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第一公子 >

第243章

明朝第一公子-第243章

小说: 明朝第一公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灏摇头,不放心的道:“带着你的一千弓弩兵守在外围,日夜注意保护百姓的安全,不要被当地人欺骗了,我们是来抢占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是友好的客人”

    严海龙慢慢收起笑容,沉声道:“那属下就带人剿灭他们,不过五千人而已。”

    “不可,要恩威并用,杀戮只能留在最后使用,派人和他们接触,顺便把我的仪仗带过去,好好在那些土著面前显摆一下,让他们举族归顺,不愿意的就往外迁徙,不服的,杀鸡儆猴”

    张灏清楚用不着大肆杀戮,因为很容易就可以征服整个岛内,缺铁的台湾哪里是汉人刀剑的对手?而本地的土著应该很容易投降归顺,这个通过历史就能知道,不过要提防的是土著人抱团,经过和汉人多年接触,很快就会觉醒,又因为汉人的欺压,以至于时常暴动起义。

    会意一笑,严海龙是处理阴暗事的高手,自然知道如何吓唬那些愚昧的土著,奸笑中转身大步离去。

    “这家伙,估计第一时间就会派人暗杀人家的大酋长或者大长老,拿丝绸茶叶收买首领,当面杀死挑战的强壮战士。”

    喃喃自语,张灏边说边笑,随即朗声道:“太平进来。”

    脚步声响起,王太平含笑而进,问道:“二爷有何事吩咐?”

    “来,看茶。”张灏笑着招手,一位下人送上茶水后退下。

    看着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在对面坐好,张灏把凭着想象画出的地区示意图推给他看,解释道:“这里的平原面积大约在一百多平方公里,哦,我是按照给你们讲过的计量单位。”

    “没想到这个岛如此之大,原先还以为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岛屿呢。”王太平咋舌,一百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原几个县那么大了。

    “外面码头受限于暗礁,无法扩建,不适合修建良港和船坞,要沿着海岸线往南寻找更适宜的地方。”张灏按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说道:“既然朝廷不要咱们,那就要改变衙门的称呼,不然总归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王太平默默点头,朝廷不设置官府,那按照中原的衙门设置就显得不合礼法,难道真的私自任命县官等官职吗?那不就成了私设官府了,属于大逆不道的。

    不过不设立官府又不行,要不然怎么治理此地,看来只有便宜行事,私下里改个称呼,起码将来朝廷追究时,多少也能有个借口搪塞。

    “一个城池和附属的四个大县,简单点,就叫做台南市,下面按照方位,叫做平东县,平南县,平西县,平北县,每个县人口暂定为两万到三万人,这里足够安置二十万百姓而绰绰有余,县下面设置乡,村,都按照现实条件,今后自动形成吧,立刻动员百姓用水泥修路,用粮食代替工钱,不许苛刻百姓。”

    张灏一口气说完,不约而同和王太平相视苦笑,叹道:“先让百姓推举出德高望重之人,每个县组成七个人的长老议会,村里也允许有五人组成的长老团,协助官府打理家园,要大力宣传,保证耕者有其田,头两年不收任何赋税。”

    没有办法,毕竟此刻急缺大量有经验的官吏,士兵总不能长期不务正业吧?此外还需要专业人手撰写律法等法典,只能暂时允许百姓自治,能将来各种条件成熟后,在一点点的改变。

    不过好在这里所有人都算是灏二爷的族人,所有土地都是张灏私人独有,**统治的效率不容置疑。

    张灏手中的丫鬟成为类似内阁的机构,幸好有这些位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女孩们存在,能够帮助张灏处理无数账目与文书,只是突然任命秦晴筠为首任市长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但并没有人敢提出任何质疑。

    当务之急就是要安置好百姓,必须抢在来年春季前,不然就得耽误播种,十万人被彻底动员起来,有了族里长辈成了显贵的长老,以往的流民显得很配合,其实为了生存下去,没有人敢懈怠偷懒,因为茫茫大海阻隔,想回去难比登天了。

    汉人的服从度举世无双,张灏对此深感满意,而汉人的勤劳质朴,使之能在这里迅速适应,很快沿着离海岸二十多里的地方定为台南市,用水泥修建通往四个地方县的公路,大量火药被应用到开山破路上。

