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 >

第111章

顺明-第111章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八十八章 轻重

郭栋那边说完,直接就退在一旁,冲着外面低声的吆喝了声,一个粗手大脚的婆娘走了进来,正是郭栋的老婆,这女人李孟也是认识的,一进来先是恭敬的行礼问安。

和经常向李孟报告的郭栋不同,郭栋老婆还是第一次如此在这样的正式场合给李孟禀报事情,显得有些紧张,战战兢兢的跪在地上磕头也不敢起身,还是李孟笑着让她站起,这才是千恩万谢起身。

这妇人起身后,低声的说道:

“有件事要告诉老爷,小姐那边几次要去内宅探望,都是被奴婢拦住了,这几天小姐的脾气看着大起来,下面的仆妇也是为难,特来向老爷禀报,请老爷拿个主意!”

郭栋本来站在一旁,听到说这个,连忙瞪了自己婆娘一眼,行礼告罪,急忙的走了出去,这是主家私宅之事,下人能避讳都要避讳,知道的越少越好。何况是与小姐相关的事体,在胶州营系统里面,木云瑶的地位有些特殊,宁师爷和一干文人有定期把邸报塘报之类的文书通告送给木云瑶的任务。

久而久之,也大概了解一些木云瑶所做的工作,解读文告,分析局势,平日里下面人对读书人已经是敬仰非常,这木云瑶是给李孟分析邸报塘报的,这水平明显是比宁师爷要高不少,而且木云瑶对外的身份说是李孟的妹妹,一个姓木,一个姓李,显然不是亲妹妹,又是如此的貌美如花,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种贵家风范,却是如此神秘的出现,凡是知道些内情的人虽说闭口不言,可还是有些口风漏出,具体不会多说。总归是门第极高。

种种结合起来,胶州营系统之中,木云瑶隐隐约约成了身份第二尊贵的角色。有道是男主外,女主内,主内的人虽然没有明确,而且李孟屡次去知州衙门提亲,可目前这个身份大家却都以为是木云瑶。

但李孟这次从南京回来,身边跟着两位绝色女子,虽说一回来就放在宅院里面也不过问。可这两个女人也要小心对待,宁师爷那边和郭栋的婆姨商议之后,给这两个女子和下人们定下了很高的月例。

不过,妻妾丫鬟,地位各不相同,李孟没有发话之前,大家都不知道如何的对待。更不能让木云瑶和她们照面或者发生什么冲突。免得到时候难做。

李孟回来,木云瑶也就恢复了自由,她在这宅院呆地时间久了,有自己的亲信婢女,那些军户的婆娘都是和她相熟,很快就对那两个女人有了很深地了解,这嘴碎喜欢传播八卦乃是古今妇女都有的习惯,这些军户婆姨也不例外。

什么“那两个女人婆子我见过,说句见怪的话。可长得不比姑娘你差呢”,还有“一看就是大地方过来的姑娘家,那衣服婆子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怎么做的那么好看”,至于“一般不用咱们衙门里面的下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丫鬟婆子。啧啧,这架子可真大”之类地话语。每天总是有人要说几句。

研究明朝中后期的服饰变化,都有这么一个结论,说是由秦淮河带动了整个大明的服饰风潮,青楼女子把流行带起,江南的仕女贵妇模仿学习,然后传播到大明各处,顾横波乃是秦淮河上一等一的角色,穿衣打扮上自然不同凡响。

至于这郡主长在王府之中,跟个假小子一般,家中兄弟姊妹也多,穿衣打扮的事情也就是应付过去就行,那有什么讲究。

下面的人都是奉承着自己,尚且说“长得不必自己差”,而且穿衣打扮明显要胜出一筹,有完全是贵家小姐地做派。

木云瑶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受到威胁了,好在李孟从去年十二月回到胶州以来,不是在外征战,就是在家里整军备武,别说是这两个女子,就连自己见他面的时候都少,这才让女孩有些放心。

放心归放心,知己知彼还是要做到的,木云瑶几次要去顾横波那个宅院去看,可都是被这些婆姨们拦了下来。

谁都知道见面不会有什么好事,最好还是请示李孟之后才做,免得承担责任,不过木云瑶也没有什么温婉的脾气,屡次三番上门去看,却都被拦下,却让这女孩心中预发的焦躁,若不是大家都是熟识,恐怕就要吵架了。

眼看这脾气愈发不对,郭栋的老婆和几个管事的婆子一商量,连忙和自己丈夫一起来李孟这边问讯下。

“那两个女人?”

