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武大帝 >

第166章

汉武大帝-第166章

小说: 汉武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席’而坐。”

“哦!真是这样么?”刘彻的眼睛现出许久不曾有过的亮光,“这么说来,朕的封禅之举是合上仙之意了?”

公孙卿肯定地点了点头道:“皇上见微而知著,封禅泰山,乃利在社稷、功垂千秋的盛典,微臣愚钝,然愿随皇上前往泰山。”

这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

从阴山归来后,刘彻就摒弃了儒生们的谏言,他打定主意,一开春就出行。

散朝之后,刘彻召东方朔到宣室殿详细询问了匈奴北迁的事情,道:“朕此次东巡,爱卿就随朕左右。司马相如一走,爱卿就是为数不多朕可以毫无拘束叙话的人了。”

东方朔忙躬身道:“论出使郡国,安服南夷,臣不及长卿;论辞赋才情,臣亦不如相如。然臣忠汉之心,与中郎将无异,能在陛下左右,实乃臣三生之幸。”

刘彻感慨道:“爱卿大智,自是深谙朕心!行封禅之事,其实也是司马相如的遗愿。”

如果说霍去病的去世成为刘彻心中永远抚不平的伤痛,那司马相如的离去,也使刘彻的心弦永远地失去了一位知音。

他在刘彻的心中总是那样浪漫不羁,那样音声相偕。

这不单是他的诗词歌赋愉悦了刘彻的身心,更在于他多次以使者身份南去巴蜀、滇国,将大汉文明延伸到蛮荒域外。

他也不像汲黯那样,过于刚硬固执,他不但多次排解了朝堂上的纷争,并且很巧妙地让许多争论化为共识。

他为废后阿娇作的那篇洒满怨恨的《长门赋》,让刘彻不但没有反感和疏远他,反而为他的才情所震撼。

司马相如患消渴症多年,直到他去世,刘彻才忆起往日君臣叙话时的一些细节——司马相如不断地要宫娥为自己续水。

“爱卿为何如此焦渴,难道在府中没有茶饮么?”刘彻常常如此打趣地问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并不解释,只是笑笑。

有一次,刘彻偶患小恙。淳于意为他诊病时无意间说起司马相如的症状,他说此病名曰消渴症。

几天后,刘彻特召司马相如到宣室殿,要淳于意为他诊病。

淳于意开了药方,等司马相如告退后,他告诉皇上,中郎将沉疴已久,纵使扁鹊再世,亦无回天之力。

司马相如走后,他为皇上留下了谏言:

臣蒙皇上垂爱,奉事左右,君臣诗文唱和,愉悦情畅;臣深感皇上宏业,胜于秦皇。故臣以病躯残身,请陛下行封禅大典,福荫万世,永固社稷……

在司马相如离去后,刘彻每每读起这上书,久久不能释怀。

刚刚交上正月,皇上就急不可待地从长安东巡了。

太史令司马谈是力主“封禅”的朝臣之一,他早在几天前就奔赴洛阳,为皇上祭祀嵩山做准备。

此去必经之地缑氏,城边的太室山对日益老去的刘彻有着强烈的诱惑。

为了皇上出行安全,洛阳太守从接到皇上诏命之时起,就出动重兵,清山戒严,禁止百姓上山朝拜。就连轿舆所经过的道路,也由军队抢修。

司马谈本来就是追求完美的人,何况这是朝廷举办的盛典呢?从祭祀的礼器到祭献的“牺牲”,他都一一过目,还要记下来,以备向皇上禀奏。

虽然官阶不高,但他肩负的重任使太守、郡丞和县令们都不敢对他说的话有半点疏忽。

正月二十八日一大早,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就上了山,祭祀规模和气魄丝毫不亚于雍城祀五畤。

这样的场面,司马谈早已司空见惯。让他不解的是,当钟磬鼓乐烘托出祥和的气氛,皇上登上太室山敬献“牺牲”时,从山下传来震天动地的欢呼声: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声音在群山间回荡着,经久不息。

这欢呼是从哪里来的呢?

司马谈断定,这是来自“太一上界”的恩赐,他赶忙把这个想法禀奏给了皇上。

刘彻十分惊异道:“朕真的可以活到万岁么?”

