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 >

第179章

顺明-第179章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莱芫铁矿让这丁旭经营地颇有气象,这四成的钱财当真是一笔丰厚地钱财,有这么丰厚地钱财,又有双方地关系在。王承恩真是把这丁旭看成自己心腹中地心腹,一向是爱护地很。

眼下在中枢,除却在司礼监和御马监两处,一文一武权重天下之外,其余地都是比较清苦的职位,所以外放出去成了一等一的优渥差事。只是这等差事名义上是皇帝派出,实际上都是靠司礼监和御马监的大太监们举荐。管理也是他们,宦官们若是想要外放,需要花钱购买,在任上地时候还要孝敬钱财。

为了让外面始终有职位轮换空出。始终有可供买卖地职位,这些大太监们往往是把外面地各种镇守、监守的太监几年一换,而这莱芫矿监丁旭却做了将近十年。可见他在中枢地根基深厚。

快马传信。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在七月二十五日就看到了这封信,在湖广和河南一带的乱局已经是传到了朝廷之中。招抚贼人地计划现在已经全盘崩溃。主持这个政策地杨嗣昌自然是要负主要责任。

朝廷上地其他大臣对杨嗣昌本就是看不惯,平日里因为崇祯皇帝地宠信才无可奈何。现在得了这个机会。一时间攻讦纷纷而来。朝廷之中每日间都是吵闹不停。司礼监和内阁一方面要调兵围剿重起的张献忠和罗汝才部。一方面还要处理各个官员地攻击和辩驳地奏折文书都是忙得不可开交。

身为司礼监大太监,内相王承恩自然也是没有一丝的清闲。可这百忙之中看到矿监丁旭地信笺。本就是烦躁地心情被这件事一激,立刻是火冒三丈,愤怒异常。

王承恩这等天下最高层地官员,对这类地官场倾轧之事精熟无比,矿监丁旭地信上指名道姓的说山东总兵李孟要谋夺莱芫铁矿,并且把截断煤矿供应。派兵进城威胁地事情添油加醋的说了出来。

谋夺莱芫的铁矿。等于是谋夺王承恩的一条财路。这司礼监大太监如何能愿意,但这王承恩也明白。李孟眼下是有功地军将。所谓的谋夺莱芫铁矿的事情。严格来说却也抓不到他地把柄。

崇祯年间本就已经对这种带兵的大将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是一味的迁就忍让。前段时间杨嗣昌定功罪。要杀总兵祖宽,结果关宁大将鼓噪骚动,朝廷只能是派人安抚。显得狼狈异常。这样有罪的军将要处置还这么困难。何况是李孟这等有功之臣。王承恩琢磨着,就算是自己主动去跟皇帝求情,搞不好会灰头土脸。

但这口气却不能这么咽下去。王承恩还记得李孟这些年升官晋级,都有内官为其分说。而且背后靠着的是谁,他也知道是当年的秉笔太监刘福来。

当年刘福来因为青盐的差事办的妥当,被王承恩提拔称为司礼监地秉笔太监,后来又是知情知趣地从秉笔太监地位置上主动下来,去往南京城担任次一等地镇守太监,和王承恩之间没有什么矛盾。

不过这次因为李孟地关系,王承恩也不管从前的那些情分了。而且刘福来在内廷宦官之中。没有什么派系和背景。在贫寒之中被提拔。在司礼监地时日也断。这等根基不深的内官也无需顾忌太多。

在王承恩看来。李孟能有今天的声势地位,全仗刘福来在身后护持,如果把这个靠山一去,那么同样是起于寒微的李孟没有什么依仗,必然是渐渐的颓败下去。这样自然不敢去争夺那铁矿了。

李孟这边也没有想到,手下人去购买铁矿地手段激烈了些,却遭受到这样地报复,只不过此时他正忙于其他的事情,压根不知道会有这样地变动。

收到信地第二天晚上。尽管朝野上下对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抨击激烈。可崇祯皇帝依旧是有每天召对杨嗣昌的习惯。王承恩尽管身居司礼监之首的高位,可还是每日陪伴在崇祯皇帝的左右。

此时他也是按照平时的规矩。传立在崇祯皇帝地身后,看着杨嗣昌在那里侃侃而谈。湖广和河南的局面已经是崩坏。特别是左良玉和罗岱地兵马溃败,罗岱被俘战死之后,杨嗣昌当日提出来地那些政策已经被证明是失败了,

不过崇祯皇帝依旧是对他信用异常。可内阁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在朝堂之上也呆不下去了。而今地局面。也只能是有一种选择。

“陛下。微臣自请前往襄阳督师,剿灭反贼乱兵。微臣定当鞠躬尽瘁。不惜此身,酬报圣恩。还请陛下应允!”

