和陈家父子说过,昌国邓家的书生一般会考到50岁,之后宗族就不会再提供资助让他们去科举了。虽然昌国邓家是豪门,但是家里的人口也多,又大多不做什么事情。所以族中的财用并不宽裕,可以提高给子弟的资助是有限的。
  顺便一提,昌国邓是所谓的“义门”,就是聚族而居,不曾分家!舟山岛上七成的土地其实是宗族公产,而非一家一户的私产——当然,宗族之下的一家一户也是有私产的,不过多少就不一定了。
  这样的“义门”在唐宋时代非常多,譬如李庭芝的宗族就号称“随州义门李”,据说是十二世同堂,两千口聚族。
  而陈德兴自己则是赫赫有名的“江州义门陈”的后裔。在宋太宗年间,江州义门陈就是“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的强宗大族。后来因为文彦博和包拯的建议,将义门陈氏分成291份。
  安丰陈家就是其中一支的后裔,不过因为早年的寿春之战,家门凋零,剩下的子弟并不太多,产业也失去多半,现在大都被陈淮清迁到了扬州安置。其中有不少人还出仕到了北地招讨司或总贸易司。
  而此时的江南,类似的“义门”是非常多的。可以说大部分强宗大族,都是“义门”。或者说,只有“义门模式”才能培养出强宗大族——不分家保证了宗族中的每一个子弟都能接受到最好的儒家教育并且去参加科举,而读书进学的子弟众多,又反过来保证宗族代代出进士,有了进士就能保证整个宗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拥有特权。可以垄断大量土地和人口。这便是宗族可以长久保持昌盛的原因。
  而江南的数百上千家“义门”,现在就是横在陈德兴面前的最大障碍。因为陈德兴的到来会打破这些“义门”赖以维持的基础——科举制度!
  而且,他还带来了一个将要取代江南义门的阶级——封建士爵阶级!
  ……
  西湖,葛岭。
  “砰”的一声,一只白玉碗砸得粉碎,清脆的响声打破了阁内的宁静,玉屑在青石板上四处飞溅。
  头戴东坡巾的贾似道面露怒容,旁边的几名官员束手不语,全都噤若寒蝉。
  廖莹中吸了口气,低声劝道:“平章公息怒,陈德兴兵势强盛,浙江沿海水军暂避其锋芒也在情理之中。”
  “舟山岛位于浙江近海,户口10万且有良港,一旦为贼所有,便是直捣临安的跳板!”贾似道厉声道,“应龙!”
  翁应龙躬身道:“在。”
  “命御史台派员去锁拿昌国知县!”
  翁应龙道:“是。”
  廖莹中微微摇头,望着座中独掌朝纲的大宋平章军国事,良久说道:“昌国知县无兵无将,实在是无计可施……”
  贾似道余怒未消,只哼了一声。一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