李孟有些茫然的反问了一句,跪在地上的郭家婆娘却听到上首地这句反问,委实是惊讶非常,心想李大人你居然不知道,李孟在下面胶州营这些人眼中,一向是英明睿智,能其他人之不能,知其他人之不知。

可这时却做出如此乌龙之事,不过李孟的糊涂也就是一瞬,随即反应了过来,点点头说道:

“哦,木云瑶要看,让她看就是了,这府里她有何处不能去。”

按说如此千娇百媚的两个女子就那么摆在宅院里面,李孟居然都有些遗忘,确实是有些不可思议。

但细想下来倒也是合情合理,自从来到这时代,李孟全心全意都在经营自己的实力,每天都是扑在钱粮兵戈之事上,要说那殷勤追求颜家小姐,一来是一见钟情,二来是觉得现代此世自己都是孤身一人,总要解决人生大事,也算是完整活过,就是仅此而已。

繁重的事务和巨大地精神压力,从来都是最好地性冷却剂,这的确不假。

在李孟心中,顾横波千娇百媚,绝色尤物,可接触地时间太短,在他的眼中,不过是个年纪不大,被娇惯坏了的女孩而已,另外一个是上船的时候才见到,是个美丽的女人,仅此而已。

南京镇守太监送给他的这两个女人,在李孟的心中,和那些金银衣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真正掂量起来,还不如那些金银衣甲。

木云瑶最起码还能阅读邸报塘报,解读官员变动和朝中局势,最起码也能解释许多李孟不懂的知识和背景,这两个女人能做什么,既然是“伯父”大人送的礼物,收下就是,自己家大业大,养着吃饭花用也不费什么。

比一起经历过患难,好似自己妹妹的木云瑶,两个已经是忽视到快要遗忘的女人,轻重确实是很分明。

“那两个女人也是我伯父的一片心意,你那边不要亏待了。”

多亏李孟无意又是说了这句,那郭栋的老婆在看见李孟的态度之后,都已经是准备削减顾横波那个宅院的供应和配给了,这句话之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下面各级队伍的比武演练,让李孟有些意外的是,赵能所带的队伍胜负居然和马罡所带的差不多,稍低一点也有限。陈六子的队伍虽说也是从前带过的人马,可已经是有段时间没有带队,成绩差点也正常。

马罡却因为从前的底子,带兵有章法,而且抓训练抓得紧,还和其他地方的势力经常有冲突,部队战力强倒也是应该的。赵能却没有这么多条件,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无非是李孟所说过的,都是实打实毫不打折的做到而已。

李孟那套训练的章程,乃是现代军队的日常操典,也是集古今中外的精粹而成,按照那不打折的办理,自然是效果非凡,可见这勤能补拙四个字,乃是至理。

那次言辞激烈的公文之后,曹州刘泽清那边一下子安静了起来,好像是知道得罪不起李孟,自己缩了回去。治下的两个军头都是安静下来,山东巡抚颜继祖真是松了口气。

在南京城的八闽商行的会馆之中,郑鲨和几名族中头目围坐在桌前,听着一名年轻子弟在那里念诵信笺。念诵的时候都是用闽地的方言,若不是他郑家子弟或者亲信,要听懂还真是不容易。

念完之后,那子弟行礼退出房间,等到门被关上,郑鲨沉声开口说道:

“这次的船回来,胶州李孟托人捎信,说是委托咱们买炮,银子一切好说,今日叫你们来,就是问问这件事。”

众人都有些纳闷,觉得摸不着头脑,过了会才有人迟疑着说道:

“老掌柜,李孟要买咱们给他买就是了,在澳门那边,买炮好比买鱼,几百两银子的事情。”

看着郑鲨的脸色不动,这人还以为说错了话,连忙解释说道:

“因为那李孟的面子,而今南直隶这边水路已经对我们郑家宽松了许多啊,镇守府的招呼过去,衙门也收我们的银子好处,生意越来越好做…。。”

郑鲨不耐烦的冷喝了一句:

“蠢才!”

  第一百八十九章 孙家三子 上门

众人立刻都是低头噤声,郑鲨在那里训斥说道:

“若是买炮,镇守太监那尊大神摆放在那边,还怕买不到吗,让咱们代为办理,那是给我们面子,要想着这件事能办的妥当些,而今是咱们郑家求着他,知道吗!”