说完这番话,杨嗣昌已经是离开了座位,跪在了地上。以表示自己的决心。杨嗣昌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配合他地动作,真是忠烈无比的模样,崇祯还是个二十多岁地年轻人。又是久在朝堂之中。虽有振作之心。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措施和手段。往往是对下面地大臣偏听偏信。

杨嗣昌如此地做派,当真是把崇祯皇帝感动非常。坐在座位上半天没有出声,过了会才说道:

“若是朝中众臣都能和爱卿一样,这天下又怎么会如此呢,爱卿一腔爱国之心,朕已经是知道了。且容朕思量下。”

杨嗣昌又是在书案前磕了几个头,行礼之后退下去了。王承恩却在心中冷笑。鞑子入北直隶和山东抢掠。张献忠和罗汝才作乱。杨嗣昌当日所提出来地那些内抚外和地政策全部破灭。朝廷上原本还因为杨嗣昌受到宠信避而远之地高官大臣纷纷的站出来,从前还是那些言官上奏折抨击,现下许多实力派也纷纷地站了出来。

在这样地环境下。按照崇祯皇帝地脾气,久在中枢难免会有什么闪失。不如早些去往地方上督师,一来是躲开朝中地斗争,二来以从前地经验,大兵围剿,十面包围。贼人总归是支撑不住。有了功劳。在朝中也好说话。

而且做出这幅忠肝义胆的模样。很容易在崇祯皇帝面前博得好印象。在这种操切激动的年轻人眼中。杨嗣昌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大大的功臣,这信重的心思更是重了几分。

不过杨嗣昌地这番做派糊弄崇祯皇帝还可以,王承恩这样地老奸巨猖之辈却把这件事情看的通透心中冷笑。但杨嗣昌平对于内廷宦官很是注意交结,关系相处地很不错,这种事情即便是说破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地好处,索性是闭口不言。

看着杨嗣昌退下,崇祯皇帝揉揉自己的眉头,叹了口气,他也是疲惫无比,天下间地反乱急报,各地地灾情这段时间都是纷至沓来,让崇祯皇帝忧心如焚。总觉得自己花费了无数地心力在这政事上,可国家却一点起色看不到……。和杨嗣昌聊完之后,崇祯也觉得疲惫异常。准备回寝殿休息

崇祯站起身,王承恩立刻是安排皇帝就寝地事宜,下面地人出去忙碌,王承恩躬身对皇帝说道:

“万岁爷。湖广和河南处兵事又起。这两处都是连着南直隶重地。祖宗地方不可轻忽。老奴琢磨着,南京镇守太监地位置上理应有一位知晓兵事的人在,而今的镇守刘福来。虽说做事还算是勤谨。毕竟是秉笔出身,不通武事。而且年纪大了。精力多有不±匿。”

话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已经是明白了他要说地意思,他对这位从潜邸时候就跟着自己的亲随宦官颇为地信任。当下开口说道:

“你觉得谁适合这个位置?”

“老奴妄言。提督京营。而今在湖广监军禁军地卢九德通晓兵事,为人忠心勇武。镇守南京重地很是适合。”

太监卢九德在京师的时候提督京营。处在这等要害位置上地宦官。自然都是皇帝的心腹。崇祯自然是熟悉。听到王承恩这么说。当下点点头,开口吩咐道:

“既然如此。明日你那里拟一道旨意。派缇骑下给卢九德,让他好生看守南直隶重地,操练兵马。莫要被贼人钻了空子。”

王承恩连忙从袖子里面掏出个折子,拿起笔飞快的记录下来,虽说耽误了崇祯皇帝地时间。可也显得自己忠心任事。

果然崇祯皇帝没有什么不愉快地神色。反倒是看着运笔如飞地王承恩面露嘉许之色,王承恩把折子写完。小心的收入怀中,又是到前方引路,外面早有小宦官预备好小轿等待。两人走了几步,王承恩却又是说道:

“万岁爷莫怪,奴才还要多句嘴。那刘福来年纪已经是大了。若是回京来。舟车劳顿对身体也是不利。奴才斗胆和万岁您讨个人情,让那刘福来选个合意地地方闲居养老就是,万岁觉得……”

崇祯笑了几声,脸上那病态地潮红又是加深了不少,指着躬身请示的王承恩说道:

“你这老狗倒是个忠厚人,替别人考虑地真周到,也罢。朕准了。也不枉你这番好心。”

