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 >

第454章

顺明-第454章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东的实力在那里。而且又有朝廷的命令。他们能做的也就是尽可能的拖延。等待时机形势的变化。

这马匪横行的传闻。想必就是拖延的招数之一。可山东兵马又怎么会被这个事情吓到。河北总兵张江在八月初就派出了第一支队伍。差不多有五百人左右的先遣队。对外的名义也是冠冕堂皇。这些人是为了进驻永平府的大军作准备。选择扎营的的点和军需的筹备等等。

五百人。四十多辆大车。带队的是一名团副守备。姓张名坤。是河北总兵张江的远房堂弟。

目前在山东唯一能勉强称的上是将门的。也就是张江和他的一帮亲戚。在灵山卫所的老军户张林。他的子侄亲戚。在胶州营中服役的特别多。因为本来就有军事基础。又有相对不错的家境。特别适应胶州营的体系。

河北总兵张江这一族之中最为显贵的。其余大部分都是在把总和团副守备的位置上打晃。差不多有十几名的样子。在胶州营中对这个也有个小绰号。叫做“张家将”。不过张家人对这个名称很是忌讳。而且尽可能的不在一个军中。以免遭受到猜忌。不过这倒也不是有意为之。

这年代都是大家族。男丁兴旺的也平常。又是张林这种世代军户出身的。能有这样的局面倒也是平常。现如今山东兵马最亲贵的大将…………两淮总兵马罡。本来和张江差不多的家境。可人丁比较稀少。至今也只有一个远方的兄弟在登州军中做把总。比不了张家的规模大。

尽管李孟对这个现象没有表态。可在孙传庭和袁文宏那边。对这个可是卡的很严。如果在同一团中。有两名张江的族人做军官。那肯定要调开。同一从属下。如果有擢升军功的事情。一般都是要打回复审。并且从严的考核。

公孙先生和袁先生几次和大帅谏言。说是山东之军队。乃是大帅一人之军队。切莫被外姓人把持。大帅对此笑着回应。山东之的。唯才是举。举贤不避亲。要是他们家人有本事。全部当军将又能如何。

这个事情细节如何不可知。甚至真假都不可知。但这个在极小范围内的传闻。却传到了河北总兵张江的耳中。

对于身在高位来说的张江。这个消息能传到他耳中。本身也就说明了些什么。张江所能做的也就是更加严格的要求。每一个经自己手提拔起来的同族军将都是完全靠的住。都是优秀的人。

这次领队的张坤是张江这一族中除却张江之外。的位最高的军将。自然也是表现的颇为优秀。有被提拔到这个的位的资格。

张坤今年二十八岁。他原来是兖州军中的一名把总。山东兵马在河南的历次大小战斗他都是参加过。一路积功提拔。在兖州军的时候已经是做到了营千总。这次组建河北军。需要一批骨干充实。他也是被选中北上。

山东的各级军官。甚至包括主帅李孟。都是在训练和演习中被晒的黝黑。偏偏这张坤却是白白净净的摸样。人送外号“张秀才”。虽然有个秀才的外号。可这位张坤肚子里的墨水实在是有限。倒是认识几个字。不过都是进入胶州营之后学会的。

此人平日的作风完全是标准的丘八老粗摸样。而且在作战的时候极为的亡命。胶州营的战术体系要求的是严格的战场纪律和战术执行。但身为营千总的张坤在几次的战斗中都是打的发了性。和所率领的部队经常是脱节。按说这样的人应该是被严惩。不过张坤参加的战斗往往都是胜利了。而且这胜利的原因还和他的猛冲有一定的关系。按照马罡的话说。如果这张坤能守规矩的话。现如今也应该是一方大将。

可每次这过错和军功折抵。总是没有太多的奖赏升迁。所以在营改团的改编之中。以他的功劳。却只是的了个团副守备的职位。

但因为他的这种作风。倒也是带出来了一支敢冲敢打的营头。主帅选择攻坚冲锋的部队。往往会选择“张秀才”。

永平府的先期准备勘测。既然已经有了马匪的传闻。又有几万蓟镇的兵马屯驻其中。那里又有充满敌视的本的的豪强。可以说是充满了杀机和危险的的方。顺天府的东南部分横在其中。援军也不会短时间内到达。