    三条大河流经领地,一个湖泊处于平原中心,水源充沛,利于开垦水田,而两边则是高山阻隔,台湾山脉极多,其中有东南亚海拔最高的玉山,森林面积大,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梅花鹿漫山遍野,台南又多沼泽,河流里盛产田螺,鳌虾,鲫鱼,树木多以红木居多。

第三卷 一门双贵 第287章 新的生活

    第287章 新的生活

    1422年一月。

    蔚蓝色的天空,碧蓝色的大海,海鸟在天际来回飞翔,白云处处,海风拂面,使人大感心旷神怡。

    海面上,十艘满载三千人的大型海船迎风破浪,随着桅杆上的水手把勺子吹响,无数衣衫褴褛的百姓涌出船舱,兴奋的站在甲板上,望着远方旗帜飘扬的港口和一排排的崭新建筑,惊呼连连。

    甲板最前端,张梁不可置信的擦擦眼睛,惊讶的道:“老天爷,这才几个月的工夫,就完全变了模样。”

    “哈哈,粱爷,平安港还不是最大的港口,据说大人要在另一端的什么台北修建更大的口岸呢,别说您了,咱们十天一个来回,每次回来,这里就变了一些模样。”

    “十天一个来回。”张梁默默算计了下时日,果然从泉州起行,要是天气晴朗的话,五日就能抵达台南,五日就能又返回泉州。

    望着身边饱经风吹雨打,一脸风霜的精壮汉子,张梁问道:“李大哥,你是咱家多年的老人,你这支船队规模最大,这一个月能运送多少人过来?”

    叫做李大哥的精壮汉子四十几岁,七年前被重金招募为张家商船队的一位船长,因为熟悉海道为人稳重精明,后来成为整支船队的首领,此刻警觉的看看左右,低声道:“这些都是大船,一条船能满载三百多人,十艘船将近四千人,一个月最少送一万人过来,加上另外两支船队,不过半年时间,已经送过来十五万流民了。”

    倒吸一口冷气,张梁目瞪口呆,这海船本身就是他见过最大的,当然,远远比不得郑和的大宝船,其实除去货物的话,还能挤满一百多人,毕竟不需要远洋,需要携带大批的补给和商品。

    “哪来这么多流民?”张梁情不自禁的问道,山东一带都往东北移民,这南方富庶,谁会舍得跑到这蛮荒之地?

    “呵呵,看来粱爷没到过咱南方啊”李老哥哈哈大笑,指着北方说道:“福建和广东多山,不像苏杭和湖南湖北乃是鱼米之乡,那里都是后来迁过去的百姓,日子苦着呢,一年种地的收成不多,还得上缴六成多的粮食,就是这样艰难,那土地还动辄就得就被老爷们强行买下,虽说交给老爷们不过五成粮食,但家里孩子多了,祖传的十几亩地根本不够吃了,唉”

    李老哥本是地地道道的福建人,原本是一农家子弟,明初时朝廷鼓励开荒,就抢着耕种几十亩荒地,家里因此衣食温饱,安居乐业。

    谁知后来村落迁来了十几户外来人,按照人头分配的田地数目,李家被官府逼着退掉十几亩良田,村子里山地多,必须分些田地出来,不然重新开垦荒地,起码三年得白养活这些外来人,官府为了政绩,自然不肯等上三年。

    就算如此,家里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只是后来各家各户人口增长,朝廷赋税每年增加,就开始渐渐入不熬出了,还不许农户子弟到城里打短工,只能给当地的富户当长工,遇到个收成不好的时节,官府下来催得紧了,只得靠卖农田勉强度日。

    日子久了,李家就这样沦落为赤贫之家,只是田地没了,税赋照样年年得交,逼得一家人干脆卖身给村里的秀才,起码勉强得以温饱,李老哥不愿意给人家当奴隶,就偷偷跑到城里当了一个水手。

    类似李家这样的事情,在整个南方可谓比比皆是,官府只要满足朝廷规定的最低赋税,对于土地兼并之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朝一年税赋还不过南宋时的六分之一,可想而知,那些钱都流入到谁的腰包里,农民为何处境艰难,到处都是流民了,盖因实在是被官府逼得狠了,农户即使饿死也不想当个小商小贩,因为地位太下溅,唯一的读书出路就会因此断绝。