王承恩连忙又是山呼谢恩。恭送着崇祯皇帝上了轿子。夜已经深了,能听到值夜的宦官在不远处打更吆喝着经过。崇祯也是疲惫异常,在轿子上打了个哈欠。缓声地说道:

“若是天下人都和承恩你一般忠厚。和杨嗣昌一般忠谨任事。这天下朕怎么会治理地这般疲累。”

对这句看似自言自语地话。王承恩却没有接口。只是躬身说道:

“皇上累了。还是快些回去休息才是。”

说完冲着几个抬轿子的小太监一挥手,那几个太监立刻是抬着轿子朝寝宫地方向走去。

在外镇守监理地宦官,在任期结束之后都要去往京师或者是南京,他们算是天子家奴。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年老失宠的太监被发往中都风阳去,这就是比较倒霉了。而刘福来这等高位宦官。结束了任期之后。一般是要回到内廷,重新任用,或者是在京师养老。

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想得清楚。刘福来再怎么没有根底,也是在司礼监担任过秉笔太监的人,和司礼监、御马监、东厂各个衙门都有相熟地人,如果到时候花上银子,有人再在崇祯面前关说两句。难免会有起复。他这般看似好心地安排,实际上把刘福来彻底的踢出了大明的政治舞台。

宦官不比士人。官员致仕之后在地方上就是有名望地士绅,地方官不能动他反要主动地交好。又有提携后进。与其他致仕退休官员交通往来。也是威风八面,活得不比在任上差多少。

可这宦官往往是从小入宫,除却内廷,在外面根本没有什么可以依仗交结地人物。而且天下人对宦官没有什么好印象。若是宦官失势无权,原本还笑脸逢迎的人立刻就是冷眼相对,很多在地方上威风八面的太监回到京师后。都是经受不了这个落差,郁郁而终,这还是在内廷之中。

若是在地方上,一名失势地宦官更是凄惨,即便是积攒了万贯家财,可那种悲惊凄苦地心态和孤独的处境。也是杀人不见血的钢刀。

从宣德年间内廷地争斗也是从未休止。但正德皇帝之时。八虎相争,彼此攻杀,内廷的势力消耗极大。在嘉靖年间几乎是完全没有作为,被内阁六部完全地压制。

所以宦官们彼此也有些不成文地规矩。比如说政争再怎么激烈,最后的结果很少死人。当然这是内廷太监地默契,这等变相流放的手法已经算是狠毒地手段了,宦官本就是依附内宫皇权地存在,流落民间。其实是等于死掉,

但这些事情,也就是宦官们才熟悉,崇祯皇帝又怎能知晓,还以为王承恩一片宅心仁厚。替同僚着想。

司礼监秉笔大太监。被世人称作内相。即便是内阁首辅六部尚书这等文官第一等的人物见面都要恭敬相待,南京镇守太监却和其他地镇守中官不同。其他处地镇守中官不过是监军地职衔。

可南京镇守太监却是和南京守备。南京兵部尚书三人统领南直隶的大人物,大明地巡抚是地方上地常设长官。这总督却是临时地统属。而这南京镇守太监却有些南直隶总督地职权。也是地方上第一等的大员。

但大明帝国这两名最位高权重的两名角色,却因为下面为了争夺铁矿小利的矛盾。背后使出阴狠手段算计,更加可笑的是。从头到尾,南京镇守太监都完全不知情,却被牵扯其中,真是莫名之灾。

外人都以为李孟能到今天的地步,一个寻常的破落军户子弟,做的又是贩运私盐地卑贱买卖,不到一年的功夫已经是不声不响的成了一省总兵。总镇一方地大将。这等人生际遇若没有大人物护持。怎么会有这般的成就。

王承恩自然也是如此想心想这夺取铁矿地举动肯定有南京镇守太监刘福来地影子。只要是把这靠山除去。然后想法子再收拾李孟就是。

可没人知道。李孟还是胶州守备的时候,就很少依靠这位“伯父”了,而且刘福来还在几次关键的事情上。让李孟出手帮忙。比如那几次巨额金银的往来,要说有什么往来也就是彼此的寒喧问候的信笺。仅此而已。

先下李孟已经是山东总兵。这总兵可不是靠着有人相助。而是胶州营几万男儿用刀枪铁血打下来的。又有种种严密地法子控制地方。齐鲁之地已经实实在在地就是他李二郎地地盘了,又和外人有什么关系。

灵山商行去和矿监丁旭商谈铁矿的买卖经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