河北军都是在组建之中。这次的行动不可能派出太多的人来。派谁去执行这种可能送命的任务。身为主将的河北总兵张江手中最佳的人选。就是自己的远房堂弟…………张坤。

  第四百四十三章 煎熬之路

从河间府到顺天府,又从顺天府到永平府的几条官道,都已经是残破不堪,要知道这可是北直隶京畿之地的要害地方,官道的好坏,直接的关系到大军调拨的速度,可依旧是没有人去管理。*》

这年头,能顾好自己已经万幸,谁还会理会这京畿要地的道路,偶有人问及,蓟镇和永平府的大员们都是振振有词。

这几年的鞑虏入寇都是从永平府北面的长城隘口过来,如果我们把官道修好,那岂不是给敌人顺畅的通路,岂不是资敌吗?一说出这样的大帽子,那就没有什么人敢于反驳质问了。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在好年景,这些官道也只能是在干燥的天气中使用,只要一下雨那就必然泥泞难行,不管是鞑虏的骑兵还是蓟镇的官兵都早就找到了法子,反正滦州以西到处是一马平川,官道不好走,走田地也是可以,稍微麻烦些罢了。

但步兵骑兵走农田可以,拉着辎重的大车却不能走农田,若是走非官道的地方,田地土壤松软,木轮陷进去,想要出来可就困难了,没准还要把拉车的牛马给拖累了,物资和牲畜都要受损。

好死不死的,团副守备张坤到了顺天府的芦台镇东边的时候,下了两天的雨,这秋雨尽管不大,可官道的路面却变得泥泞起来,算计着时间,八月初离开地河间府。要求是在九月之前进入永平府。

可现在拉着辎重的大车,一天在官道上也走不了多少路,目前这五百人不是借助大车能轻松一点,而是因为这装满物资的大车经常陷入到泥泞中,五百人比那牛马都要累很多,。没完没了的抬和推。

因为行进速度的缓慢。往往无法在黑夜结束之前到达下一个中途的驿站或是居民点,只能是在野地里扎营休息。

芦台这边靠近渤海。湿润富含盐分地海风本就侵蚀着用土作为地基地官道路面,现在下雨更是雪上加霜。

相比于带着辎重物资的车队来说,轻骑地状况就好了许多,给马蹄稍微做做处理的话,陷入泥地里并不是什么难题,而且马匹转向比较容易。相对来说,可以选择那些不那么难走的地面。

只是这些轻骑并不是山东的轻骑。自从张坤率领的这一支队伍过了北塘镇之后,在行军的半路上就有些骑马地人离着远远的游弋。开始颇为地小心翼翼,用缩头缩脑来形容更加的贴

如果现胶州营地车队注意到他们。马上就是迅速打马撤离,消失在视野之中。可沿着官道越向永平府的方向走,周围这些游弋地轻骑就越的嚣张,也不怕暴露行迹,往往是靠到很近来观察。

尽管嚣张,可行动却很有章法,比如说距离始终是保持在六磅炮地射程之外,偶尔跑进来也是如同受惊的兔子一般急忙撤出去,这个距离上,想要看清楚对方的身份都有些困难。

结果在行进之中,张坤和他率领的五百名士兵除却要搬运推动那些陷在泥中的大车之外,还要分出一部分人手来警戒。

在遭遇到骑兵的第三天,河北军团副守备张坤终于是用千里镜看到了这些骑兵的穿着打扮………是骑着蒙古马,穿着蒙古皮袍的骑兵,看来这些人就是传闻中的“蒙古马匪”了。

这支先遣队之中除却张坤抓总之外,还有四名把总,这四个把总在来之前都是被张江私下叮嘱过的,说是这张坤头脑容易热,千万别因为一时冲动被敌人给设圈套坑了,毕竟这支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在永平府布下一个点,而不是消灭沿途的那些“匪徒”,张坤在军中也是小有名气的角色。

张秀才打仗的时候变成张疯子,大家都是多少知道点,看着那些骑兵在外围游弋,这些军官们都是担心这位张坤会亡命的冲出去,找那些匪徒死战,不过这个张坤尽管是疯,可却绝对不傻。

在从北塘经过芦台的这段路上,张坤反倒是比任何人表现得都要稳重,尽管路途难行,官道也很狭窄,可张坤还是命令大车分成两列前进,这是实验大队副统领欧曼。加里斯对胶州营的贡献之一。

因宗教原因引的捷克农民起义…………胡斯战争已经过去了百年,不过他的车阵战术用在大明还是有效果的,这个战术并没有得到演练,而只是作为一种建议提供给各级的指挥官,特别是辎重部队的指挥官。