老海盗一说,一干人都是恍然大悟,不过随即更是犯难,李孟那边的情况他们倒也是了解,若是在福建自然有许多法子可以讨好,在这南直隶和山东,怕也就是金银美色官位几样了。

可李孟是参将,隐然算是大将,把持山东私盐,还有海上贩卖私盐这条路子,也是巨富,至于美色,江南文坛士林私下里口诛笔伐的是谁,不就是霸占绝色风姿的“阉党子弟”吗?这个也是休提。

所以有人提出“咱们把炮买来,送给李孟”,立刻是被众人嗤之以鼻,一门炮几百两银子,谁会稀罕,李孟这边只要是把海盐的份量成色增减一二,一趟运输就是上千两上下的浮动,炮钱委实是小钱。

不过群策群力,还是想出了法子,有一人开口说道:

“听三哥那边说,这李孟平素对财色官位并不是太在意,一门心思的用在练兵上,今日又托咱们买炮,想必是个喜好此类兵刃火器的武将,诸位长辈在前,晚辈想着,送别人鱼虾,不如给他打鱼的网,不若找些铸炮的工匠送过去。”

看来这郑家子弟倒是个读书人,怕郑鲨他们不明白,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话用白话解释了出来。

对郑鲨这种人来说。工匠和青楼女子差不多。不过是一种活生生的商品,可以用钱解决地,这位郑家子弟所讲述地送工匠,到算是给这些人打开了思路,铸袍的工匠在广东和天津都有许多,而且并不是供不应求,花重金招揽一定可以成功。

但马上就有人提出了一种说法,这铸炮工匠确实是不错的礼物。可也并没有太特殊的地方,应该更好些。

在南直隶的郑家人原本以为可以通过种种方法来把李孟在山东的盐场拿到手,而且借着这个机会在山东有一两个港口,一个小小州城的守备,在郑家这种名震天下的豪商眼中还算不上个角色,郑家人几乎觉得能把他玩弄在掌中了。

谁想到风云突变,李孟地身后赫然站着大明朝廷南方权势最高的几个人之一。而且李孟表现的铁血作风。让郑家的头目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策略。

整个亚洲海面上的海洋贸易日进万金,但郑家在山东运送海盐去福建销售,利润同样是丰厚,而且还有其政治意义,郑芝龙此时仅仅是福建的海防游击,可郑家却已经是认为福建是自己地地盘。要控制这块地盘,吃盐就是大问题,是人都要吃盐,可福建多雨潮湿。晒盐煮盐都很不容易,盐价极高。必须要从其他地方输入,两淮盐商有自己地利益,广东也是同样,和郑家的私盐交易。总是有这样那样附加条件。或者在价格上卡的很死。

而且郑家的船队尽管是有称雄亚洲海面的实力,这么大的舰队却只是在福建有完全归自己控制的港口。其余地方,只能是因为商业上的原因停靠,不能有其他的目地。

李孟控制住山东的盐场,而这些盐场的附近或者是港口,或者是可以改造成港口,目前来说,李孟需要一个大的海盐买家,而郑家的人需要一个海盐地卖家和北方港口地有力庇护者。

双方都对彼此有需求,而且衡量起来,郑家目前更加需要李孟的存在,而且因为李孟背后地刘福来刘太监,郑家觉得更有必要讨好李孟,退些步说,讨好一个镇守山东东部,而且颇有实力的参将都是很必要的。

郑家人讨论的很认真,郑家人在南直隶虽然官面上关系少,可当年的海盗生涯却让他们在江湖上有很多的关系耳目,消息极为的灵通,不多时,却有一名郑家负责和松江联络的头目想起一件事。

这人颇有些兴奋的对郑鲨说道:

“老叔,可有件事要叫各位知晓,登莱巡抚孙元化的三位公子此时都在松江府呢,孙元化那是造枪造炮的行家,想必几个儿子也不差。”

孙元化算是明末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家之一,曾随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前六卷,协助徐光启完成《勾股义》的编写。这些虽然在历史上意义重大,不过大明军界和民间有关人士更多的还是知道孙元化所写的《西法神机》和《经武全书》,其中《西法神机》2卷,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洋铸炮、制火药、筑炮台等方面的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