司马谈道:“天帝如此说,自然不会错的。”

刘彻大喜过望,立即下诏扩建太室祠,禁无伐草木,并以山下三百户为奉邑。

大臣们也纷纷顺从天意,在朝见皇上时就口称“万岁”了。

司马谈因此也受到皇上的赏赐。

司马谈兴奋了好几天,方士算什么?他们专以妄言欺瞒圣听。现在,连嵩山都欢呼皇上万岁,这不是社稷永固的象征么?这让他追随皇上去泰山的心情更迫切。可就在这时,他却病倒了。他不得不滞留洛阳,眼巴巴地看着皇上的车驾远去。

多年来,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心血——写一部自《春秋》以来全新的史书而付出得太多了,这次病倒,他就担心可能要抛下未完的巨著而去了。

对朝廷来说,像他这样一个六百石小吏的去世,是不会有任何波澜的,可对他来说,让终其一生编著的史书搁浅,他不甘心。

前些日子,他托人带信给远在西南的司马迁,要他直接赶到洛阳。

他没给家中片纸只言,他不愿意让相濡以沫的妻子为他担心。从长安出发时,他回了一趟家,向夫人告别,夫人泪眼矇眬地劝道:“老爷能否向皇上赐告,不去了呢?”

司马谈道:“封禅乃朝廷大典,亦是本官职责所在,岂可失去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天,他已走出了很远,还看见夫人倚在门首相望,他心里充满了歉疚。

司马谈不敢再往下想。

身体虽然日益沉重,可他的心一刻也没有闲着,在等待儿子的日子里,他觉得有许多事情还要做。上一次司马迁回京时,说到编史,父子商量要采用一种全新的结构来完成他们的夙愿。

一年来,他已撰写了不少人物,可总觉得自己的语言太枯燥,活生生的人物到了自己笔下,怎么就简单了呢?少了血肉和情感,还是等儿子将来再润色吧!

太阳悄悄爬上窗棂,司马谈喝过汤药,就开始阅读。

这样的阅读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他就感到分外疲倦,头上冷汗淋漓,手也不停地发抖。他回到病榻,喝了一杯热茶,要书童掩上房门,就疲倦地闭上了眼睛。

可他没有想到,这一躺下去,他就再也没有起来。

司马谈在昏睡中觉得自己跟着皇上到泰山去了。他看见一群方士拜倒在皇上面前,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在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上看到了神仙,尤其是那个让他十分厌恶的公孙卿,更是说得神乎其神。

而那些只知在皇上面前唯唯诺诺的大臣们,也纷纷述说着自己的神奇遭遇。

司马谈迅速越过拜倒在地上的人群,大声喊道:“皇上……皇上……”

“老爷!老爷!”

这是书童的声音,他睁开干枯的眼睛,就看见书童伏在榻前,眼泪汪汪的呼唤着。

“现在是何时了?”

“老爷!你已昏睡四天了。”

司马谈喘息了许久,慢慢地缓过气来,问道:“公子还没有回来么?”

“西南山高路远,可能还需要些时日。”

“唉!老夫怕是见不到他了。”

两人正说着,就听见门外传来说话声。书童急忙出门去看,正是司马迁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外与当地百姓说话,他急忙迎上前去道:“公子可回来了!老爷他……”

“老爷怎么了?”

“老爷他……”

司马迁顾不得再询问,就径直奔向内室,来到父亲的病榻前。

“父亲!孩儿回来迟了。”

司马谈伸出枯瘦的手抚摸儿子的额头,一脸的慈爱:“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西南乃蛮荒之地,你必是吃了不少苦。”

司马迁含泪掖了掖父亲的被头说道:“孩儿这就去找城中最好的郎中为父亲诊脉。”

“为父的病自己心里清楚,你就不必费心了,还是说说编史的事吧!”

“不!”司马迁不由分说,叮嘱书童为父亲做些可口的饭菜,自己转身就出了门。

约一个时辰后,司马迁回来了,身后跟着一位郎中装扮的人。

他来到榻前对父亲说道:“这位先生是淳于思,乃宫中太医淳于意的族兄,医道超绝,洛阳人称‘回春妙手’。”

淳于思询问了前几日求医用药的经过,然后又诊脉看了很久,才站起来对司马迁道:“请公子借一步说话。”

两人来到前厅,司马迁便急急地问道:“家父的病重么?”

淳于思道:“在下观大人脉象,极虚无力,乃精气内损,气血不调所致。敢问公子,大人近来可有畏寒咳血之症?”

司马迁急唤书童前来答话,他道:“前日晚上,大人咳嗽不止,小人急忙递了热水为大人平喘,不料大人一阵猛咳,竟然有浓血咳入杯中。当时小人就吓坏了!”