    太祖皇帝朱元璋出身赤贫,他的理想就是小农社会,最好是鸡犬声相闻,村村老死不相往来,在位期间,最得意的就是不花一分钱养了几百万军队,可惜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勇猛善战的军户,早就和普通百姓无异了。

    家家户户都要落实徭役和赋税,就连修建万里长城,都得全国各地每家做好城砖,然后运送到北方,最终劳民伤财,而贵族阶层牢牢把持天下百分之七十的财富,而天下赋税却完全压在农民头上,各地流民成灾也就不难理解了。

    “唉,家乡听说大人这里二年免税,第三年起,永远只征收三成粮食,只要出生一个娃子,不管是男是女,都会给十亩地,还会立下死契,土地世代属于百姓所有,闹得全村人都逃过来了。”

    李老哥神色感慨,就算他这些年月钱丰厚,早就养活一家老少衣食无忧,还是忍不住为乡亲们开心。

    张梁心中一跳,不过随即放下心来,就算南方逃过来百万百姓,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如今整个国家人口突破亿万,各地官府巴不得流民都消失不见,哪还会阻止?

    说着话的工夫,船队渐渐在海岸边停住,然后两艘两艘的靠近码头,张梁告别指挥船队的李老哥,迫不及待的,带着护卫乘坐一艘小舢板上岸。

    此刻码头一片繁忙,到处都是行人,搬运货物的伙计,下船等着登记造册的流民,被一身粗布军服的官兵维持次序,泾渭分明的一左一右。

    一座新修的城墙把海岸边阻隔,码头这边都是一片片高大的砖瓦房,各家商铺上头悬挂着各式招牌,最新奇的就是两座最大的三层阁楼,金漆牌匾分外打眼,一个写着平安港海关,一个写着商业协会会馆。

    跟在张梁身边的还有旅途中结识的两位姐弟,张梁怜惜她们年纪太小,所以想帮衬一下,一群人一上岸,就引得三位军士过来,客气的道:“请问是商客还是迁居而来?”

    “我是荣国公府的管家张梁,这两位是路上认识的孩子,我看那边都要登记,是否能通融一下?”

    张梁一样客气的解释,立时引得三个军士肃然起敬,其中领头的神态恭敬,急忙说道:“见过粱爷,我是这里的巡城队长于鹏,那就请直接去移民官署,妇孺都可以径直过去,夫人吩咐过了,没有种田手艺的百姓必须妥善照顾。”

    一直木呆呆的姐弟俩神色疑惑,其中姐姐楚楚可怜的小声道:“敢问军爷,我们姐弟乞讨为生,什么都不会,能不能卖身给大户人家做个丫鬟,只要能养活弟弟就好。”

    “姐,我不要你当丫鬟,我能吃苦,我养活你。”弟弟气的小脸通红,眼眶都红了,显然不想姐姐卖身为奴。

    三位军士先是一愣,紧接着哈哈大笑,那于鹏赞许的伸手拍拍弟弟的小脑袋,不想被小家伙迅速躲开,好像仇人似的瞪着他,笑道:

    “你们放心吧,就算是你姐姐真的当个丫鬟,也会受到律法的保护,咱们这里,除了国公府,不允许任何人家豢养私仆,就算给人家当下人,也是来去自由的,除非你姐姐自愿签订一辈子的卖身契约。”

    看着对方不解的目光,于鹏又说道:“今后你们就知道了,俺也解释不清楚,看你们姐弟年纪不大,可以先去学堂读书,那里吃穿不愁,还能学得一技傍身,不愁今后的生计,好好用功,将来或许就会选为官吏呢”

    “切”小家伙不屑的撇嘴,叫道:“胡说八道,谁不知道当官要秀才出身,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

    “呵你这小子有股子机灵劲,我看是块读书的苗子。”

    三位军士懒得解释,当下请张梁带着姐弟俩去了一座高大房屋前,不时有百姓进进出出,十几位军士不时大声吆喝,让百姓们遵守这里的规矩,人虽多,倒也算是次序井然。

    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张梁吩咐护卫守在外面,自己带着姐弟俩走进屋中,就见宽敞的空间内,好像当铺似地格局,大厅被分成若干空间,彼此用木质隔断阻隔,墙壁都用白灰粉刷的雪白干净。

    入乡随俗,三人只得排队等候,好半天才轮到他们,姐弟俩报出各自的姓名,籍贯,年纪等等,就被发了一个木牌,那官吏还郑重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