排成两列前进的大车队伍,在遇袭的时候可以彼此尾相连,变成一个环形的阵势,有效地防御敌人的冲锋。00k

也不知道是敌人看出了这种阵型的特点,还是谨慎小心,在芦台镇进入永平府之间的道路上,他们始终没有动攻击。

这些“蒙古马匪”的围而不攻,还不算是让人头疼的地方,关键是离开芦台镇之后,还是断断续续的下着小雨,让地面更加的难走,这让张坤和手下的士兵们愈的疲惫,张坤和四名把总在一开始就和普通士兵一起抬起推动那些陷入泥泞的马车,也和士兵们同样的疲惫。

尽管如此的疲惫,可每天天黑的时候,张坤和手下的士兵不顾身上的疲惫,依旧是中规中矩的修建营地和工事,并且排定守夜的士兵队伍,关于行军中营地的修建,是胶州营最严厉的规定之一。

一支部队,如果在行军路途中不自己修营驻扎,而是去民房的话,受到的惩罚仅仅比临阵脱逃轻一点而已。

在清朗地天气下。宿营时允许的,可这样的环境气候下,只有扎营这一个选择,或许因为这营地扎的完备,外围游弋观察的骑兵们,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行动。只有在进入永平府地前一天晚上。

天阴无光。除却营地为了干燥和取暖生气地篝火之外,宿营地周围是一片黑暗。只有蛙鸣和虫子的叫声,负责守备值夜地士兵们所能看到的范围,也就是营地之中篝火照耀范围,并不太远。

白天的疲惫让他们也是昏昏欲睡,可职责所在却不能马虎,白天游弋在外面的那些骑兵肯定不会是来保护这个车队的。每个人都是盼着放哨一个时辰之后的轮班休息,从天色看不出什么。不过估计时间差不多要到深夜。

突然间,周围地蛙声和虫鸣却安静了下。而且变得有些散乱,胶州营值夜的士兵们有所察觉。可转到那个方向之后,却什么也看不到。并且声音又是恢复了正常,这种能见度,这样地天气,偶尔的异常更是让人心惊胆战。

负责值夜地这名把总盯着出现异常的方向看了半天,可这个情况下,谁知道那声音地变故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宁可听错,莫要放过,这是胶州营中的马匪出身地骑兵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被列为夜间扎营的规矩之一,这五百名先遣队的火铳配备比例也是五成,守夜的这些卫兵差不多一半都是拿着火铳。

火药、铅弹都是被装进了枪膛之中,前面用弹药包的纸团堵着,这天气尽管潮湿,可不会影响火铳的射,十几名士兵自的拿着火铳跑到了那个异常的方向,准备用火铳平射两轮。

但这时候值夜的把总却有些火大,低声呵斥说道:

“脑子都糊涂了是不是,看看篝火照射到那里,再算算你们手中的火铳到底能打到什么地方,拉出一门炮来,准备平射!”

士兵们答应了一声,在大车环绕的宿营地之中把几名熟睡的炮兵叫了起来,别看这边只有五百名士兵,四十多辆大车,却有大小十门炮,当然这些火炮都是一磅的佛郎机和专门为这种小部队设计的两磅炮,相对轻便易携,可炮兵们又要照应火炮,又要和普通士兵一样搬推大车,疲惫却更多了几分。

对他们来讲,夜晚的熟睡是难得的休息,可却被自己的战友叫起来,真是满心不情愿,两磅的火炮也是带着铁轮的,晚上宿营地时候,都是摆在大车环营的内侧,三个人抬起来炮架,几名步兵在身后帮忙推到了出现异常的那个方向上去。

三门两磅炮摆在大车大车之间的缺口上,几名炮兵无精打采的把弹药装填完比,咬着牙骂道:

“不知道哪里来的狗崽子,让老子连个囫囵觉都是睡不好,炸你娘的吧!!”

平射这东西只是保证两百步左右的射程甚至更近,不过已经打到了篝火光线照射之外的地方,“轰”“轰”“轰”三声闷响,炮弹带着尖啸飞了出去。

尽管是尽可能的避开地面,可大车队除却火药之外,一切都是很潮湿,从张坤到下面的普通一兵,睡的都不怎么好,这三声火炮响起更是惊醒了绝大部分人,疲惫的先遣队士兵们都是低声骂了几句,然后翻过身继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