“今日痰中可有血?”

书童点了点头。

“你先下去吧,我与公子有话要说。”

看着书童掩了门,淳于思语气凝重地说道:“不瞒公子,令尊此病谓之肺痨,乃长期劳累、饮食不佳所致。”

“那依先生看来,该如何治呢?”

淳于思叹了口气道:“令尊身体极其衰弱,恐怕……”

司马迁急忙截住了话头:“还请先生多施妙术,拯救家父。”

“这样吧,我先开两剂汤药,务必今日煎服,倘若今夜病情缓解,或许有救,否则……”

在送走淳于思时,他反复叮嘱,此病最易殃及他人,大家不可太近,以免染上。

当晚,书童抓药回来,司马迁亲自煎了送到榻前,刚刚拿起勺子,却被司马谈挡了回去:“郎中不是说为父这病无法治了吗?你看着我回话,你要不说实话,为父就不吃这药!”

“父亲的心思孩儿明白。”司马迁说着,话语中就多了劝解,“可您要知道,倘若不服药,您的身体可能一天也支撑不了,这多年来的夙愿也将付之东流啊!”

司马迁将碗举过头顶,跪倒在司马谈面前。

“好!为了这书,为父就服了这药。”在司马迁送药的那一瞬间,司马谈看到了儿子眼中的泪光。

司马迁走出房间的时候,心中暗暗发誓,为了父亲,他要把这部旷古绝今的史书写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司马谈一边艰难地喝着苦涩的药汤,一边强撑着病体向司马迁交代哪些稿子已经完成,哪些稿子还要进一步的补充和润色,哪些稿子只是起了一个提纲,哪些甚至还只是一堆纷乱的材料。

每介绍完一卷,司马迁都用皮绳紧紧地捆扎好,整齐地放在一边。

让司马迁高兴的是,父亲的气色在这些日子里竟意外好了起来,特别是在整理文稿时,那双眼睛时不时地就发出熠熠光彩,而思维也非常清晰。

一次,在整理先秦诸子的传记时,父亲的一番宏论让司马迁大开眼界。父亲将先秦以来的诸子百家梳理为六家,写出了一篇足以惊世的《论六家指要》。这可是包括董仲舒、公孙弘都没有过的新见呀!

司马迁惆怅的心情因此出现了一缕希望曙光,他从内心感谢淳于思妙手回春,相信奇迹一定会出现在父亲身上。

日子在他俩早起晚宿的忙碌中一天天走到了四月中旬。可就在父子俩完成《平准书》、《河渠书》提纲的那个晚上,司马谈的病情忽然恶化了。

晚饭的时候,司马谈还喝了几口鲜汤,然后说自己有点累,想到榻上躺一会儿。

扶父亲到内室躺下后,司马迁就进了书房,开始整理西南之行的见闻。这些手记让他对西南诸夷有了新的认识,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怎样千姿百态,可说到底他们都是华夏文明的分支。这些亲历使他的描写突破了以往史官的枯燥和艰涩,生动刻画了这些人的生活状态。

司马迁写得很投入,透过那些有生命力的蝇头小隶,他仿佛看见了父亲期待的眼神。

就在这时,书童来不及敲门就冲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道:“不好了……公子……老爷他……”

司马迁心头一沉,那笔就不听使唤了:“不要急,老爷怎么了?”

书童哭出了声:“老爷吐血了!”

司马迁一边向外走,一边对书童道:“快去请郎中!”

昏暗的灯光下,地上洒着一摊血,司马谈已昏迷过去。

司马迁去摸父亲的脉,已经十分微弱。他的眼泪顿时如决堤之水,涌流而出。

“父亲!父亲啊!您怎么可以弃孩儿而去啊!”

司马谈朦朦胧胧听见司马迁的呼唤,他想伸手去摸儿子,却无论如何也抬不起手来。倒是儿子紧紧地抓着自己的手,哽咽道:“父亲!您醒了。”

司马谈凄然地笑了笑道:“堂堂男儿,你哭什么?”

“父亲……”

“为父之病心里十分清楚,只是时间问题。”司马谈道。

“不会的!父亲会好起来的!”

“你怎么如此不懂事?站起来,你这样怎能让为父安心地走呢?吾祖乃周室太史,你若为太史令,当光大祖业啊!”

司马迁忍住眼泪道:“孩儿记住了,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孩儿都会矢志不渝的。”

“好!这才是司马氏的后人。”司马谈眼角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